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9 毫秒
1.
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正在升温,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从当前资料来看,很多情况下,把农业文化遗产、农业遗产、全球重要文化遗产、全球重要文化遗产和世界农业遗产等几个密切相关的几个概念等同起来,不加区分,甚至滥用,这样不利于学术规范,影响农业遗产的研究进展。因此,有必要进行辨析,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农业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核心部分。但农业遗产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国内学者关于农业遗产的内涵和外延尚存在争议,未能形成一致意见。本文对农业遗产的表述进行了辨析,并从“遗产”角度、“工业遗产”类比等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农业遗产的内涵,以期为农业遗产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广东增城市农业遗产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加强区域农业遗产的调查研究与保护工作日益紧迫。通过文献整理、实地调研等途径对增城市农业遗产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增城市农业遗产资源丰富,并具有挂绿荔枝、丝苗米、派潭凉粉草、何仙姑诞、麻车舞火狗、做会等一大批具有"垄断性"的遗产。针对农业遗产的保护利用现状,提出了相关建议,包括提高认识,全面整理,加强农业遗产保护制度建设;开展重要遗产系统化建设工作,积极申报国家乃至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农业遗产,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元素。  相似文献   

4.
孙业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490-10493,10602
解析了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认为农业文化遗产概念专注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系统、农业景观、传统农业知识体系、农业生物多样性等,指出其核心思想是"遗产不仅是关于过去的,更是关乎未来的"。在参考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认为目前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生态价值和生态机制、传统农业知识的保护、社区参与机制、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探索方面。强调了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是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的重要方式,分析了其不同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以及"农家乐"旅游等形式的特点,认为其本质是一种遗产旅游,其重要功能是确立地方的文化身份。研究表明,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1980年以来我国农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及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关农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农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对1980年以来我国有关农业遗产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认为,我国有关农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可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2001年),以农史学者为主要研究力量,相关研究大多是单纯静态的文献,关注“历史”比关注“现在”要多;该期间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实施,为农业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了具体规范和法规保障.第二阶段(2002年至今),多学科加入,文献整理、机理探究与实践探索并重,研究领域不断拓展;该期间各地申报GIAHS是重要助推力,国家农业遗产保护工程的实施也成为新的推动力量.同时,对农业遗产研究与实践的主要领域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农业古籍目录》是迄今为止收录农书最多的专门性农业古籍目录,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农业古籍的存佚及收藏情况,对研究中国农史和农业遗产大有帮助。但由于收录古籍数目较多,加之条件所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当之处,故对书中讹误疏漏之处进行补正。  相似文献   

7.
高宏 《农业考古》2007,(6):35-37
探讨古代农业文献散聚在于把这份遗产中的有用部分梳理出来,使之为当前的农业生产服务。本文就此作一论述,以求对当今农业改革、"三农"问题、减轻农民的负担、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稳定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2011年岁末,李文华、任继周、朱有勇院士以及骆世明教授等60多位专家学者就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农村发展这一主题,聚首在中国科学院地理与科学资源研究所各抒己见。专家们认为,尽管短短几年间我国建立起了农业遗产学术研究机构,对于农业遗产的保护也取得了初步成果,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辉煌灿烂的中国农业文化遗产面  相似文献   

9.
有一种遗产和土地有关,翻译过来称为"农业文化遗产",提醒着我们的乡愁,我们离土地越来越远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其中传统稻鱼共生系统以其"独特的、重点的、巧夺天工的"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保护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10.
从引进到本土化:民国时期的农业科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发展中国家近代科学发展的特点及中国近代农业科学发展的道路、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6)农业科学的体系构建、南京政府时期(1927~1937)农业科学的本土化发展、战乱时期(1938~1949)农业科学活动的变化以及民国时期的农业科学遗产等五个方面概述了民国时期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成立于1955年7月,是国内唯一的由政府直接设立的农史研究机构。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和政府极为重视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积极营造了中国近代以来少有的自觉弘扬民族文化的社会氛围,为成立专门的农史研究机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从学术史上看, 1924至1937年,万国鼎等学者在原金陵大学大规模收集整理中国农业史资料,以及此后万国鼎个人长期坚持的学术积累,为农遗室的成立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和文献基础。1954年夏秋,万国鼎先生对整理祖国农业遗产的工作内容、方法做了详细的阐述;在此基础上,1955年春夏,南京农学院金善宝院长与农业部就开展整理祖国农业遗产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沟通磋商。金善宝院长和万国鼎先生从行政与学术两方面共同促成了这一国家级农史研究机构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闵庆文  张碧天 《农学学报》2018,8(1):229-236
为应对全球农业环境问题、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危机,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倡议。2005年,浙江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中国第一个、全球第一批GIAHS保护试点,自此也开始了中国系统性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利用的研究。笔者在全面梳理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回顾了过去10多年来中国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利用的主要成果,认为现阶段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核心内容主要为价值挖掘与多功能拓展开发、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2个方面;围绕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内涵有许多的争论,但这些争论促进了对这种新型遗产的认识;农业文化遗产内部的可持续机制赋予了它价值多样性,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研究凸显了保护的意义。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主要有2种途径,即在其多功能价值认识基础上的多功能农业发展,包括高品质特色农产品生产、生态旅游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等,以及以生态与文化补偿为核心的政策激励机制。为进行动态性和适应性管理与保护,“五位一体”的多方参与机制和法律保障管理办法的建立必不可少。虽然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相较其他国家处于领先地位,但仍需要在资源普查与价值评估、系统演化特征与可持续性维持机制等方面开展基础研究,在体制与机制建设、动态保护范式与典型模式等方面开展应用研究,并注意多学科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3.
农业高校是服务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安徽农大立足人才科技优势,紧贴乡村振兴需要,搭建了区域性农业综合试验站、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服务中心的“一站一盟一中心”大学农业推广服务平台,构建了研发主体、行政主体、推广主体、经营主体“四体融合”的大学农业推广模式,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这一探索,为地方农业高校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推动校地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为提供高质量的农业信息服务,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基于本体技术构建了综合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利用本体技术和知识库技术提供基于语义的农业信息检索和推理等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业信息服务的智能化和专业化。  相似文献   

15.
潍坊市农业科学院是潍坊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前沿,是当地农业科技成果创新的重要力量,是提供农业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以下简称"农综区")是乡村振兴的试验区、先行区,是新技术、新成果转化的"样板间".文章阐述了区域农业科研机构与农综区建设对接具备的优势、对接的主要内容,并从加强对接交流、深...  相似文献   

16.
刘立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864-11866
论述了农地产权变革的效率逻辑和公平逻辑,揭示了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现实路径:一是坚持和完善现有的农地集体所有制;二是强化农村集体“统”的经营权。.  相似文献   

17.
郭将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236-17237,17262
农业技术创新是影响农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合理的制度安排可以激励和保证技术创新的实现。笔者认为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制度建设可以从文化创新、公共服务和信息建设3个方面入手,从根本上为农业技术创新的有序进行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下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卫明  廖丹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722-13723,1373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业电子商务是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手段。首先给出了农业电子商务的含义和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意义,然后分析了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并找出了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下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在农业科技和生产政策研究、资源和环境政策研究、城乡协调发展和扶贫战略及政策与农业发展政策分析等方面的农业宏观决策支持研究;对比分析了国内在农业宏观决策领域所作的研究,并结合广东省典型农业信息化项目的实施经验,提出广东省农业宏观决策支持系统(GDAMDSS)的信息化支撑需求和系统功能,为实际系统的实现打好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