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全面摸清耕地质量状况,英吉沙县2010年开展了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根据英吉沙县耕地地力评价成果,摸清了英吉沙县耕地地力等级、耕地土壤养分状况、土壤养分变化情况,并提出耕地改良利用建议,以期为英吉沙县耕地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耕地地力评价是根据所在地区特定气候区域以及地形地貌、成土母质、土壤理化性状、农田基础设施等要素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揭示耕地潜在生产能力的高低。通过耕地地力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大兴安岭地区岭南生态农业示范区(以下简称岭南)的耕地质量现状,为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根据萧县土壤和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及特点,选取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将萧县11.368万hm^2耕地地力共划分为4个等级,和中低产田4个类型。生产中,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配套改良技术措施,进一步提高全县耕地地力质量,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进行蔬菜地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工作,基本查清了北京市通州区蔬菜耕地的肥力质量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与对策,为通州区农业结构调整,耕地地力建设,都市农业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是一项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伟业,是一项民心工程、富民工程。  相似文献   

5.
《现代农业科技》2016,(8):210-211
为全面摸清耕地质量状况,巴楚县于2009—2012年开展了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该文在巴楚县耕地地力评价的基础上,摸清了耕地地力等级、耕地土壤养分状况、土壤养分变化情况,对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应用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成果资料、2008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和测土配方施肥资料,调查潜山市耕地的立地条件和生产管理情况,分析养分、土壤物理状况等,指出潜山市耕地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耕地地力建设与利用改良对策。该研究为全面提高潜山市农业工作的管理水平,实现耕地质量动态监控管理,为各级农业决策者和科技工作者制定农业发展规划、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改良并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实现科学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德惠市耕地地力等级评价因子的基础上,利用单因子指数法、综合指数法,确定了每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耕地地力的评价,最后利用耕地地力综合评价等级指数确定耕地的级别为6个等级,并根据分级情况提出具体的改良措施,为德惠市耕地退化治理和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针对神池县海拔高、气候冷凉、无霜期短、人少地多、广种薄收的立地条件,在总结分析以往土壤改良培肥、旱作农业综合增产技术的同时,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与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成果,分析了全县耕地地力现状、生产潜力和耕地地力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中低产土壤改良利用对策和建议。并通过多年的试验示范与较大面积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充分应用GIS技术,选择立地条件、剖面组成、理化性状、土壤管理等4大因素9项基本要素作为评价指标,建成淮安市淮阴区耕地资源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根据耕地生产性能综合指数(IFI),采用累积频率曲线法,将淮阴区6.47万hm2耕地划分为4个等级,并结合生产需要,进行淮阴区耕地地力评价与中低产田改良专题分析,分析淮阴区区域耕地利用途径和利用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和硕县耕地地力评价与耕地土壤改良分区制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和硕县耕地地力进行定量评价,并基于GIS方法对区域内耕地土壤改良利用进行分区.[方法]应用和硕县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利用专题图叠加确定评价单元11728个,选取了土壤管理、物理及剖面性状、化学性状等12个影响因子,采用模糊评价、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等,建立耕地地力评价体系及其模型,对和硕县耕地地力进行评价,并运用GIS手段实现土壤改良利用分区空间制图.[结果]和硕县耕地总面积为30 073.32 hm2,根据地力水平分为四个等级,一至四级地分别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0.47;、34.91;、38.18;和16.43;.[结论]从耕地自然条件出发,得到了和硕县耕地土壤培肥改良利用区、耕地土壤微肥改良利用区、耕地环境条件改良利用区和耕地土壤不良质地构型的空间分布.和硕县耕地大部分属于中等水平,土壤改良分区的空间表达有助于耕地资源的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11.
耕地利用效益体系与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重构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基于耕地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构了耕地利用的效益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耕地利用生态社会效益外部性下的耕地非农化机制.分析表明,耕地利用生态社会效益的外部性是耕地非农化的根本原因,而构建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则是抑制耕地非农化的根本途径.最后提出了耕地保护的区内经济补偿和区际经济补偿运行机制、补偿体系和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产能的福建省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实地考察,在产能核算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3种消费水平为标准的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测算方法,并依此方法,科学地测算了福建省2010年、2020年耕地理论、可实现、实际人口承载潜力。结果表明,2010年福建省耕地理论产能可满足该省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粮食消费需求,但可实现、实际产能却均未能达到富裕型人口粮食消费需求;2020年福建省耕地理论人口承载力尚具有一定潜力,但可实现、实际人口承载力均已超载。  相似文献   

13.
结合实地考察,在产能核算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3种消费水平为标准的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测算方法,并依此方法,科学地测算了福建省2010年、2020年耕地理论、可实现、实际人口承载潜力。结果表明,2010年福建省耕地理论产能可满足该省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粮食消费需求,但可实现、实际产能却均未能达到富裕型人口粮食消费需求;2020年福建省耕地理论人口承载力尚具有一定潜力,但可实现、实际人口承载力均已超载。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耕地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李洁  林鸿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731-4732,4757
依据1998~2008年《河南省统计年鉴》,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及时间序列模型对河南省耕地承载力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虽然河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渐降低,增长的趋势逐渐放缓,但是由于基数较大,人口于2010年将突破10000万,人口压力依然较大;2010~2025年河南省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呈平稳增长趋势,平均年增长10.27%;河南现有耕地资源仅能承载温饱水平下的人口数量和人民的日常生活,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耕地资源紧缺的问题将会日益突显,最终将阻碍河南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针对现有耕地难以承载不断增长的人口与粮食安全的问题,提出了严格实施土地利用规划,提高农民自觉保护农地的意识,建立行之有效的耕地保护机制,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七大保护耕地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耕地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自然资源,应不断提高对耕地资源的保护程度,实现耕地 资源的持续利用。本文简要分析了水土保持的重要作用,并对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进行相 应阐述,以期为水土保持与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提供指导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土地整治项目(补充耕地)数据成果的审核,发现其存在报备坐标错误、重叠等问题。为了保障后续土地整治项目(补充耕地)数据成果质量,推进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有效实施,在项目立项、选址、规划设计、项目验收、后期管护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耕地资源现状和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湖南省耕地资源的现状及合理利用的制约因素;从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调整农业结构、开发后备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诸方面,提出了湖南省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为贵州省制定耕地资源保护政策提供参考,从数量、质量、分布特点及变化趋势等方面介绍了贵州耕地资源的现状,指出了贵州山区耕地质量较差、坡耕地面积较大及分布范围较广、耕地撂荒严重、优质耕地保护与城市发展矛盾突出、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等问题。从完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加大耕地执法力度;完善耕地目标保护责任制,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制度;加大耕地保护宣传力度,强化职能部门和群众对耕地的保护意识;加强耕地规划和用途管理制度,严格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增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力度,推进耕作层剥离利用步伐;加大中低产田土改造力度,全面提升耕地质量等方面提出了加强贵州省耕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影响农业发展的耕地资源数量减少与质量下降问题,选取了耕地产出效益系数、耕地消耗回报系数、耕地污染替代系数、耕地利用集约化系数4个指标,对湖北省13个主要地级市的耕地资源利用效益进行了区域差异的定量分析,以明确其潜力空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湖北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耕地利用效益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研究单元,选取影响耕地利用效益的指标,采用多因素综合指数评价法和聚类分析法,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方面对各市(州)耕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分析耕地利用效益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999~2008年,各市(州)耕地利用经济效益以嘉峪关市最好,白银市最差;耕地利用社会效益张掖市最好,甘南州最差;耕地利用生态效益平凉市最好,甘南州最差;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嘉峪关市最好,甘南州最差。从时间上耕地利用效益呈现出不稳定的波动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