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前沿     
《中国农村科技》2012,(6):12-15
番茄基因组密码被破译由来自中国、美国、荷兰、以色列等14个国家的300多位科学家组成的番茄基因组研究国际协作组,历经8年多的艰苦努力,日前终于完成了对栽培番茄全基因组的精细序列分析。这项成果于5月31日以封面文章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  相似文献   

2.
由来自中国、美国、荷兰、以色列等14个国家的300多位科学家组成的"番茄基因组研究国际协作组",历时8年多的艰苦努力,于近日完成了对栽培番茄全基因组的精细序列分析。《自然》以封面文章发表了这项重大科学成果。  相似文献   

3.
科技要闻     
<正>我国中晚熟谷子改良新品种选育成功针对谷子雄性不育系异交结实率低、制种产量低等现状,我国谷子育种专家选育出高异交结实率的谷子高度雄性不育系,创建了完整的谷子高不育"二系"杂交种选育技术体系,育成了第一个适宜我国谷子中晚熟生态区种植的抗除草剂谷子杂交种"长杂2号"。经山西省两年  相似文献   

4.
科技短波     
《新农村》2008,(8):44-44
我国育成深播玉米新品种;英国发现益生菌可提高猪肉安全性;我国首次完成益生乳酸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我国研制出新植物多糖取代传统面包增筋剂;美国科学家发现影响番茄形状的基因。  相似文献   

5.
《北京农业》2006,(11):44-44
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新建设施农业面积约1400公顷,设施农业生产总面积达到1.6万公顷,收入11.3亿元,超过去年设施农业全年收入的60%以上。至6月底,京郊农业观光园共有792个,同比增加210个,共接待307.1万人次,同比增加86.6万人次,总收入2.56亿元,增长3  相似文献   

6.
科技要闻     
<正>我国启动"绿色超级稻"国际合作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博士3月24日与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签署了"为非洲和亚洲资源贫瘠地区培育绿色超级稻"国际合作项目,将为这些地区的稻农培育15个新品种,以确保增产目标的实现。这是中国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采取的又一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7.
科技要闻     
《北京农业》2012,(4):55-56
<正>我国杂交小麦育种技术将大规模产业化应用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与北京农林科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投资设立中种杂交小麦种业(北京)有限公司,致力于加快杂交小麦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此举标志着我国杂交小麦育种技术将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应用阶段。目前,我国杂交小麦育种研究已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独创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引起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地区番茄上曲叶症状的病原,提取样品总DNA,利用简并引物PA/PB进行PCR扩增,从10个样品中均可扩增到500 bp左右的特异条带.NCBI BLAST序列比对表明,该序列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达99.0%.再根据已知500 bp序列设计1对反向引物,扩增TYLCV分离物Fz01全基因组近全长,克隆并测序.经序列拼接发现,TYLCV分离物Fz01基因组全长2781 nts(KP685598),与已报道的TYLCV其他各分离物相似性均在89.3%以上,而与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TYLCV分离物的相似性均在98.7%以上.因此,Fz01属于TYLCV的一个分离物.  相似文献   

9.
《北京农业》2003,(12):33-33
  相似文献   

10.
科技要闻     
《北京农业》2011,(1):55-56
<正>我国首创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世界领先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办的第二十七届农业科研成果及科教电影评奖大会上,我国的"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参评的151项科技成果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甘蓝育种课题组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在甘蓝雄性不育育种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培植出一批优良甘蓝新品种,并获得了一代杂种规模化大面积制种的成功。2012年5月9~10日,蔬菜所组织了甘蓝显性雄性不育系大规模制种观摩会。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刘旭、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马淑萍、朱英国院士、方智远院士以及农业部科教司、中国农科院科技管理局、蔬菜花卉研究所、制种基地所在地党政部门、种子企业等单位的有关负责人参加了现场会。据专家鉴定,甘蓝显性雄性不育育种技术为国内外首创,是甘蓝育种技术上的一项重要变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该技术已于2001年获国家发明专利。深入研  相似文献   

12.
科技信息     
我国取消部分植物油出口退税; 我国完成益生乳酸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我国夏收油菜喜获丰收;“博士大米”在津扩种;上海育成鲜食糯玉米自交系; 新植物多糖可取代面包增筋剂;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pol CMS)在中国已被广泛应用于杂交种育种,其育性恢复程度表现出受1对主效基因的控制,并受微效修饰基因的影响。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挖掘育性恢复位点,并对候选基因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通过芸薹属60K SNP芯片对308份甘蓝型油菜自然群体进行基因型分型,并用pol CMS系301A作母本,与上述材料分别进行杂交得到308份F1,每份F-_1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进行种植,每年2次重复,于始花期根据花粉育性和花蕊发育情况调查F1植株的育性等级,同时对测交父本自然群体进行群体结构分析和亲缘关系评估,并结合测交父本的基因型分型结果和F_1的育性等级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从GWAS分析中显著的SNP左右100 kb区间或与显著SNP处于同一单体型块(R~20.5)的区间内预测候选基因,并对候选基因进行QTL比较分析和单体型或等位基因的效应分析。【结果】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年F_1的育性等级存在显著差异(P0.01),但相关分析发现,两年的育性等级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52,P0.001)。群体结构分析显示,所有测交父本被分为3个亚群(冬性、春性和半冬性),亲缘关系分析发现,任何2个材料之间平均亲缘关系值为0.072,73%的任意材料间亲缘关系值小于0.1,其中,约53%的材料亲缘关系值为0。GWAS分析共检测到13个与育性恢复程度显著关联的SNP,构成了6个候选区间,分别位于A01、A09、C03、C06和C08 5条染色体上,单个SNP解释的表型变异介于2.53%—9.96%。从中共预测到6个与育性恢复位点相关的候选基因,其中4个编码的蛋白含有恢复基因特有的PPR保守基序。共线性分析发现,4个候选基因中的2个(Bna A09g46700D和Bna C08g40710D)位于A09和C08染色体部分同源区间,且与已克隆的pol CMS育性恢复位点ORF2同源。另外2个新鉴定到的候选基因(Bna C03g45840D和Bna C06g13000D)连锁的SNP等位基因或单体型变化都与育性等级显著相关(P0.001)。【结论】通过GWAS分析鉴定到多个与油菜育性恢复有关的候选基因,开发基于与这些基因连锁位点或SNP的功能标记将有助于对该不育系统进行恢复系和保持系的筛选。  相似文献   

14.
今后5年,陕西省农业科技工作继续围绕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按照陕西省十二五重点农业领域科技规划,在生物育种关键技术研究、资源主导型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战略性新兴产品开发、高效农业生产技术集成示范、现代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以加快陕西省现代农业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宁杂11号原名HY8,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利用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G2A与双低恢复系P10组配的杂交油菜新组合,2007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6.
日前,由福建农林大学等单位承担的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专题"食用菌新品种选育及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省内外专家验收取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一是推动品种创新。育成15个食用菌新品种,14个获较大面积示范推广,有3个新品种已通过省级品种认定、获得品种认定证书;9个新品种通过省作物品种审(认)定委员会专业组的评审,近期内可获得省级认定;2个新品种已申请国家级认定,其中的蘑菇和香菇新  相似文献   

17.
科技短波     
《新农村》2011,(2)
我国首创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世界领先在最近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办的第二十七届农业科研成果及科教电影评奖大会上,我国的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参评的151项科技成果中脱颖而出,荣获国际评委最高奖,标志着我国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该技术将丰富的秸秆资源定向转化成植物生长需要的二氧化碳气体、热量、活性酶、抗病孢子、有  相似文献   

18.
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共实施科技创新中心、健康农业基地、城镇化试点、农业科技强县、星火产业带、新农村试点、田园/特派员等多个农业科技专项,取得良好的技术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延边烟草研究所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精神鼓舞下,于1987年经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根据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乃至吉林省烟草科技和生产发展的需要设立了烤烟研究室、晒烟研究室、白肋烟研究室、植保研究室和化验室。其主要任务是以优质烟叶生产为中心,研究攻关烤晒烟新品种选育、规范化栽培调制技术、土壤肥料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项目。同时积极参加吉林省科教兴烟活动。  相似文献   

20.
<正>杨海棠(YANG Hai-tang),女,1964年生,河南省巩义市人,硕士,研究员。1987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现任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花生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花生育种与栽培研究。从事花生育种与栽培研究工作20多年来,先后获得省市科技成果15项,主持完成厅局级科研项目10余项。现主持河南省科技厅下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