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设置“早籼晚粳”、优质稻全程机械化2种常用栽培模式,对比分析了周年产量构成、温光资源利用、氮肥利用、水分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差异,探索了“早籼晚粳”模式高产的形成机理及高经济效益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与晚籼稻相比较,籼粳杂交稻生育期更长,灌浆结实期延长了25 d,可充分利用晚稻后期10月下旬—11月上中旬的温光资源,并且籼粳杂交稻穗大粒多、总颖花量大、库容量大,干物质积累量多,因此能获得更高的产量;与全程机械化模式相比,“早籼晚粳”模式周年产量增幅为17.57%,周年光能利用率增幅为12.68%,周年热能利用率增幅为14.07%,周年氮肥利用率增幅为6.89%,周年水分利用率增幅为11.63%,周年经济效益增加了2770元/hm2。“早籼晚粳”模式可充分利用南方稻区双季稻温光资源,大幅提升产量、水资源、温光资源及经济效益,适合在江西省进行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2.
3.
4.
以\"早籼晚粳\"(早稻\"两优287\",晚稻\"鄂粳403\")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设置了6组氮肥组合,包括早稻3组(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N1/N2(6∶4∶0)、N3/N4(6∶3∶1)和N5/N6(5∶3∶2))、晚稻2组(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N1/N3/N5(5∶3∶2)、N2/N4/N6(5∶2∶3)及不施氮肥处理(对照,CK,N0),考察双季的分蘖动态变化、叶面积指数(LAI)和SPAD值、关键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产量构成、氮肥利用率等指标。结果显示:早稻氮素施用后移显著提高成穗率,N5/N6的成穗率达到95.5%,晚稻以N3处理有效穗最高;早稻叶面积指数以N3/N4处理最高,较N1/N2提高42.6%,前者叶片衰老速度低于后者,晚稻LAI也以N3处理最高;早稻氮素施用后移后,N3/N4和N5/N6产量较N1/N2显著提高,增产分别达到17.3%、14.6%,晚稻N3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周年产量以N3处理最高;N3处理的周年氮肥农学利用率(AE)比其他处理的平均值高43.3%,氮肥偏生产效率(PFP)高11.7%。研究表明早籼稻氮肥施用比例以基肥∶分蘖肥∶穗肥=6∶4∶0,晚粳稻以5∶3∶2的搭配组合对提高周年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大明;胡志华;胡丹丹;徐小林;宋惠洁;柳开楼;吴艳;吴成彧;余喜初 《江苏农业科学》2025,(1):51-58
为了研究现有养分专家推荐施肥系统(NE)推荐的施肥量对早籼晚粳模式下水稻产量、养分吸收的特征,获取符合早籼-晚粳模式养分需求特点的推荐施肥参数,借助田间试验,采用裂区处理设计。主处理为品种种植模式处理,分别为早籼晚粳、早籼晚籼;副处理为施肥处理,设农民习惯施肥(FP)、养分专家推荐施肥(NE)、养分专家推荐施肥不施氮肥(NE-N)、养分专家推荐施肥不施磷肥(NE-P)、养分专家推荐施肥不施钾肥(NE-K)、不施肥(NF)等处理。连续测定2年4季水稻产量、植株养分吸收量,综合分析肥料产量反应和利用效率。结果显示,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使用NE推荐施肥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双季稻产量(P<0.05),早、晚稻产量分别增加了6.14%~9.43%、9.58%~14.69%。与早籼晚籼模式相比,早籼晚粳处理的双季稻产量显著增加(P<0.05)。早籼晚粳模式下,NE处理双季稻总产量较FP处理增幅为15.10%~19.71%。NE推荐施肥模式能够显著促进水稻对氮、磷、钾等养分的吸收与利用,与FP处理相比,NE处理的早、晚稻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量分别增加了15.49%~24.71%、10.18%~15.51%、6.21%~7.94%和13.16%~29.92%、9.45%~23.37%、11.89%~24.42%。NE推荐施肥模式显著提高了双季稻的肥料偏生产力,氮肥偏生产力、磷肥偏生产力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分别增加了20.25%~47.79%、33.04%~169.96%。与早籼晚籼模式相比,在早籼晚粳模式下,晚稻季氮、磷、钾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19.88%~34.04%、9.28%~17.01%、11.37%~15.98%,氮、磷、钾肥农学利用率分别增加16.13%~47.33%、35.17%~64.43%、52.68%~163.92%。养分专家推荐施肥模式可显著提高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量与肥料利用率;与传统双季籼稻模式相比,早籼晚粳模式在提高双季稻的产量、晚稻养分吸收与肥料利用率等方面的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7.
为建立二季晚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推动湖北省\"早籼-晚粳\"种植模式的发展,以鄂粳403为材料,在2个播期(6月25日和7月2日)和4种秧龄(15、20、25和30 d)组合下研究播期和秧龄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分析灌浆结实期气温与二季晚粳稻米品质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和秧龄的延长,二季晚粳抽穗时间推迟,灌浆结实期和全生育期延长,但本田营养生长期缩短。在正常播期(6月25日)下随着秧龄延长经济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以20 d秧龄最高,长秧龄导致显著减产;迟播显著降低二季晚粳产量,但不同秧龄间产量差异不显著。迟播和长秧龄降低稻米加工品质,但可改善外观品质。不同播期和秧龄处理的稻米糊化温度差异较小。相同播期的稻米峰值黏度和崩解值以及正常播期下的最终黏度均随秧龄的延长而呈先升后降趋势,以20 d秧龄最高;迟播则导致稻米峰值黏度、最终黏度和崩解值降低,蒸煮食味品质下降。因此,本地区二季晚粳在正常播期播种、秧龄为20 d时可获得较好的综合品质。在抽穗较迟时,灌浆结实期低温可能成为二季晚粳加工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形成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8.
10.
11.
12.
为了探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肥力及双季稻产量的影响。该研究以浙南双季稻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在瑞安市布置5个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不施肥(T1)、常规施肥(T2)、测土配方施肥(T3)和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T4)在土壤肥力和早晚稻产量等方面的差异。多点试验表明,不同处理之间的土壤肥力存在差异,不同试验点的有机质含量差异较大,以5个试验点的平均值来看,处理T3的全氮和碱解氮含量最高,处理T1最低;处理T3的有效磷含量最高,处理T1最低;处理T2和T3的速效钾含量较为适宜,而处理T1的速效钾含量不足;处理T2的缓效钾含量最高。在不同施用方式下,施用肥料提高了水稻年产量,处理T2能够提高水稻产量,其他处理(如T1和T3)也可能对产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处理T2的效果最好,可以作为一种优化水稻生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以杂交早稻株两优4024、金优402和晚稻H优159、金优207为材料,研究2011、2012年不同栽培密度(设置13.3 cm×20 cm、16.7 cm×20 cm、20 cm×20 cm、13.3 cm×26 cm共4种栽插密度,分别记作Al、A2、A3、A4)对双季稻(早稻、晚稻)产量及群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早稻组合株两优4024和金优402的产量均呈A2、A1、A3、A4依次减小的变化趋势,说明16.7 cm×20 cm是双季早稻较适宜的栽培密度;晚稻H优159在2年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产量均以A3处理的最高,而其对照金优207在2年的有效穗数和产量均以A4处理的最高,说明晚稻适宜的栽培密度受其本身分蘖能力的影响较大,分蘖能力强的组合适合稀插,而分蘖能力较弱的组合不能栽培过稀;早稻株两优4024和金优402全生育期的高效叶面积指数、有效叶面积指数、最大叶面积指数均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即呈A1、A2、A4、A3依次减小的变化趋势;晚稻H优159齐穗至齐穗后13 d期间,各处理的最大叶面积指数、高效叶面积指数和有效叶面积指数呈A3、A4、A2、A1依次减小的变化趋势,说明适当加大早稻株两优4024的栽插密度有利于提高其叶面积指数,而晚稻H优159适当稀植有利于提高其叶面积指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齐穗期的高效叶面积指数、有效叶面积指数和最大叶面积指数与产量之间,齐穗后13 d的有效叶面积指数、最大叶面积指数和剑叶光合速率与产量之间,成熟期的高效叶面积指数、有效叶面积指数和最大叶面积指数与产量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齐穗后保持较大的叶面积指数和较高的剑叶光合速率是双季稻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15.
单季晚粳水直播栽培技术,经十多年发展,已成为金山区单季晚粳常规品种的主要栽培方式.直播稻播种面积高峰年份占全区单季晚粳总面积的4/5以上,近几年稳定在2/3左右,约16000hm2. 相似文献
16.
17.
不同直播栽培模式对常规晚粳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常规晚粳稻"秀水134"为材料,设置精确定量直播栽培、强化直播栽培、常规直播栽培(对照)和无氮直播栽培(N 0)4种直播栽培模式,观察不同直播栽模式对水稻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1、2012年精确定量直播栽培和强化直播栽培的产量平均分别达10.0、9.2 t/hm2,较常规直播栽培分别高出20.5%、10.2%;与常规直播栽培相比,精确定量直播栽培和强化直播栽培的水稻茎蘖成穗率明显提高,穗型显著增大,每穗粒数和着粒密度显著增加。因此,精确定量直播栽培和强化直播栽培是常规晚粳稻较优的直播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不同施氮量、单穴本数对苏粳优3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优质高产杂交晚粳新组合苏粳优3号在不同施氮量和单穴本数水平下的产量表现.试验结果表明:(1)在氮肥水平相对较低的195 kg/hm2情况下,适当增加单穴本数能明显提高有效穗,从而提高产量.(2)在一定施氮水平范围内,适当增加氮肥施用量,能明显增加群体的生长量,从而为获得高产打下基础.(3)在氮肥水平达270 kg/hm2以上时,适当的控制单穴本数,能保证较高的每穗粒数,从而为获得高产提供保障.(4)本试验条件下,苏粳优3号获得9 750 kg/hm2以上高产的适宜氮肥施用量为270 kg/hm2,适宜的单穴本数为1~2苗. 相似文献
19.
平湖市早籼品种、特早熟晚粳抗灾救灾品种的观察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平湖市地处浙北,晚稻面积35万亩左右,以单季晚粳为主,播期一般在5月~6月上旬。面对在6月底~7月上旬可能出现长时间的梅雨、台风、暴雨等危害,需做好救灾备荒的良种储备工作。为筛选出适应浙北的早晚稻救灾品种及满足生产的需要,指导农户因种栽培,笔者进行了早稻品种、特早熟晚粳抗灾救灾品种的观察试验。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优质稻米的需求持续增加。近年来,江苏省加强优质稻米的选育,也通过栽培措施来促进优质稻米生产。江苏省泗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利用\"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为平台,积极地开展了一系列优质粳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为该县优质粳稻机械化种植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该县稻米品质的提升,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本文主要采用秸秆还田水稻钵苗机插高产栽培技术、秸秆还田机插水稻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秸秆还田直播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和秸秆还田水稻塑盘抛秧技术四种不同的栽培方式进行了研究,综合分析了不同栽培技术对南粳9108产量和生育期的影响,希望本次研究对掌握南粳9108在该县生育期表现和更好的提高优质粳稻的产量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