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水稻抽穗"一刀齐"在水稻高产栽培中,即要尽量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又要努力控制小穗的形成,提高抽穗整齐度,也就是做到抽穗"一刀齐"。这样,既能保证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又能保证平均每穗粒数,最终夺取高产优质高效。  相似文献   

2.
太湖流域水稻最佳养分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水稻品种常优1号为材料,于2008至2009年在江苏常熟进行了连续2年的水稻最佳养分管理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最佳养分管理技术,优化养分运筹,增产31%~46%,施氮量为240 kg.hm-2时可获得最高产量9 208 kg.hm-2;高产高效处理可减少肥料投入30%~40%,增产5.5%,氮肥农学效率提高67.8%~98.4%;高效处理减少48.6%氮肥用量,提高氮肥农学效率31.4%。以上结果表明,在太湖地区采用水稻最佳养分管理技术可以大幅减少氮肥施用量,并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4.
冷害是水稻生产中的一个严重问题,是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寒地稻作区,低温冷害频繁发生。文章从水稻冷害田间诊断特点和防御技术方面,综述了寒地水稻冷害田间诊断和防御技术研究进展,提出了有待拓宽和深化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养分管理对寒地水稻籽粒灌浆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25穴·m-2条件下,设置习惯施肥(T1)和优化施肥(T2),在28穴·m-2条件下,设置常规高产施肥(T3)和优化高产施肥(T4)。结果表明,T2和T4的强势粒起始灌浆势大,灌浆持续时间短,灌浆速率快,生长终值量高,其中T4生长终值量最大。与T1相比,T2弱势粒的起始灌浆势增加了10.56%,平均灌浆速率大,活跃灌浆期延长0.70d,生长终值量增加了3.03%。与T3相比,T4弱势粒的平均灌浆速率增加了11.36%,活跃灌浆期缩短3.47d,生长终值量差异不大。可见,通过养分管理能增加籽粒灌浆速率,缩短强势粒灌浆时间,增加籽粒的重量。  相似文献   

6.
水稻在田间生长发育过程中离不开水分的供给,其一切生理活动也都是在有水分的参与下完成的。水稻在田内的生育期较长,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同。我们应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的需水规律,调节水分的供给量,促进生长发育。同时也要考虑田内水层的管理直接关系到田内的环境条件.尤其是土壤内的环境,这些因素也都直接影响着地上部秧体生长发育和地下部根系的生长状况,最终影响产量与质量,所以说水稻田间的水分管理是夺取水稻优质高产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黑龙江是我国单季稻第一大省,2015年种植面积超过6300万亩。是我国乃至世界最北部高纬度寒冷稻作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特殊的品种生态型。选择适宜寒地栽培的水稻品种,利用旱育壮苗,保证移栽质量,做好本田管理,达到高产丰产。1、泡田整地旱整地秋翻地用大型拖拉机旱整平使同一池内的高低差不超过5厘米,不剩边角。整平后根据地的落差情况筑埂,埂高沉实后要保证30cm左右。泡田  相似文献   

8.
简要地介绍了水稻实地氮肥管理技术以及该技术在寒地水稻上的应用,以作为施肥指导技术的一种参考,让水稻生产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从水稻减叶角度出发,在阐述寒地水稻品种特性的同时,着重介绍了寒地水稻减叶的成因,明确了寒地水稻减叶的诊断方法和田间生育特点,并针对2010年垦区水稻的实际生育调查状况,提出了水稻减叶相应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养分管理对寒地水稻干物质积累及运转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一般产量水平(25穴·m-2,目标产量9.0t·hm-2)下,设置习惯施肥、优化施肥,在高产水平(28穴·m-2,目标产量10.5t·hm-2)下,设置常规高产施肥和优化高产施肥,共4个处理,研究了养分管理对寒地水稻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优化施肥在节约氮肥30%的条件下,通过增加后期施氮比例,使抽穗后干物质积累总量提高11.2%,产量提高了11.6%,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优化高产施肥模式在比常规高产施肥模式节约12%的氮肥的条件下,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提高16.6%,产量增加了7.2%,也达到显著水平(P0.05)。结果证明,水稻产量随着抽穗后干物质增加而显著增加,因此抽穗后干物质的增加对水稻高产更重要。  相似文献   

11.
实地养分管理对寒地水稻磷钾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4、2005和2010年,采用5个粳稻品种,通过田间对比试验方法,研究实地养分管理(SSNM)对寒地水稻养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FFP)相比,SSNM平均降低磷肥用量50%,虽然穗分化期磷积累量降低,但是抽穗期后各器官含磷量处理间没有差异,SSNM增加了抽穗后干物质积累,因此抽穗后磷积累量有增加趋...  相似文献   

12.
《广东农业科学》2005,(6):21-21
2005年10月28日,由广东省农科院邀请省内有关专家和领导在高要市白诸镇区村现场考察了由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水稻实地养分管理技术(SSNM)示范片,并进行了实割验收。  相似文献   

13.
正1地块选择生产地块要符合NY 5116—2002的规定。选择没有污染、生态环境良好、中等肥力以上的地块。2品种选择选用国家或地方审定通过的,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质、丰产、抗病性强的品种,种子质量应符合GB 4404.1粮食种子禾谷类的规定,种子纯度在98%以上,种子净度98%以上,种子发芽率在90%以上,含水量低于14.5%。3种子处理用比重1.13的盐水选种,捞出秕谷,再用清水冲洗;可  相似文献   

14.
寒地稻作区,低温年份倒春寒严重影响秧苗质量,三膜育秧可以充分满足前期秧苗正常生长所需的温度条件,提高秧苗素质。该文对黑龙江省寒地水稻三膜育秧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5.
<正>一、插秧后的田间管理1、查苗补苗。插秧后往往有缺穴现象。须及时检查补苗,以保证应有的密度和基本苗数。2、看苗灌水。大苗播秧后可以灌深一些水,经两三天后,落浅到一寸左右。小苗移栽,灌浅水1寸左右。3、追返青肥。当新根长出2-3寸时,可追施返青肥、  相似文献   

16.
受农业部财务司和科技教育司委托,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最佳养分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进行验收。该项目于2008年启动,由我校主持,参加单位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吉林大学、扬州大学、东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四川省农  相似文献   

17.
近年米,随着我省垦区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稻草还田面积逐年增加,到2009年还田面积达到万亩.水稻秸秆含有多种养分,每吨稻草相当于70kg化肥,每公顷水稻产风干重稻草4t左右,相当于280kg化肥.收获后稻草一般被丢弃或焚烧,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还严重的污染了环境.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河北省昌黎县针对当地土种类型多、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特别是近30万亩沙带土壤养分含量极低,不能保水保肥,粮油产量低而不稳,阻碍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实际,实施了大规模的土壤改良工程,以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科学用肥为试验研究重点,经过几年的探索,在全县土壤养分普查的基础上,示范和推广了配方施肥及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19.
新常态的背景下,东北寒地水稻培养是一种新型水稻种植技术。此种技术研究如果可以较好的解决寒地水稻的供应问题,就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提升生产效率,缓解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粮食危机的出现。从本质上看,寒地水稻栽培管理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为现实提供了必要性的重要条件。因此,东北寒地水稻种植,想要从根本上提升产量,就需要利用壮秧的水稻栽培技术,融入科学的管理技术方式。形成东北寒地水稻要素管控综合技术体系,打造一套属于现代化寒地水稻栽培管理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20.
养分综合管理对寒地水稻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研究养分综合管理与寒地水稻抗倒伏性能的关系,探明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的机制。【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设置习惯施肥、优化施肥、传统高产施肥、优化高产施肥4个处理,通过养分综合管理形成不同产量群体,测定水稻茎秆物理性状、力学特性和茎秆碳氮比等指标。【结果】习惯施肥产量为8.55t·hm-2,通过优化施肥使水稻产量提高了11.6%,基部一、二节间长度分别降低了13%和6%(P5%),抽穗后30d的碳氮比显著增加,茎粗、茎壁厚度、叶鞘重和茎横截面积显著提高,茎秆抗折力提高,水稻倒伏指数降低了14.18%(P5%);与习惯施肥相比,传统高产施肥产量提高了15.2%,实现了水稻高产目标。通过养分进一步优化,水稻产量又增加了7.4%,基部一、二节间长度分别减少了12%和4%(P5%),抽穗后30d的碳氮比、茎粗、叶鞘重和茎横截面积显著提高,茎秆抗折力有增加趋势,倒伏指数降低了6.19%(P5%)。与优化施肥相比,优化高产施肥处理收获穗数增加了15.1%(P5%),产量增加了10.9%(P5%),倒伏指数两处理差异不显著。【结论】虽然优化施肥和优化高产施肥使水稻重心高度和株高增加,但是由于优化了水稻节间配置,降低了基部节间长度,提高了水稻茎秆碳氮比,增加了水稻茎粗和充实度,在增加水稻产量的同时,显著提高了水稻的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