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闽南地区4个薏米产区72株薏米叶斑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并通过室内盆栽试验测试了吡唑醚菌酯对薏米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对供试菌株的EC50值范围为1.11~5.06 μg/mL,平均值为 (3.44 ± 0.98) μg/mL,且其EC50值频率分布为连续单峰曲线,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可将该EC50平均值作为闽南地区薏米叶斑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基线。盆栽防效结果表明,喷施有效剂量为250 μg/mL的25%吡唑醚菌酯乳油对薏米叶斑病的防治效果 (78.2%~79.7%) 较好,与喷施有效剂量为500 μg/mL的50%异菌脲悬浮剂的防治效果相当,显著高于喷施有效剂量为800 μg/mL的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本研究结果为薏米叶斑病化学防治有效药剂的选择与合理使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山东省胶东地区52株葡萄白腐病菌Coniella diplodiella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检测了水杨肟酸 (SHAM) 对葡萄白腐病菌菌丝生长及其对吡唑醚菌酯敏感性的影响,并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试验比较了吡唑醚菌酯与其他4种不同作用机制药剂的毒力。结果显示:添加SHAM (20 μg/mL) 能够显著提高葡萄白腐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 (F = 5.5017,P = 0.0388),与吡唑醚菌酯单独作用相比,添加SHAM后吡唑醚菌酯对葡萄白腐病菌的毒力提高了1.17倍。供试葡萄白腐病菌对吡唑醚菌酯整体仍表现为敏感,EC50值在0.176~6.012 μg/mL之间,平均值为 (2.826 ± 1.670) μg/mL,其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且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可将该EC50平均值 (2.826 ± 1.670) μg/mL作为山东省胶东地区葡萄白腐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相对敏感基线。戊唑醇、福美双、代森锰锌及多菌灵对葡萄白腐病菌的EC50值分别在0.364~16.873、5.236~25.562、15.912~84.778和1.819~568.690 μg/mL之间,葡萄白腐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与对戊唑醇的相当,显著高于对福美双、代森锰锌和多菌灵的敏感性。研究结果可为田间防控葡萄白腐病的药剂选择及合理轮换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离体叶盘法测定氟醚菌酰胺与吡唑醚菌酯两个单剂及两药剂8个复配组合对葡萄霜霉的毒力。氟醚菌酰胺与吡唑醚菌酯对葡萄霜霉的EC50分别为0.655 4、1.582 1μg/m L,氟醚菌酰胺与吡唑醚菌酯1:1、1:2、1:3、1:4、1:5、1:6、1:7、1:8混配均表现为相加或增效作用,其中,1:5配比的SR值最大,为1.92。田间药效试验中,保护和治疗试验连续2次施药,分别使用30%氟醚·吡唑微囊悬浮-悬浮剂1 500倍液和1 000倍液的用量对葡萄霜霉的防效为87.15%和85.41%,均高于对照药剂。  相似文献   

4.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草莓炭疽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并分析了旁路氧化与胶孢炭疽菌对Qo Is类杀菌剂敏感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无旁路氧化酶(alternative oxidase,AOX)专化性抑制剂水杨肟酸(SHAM)作用时,吡唑醚菌酯对采自浙江临安、建德、诸暨3地的65株草莓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EC50Q)值在0.09~24.26μg/m L之间,平均为6.65μg/m L;当有50μg/m L的SHAM存在时,其EC50[EC50(Q+S)]值在0.06~48.98μg/m L之间,平均为10.58μg/m L。旁路氧化的相对贡献值F[F=EC50Q/EC50(Q+S)]最低为0.02,最高为11.17,平均为0.96,其中78.46%的菌株的F值1。进一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不同敏感性的草莓和葡萄炭疽病菌在吡唑醚菌酯处理下其AOX基因表达的时间动态。结果显示:吡唑醚菌酯处理能诱导AOX基因的表达,在处理后6~12 h内,各菌株AOX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强,但表达量的差异与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本研究表明,旁路氧化在不同病原菌中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  相似文献   

5.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吡唑醚菌酯和咪鲜胺对国内不同地理来源的杧果炭疽菌的EC50,比较其敏感性的差异.吡唑醚菌酯和咪鲜胺对供试136个菌株的EC50范围分别为0.0014~0.3640 mg/L和0.0001~0.0317 mg/L,平均值分别为(0.0512±0.0038)mg/L和(0.0045-±0.0005)...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吡唑醚菌酯对福建省草莓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防治潜力和应用前景,采用室内生测法测定草莓炭疽病菌对该菌剂的敏感性及其与6种不同杀菌剂之间的交互抗性。结果显示,吡唑醚菌酯对福建省5个地区分离的62株草莓炭疽菌菌株的EC50介于0.086~0.879μg/mL之间,总变异系数为10.24,且符合正态分布,以其平均值0.363μg/mL为敏感基线的菌株抗性比值均低于5;此外,吡唑醚菌酯EC50与多菌灵、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咪酰胺、咯菌腈、甲基硫菌灵的EC50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福建省不同地区草莓炭疽病菌群体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虽存在一定变异,但仍均较敏感;吡唑醚菌酯与其他6种杀菌剂间不存在交互抗性,可用于防控草莓炭疽病。  相似文献   

7.
海南芒果蒂腐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抗药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瑞  赵磊  符瑞  陈芷岑  林晓翠  杨叶 《植物保护》2018,44(4):188-193
从海南芒果主产区采集分离蒂腐病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首先采用区分剂量法检测供试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抗药性,然后再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吡唑醚菌酯对蒂腐病菌的EC_(50)。结果表明:95株芒果蒂腐病菌中有56株在含10mg/L吡唑醚菌酯的PDA培养基中菌落直径大于空白对照的40%,抗性频率为58.95%,来自不同产区的芒果蒂腐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抗性频率差异不大。吡唑醚菌酯对供试菌株的EC50在3.12~1525.43mg/L之间,呈连续性正态分布,而抗性最高的菌株的EC_(50)是最敏感菌株EC50的488.92倍。敏感菌株、低抗菌株、中抗菌株及高抗菌株的平均EC_(50)分别为:5.39mg/L、45.34mg/L、144.72mg/L和514.46mg/L。海南芒果蒂腐病菌对吡唑醚菌酯杀菌剂已经产生严重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小苗法测定了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对烟草白粉病菌Erysiphe cichoracearum的毒力,以及对苗期烟草白粉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及持效期。结果表明: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对烟草白粉病菌抑制作用的EC50值分别为7.62和9.90 μg/mL,对该病害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的EC50值分别为8.76、12.34 μg/mL和17.32、23.40 μg/mL;2种药剂对烟草白粉病菌均具有较长的持效期,在有效成分56.25 g/hm2 剂量下、2次喷雾处理烟苗,30 d后的防效仍分别达到94.45%和88.53%;2种药剂对新生烟叶均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且在实验剂量范围内对烟苗安全。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中国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二甲酰亚胺类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敏感性及其田间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两类杀菌剂的代表药剂异菌脲和吡唑醚菌酯对分离自该省7个玉米产区的73株玉米小斑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对异菌脲和吡唑醚菌酯均较为敏感,其EC50值范围分别为0.168~2.990和0.017~6.583 μg/mL,平均值分别为(1.003±0.533)和(1.437±1.490)μg/mL,其敏感性频率分布均为连续单峰曲线,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可将该平均EC50值(1.003±0.533)和(1.437±1.490)μg/mL分别作为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异菌脲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基线。田间防效试验表明,采用有效剂量分别为750和150 g/hm2的50%异菌脲悬浮剂(SC)和25%吡唑醚菌酯乳油(EC),分别喷施2次,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效均较好,分别为61.51%~70.69%和69.54%~78.98%,与喷施2次有效剂量为150 g/hm2的25%丙环唑EC的防效相当,且均高于喷施2次有效剂量分别为1 875和2 000 g/hm2的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WP)和80%代森锰锌WP的防效。研究结果可为田间玉米小斑病化学防治有效药剂的选择与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玉米小斑病菌对这两种药剂的田间抗药性风险评估及抗性监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吉林省西瓜蔓枯病菌Stagonosporopsis citrulli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基线和抗性风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吉林省151株西瓜蔓枯病菌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及吡唑醚菌酯对西瓜蔓枯病菌的最低抑制浓度,并监测375株西瓜蔓枯病菌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供试的151株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的单峰曲线,接近正态分布,敏感基线为1.800 μg/mL;吡唑醚菌酯的最低抑制浓度MIC为80.000 μg/mL。抗性水平监测结果显示,375株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抗性频率为0。室内药剂驯化获得的抗性突变菌株T-LH3-1和T-XZC5-1在连续转接培养8代后的EC50分别为16.139 μg/mL和31.782 μg/mL,抗性倍数分别为15和51,均为中抗水平,抗药性可以稳定遗传。抗性突变体及其亲本菌株生物学性状结果显示,抗性突变体生物适合度与其亲本菌株差异不显著。交互抗性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与醚菌酯之间存在正交互抗性,与戊唑醇、异菌脲、多菌灵和肟菌酯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可以交替使用以达到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苹果轮纹病瘤组织形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苹果轮纹病[Botryosphaeria dothidea(M oug.)Ces.et De Not.]是富士苹果的主要病害,该病在环渤海湾和黄河故道苹果产区已严重影响苹果生产。据2008年调查,国内苹果枝干轮纹病总体发病率达77.6%[1],因轮纹病一般年份苹果果实损失20%~30%,严重年份损失70%以上[2]。目前,对于苹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苹果轮纹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和氟硅唑的敏感性状况,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了90个采自山东省各地区的苹果轮纹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和氟硅唑的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和氟硅唑对轮纹病菌的EC50平均值分别为0.198 1±0.247 1 μg·mL-1和0.117 4±0.121 8 μg·mL-1。频次分布图显示,苹果轮纹病菌群体中出现了敏感性降低的亚群体。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氟硅唑和戊唑醇之间具有交互抗性;而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氟硅唑、戊唑醇与代森锰锌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和氟硅唑对高敏感性和低敏感性病菌引起的枝干轮纹病具有同等的防治效果。本研究结果为田间防控苹果轮纹病的杀菌剂合理轮换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监测果园中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和甲基硫菌灵敏感水平的变化,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集自山东烟台地区和北京市昌平区,有较长施药史苹果园中的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和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戊唑醇对连续施用戊唑醇5年、每年施药1~2次的果园中苹果轮纹病菌的EC_(50)为0.017 4~0.114 3μg/mL,即该类果园中苹果轮纹病菌对此药的敏感性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与野生菌株的敏感性非常接近,没有出现敏感性分化的抗药亚群体;甲基硫菌灵对连续施用甲基硫菌灵10年、每年施药2次的果园中苹果轮纹病菌的EC_(50)为0.846 4~4.677 4μg/mL,果园中苹果轮纹病菌与野生菌株相比EC_(50)平均值约上升3.15倍,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是已报道敏感性基线的1.19倍和6.59倍,没有出现敏感性发生显著分化的抗药性亚群体。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苹果轮纹病菌对三种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昆  李晓军  张勇  王涛  李军  曲健禄 《植物保护》2013,39(1):133-136
为明确山东省苹果轮纹病菌对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现状,从苹果主要种植区采集、分离了14个苹果轮纹病菌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3种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和戊唑醇对14个菌株的EQ50值分别在0.011 1~0.125 1、0.040 8~0.295 5、0.086 8~0.578 3 μg/mL之间.菌株YY03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较低,EC50为0.125 1 μg/mL,TA01对其最敏感,EQ50为0.011 1 μg/mL,苯醚甲环唑对TA01的毒力是YY03的11.27倍;丙环唑对菌株QX03的毒力是YX01的7.24倍,戊唑醇对菌株QX02的毒力是TA01的6.66倍.通过Duncan氏新复极差法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菌株之间对3种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得到防治苹果轮纹病的高效药剂,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9种三唑类杀菌剂对苹果轮纹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评价其对苹果生长的安全性及对轮纹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 表明,苯醚甲环唑和氟硅唑对苹果轮纹病菌的室内毒力较高,EC50分别为0.107 μg/mL和0.140 μg/mL;其次为氟环唑、丙环唑和己唑醇,EC50分别为0....  相似文献   

16.
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是引起多种果树和林木枝干溃疡病和果实腐烂病的重要病原菌.为明确葡萄座腔菌的致病机理,采用SignalP、WoLF PSORT、TMHMM、GPI-SOM等软件,对葡萄座腔菌全基因组14 998条蛋白序列进行了分泌蛋白预测和功能分析.结果表明B.dothidea...  相似文献   

17.
利用苹果轮纹病菌敏感菌株TS1和抗戊唑醇突变体UV-TS1-10进行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活力、可溶性蛋白含量及酯酶同工酶图谱等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经不同浓度药剂处理0~24h,抗性突变体UV-TS1-10体内PAL活性一直高于敏感菌株TS1,两者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1.5h达到最高值;抗药突变体UV-TS1-10体内POD活力也高于TS1,一直处于上升趋势,24h达到最高值时两菌株活力差异最大;UV-TS1-10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为TS1的1.3倍,同一菌株在不同浓度戊唑醇处理后可溶性蛋白含量差异不大,稳定性好;抗药突变体UV-TS1-10比敏感菌株TS1的酯酶同工酶图谱少了一条Rf=0.33的谱带,多了Rf=0.14的特征性谱带,表明抗戊唑醇突变体UV-TS1-10其生理生化特性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以研究敏、抗菌株间生理生化特性的差异为基础,探讨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可能的抗性机制,为科学地指导生产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剪口龄期和水分胁迫对轮纹病菌从剪锯口侵染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脱脂棉蘸取轮纹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不同龄期和断水处理的‘富士’苹果枝条剪口,研究了剪口龄期和水分胁迫对轮纹病菌从剪口侵染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修剪形成的剪口在2个月内对轮纹病菌都较为敏感,接种发病率较高。夏秋季节形成的剪口在2周内对轮纹病菌非常敏感,2周后抗病性逐渐增强。苹果修剪前后,干旱能明显降低剪口对轮纹病菌的抗侵入和抗扩展能力。保护剪锯口不受侵染既能降低苹果苗木带菌率,又能有效控制轮纹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用金银花的花、黄花蒿的地上部分、蓝桉果实和黄柏果实的乙醇提取物及其不同极性的组分对杨树溃疡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进行了测定。以黄柏果实的抗菌活性最强,其次是金银花的花。抗菌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金银花的正丁醇组分、黄花蒿的石油醚组分和乙酸乙酯组分、蓝桉的水部分、黄柏的正丁醇组分。当培养基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浓度分别为8g/L时(对应的pH值分别为10.24和7.71),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00.00%和79.68%。如果用1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节培养基的pH值至10.00,菌丝生长抑制率为40.58%。说明碳酸钠或碳酸氢钠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一方面是由于改变了培养基的pH值,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抑制了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一些真菌病毒严重影响寄主生长、产孢量、致病力。本研究对来源于湖北梨轮纹病菌携带真菌病毒情况进行分析,旨在挖掘具有生防潜能的真菌病毒资源。随机采集湖北省梨树发病枝干,分离、鉴定获得13个梨轮纹病菌株,其生长速率、致病性存在差异。提取dsRNA检测,发现12个菌株均携带不同大小的dsRNA片段。观察其dsRNA带型,HBWH-14 dsRNA含有1~7 kb 9条带,其他菌株携带的dsRNA条带位置均位于HBWH-14所含dsRNA带型中的某1条或多条对应的条带位置。RT-PCR检测发现部分菌株携带产黄青霉病毒BdCV1、双分体病毒BdPV1、单分体病毒BdTV1以及未分类的BdRV1。本研究未发现梨轮纹菌株所含病毒种类与致病力存在直接的相关性。HBWH-14原生质体脱毒获得后代100%携带的dsRNAs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