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解桃小食心虫产卵对果实的选择特性,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与气质联用(GC-MS)测定不同苹果挥发性成分。选取易受桃小食心虫危害的金冠苹果具有代表性的挥发物质(乙醛、丁醛、丁醇、己醇、糠醛、庚酸、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戊酯、乙酸己酯、丙酸丙酯)的不同浓度进行桃小食心虫引诱试验。结果表明,0.1和1.0 mg/mL的乙酸乙酯、0.1 mg/mL的乙酸丁酯、1.0 mg/mL的乙酸戊酯、6.0和60.0mg/mL的乙酸己酯、0.1 mg/mL的丙酸丙酯具有显著的效果;并利用正交试验方法得出几种效果较好的混合配比。再利用人工气候箱进行产卵引诱试验,得出0.1 mg/mL乙酸乙酯、1.0 mg/mL乙酸丁酯、10.0mg/mL乙酸戊酯、5.0 mg/mL乙酸己酯、0.1 mg/mL丙酸丙酯的混合配比为试验的最佳引诱物质。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复叶槭在损伤后不同时间挥发物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己二酸二甲酯、丁二酸二异丁酯、乙酸-3-己烯酯、6-甲基-5庚烯-2酮、蒈烯、苯骈噻唑、苯甲酸和吲哚等挥发物是复叶槭遭受机械损伤后被诱导合成的,这些物质在复叶槭中可能具有直接防御、间接防御和作为报警信号分子在植株间传递伤害信息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小菜蛾性信息结合蛋白(PxylPBP2)与顺-9-十四碳烯酸酯(Z9-14:Ac)结合的分子动力学模式、结合内驱力及关键作用氨基酸,阐明二者识别的分子机制,为小菜蛾性诱剂的研发和小菜蛾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YASARA对PxylPBP2进行同源建模,运用AutoDock 4.2进行PxylPBP2与Z9-14:Ac的空间结构对接,运用YASARA平台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运用MMPBSA.py模块计算PxylPBP2-Z9-14:Ac复合物的结合自由能,以Amber 12软件包描述结合关键氨基酸,分析PxylPBP2与Z9-14:Ac的结合模式及相互作用力.[结果]同源建模构建了合理的PxylPBP2空间模型,分子对接结果表明Z9-14:Ac结合于PxylPBP2结合腔的内部,受体配体间无氢键,1.4 ns时对接复合物收敛平衡;PxylPBP2-Z9-14:Ac结合自由能为-9.76 kcal/mol;Phe22和Ile104的贡献能量和占总结合自由能的43%.[结论]范德瓦斯力和非极性溶剂力是PxylPBP2与Z9-14:Ac形成稳定复合物的主要内驱力,能量贡献最大的两个关键氨基酸(Phe22和Ile104)位于侧链上.  相似文献   

4.
以蔬菜、食品调料为试材,筛选对桃小食心虫具有较高抑制效果的植物,为生物防治桃小食心虫开辟一条新的途径.本试验运用生物测定的方法检测了7种非寄主植物挥发物(花椒、小茴香、香菜、芹菜、姜、八角、桂皮)对桃小食心虫繁殖、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对桃小食心虫产卵抑制率超过50%,其中桂皮为91.55%、八角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松针鞘瘿蚊是近几年新发现入侵我国的林业有害生物,已经在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造成了以黑松为主的沿海防护林大面积衰弱枯死。作为新入侵种对于松针鞘瘿蚊的防控基础研究极为薄弱,为了研发有效的防控技术,尽快遏制该虫的严重危害,避免进一步扩散,本文从松针鞘瘿蚊的寄主识别机制出发,以期开发针对性的引诱剂来进行监测诱杀。  方法  本研究基于松针鞘瘿蚊触角转录组数据筛选到的气味结合蛋白TjapOBP1的序列,通过同源模建的方法,得到了蛋白三维结构模型,利用Procheck、Verify_3D和ERRAT程序评估模型的可靠性。通过AutoDock软件将TjapOBP1与黑松针叶挥发物中测得的67种气味分子进行分子对接。  结果  同源模建结果显示,模建蛋白的氨基酸有95.5%落在最佳合理区,83.3%的氨基酸评分大于0.2,模建结构的误差值在73.2%,这表明此次构建的松针鞘瘿蚊气味结合蛋白TjapOBP1三维模型有很高的可靠性。分子对接结果显示,β-月桂烯与TjapOBP1的结合效果最好,结合能为?5.26;另外,2,6-二甲基辛-1,5,7-三烯-3-醇、乙酸橙花酯、桧烯、乙酸薰衣草酯和1-异丙基-4-亚甲基二环[3.1.0]己-2-烯,这5种化合物与TjapOBP1的结合能依次升高,但均在?5.0以下。上述6种化学物质均有可能是能够被松针鞘瘿蚊TjapOBP1识别并结合的气味物质。  结论  三维结构模型的构建,为进一步研究松针鞘瘿蚊OBP的功能奠定基础。分子对接初步筛选了可能与TjapOBP1特异性结合的寄主挥发物,从而为引诱剂的开发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6.
唐宇翀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6):171-173
[目的]找出吸引青斑蝶取食的关键化合物。[方法]通过田间观察测定了青斑蝶对蜜源植物马缨丹和马利筋的花部挥发物α-蒎烯、水杨酸甲酯,花部挥发物类似物1-辛醛、桉叶油醇、萜品醇,以及前人报道的花中普遍存在的苯甲醛的取食反应。[结果]无论是6种单一化合物和α-蒎烯、水杨酸甲酯、1-辛醛、桉叶油醇化合物组合还是不同剂量α-蒎烯和水杨酸甲酯,青斑蝶对这些挥发物均表现出一定的取食反应,但取食次数均未显著高于去离子水,且不同化合物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青斑蝶在取食时可利用多种气味信号。  相似文献   

7.
苜蓿盲蝽化学感受蛋白Alin-CSP6的气味结合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昆虫的嗅觉识别机制,以化学感受蛋白作为潜在的靶标,干扰昆虫的寄主定位及交配等行为,用于害虫综合治理。【方法】克隆并纯化了1个新的苜蓿盲蝽化学感受蛋白Alin-CSP6,进行了113种气味化合物对Alin-CSP6的荧光竞争性结合试验,将荧光竞争结合试验筛选出强结合力的气味标样采用“Y”型嗅觉仪验证行为反应,并采用同源建模的方法构建Alin-CSP6的3D结构。【结果】Alin-CSP6具有较广谱的结合力,能够与醇、醛、酮、酯、萜、芳香族等多种化合物结合并表现较强的结合能力。其中,β-香茅醇(β-citronellol)、反式-2-己烯醛(trans-2-hexene aldehyde)、6-甲基-5-庚烯-2-酮(6-methyl-5-heptene-2-ketone)、2-十一烷酮(2-undecanone)、乙酰丙酸丁酯(butyl levulinate)、月桂烯(myrcene)、左旋-β-蒎烯((1s)-(-)-β-pinene)、壬烷(nonane)、3,4-二甲基苯甲醛(3,4-dimethyl benzaldehyde)、乙醚(ethyl ether)、罗勒烯(ocimene)、苯乙酮(acetophenone)、苯甲醛(benzaldehyde)与Alin-CSP6有很强的结合力。“Y”型管试验结果发现,反式-2-己烯醛和苯乙酮对苜蓿盲蝽成虫表现出极显著的引诱作用,而6-甲基-5-庚烯-2-酮、左旋-β-蒎烯和4-乙基苯甲醛(4-ethylbenzaldehyde)则对苜蓿盲蝽成虫具有极显著的拒避效果。Alin-CSP6的3D结构显示该蛋白主要由6个α螺旋构成,分别是13-18(α1)、20-32(α2)、39-52(α3)、59-76(α4)、78-88(α5)和94-102(α6)。Cys29-Cys36和Cys55-Cys58两个二硫键起着稳定蛋白结构的作用。推测Alin-CSP6的Ile74和Phe81基团能够参与结合油酸酰胺或其类似物。【结论】Alin-CSP6具有较广泛的气味结合谱,在苜蓿盲蝽嗅觉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不同寄主植物对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主要代谢物质的影响,选取6种寄主植物(大枣、山楂、梨、桃、苹果、杏)饲喂的桃小食心虫,分别使用过碘酸钠法、硫酸蒽酮比色法和盐酸水解法测定其体内甘油、海藻糖和氨基酸含量;通过定磷法和2,4-二硝基苯肼法测定Na+-K+-ATP酶和LDH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桃小食心虫体内主要代谢物质含量在不同寄主植物间存在差异,取食山楂的桃小食心虫甘油含量最高(12.48μg/mg),取食大枣次之(12.44μg/mg),取食杏的含量最低(10.43μg/mg);海藻糖含量为取食大枣的最高(27.16μg/mg),取食杏的最低(9.86μg/mg);取食6种寄主的桃小食心虫体内均检测到16种氨基酸,取食山楂的桃小食心虫体内天冬氨酸Asp含量高于取食其他5种寄主植物的;超微量Na+-K+-ATP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取食桃的桃小食心虫活性最高(1.31 U/g pro),LDH酶活性以取食杏的最高(42.73 U/g pro)。  相似文献   

9.
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是果树上重要的食心虫类害虫,热激蛋白Hsp90和Hsp70在昆虫抵御温度胁迫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采用RT-PCR方法克隆获得了高温胁迫下桃小食心虫热激蛋白Hsp90和Hsp70基因c DNA部分序列,并对其进行分析,为深入揭示桃小食心虫对环境适应的分子机理提供理论依据。已获得的桃小食心虫热激蛋白Hsp90基因(Gen Bank登录号:KJ139642)序列长420bp,编码139个氨基酸残基,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中含有热激蛋白90家族的一段序列为YSNKEIFLRE的特征序列,并且c DNA序列在N端具有Hsp90基因保守的ATPase结构,该序列与天蚕(Antheraea yamamai)和柞蚕(Antheraea pernyi)等昆虫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高达99%。已获得的Hsp70-1基因(Gen Bank登录号:KJ139643)和Hsp70-2基因(Gen Bank登录号:KJ139644)序列长均为305bp,编码101个氨基酸残基。Hsp70-1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家蚕(Bombyx mori)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94%,Hsp70-2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和烟草夜蛾(Manduca sexta)等昆虫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96%。  相似文献   

10.
分支氨基酸(Branched Chain Amino Acid,BCAA)是一组在碳链上具有支链结构的脂肪族中性氨基酸,包括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和缬氨酸(Val)等动物体内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BCAA是唯一的主要在肝外组织氧化的必需氨基酸,主要氧化部位在肌肉。亮氨酸的代谢产物是乙酰乙酸和乙酰CoA,属于生酮氨基酸;异亮氨酸的产物是丙酰CoA和乙酰CoA,属于是生酮兼生糖氨基酸;缬氨酸的分解产物是琥珀酰CoA,属于生糖氨基酸。生糖氨基酸氧化脱氢后按照葡萄糖代谢途径进行代谢;生酮氨基酸则按脂肪代谢途径进行代谢。BCAA通过生糖与生酮作用与三羧酸循环相互联系,实现机体内三大物质(糖、脂肪、蛋白质)的互相转化。  相似文献   

11.
李玲  谭瑶  周晓榕  庞保平 《中国农业科学》2019,52(20):3705-3712
【目的】 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是近年来在内蒙古草原上暴发成灾的新害虫,本文旨在克隆沙葱萤叶甲气味结合蛋白基因GdauOBP20的cDNA全长序列,明确其重组蛋白与寄主植物挥发物的结合特性,为揭示沙葱萤叶甲嗅觉的分子机理打下基础。【方法】 基于沙葱萤叶甲转录组数据,利用RACE技术对沙葱萤叶甲气味结合蛋白基因GdauOBP20进行cDNA全长克隆;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分析其编码蛋白的理化特性和结构特征;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目的蛋白,并使用Ni-NTA Agarose亲和层析柱进行重组蛋白纯化。最后采用荧光竞争结合的方法,以N-苯基-1-萘胺(N-phenyl-1-naphthylamine,1-NPN)为荧光探针,检测GdauOBP20重组蛋白与13种主要寄主挥发物的结合情况。【结果】 GdauOBP20的cDNA全长序列为567 bp(GenBank登录号MK250532),其中5′末端非编码区长24 bp,3′末端非编码区长123 bp,具有ployA尾结构;开放阅读框(ORF)全长为420 bp,编码139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中含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位点,属于Minus-C OBP亚家族。预测蛋白三级结构中含有6个α螺旋和两对由半胱氨酸形成的二硫键。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并获得了高纯度的重组蛋白。重组蛋白GdauOBP20与荧光探针1-NPN的结合常数为12.8 μmol·L -1,结合能力较好,可作为本试验的荧光报告子。在所测的13种主要寄主植物挥发物中,除与二烯丙基三硫醚无结合能力外,GdauOBP20重组蛋白与其他12种寄主植物挥发物均有不同程度的结合能力,其中与对二甲苯和环庚三烯的结合能力最强,解离常数分别为22.91和26.55 μmol·L -1,而与月桂烯结合能力最弱,解离常数为116.29 μmol·L -1【结论】 沙葱萤叶甲GdauOBP20能与寄主植物的多种主要挥发性物质结合,推测其可能在沙葱萤叶甲对寄主植物的定位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通过研究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气味结合蛋白11(odorant binding protein 11,OBP11)与寄主植物挥发物的结合特性,探讨AcorOBP11的功能,为阐明铜绿丽金龟识别寄主植物的嗅觉分子机制打下基础。【方法】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克隆AcorOBP11,分析其序列特征并与相似序列进行对比;将目的基因OBP11连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后,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BL21(DE3)。利用IPTG诱导AcorOBP11重组蛋白的表达,超声破碎菌体,取上清液过镍柱,利用重组肠激酶切除His标签后再次过镍柱纯化获得目的蛋白;纯化后的蛋白以1-NPN为荧光探针开展荧光竞争结合试验,测定AcorOBP11蛋白与37种寄主植物挥发物的结合特性;利用Modeller对AcorOBP11进行同源建模,以冈比亚按蚊气味结合蛋白AgamOBP48(PDB ID:4ij7)作为模板,获得其三维结构;利用Autodock半柔性对接将蛋白与化合物对接,模拟AcorOBP11与6种候选寄主植物挥发物的结合情况。【结果】克隆获得了AcorOBP11全长基因,开放阅读框共639 bp,N末端有17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具有8个保守的半胱氨酸位点,属于Plus-C OBP亚家族,进化树结果表明其与HparOBP9进化关系最近。AcorOBP11成功连入pET28a表达载体,在0.25 mmol·L-1 IPTG、37℃条件下诱导表达,并通过两次镍柱纯化得到目的蛋白。竞争结合试验结果表明,AcorOBP11结合谱较广,对α-紫罗兰酮、异戊醛、丙烯酸-2-乙基己酯、乙酸龙脑酯、柠檬烯、反-2-己烯醛、2-乙基己醛、异戊酸等13种寄主植物挥发物有较好的结合能力。其中,与寄主植物挥发物α-紫罗兰酮结合能力最好,竞争解离常数为22.78 μmol·L-1。构建了AcorOBP11三维结构图并进行蛋白构象评估后,与6种化合物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AcorOBP11与α-紫罗兰酮结合自由能最低,为-24.74 kJ·mol-1,表明其与α-紫罗兰酮的结合能力最强,与荧光竞争结合结果一致;从对接图还可以看出,α-紫罗兰酮不仅与AcorOBP11在Cys163处形成氢键,而且其疏水端进入了蛋白的疏水腔,两个甲基与蛋白表面高度契合,因此,α-紫罗兰酮与蛋白间结合能力最强。【结论】AcorOBP11能够识别多种寄主植物挥发物,推测其在铜绿丽金龟成虫定位寄主植物中发挥重要作用,此研究结果为生态防控铜绿丽金龟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明不同性别和交配状态的马铃薯块茎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对寄主植物(马铃薯)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的差异,为利用化学生态手段防治马铃薯块茎蛾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触角电位技术(electroantennogram,EAG),测定未交配雌蛾、交配雌蛾、未交配雄蛾3种不同生理状态的马铃薯块...  相似文献   

15.
Q型烟粉虱化学感受蛋白CSP1与植物挥发物的结合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克隆Q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化学感受蛋白1(chemosensory protein 1,CSP1)基因,诱导表达Q型烟粉虱CSP1重组蛋白(以下简称BtCSP1),研究其与主要寄主植物挥发性气味分子的结合特性。【方法】利用全长引物通过RT-PCR扩增并克隆Q型烟粉虱CSP1基因ORF全长,连接并构建pET-30a(+)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入BL21(DE3)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并用IPTG诱导表达BtCSP1重组蛋白。收集菌液后超声破碎细胞,离心取上清,经Ni2+-琼脂糖柱结合梯度浓度咪唑洗脱纯化后,经PBS反复透析获得重组蛋白,并用Bradford法测定重组蛋白浓度。采用常见的N-苯基-1-萘胺(N-phenyl-1-naphthylamine,1-NPN)荧光探针作为报告子,利用荧光竞争结合法研究重组BtCSP1蛋白与植物挥发物的结合功能。首先用1 mmol?L-1 1-NPN滴定BtCSP1蛋白溶液,直至蛋白最大发射波长处的荧光值完全猝灭为止,然后再以各供试配基滴定BtCSP1-1-NPN体系,通过配基竞争猝灭1-NPN最大发射波长,并用Scatchard等方程计算表征BtCSP1与配基亲和力大小的解离常数KD。【结果】克隆了Q型烟粉虱CSP1基因ORF全长,经双酶切和连接构建了pET-30a(+)/CSP1重组质粒,在IPTG终浓度为1 mmol?L-1的条件下诱导获得了BtCSP1重组蛋白,Ni2+-琼脂糖柱纯化透析后测定重组蛋白浓度,稀释至1.5 µmol?L-1作为工作浓度。在荧光光谱试验中,Scatchard方程线性化后(相关系数达到0.9967),显示BtCSP1与1-NPN的解离常数K1-NPN为2.78 µmol?L-1,结合位点数n为0.82,表明两者结合较好,且基本是1:1结合,适合作为本试验中竞争性荧光结合试验的报告子。在荧光竞争结合试验中,有多种供试植物挥发物分子能使1-NPN的相对荧光强度降低到50%以下,其中包括能引起烟粉虱趋避行为的化合物,如3-蒈烯、p-伞花烃、顺-3-己烯-1-醇和α-蒎烯(KD值分别为26.47、39.43、54.01和83.46 µmol?L-1),且3-蒈烯具有较强的竞争结合能力,能在200 µmol?L-1时将1-NPN报告子相对荧光值竞争至约40%。【结论】Q型烟粉虱CSP1蛋白能与测试的多种寄主植物挥发物产生较为广谱的结合能力,尤其与对烟粉虱有趋避性的挥发物的结合更强,表明CSP1很有可能参与Q型烟粉虱对非寄主植物的趋避行为,这对揭示其入侵寄主选择行为生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构建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BminOBP6的C末端截短突变体(TOBP6),比较野生型BminOBP6和突变体TOBP6对气味配体的结合能力,检测在不同pH条件下二者对气味配体结合能力的差异,为揭示BminOBP6与配体的互作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在线工具SWISS MODEL对BminOBP6进行同源建模,根据构建的3D模型确定将被切除的BminOBP6第6个α螺旋(α6)之后的C末端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BminOBP6的C末端截短突变体(TOBP6)的编码序列,即TOBP6;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32a/TOBP6,将此重组载体与实验室保存的重组载体pET32a/BminOBP6分别转入原核细胞BL21(DE3)中,异源表达野生型BminOBP6及其突变体TOBP6;以1-NPN为荧光探针进行荧光竞争结合试验,检测BminOBP6和TOBP6在两种pH环境(pH 7.4和pH 5.0)下对1-十一醇和(+)-柠檬烯的结合能力。【结果】序列比对结果显示,BminOBP6与致倦库蚊(Culex quinquefasciatus)CquiOBP...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优化前处理影响因素,分析欧李果实挥发性成分,明确挥发性成分特点并对果实特征性香气成分进行评价。【方法】 以欧李果实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测定其挥发物成分,通过优化前处理影响因素,确定最佳试验条件。利用解卷积系统(AMDIS)与NIST11质谱数据库以及保留指数(RI)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内标法确定挥发物含量,并计算香气强度值(OAVs),评价欧李果实香气品质与特征。【结果】 在欧李果实中累计鉴定出63种挥发物,含量范围为0.01—3.25 μg·kg -1。挥发物以酯类、烷类为主,并有少数醇类、芳香类、醛类、萜类、酸类、酮类,其中苯甲酸乙酯含量最高。通过参考相关挥发物香气阈值并计算部分挥发物OAVs可知,己酸乙酯、乙酸苯乙酯、β-芳樟醇、乙酸己酯、壬醛等物质对欧李果实香气成分构成具有重要作用,而烷烃不具有特征性香气。欧李果实香气主要为青香、花香、果香、脂蜡香和其他少数香型(木香型、芳香油香型等),并以青香、花香、果香型物质为主,三者总含量达到挥发物总量的80%。【结论】 优化确立的试验条件为:果肉去核切碎处理,取样量5 g,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与平衡时间均为30 min。SPME前处理条件对果实挥发性成分检测到的种类与含量有较大影响,通过优化试验条件可以获得最佳检测结果。欧李果实挥发物组成复杂,除烃类物质香气品质较弱外,多数具有特征香气,且香气强度属中高级,酯类物质是欧李果实的重要挥发物组成,清香型、花香型和果香型是欧李果实香气成分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简称中蜂)是我国本土蜂种,也是重要的传粉昆虫和经济昆虫.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OBP)是蜜蜂嗅觉感知中的关键蛋白.在前人对中蜂AcerOBP7基因序列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对其表达特性及与气味物质的结合能力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出对白星花金龟Potosia brevitarsis Lewis成虫具有引诱活性的挥发物。【方法】使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白星花金龟雌、雄成虫对10种寄主挥发物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白星花金龟对不同挥发物的嗅觉行为反应具有显著差异,且雌、雄成虫对同种挥发物的嗅觉行为反应存在差异。白星花金龟雌成虫对壬醛、芳樟醇、1-辛烯-3-醇及正己醇具有较强的正趋性;雄成虫则对芳樟醇、1-辛烯-3-醇、正己醇、反-2-己烯醇及正己醛呈现正趋性。【结论】芳樟醇、1-辛烯-3-醇及正己醇可以作为白星花金龟植物源引诱剂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