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地高辛标记探针检测5种葫芦科作物病毒的斑点杂交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5种葫芦科作物病毒即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西瓜花叶病毒(Watermelon mosaic virus,W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番木瓜环斑病毒西瓜株系(Papaya ringspot virus watermelon strain,PRSV-W)和南瓜花叶病毒(Squash mosaic virus,SqMV)的斑点杂交检测技术,为葫芦科作物种子带毒的快速准确鉴定、流行病学研究和转基因检测等提供技术和方法。【方法】以构建的重组质粒为模板,用PCR方法合成了相应的地高辛标记的cDNA探针。通过斑点杂交检测西葫芦病叶汁液来考察探针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同时设计了3种不同长度的SqMV探针(0.55、1.6、2.7 kb)对杂交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ZYMV、WMV、CMV、PRSV-W和SqMV的5种探针检测各自侵染西葫芦病汁液的稀释低限分别为1﹕160、1﹕160、1﹕320、1﹕160、1﹕320,而每种探针与健康西葫芦和其它4种病毒的反应均为阴性。不同长度的SqMV探针杂交结果相同。【结论】用PCR方法合成的地高辛标记的探针,能够直接在植物组织中将5种病毒检测出来,具有较好的灵敏性、特异性和重复性。探针的长度对杂交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内蒙古籽用西葫芦种子病毒进行鉴定,明确其种子携带病毒的情况;对带毒种子进行不同消毒处理,筛选出有效的消毒方法,为内蒙古地区籽用西葫芦病毒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具有典型病毒病症状的金粒1号、金丰娇子、瑞丰9号、金丰光板、希望9号、晶莹118籽用西葫芦种子,对其进行反转录PCR检测及病毒序列分析对比,采用温汤、干热、磷酸三钠、盐酸、药剂等对带毒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带毒量,测定消毒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结果】采用反转录PCR扩增,在6个品种籽用西葫芦种子中检测到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西瓜花叶病毒(watermelon mosaic virus,WMV)。通过5种处理方法对籽用西葫芦种子进行消毒,结果表明,温汤、干热、磷酸三钠、盐酸和药剂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籽用西葫芦种子带毒量,其中磷酸三钠处理对CMV的消毒率为99.68%,药剂处理对ZYMV的消毒率为99.74%,温汤处理对WMV的消毒率为99.89%,且不影响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结论】内蒙古籽用西葫芦种子病毒病病原为CMV、ZYMV、WMV,且存在复合侵染。磷酸三钠处理对籽用西葫芦种子病毒病消除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明确甘肃省河西地区瓜类作物病毒病害的主要病毒病原,为当地瓜类作物病毒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自甘肃省河西地区采集有病毒病症状的瓜类作物新叶或果实共37份,利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分析(DAS-ELISA)方法对样本进行检测,并采用RT-PCR、CP基因片段测序、序列比对等方法对DAS-ELISA检测呈阳性的代表性样本进行复检。【结果】在37份瓜类作物病毒病样品中,有30份感染了西瓜花叶病毒(Watermelon mosaic virus,W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番木瓜环斑病毒(Papaya ringspot virus,PRSV-W)和南瓜花叶病毒(Squash mosaic virus,SqMV),感染WMV、CMV、ZYMV、PRSV-W和SqMV的样品分别占样品总数的40.5%,32.4%,21.6%,21.6%和8.1%,其中27%的样品受2种以上病毒的复合侵染。【结论】该地区瓜类病毒病主要病原为WMV、CMV、ZYMV和PRSV-W,自然条件下常发生复合侵染。  相似文献   

5.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西瓜、甜瓜种子的带毒率和传毒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加强种子带毒检测,防止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 (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通过种子传播而导致该病害的扩散和流行.[方法]以感染CGMMV的西瓜、甜瓜病株收获的种子为材料,应用DAS-ELISA检测感染CGMMV的种子带毒率和传毒率.[结果]250粒西瓜种子全部为阳性,带毒率达100%;623株西瓜幼苗14株为阳性,传毒率为2.25%.130粒甜瓜种子122粒为阳性,带毒率达93.85%;2 050株甜瓜幼苗58株为阳性,传毒率为2.83%.灵敏度检测种子带毒量在感染种子研磨样体积与健康种子研磨样体积为1/1 000时仍检测是阳性;叶片带毒量在病叶研磨样体积与健康叶研磨样体积为1/10 000时仍检测是阳性.[结论]感染CGMMV西瓜、甜瓜种子带毒率高而传毒率相对较低,说明CGMMV主要以种子表面带毒为主.灵敏度检测表明DAS-ELISA能进行大批量的种子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贵州省36个县市的1 547份疑似病毒病症状的烟叶样品进行检测,明确我省烟区主要病毒种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DAS-ELISA)法。【结果】检测出1 107个阳性样品,包括烟草普通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烟草蚀纹病毒(tobacco etch virus,TEV)、烟草脉带花叶病毒(tobacco vein banding mosaic virus,TVBMV)等5种病毒,其中TMV和PVY的阳性检出率较高,分别为41.63%和11.70%;并以单一病毒侵染为主,另有4种类型的复合侵染。【结论】通过研究可知TMV和PVY为贵州烟草病毒病的优势毒原种类。  相似文献   

7.
陈浙  宋革  周雪平  吴建祥 《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4):2711-2724
【目的】制备抗西瓜花叶病毒(Watermelon mosaic virus, WMV)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并以其为核心建立能快速有效地检测WMV的血清学方法,从而为中国田间西瓜花叶病毒病的诊断和检测、预测预警及科学防控体系的建立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撑。【方法】用提纯的WMV病毒粒子免疫BALB/c小鼠,经细胞融合和细胞培养、抗体筛选和细胞克隆等杂交瘤细胞技术,获得能稳定分泌抗WM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将杂交瘤细胞注射入BALB/c小鼠腹腔制备其单抗腹水,并以制备的单抗为核心建立能准确、特异、灵敏地检测田间植物中WMV的ACP-ELISA、DAS-ELISA、dot-ELISA、Tissue blot-ELISA和IC-RT-PCR方法,以及能检测单头传毒介体蚜虫体内WMV的dot-ELISA方法。【结果】3株能稳定分泌WM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2C8、15A8和16C12)及其单抗腹水被制备,3株杂交瘤细胞分泌的单抗腹水的间接ELISA效价均达到了10-6以上,抗体类型及亚类均为IgG1、kappa轻链。Western blot分析发现,这3个单抗均与WMV的外壳蛋白亚基有特异性反应。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ACP-ELISA、DAS-ELISA、dot-ELISA和IC-RT-PCR方法检测WMV病叶的灵敏度分别达到1﹕163 840、1﹕327 680、1﹕5 120和1﹕1 310 720倍稀释(w/v,g/mL)。特异性分析结果表明,以这3个单抗为核心建立的ACP-ELISA、DAS-ELISA、dot-ELISA、Tissue blot-ELISA和IC-RT-PCR 5种血清学检测方法均能与感染WMV的病叶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而与感染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的植物样品、健康白南瓜、西瓜、葫芦和烟草的植物组织均呈阴性反应,且dot-ELISA方法还能特异性地检测单头蚜虫体内的WMV,而在检测无毒蚜虫时呈阴性反应。利用建立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对采自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和海南省的275株葫芦科疑似病株进行检测,结果发现187株植物感染WMV,发病率达68%,说明WMV在中国田间葫芦科植物中广泛流行发生,且血清学方法的检测结果与RT-PCR方法的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将部分PCR产物进行核酸测序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这些PCR产物是WMV CP基因片段,证明血清学方法检测阳性的样品确实感染WMV。【结论】获得了3株特异、灵敏的WMV单克隆抗体,以其为核心建立的5种血清学方法能准确、灵敏、可靠地应用于田间样品中WMV的检测,从而为中国WMV田间样品的大规模快速检测和诊断、该病害预报预警和科学防控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东亚西番莲病毒(East Asian Passiflora virus,EAPV)是西番莲(百香果)上危害严重的一种病毒。本研究对我国大陆地区东亚西番莲病毒福建分离物(EAPV-FJ)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明确其基因组序列特征,并建立适用于EAPV特异性检测的TC-RT-PCR(tube capture RT-PCR)技术,旨在为该病毒的检测、监测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 采用小RNA深度测序技术结合分段克隆方法和RACE技术,测定EAPV-FJ的全基因组序列,对获得的序列进行序列特征、系统发育关系和重组分析;通过反应条件及反应体系优化,建立用于EAPV快速检测的TC-RT-PCR技术,测定其特异性和灵敏度,并应用建立的TC-RT-PCR技术对福建省西番莲果园采集的样品进行检测,同时利用普通RT-PCR检测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测序获得的EAPV-FJ核苷酸序列全长为10 065 nt(不含polyA尾),含有一个长度为9 663 nt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 220 aa的多聚蛋白(polyprotein),经剪切后最终生成P1、HC-Pro、P3、6K1、CI、6K2、VPg、NIa、NIb和CP 10个蛋白。基因组序列一致性分析结果表明,EAPV-FJ全基因组与GenBank登录的4个EAPV代表分离物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80%—99%,其中与AO株系的越南分离物EAPV-GL1(GenBank登录号:MT450870)一致性最高,为99%;EAPV-FJ多聚蛋白核苷酸、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登录的4个EAPV代表分离物一致性分别为79%—99%、82%—98%。基于多聚蛋白核苷酸序列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显示,EAPV分离物共分为两个类群(Group I为AO株系、Group Ⅱ为IB株系),未表现出明显的地理相关性,其中EAPV-FJ属于Group I,与已报道的越南分离物EAPV-GL1亲缘关系最近。重组分析结果表明,EAPV-FJ为非重组分离物。建立的TC-RT-PCR检测技术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仅能检测到感染EAPV的西番莲样品,而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西番莲潜隐病毒(Passiflora latent virus,PLV)、木槿潜隐皮尔斯堡病毒(hibiscus latent Fort Pierce virus,HLFPV)、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夜来香花叶病毒(telosma mosaic virus,TeMV)等其他病毒及健康样品均无法检测到;灵敏度最低可以检测到稀释10倍的EAPV西番莲病叶提取液原液,与普通RT-PCR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相当。应用建立的TC-RT-PCR技术从福建省西番莲果园采集的60份疑似病样中检出EAPV共13份,该结果与普通RT-PCR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首次报道了我国大陆地区EAPV全基因组序列,该分离物(EAPV-FJ)基因组结构与已报道的其他分离物一致,在系统发育关系上与越南分离物EAPV-GL1亲缘关系最近,且未检测到重组位点;建立的TC-RT-PCR检测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和成本低的优点,能有效用于西番莲果园样品上EAPV的实际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3种大白菜病毒病多重RT-PCR检测技术,为病毒病快速检测、白菜病毒病防治与抗病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针对我国大白菜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和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3种病毒的外壳蛋白(CP)基因保守区序列,设计特异性检测引物,从多重RT-PCR(mRT-PCR)扩增引物、Mg~(2+)浓度、Taq DNA聚合酶及dNTPs浓度、退火温度、延伸时间和循环次数等方面对RT-PCR检测技术进行优化。【结果】在dNTPs浓度为0.24 mmol/L,Mg2+浓度为2.8mmol/L,Taq DNA聚合酶浓度为0.12U/μL,退火温度为52℃,延伸时间为30s,循环30次,即可成功地在一个体系中对TuMV、TMV和CMV 3种病毒复合侵染的大白菜病样进行多重RT-PCR扩增,扩增得到228,305和460bp3条特异性条带,其大小与试验设计相符合。灵敏度接近单重RT-PCR(sRT-PCR),体现了多重RT-PCR的优越性。【结论】建立了能同时检测大白菜样品中TuMV、TMV和CMV的多重RT-PCR检测体系,该多重RT-PCR方法能对田间大白菜样品进行3种病毒的准确、快速、高效检测。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的快速鉴定检测是控制该潜在危险性有害生物蔓延的有效途径。【方法】通过汁液摩擦接种、透射电镜观察、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DAS-ELISA)和RT-PCR方法对该病毒进行鉴定;同时对RT-PCR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进行优化,建立CGMMV免疫捕获RT-PCR(IC-RT-PCR)检测方法。【结果】血清学、生物学、电镜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证明供试样本为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引致。IC-RT-PCR方法可以简化RNA的提取,降低对试验材料要求。【结论】IC-RT-PCR的建立为CGMMV的检测提供了操作更为简便、特异性更强的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抗生理性凋萎症的西瓜嫁接砧木品种应用于生产。【方法】选用葫芦类、南瓜类、冬瓜类及野生西瓜类等17个砧木与广西三号无籽西瓜进行嫁接试验、田间栽培试验,观察嫁接成活率及嫁接栽培对西瓜生长势、抗病性、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嫁接成活率葫芦类91.20%~95.60%,南瓜类73.20%~80.40%,冬瓜类81.20%~
86.40%,野生西瓜类82.40%~91.20%;嫁接组合生长势强的砧木品种为广西本地葫芦、杂交葫芦、大蒲瓜、超丰F1、日本南瓜、铁力金钢白籽南瓜、白籽南瓜、农友野生西瓜、伙伴野生西瓜;坐果容易的砧木品种为广西本地葫芦、杂交葫芦、大蒲瓜、超丰F1、日本南瓜、铁力金钢白籽南瓜、白籽南瓜、伙伴野生西瓜;高抗生理性凋萎症的砧木品种为白籽南瓜、铁力金钢白籽南瓜、日本南瓜、广西本地葫芦、杂交葫芦、大蒲瓜、超丰F1、伙伴野生西瓜;产量在22500.00 kg/ha以上且按产量由高到低排序为白籽南瓜、铁力金钢白籽南瓜、广西本地葫芦、日本南瓜、伙伴野生西瓜、杂交葫芦、大蒲瓜;17个嫁接组合的西瓜果实在瓤色、果实质地、口感风味方面差别不明显,但在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瓜形及剖面、皮厚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结论】广西本地葫芦、杂交葫芦、白籽南瓜、伙伴野生西瓜与广西三号无籽西瓜嫁接表现高抗西瓜生理性凋萎症,且综合性状表现优良,可进一步扩大试验和示范。  相似文献   

12.
【目的】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是侵染瓜类作物的主要病毒之一,对瓜类产业造成巨大的危害。本研究旨在探明侵染广东省连州市葫芦的CGMMV分离物(CGMMV-GDLZ)分子特征及其在系统进化中的地位,并测定其对黄瓜、葫芦和西瓜的致病性,为CGMMV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广东省连州市葫芦种植基地采集2个疑似CGMMV侵染的病样以及1个无症状样品,提取总RNA,根据CGMMV参考序列(GenBank登录号:KX883801)设计引物进行RT-PCR检测,引物序列为F:CCACGAGTTGTTTCCTAATGCTG/R:TTTGCTAGGCGTGATCGGATTGT,退火温度53℃,扩增长度890 bp。将CGMMV全长序列分为前后两段,前半段1—3 511 nt,扩增引物序列为F:AAGTTCATTTCATTTGGAGAGGGTTTTAATTTTTATAA TTAAACAAA/R:AGTTCTGCATTAATTGCTATTTGGTAGGCACAGTGGTAG;后半段3 301—6 423 nt,扩增引物序列为F:GTGCGTGCTACCCCGACTCCAATAGGTTTGATTGCCCGTG/R:GGTGGAGATGCCATGCCGACCCTGGGCCCCTACCCGGGGAAAGG。将前后两段PCR产物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克隆到pCB301双元载体上,测序得到CGMMV-GDLZ分离物全长序列。利用CGMMV-GDLZ分离物全长序列在NCBI中进行Blast分析,然后通过MEGA7软件对CGMMV-GDLZ以及其他已经报道的CGMMV分离物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将构建好的pCB301-CGMMV侵染性克隆注射接种本生烟验证其侵染性,然后再注射接种黄瓜、葫芦和西瓜的子叶,测定CGMMV-GDLZ分离物的致病性。【结果】RT-PCR结果证实,广东省连州市葫芦病样感染了CGMMV。CGMMV-GDLZ分离物全长序列为6 423 nt,编码4个蛋白,分别为129K复制酶(61—3 495 nt)、186K复制相关蛋白(61—5 007 nt)、运动蛋白MP(4 994—5 788 nt)和外壳蛋白CP(5 763—6 248 nt)。CGMMV-GDLZ核苷酸序列与CGMMV-eWT分离物(GenBank登录号:KY753928)同源性最高,为99.97%。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CGMMV-GDLZ分离物与日本、韩国等东亚CGMMV分离物同属Group 1,在遗传距离上与山东、浙江和河南的CGMMV分离物最接近。pCB301-CGMMV侵染性克隆可以系统侵染本生烟,造成本生烟上部叶片出现皱缩、斑驳、凸起等症状,RT-PCR和Western blot进一步确认了侵染性克隆的侵染性。注射接种CGMMV-GDLZ分离物后15 dpi,葫芦和西瓜即可产生斑驳、花叶、突起、生长迟缓等症状,24 dpi时症状更明显。而15 dpi时,CGMMV-GDLZ分离物在黄瓜上的症状不明显,与未接种对照植株几乎没有区别;将植株从控温接种室移入网室中,30 dpi时,黄瓜植株上部叶片开始出现斑驳和花叶,40 dpi时,症状已经非常明显。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进一步确认了上述结果。【结论】侵染广东省连州市葫芦的CGMMV-GDLZ分离物与山东、浙江和河南的CGMMV分离物很可能具有相同的传染源;CGMMV-GDLZ分离物可以侵染本生烟、黄瓜、葫芦和西瓜等作物,但对这些作物的致病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甜瓜中间砧对嫁接黄瓜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甜瓜中间砧对日光温室黄瓜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方法】以‘中农14’黄瓜为接穗,‘伊丽莎白’甜瓜为中间砧,根砧为‘砧优美’白籽南瓜,研究甜瓜中间砧嫁接、普通嫁接和自根黄瓜的植株生长势、伤流液成分及黄瓜果实品质差异。【结果】甜瓜中间砧嫁接黄瓜生长势比自根黄瓜生长势强,与黄瓜/南瓜嫁接相比差异不明显;果实中的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VC含量显著高于黄瓜/南瓜嫁接,而可滴定酸含量显著低于黄瓜/南瓜嫁接;保留2片甜瓜真叶的中间砧对黄瓜品质的影响效果更佳,并可显著提高可溶性蛋白和干物质含量。【结论】甜瓜中间砧嫁接既可保持普通嫁接的强生长势,又可显著改善黄瓜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4.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 CGMMV)是我国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在广西、辽宁、河北、山东、广东和北京等地均发现疫情,已严重威胁着西瓜、甜瓜、黄瓜等作物的生产,因此加强该病毒的检测极为重要.目前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的检测主要有生物学检测、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及电镜显微观察等方法.笔者对有关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的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现有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和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探讨了该病毒检测技术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不同接穗/砧木组合对日光温室黄瓜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不同嫁接组合对日光温室黄瓜果实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黑籽南瓜和新土佐为砧木,以津优1号、山农6号和新泰密刺为接穗,研究了嫁接和自根黄瓜果实品质的差异。【结果】嫁接黄瓜与自根黄瓜相比,果实干物质含量差异不显著,可溶性糖、Vc、游离氨基酸及黄瓜特征风味物质(2E,6Z-壬二烯醛和2,6-壬二烯醇)含量与硝酸还原酶活性均显著降低;除新泰密刺/黑籽南瓜果实Fe和Zn含量低于自根黄瓜外,硝酸盐、单宁、可滴定酸、Ca、Mg、Fe和Zn含量均明显升高。不同砧木比较,以新土佐为砧木的嫁接黄瓜营养品质较好;春秋两季栽培相比,以秋季栽培的黄瓜果实品质较好。【结论】选择合适的砧木是降低嫁接的负面影响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寻找黄瓜抗霜霉病基因,研究黄瓜抗霜霉病机制。【方法】利用拟南芥和甜瓜抗霜霉病蛋白质序列,搜索黄瓜基因组数据库;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候选基因特征,以黄瓜抗霜霉病自交系M801-3-1为试材,分析候选基因在叶片组织中的表达状态。【结果】共获得187个黄瓜抗霜霉病候选基因;确定了候选基因染色体位置和排列特点、序列相似性特征以及系统进化关系;大部分黄瓜R基因在未接种霜霉病菌的抗病自交系和感病叶片组织中都有一定的表达量,在接种霜霉病菌后在抗病自交系M801-3-1中Csa001907和Csa002921表达量下调,感病自交系M302-3 中Csa001907和Csa002921变化不明显。【结论】在黄瓜基因组中存在185个与拟南芥抗霜霉病基因同源的R基因,2个与甜瓜的抗霜霉病基因At1和At2同源的eR基因,通过聚类分析这些基因可以分为6类,初步认定Csa001907和Csa002921为黄瓜抗霜霉病的R基因,这2个基因在叶片组织中有一定表达量,其表达量减少可诱发抗病黄瓜品种的抗病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枣树花叶病毒病的分子检测方法,追踪检测与分析枣树花叶病毒病田间侵染动态,研究病害防治的关键时间节点,为新疆枣树种植区枣树花叶病毒病的流行监测和早期防治,以及枣树花叶病毒病的高效防治奠定基础.[方法]在前期准确获取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的基础上,以病毒基因组序列RNA5为靶标设计序列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技术...  相似文献   

18.
吴凤芝  安美君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22):4636-4644
 【目的】揭示不同枯萎病抗性西瓜品种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差异及嫁接提高抗病性的土壤微生物学基础。【方法】以抗枯萎病西瓜品种‘甜妞’和感枯萎病西瓜品种‘天使’为试材,以南瓜(博强1号)为嫁接砧木,采用平板计数及PCR-DGGE技术,研究抗感枯萎病西瓜品种自根苗、嫁接苗和砧木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抗性品种根际土壤细菌数量在生育期的中后期显著高于感病品种,根际土壤真菌数量显著低于感病品种;感病品种嫁接后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高于非嫁接处理,而镰孢菌除苗期外均低于非嫁接处理;PCR-DGGE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根际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存在差异,且随生育期的变化而变化。对差异条带测序分析说明不同西瓜品种及嫁接砧木南瓜根际分布不同的细菌和真菌群。【结论】西瓜抗病品种的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显著高于感病品种,而真菌和镰孢菌数量显著低于感病品种,品种的抗性与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种群和数量密切相关;嫁接提高了感病品种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微生物数量,抑制了枯萎病菌的积聚,改变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植物基因型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而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不同将导致植物对病原菌的抗性差异及品种差异。  相似文献   

19.
Viral diseases are among the most critical damaging factors that impose a global threat to the cucurbit industry. China is the world's leading country for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cucurbits. Guangdong, a province in southern China dominated by the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climate, favors the survival of different plant viruses and their vectors. Five main cucurbit crops showing various disease symptoms were surveyed and collected to identify viruses infecting cucurbits in Guangdong during 2018–2020. In the field, the incidence ranged from 5–30%, or even 60–100% in the case of severely infected cucurbits. A total of 357 symptomatic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nd subsequently screened for cucurbit viruses by small RNA deep sequencing and assembly (sRSA). Seventeen virus species belonging to 10 genera were identified in the five main cucurbit crops. The most common viruses were papaya ringspot virus (PRSV; Potyvirus), zucchini tigre mosaic virus (ZTMV; Potyvirus), 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 (ZYMV; Potyvirus), and watermelon silver mottle virus (WSMoV; Orthotospovirus), with infection rates of 24.4, 19.0, 17.1, and 14.3%, respectively. Notably, the most prevalent viruses were melon yellow spot orthotospovirus (MYSV) in cucumber, PRSV in squash, 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 (CGMMV; Tobamovirus) in bottle gourd, WSMoV in white gourd, and ZYMV in luffa. Mixed infections were prevalent, and the types of mixed infections varied substantially in different cucurbit crops. Moreover, the full-length nucleotide sequences of watermelon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 (WGMMV), CGMMV, and watermelon virus A (WVA; Wamavirus) identified in bottle gourd were cloned and analyzed. This study is the first reporting WGMMV infecting bottle gourd in China mainland. In summary,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in Guangdong, the most prevalent viruses belong to potyviruses, orthotospoviruses, and tobamoviruses groups. The findings will facilitate agricultural researchers and farmers to plan and implement effective disease control strategies aiming at timely de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cucurbit-infecting viral pathoge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