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疆籽用西瓜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籽用西瓜遗传多样性,对籽用西瓜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为杂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60份籽用西瓜种质资源为材料,对ISSR引物UBC801~UBC900进行筛选。【结果】筛选出多态性较好的ISSR引物10条。利用10条ISSR引物扩增60份籽用西瓜种质资源,共获得44个等位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变异数的变幅为3~7个,平均等位变异数4.4个。其中多态性条带为24条,10条ISSR引物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变化范围为0.042 3~0.674 0,平均为0.358 2,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异范围为0.318~0.992,平均为0.779。利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新疆籽用西瓜分为6大组,第一组为材料47(40036),第二组为材料8(新籽瓜8号),第三组为材料10(红秀2号)、11(普通红大片)、12(新籽瓜4号)、13(紫荆红)、14(40002)、15(40004)、16(40008),第四组为材料7(新籽瓜1号),第五组为材料52(40045),其余的都归类为第六组。【结论】ISSR对籽用西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确定相比其他分子标记更有优势,更为全面的基因组DNA信息,品种间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信息。利用ISSR标记分析60份籽用西瓜遗传多样性,参试材料来源、籽色、大小不同,亲缘关系差异较大,新疆籽用西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西瓜属6个主要变种的染色体核型特征,为西瓜属作物品种亲缘关系鉴定及新品种培育等提供细胞学参考。【方法】以西瓜属6个主要变种饲用西瓜(PI296341)、普通西瓜(黑崩筋)、黑籽瓜(内蒙黑中片)、红籽瓜(江西信丰)、黏籽西瓜(PI254723)、药西瓜(PI386015)的根尖为试验材料,采用常规制片法制片,对其染色体数目、核型和进化趋势进行分析,并对6个变种的亲缘关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西瓜属6个主要变种的染色体类型均为二倍体(2n=2x=22),含有不同数量的m和M染色体;根据相对长度系数可知各变种包括L、M_2、M_1和s等4种类型,其中L型染色体在饲用西瓜(PI296341)、普通西瓜(黑蹦筋)、黑籽瓜(内蒙黑中片)、红籽瓜(江西信丰)、药西瓜(PI386015)中均有出现,只有黏籽西瓜(PI254723)中未见;s型染色体在红籽瓜和黏籽西瓜中未出现,在其他4个变种中均有出现。西瓜属6个主要变种染色体的平均臂比值为1.09~1.36,核型类型属1A型和1B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2.20%~57.42%。西瓜属6个主要变种的染色体核型进化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黑籽瓜(内蒙黑中片)、黏籽西瓜(PI254723)、饲用西瓜(PI296341)、药西瓜(PI386015)、普通西瓜(黑蹦筋)和红籽瓜(江西信丰)。【结论】西瓜属6个主要变种的核型特征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核型进化趋势总体由对称向不对称发展;在核型特征上,饲用西瓜与药西瓜、药西瓜与普通西瓜亲缘关系较近,而红籽瓜(江西信丰)与其他5个变种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3.
以饲用西瓜(Citrullus var. citroides)‘1555、947’、药西瓜(Citrullus colocynthis)‘W1-49、W1-60’、野生西瓜(Citrullus lanatus var. lanatus)‘W1-51’和栽培西瓜(Citrullus lanatus.)‘W1-1’为试材,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研究饲用西瓜、药西瓜、野生西瓜与栽培西瓜果肉差异代谢物。结果表明,6份西瓜材料果肉中共鉴定出580种代谢物,包括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苯丙素、醇类、多酚、酚胺、核苷酸及其衍生物、花青素、黄酮、黄酮醇、黄酮类、黄烷酮、醌类、生物碱、糖类、萜类、维生素及衍生物、酚酸、异黄酮、吲哚及衍生物、有机酸及衍生物、甾体和脂质等初次级代谢物质。可知,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黄酮、黄酮醇、有机酸及衍生物等差异代谢物可能与4种西瓜果肉颜色和风味等方面不同有关。研究分析西瓜属4种近缘种果肉差异代谢物,对合理利用和改良西瓜种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挖掘影响龙须菜品质和口感的代谢物质,对白皮和江屯青皮两种佛手瓜嫩梢进行代谢组分析。【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对白皮和江屯青皮两种佛手瓜嫩梢进行代谢组学检测,采用MetaboAnalyst 5.0、SIMCA-P和Origin等软件对代谢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两种佛手瓜嫩梢间共筛选到135种差异代谢物,其中下调代谢物82个、上调53个;差异代谢物聚类法分析显示,芥子醛在白皮佛手瓜嫩梢中含量高,其次为松柏醇;在江屯青皮佛手瓜嫩梢中,检测差异代谢物溶血磷脂酰乙醇胺最高,其次为溶血磷脂酰胆碱;KEGG结果显示差异代谢物显著富集于5条代谢途径,分别为嘌呤代谢、亚油酸新陈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及α-亚麻酸代谢途径。【结论】江屯青皮佛手瓜嫩梢中的脂质、黄酮类、生物碱以及核苷酸类等物质含量高,特别是溶血磷脂酰乙醇胺、日当药黄素、腺嘌呤核苷三磷酸和阿魏酰亚精胺等。研究结果为解析江屯青皮龙须菜代谢组学的营养和药用选育价值及优质品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少籽西瓜是指果实内籽粒数较少(一般在200粒以下)、介于无籽西瓜和普通有籽西瓜之间的西瓜品种,其既具有无籽西瓜的便于食用、高糖、口感好的特性,又具有有籽西瓜的易于栽培管理的特性,深受广大瓜农和消费者的喜爱。1播种育苗。1.1品种选择砧木品种选择易生根,根系发达,吸收能力强,较耐低温,抗病性强,与接穗亲和性好,对品质无不良影响的品种,  相似文献   

6.
一、品种特性少籽霸王龙西瓜是由咸阳恒发种子有限公司与全国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利用高新生物技术培育的少籽西瓜新品种。该品种果实椭圆形,外观似金钟冠龙,但皮色较绿,条带较宽,果肉红色,口感好,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3%,果实籽粒数仅是金钟冠龙的34%。标准单瓜重12公斤,平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核桃内种皮苦涩味形成机理,为相关研究和苦涩味改良提供参考。【方法】以极具苦涩味内种皮和无苦涩味内种皮的核桃无性系为材料,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和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从其内种皮提取物质,通过自建数据库MVDB和代谢信息公共数据库对2种核桃无性系内种皮苦涩味的差异代谢物进行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样本重复相关性评估和聚类等分析,再通过KEGG数据库注释差异代谢物参与的代谢途径,从中筛选出差异显著代谢物以及苦涩味标志物。【结果】从2种核桃内种皮中共检测到12大类263种差异代谢物,其中147种显著上调,116种显著下调,包括61种酚酸类、55种黄酮、43种脂质、20种其他类、19种鞣质、16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13种核苷酸及其衍生物、12种有机酸、11种生物碱、8种萜类、3种木脂素和香豆素及2种醌类,共注释到66条代谢途径,富集代谢物多且显著的前6条通路分别是类黄酮代谢、甘油酯代谢、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定生物合成、抗坏血酸和aldarate代谢、苯丙烷类代谢、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的相互转化。自行构建了柚皮素代谢途径,并筛选出4个(柚皮素、圣草酚、圣草酚7-O-葡糖苷、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含量显著上调的代谢物,可将其作为核桃内种皮苦涩味形成的标志物。【结论】发现了2种无性系核桃内种皮代谢物差异以及苦涩味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少籽西瓜由于染色体易位导致花粉败育,同类品种之间不能授粉结实,必须用普通二倍体西瓜进行授粉,才能正常结果.本文从嫁接育苗、定植、水肥管理、植株调整、培育授粉植株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少籽西瓜早春小拱棚栽培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
红色籽用西瓜果实与种子经济性状相与回归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选出的红色籽用西瓜24个自交单系为材料,测定了果实的纵横径、固形物和种子长、宽、厚、千粒重、出仁率等11个经济性状.通过性状之间的相关与回归分析,探讨了红色籽用西瓜经济性状遗传的相关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果实大小与产籽量、果肉固形物含量与种子大小、果肉固形物含量与千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种子出仁率与种子厚度呈正相关、与其余测定性状呈负相关,但均未达显著水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单果产籽率与种子重呈正相关,与单果重、种子数、千粒重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抗生理性凋萎症的西瓜嫁接砧木品种应用于生产。【方法】选用葫芦类、南瓜类、冬瓜类及野生西瓜类等17个砧木与广西三号无籽西瓜进行嫁接试验、田间栽培试验,观察嫁接成活率及嫁接栽培对西瓜生长势、抗病性、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嫁接成活率葫芦类91.20%~95.60%,南瓜类73.20%~80.40%,冬瓜类81.20%~
86.40%,野生西瓜类82.40%~91.20%;嫁接组合生长势强的砧木品种为广西本地葫芦、杂交葫芦、大蒲瓜、超丰F1、日本南瓜、铁力金钢白籽南瓜、白籽南瓜、农友野生西瓜、伙伴野生西瓜;坐果容易的砧木品种为广西本地葫芦、杂交葫芦、大蒲瓜、超丰F1、日本南瓜、铁力金钢白籽南瓜、白籽南瓜、伙伴野生西瓜;高抗生理性凋萎症的砧木品种为白籽南瓜、铁力金钢白籽南瓜、日本南瓜、广西本地葫芦、杂交葫芦、大蒲瓜、超丰F1、伙伴野生西瓜;产量在22500.00 kg/ha以上且按产量由高到低排序为白籽南瓜、铁力金钢白籽南瓜、广西本地葫芦、日本南瓜、伙伴野生西瓜、杂交葫芦、大蒲瓜;17个嫁接组合的西瓜果实在瓤色、果实质地、口感风味方面差别不明显,但在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瓜形及剖面、皮厚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结论】广西本地葫芦、杂交葫芦、白籽南瓜、伙伴野生西瓜与广西三号无籽西瓜嫁接表现高抗西瓜生理性凋萎症,且综合性状表现优良,可进一步扩大试验和示范。  相似文献   

11.
材料选用27个籽用西瓜品种,来自内蒙古、新疆、甘肃和广东,试验对单瓜种子产量与其他主要产量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主要产量因子包括瓜纵径、瓜横径、单瓜重、单瓜种子数、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厚和百粒重9个因子.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籽用西瓜单瓜种子产量与其他大部分产量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紧密.但通径分析发现,对单瓜种子产量存在直接作用关系的是单瓜种子数、单瓜重和百粒重,其它产量性状主要通过这3个产量性状对单瓜种子产量起间接作用;当在其他条件保持一致时,增加单瓜种子数、百粒重和单瓜重会较大幅度提高籽用西瓜单瓜种子的产量;试验籽用西瓜的平均果形指数介于0.49~1.13,通过对果形指数与种子产量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单瓜种子产量会随着果形指数的增大而先增加后减少,当果形指数为1.04时,单瓜种子产量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西瓜潜隐病毒(Citrullus lanatus cryptic virus,CiLCV)是近年来新发生的一种重要种传病害,研究旨在建立基于TaqMan探针法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 with TaqMan probes,TaqMan-qPCR)检测技术,为开展种子、种苗带毒鉴定和病害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通过基于小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北京西瓜产地发现了CiLCV,并克隆CiLCV的dsRNA1和dsRNA2全长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RT-PCR和TaqMan-qPCR检测方法。以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d mosaic virus)、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甜瓜内源病毒(Cucumis melo endornavirus)、瓜类褪绿病毒(cucurbit chlorotic yellows virus)、南瓜花叶病毒(squash mosaic virus)、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西瓜花叶病毒(watermelon mosaic virus)、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8种常见病毒为对照进行检测方法特异性分析;利用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标准曲线对方法灵敏度进行评价;进一步利用TaqMan-qPCR和RT-PCR技术监测我国葫芦科作物主产区的西瓜、黄瓜、甜瓜和南瓜(砧木)种苗带毒情况。【结果】通过分析获得的高质量小RNA数据,发现17条组装的contig与CiLCV基因组有较好同源性。进一步克隆获得CiLCV的dsRNA1和dsRNA2序列全长(分别为1 603和1 466 nt),发现其与河南省鉴定出的CiLCV同源性高达99.4%和99.8%(GenBank number KY081285、KY081284)。建立的RT-PCR检测技术对CiLCV有单一扩增条带;建立的TaqMan-qPCR检测技术具有较好特异性和灵敏度,且能够检测到最低拷贝数为2×103的病毒,灵敏度是RT-PCR的100倍。同时,发现有1份来自北京的西瓜种苗检出了CiLCV,而其余地区的西瓜、黄瓜、甜瓜和南瓜(砧木)种苗均未检出该病毒,表明我国葫芦科作物主产区种苗带毒情况总体不高。【结论】建立的TaqMan-qPCR检测CiLCV技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适用于口岸和实验室开展CiLCV快速检测和精准鉴定。鉴于CiLCV可以通过种子、种苗等传播方式快速扩散,我国应重视种子、种苗的带毒检测,防止带毒种子、种苗流入生产环节进而调运扩散至全国,给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伽师瓜籽油微波提取工艺,对所得油脂成分进行分析,为新疆伽师瓜籽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微波提取工艺条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伽师瓜籽油脂肪酸成分.[结果]优化后,微波辅助提取伽师瓜籽油得率为46.13;,其脂肪酸主要成分为棕榈酸、亚油酸、油酸和硬脂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0.85;,亚油酸含量高达62.56;.[结论]与传统索氏提取工艺相比,微波提取伽师瓜籽油工艺效率更高;与常见食用油相比,伽师瓜籽油含更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药食两用保健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阐明桃蚜(Myzus persicae)危害条件下桃树抗蚜和感蚜品种的代谢响应机制,并确定桃树响应桃蚜危害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次生代谢产物.[方法]采用抗蚜和感蚜桃树幼嫩新梢进行桃蚜危害处理,取接种3 d的桃树新梢进行次生代谢产物提取,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对抗蚜品种(品系)'96-...  相似文献   

15.
【目的】葡萄种子因富含多种代谢产物而具有较高生物活性。全面鉴定葡萄种子中代谢物组分,比较分析不同品种间代谢物差异,探讨葡萄种子代谢物与果皮颜色和品种起源之间的关系,为深入开发和利用葡萄种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紫红色欧美种葡萄‘巨峰’、浅红色欧亚种葡萄‘魏可’和黄绿色欧亚种葡萄‘黄意大利’成熟期种子为材料,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进行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分析,采用多元统计学等方法鉴定和比较代谢物。【结果】代谢组学数据质量好,组内样品重复性较好,组间样品存在差异。3个葡萄品种种子中共检测到514个代谢物,包括氨基酸、脂类等6类初生代谢物和原花青素、白藜芦醇等20类次生代谢物。不同品种间代谢物种类相似,但含量差异显著。大多数代谢物的相对含量在深色品种‘巨峰’种子中较高,在浅色品种‘魏可’种子中次之,在无色品种‘黄意大利’种子中较低,表明葡萄种子代谢物含量可能与果皮颜色呈正相关。‘魏可’和‘黄意大利’种子代谢物的相对含量较为相近,而均与‘巨峰’种子代谢物的相对含量差异较大,表明葡萄种子代谢物含量可能与品种起源有关。不同葡萄品种间的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苯丙烷生物合成、花青...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西瓜、水稻根分泌物及其中的酚酸类物质对西瓜专化型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niveum,FON)的影响,阐释西瓜枯萎病的发生和西瓜/旱作水稻间作系统改善西瓜连作枯萎病的机理。【方法】营养液培养法收集西瓜根分泌物(REW)和水稻根分泌物(RER),研究其对FON生长的影响;HPLC法分离鉴定REW和RER中的酚酸类物质,并通过外源添加法研究该类物质对FON生长的影响。【结果】REW能显著促进FON孢子萌发和产孢,与对照相比,1.0 mL和5.0 mL 的REW对FON孢子萌发的促进率分别为46.9%和59.2%;在0.1 mL至2.0 mL范围内,REW对FON产孢的促进率从10.8 %逐渐增加到84.6 %;而RER能显著抑制FON孢子萌发和产孢,1.0 mL和5.0 mL RER对FON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为14.3 %和6.1 %;并在0.1 mL至2.0 mL范围内,对该菌产孢的抑制率由4.6%增至37.5%。在REW和RER中同时检测到水杨酸、对羟基苯甲酸和邻苯二甲酸,而阿魏酸和香豆酸分别单独存在于REW和RER中;且RER中以香豆酸含量最高(占总量的37.9%);其酚酸总量是REW的1.4倍。综合FON孢子萌发、产孢能力和菌丝生长三项测定指标,香豆酸的抑菌效果最显著,抑制率分别为9.1%—70.5%、24.1%—100.0%和2.5%—47.5%,其次是水杨酸;而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邻苯二甲酸对FON孢子萌发、产孢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以阿魏酸最为突出,浓度为40—160 mg•L-1时促进率分别为28.6%—114.3%和17.7%—54.8%。【结论】西瓜根分泌物对FON有刺激作用而水稻根分泌物对FON却具有抑制作用,这为阐释西瓜/旱作水稻间作系统改善西瓜连作枯萎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打瓜力学特性的破碎装置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设计新型打瓜破碎装置,对其关键零件主轴进行强度校核.[方法]通过对打瓜进行压缩试验,研究打瓜的机械特性,得出打瓜的弹性模量,运用有限元分析法建立打瓜的力学特性有限元模型,并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破碎装置的关键零件进行模拟强度校核.[结果]通过试验,得出打瓜的强度极限为1 310N,平均弹性模量为5.05×106 Pa,密度为910 kg/m3,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数据基本吻合,建立的打瓜力学有限元模型可用于分析打瓜的破碎机理.[结论]新型打瓜破碎装置主轴经校核满足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18.
奶牛临床和亚临床酮病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基于代谢组学的气相色谱(GC)/质谱(MS)联用技术分析临床酮病、亚临床酮病和健康的奶牛血浆代谢谱,观察奶牛体内代谢产物的变化,寻找内源性代谢分子标记物,用于发现奶牛临床和亚临床酮病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进展的特征生物标志物,并阐明该病发病机制。【方法】收集临床酮病奶牛血样24例,亚临床酮病奶牛33例,健康对照组奶牛23例,静脉采集试验奶牛血液,分离血浆,检测其β-羟丁酸、血糖等生化指标。将血浆样品预处理后,运用GC/MS联用技术检测各组奶牛血浆代谢产物,利用质谱数据库对其进行鉴定。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PLS-DA)等多元统计方法对临床酮病组、亚临床酮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奶牛检测数据进行模式识别分析。通过PLS-DA方法建立疾病诊断模型后,筛选潜在的疾病生物标记物。【结果】 以80例奶牛血浆样品为分析对象,研究建立了内源性代谢物谱的GC/MS分析方法,并利用NIST(2008)商业质谱数据库对检测到的代谢物进行快速鉴定,共检测出267个变量。将代谢组数据导入SIMCA-P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代谢组数据可将患病组与健康组分别聚类区分,并且寻找到组间种类无差别代谢物为40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临床和亚临床酮病的差异代谢物均为32个,临床酮病与亚临床酮病组相比有13个差异代谢物。通过查找KEGG数据库,对代谢物进行分析,这些代谢物主要与氨基酸代谢、脂肪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等能量代谢途径相关。【结论】基于代谢组学的GC/MS技术对酮病奶牛血浆进行检测,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共在临床、亚临床酮病和健康组之间发现40种代谢物(主要为脂肪酸,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等物质)。证明奶牛血浆样品的GC/MS代谢谱可以有效地对临床酮病组、亚临床酮病组与健康对照组进行区分。该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了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奶牛临床和亚临床酮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而这些对组间分类有贡献的差异代谢物可能是奶牛酮病诊断的潜在代谢标记物和客观指标。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奶牛临床和亚临床酮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其血浆内的部分代谢物的代谢模式和代谢途径发生了改变。此外,新的潜在的代谢物也为奶牛酮病的诊断和预防提供了一定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褐变是影响丝瓜商品价值的主要因素,酚酸类物质代谢是导致褐变的主要原因。研究丝瓜褐变过程酚酸类物质变化有助于深入了解丝瓜褐变的生理机制,为丝瓜的贮藏和加工、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耐褐变丝瓜品种‘2D-2’和易褐变丝瓜品种‘35D-7’为试验材料,测定其鲜切后放置不同时间的褐变程度、总酚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并借助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联用的方法对沸水浴褐变前后的丝瓜果肉样品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鲜切褐变处理后,2个品种丝瓜果肉中的多酚含量及多酚氧化酶活性均有所增加。与‘2D-2’相比,丝瓜品种‘35D-7’的褐变程度较重,放置24 h后的总酚含量约为‘2D-2’的3倍以上;多酚氧化酶活性在放置12 h时最高,达174.23 U·g-1·min-1。通过代谢组学对易褐变丝瓜品种‘35D-7’酶促褐变反应底物及褐变前后的差异代谢物进行分析,经检测共获得420种代谢物,其中229种为差异代谢物。经褐变处理后,140种差异代谢物含量显著下降,89种升高。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苯丙素类生物合成、脯氨酸代谢和类黄酮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中的代谢物含量发生了显著变化。代谢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发现,供试样品丝瓜果肉中鉴定出的酚酸类物质中对香豆酸含量最高,其次是松柏苷和龙胆酸。经褐变处理后,共有35种差异代谢物被鉴定为酚酸类代谢物。其中,松柏醛、3-氨基水杨酸和咖啡酸苯乙酯的含量下降最明显。相反地,紫丁香苷、2,5-二羟基苯甲酸O-己糖苷和异绿原酸A的含量显著提高,log2变化倍数达10以上。【结论】易褐变丝瓜品种‘35D-7’果肉中的主要酚类物质为对香豆酸,参与丝瓜‘35D-7’果肉褐变过程的主要酚酸类代谢物有松柏醛、紫丁香苷和异绿原酸A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小麦根系分泌物对西瓜连作土壤中特异性菌群、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明确根系分泌物对改善连作土壤微生物环境的作用,为西瓜枯萎病的生态防治和菜田土壤的健康保持提供参考。【方法】本试验以连作3年的西瓜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培盆栽试验研究小麦根系分泌物对西瓜连作土壤中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荧光定量结果表明外源添加小麦根系分泌物降低了土壤中总真菌、尖孢镰刀菌和西瓜专化型尖孢镰刀菌的菌群丰度,增加了木霉菌的菌群丰度,且有西瓜苗并添加小麦根系分泌物处理的木霉菌丰度最高,尖孢镰刀菌的丰度最低。无西瓜苗并添加去离子水溶液处理的木霉菌丰度最低,尖孢镰刀菌的丰度最高。在门水平,增加了西瓜连作土壤中壶菌门(Chytr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降低了接合菌门(Zyg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在属水平,增加了对病原菌有拮抗作用的毛壳菌属(Chaetomium spp.)和顶孢霉属(Acremonium spp.)的相对丰度,同时降低了有致病潜力的尖孢镰刀菌属(Fusarium spp.)和腐生菌(Humicola spp.)物种的相对丰度。【结论】小麦根系分泌物引起的西瓜连作土壤中真菌群落的变化是小麦间作西瓜减缓西瓜病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