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一般组织学的方法研究了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的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结果表明,红瘰疣螈的肾为中肾,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卵圆形,由肾小球和鲍曼氏囊组成;肾小管包括颈段、第一近曲小管、第二近曲小管、间段、第一远曲小管、第二远曲小管、集合管。输尿管可分为被膜、黏膜下层、黏膜层三层。膀胱为泄殖腔膀胱,其黏膜层中形成了初级隐窝和次级隐窝。红瘰疣螈雌雄异体,精巢主要由精细管组成,卵巢内部可分为周质和髓质两部分;输卵管管壁较厚,由外向内可分为浆膜层、黏膜上皮下层、黏膜上皮层三层。  相似文献   

2.
食蚊鱼泌尿系统结构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食蚊鱼泌尿系统包括中肾、输尿管、膀胱。中肾分化程度较低,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无皮质、髓质之分,有肾小体聚集现象。肾小管由颈段、第一近曲小管、第二近曲小管、间段、远曲小管及搜集管组成。第一近曲小管上皮中有嗜伊红油滴细胞。肾中散布有淋巴髓样组织、甲状腺滤泡,因此肾脏为多种生理功能的复合性器官。输尿管位于两肾叶腹侧,粘膜层为单层柱状或假复层柱状上皮,缺粘膜下层,无纵肌,外膜甚薄或缺如。左右输尿管在后端合并,移行一段后突出形成膀胱。膀胱内壁具绒毛,绒毛表面为移行上皮。  相似文献   

3.
食蚊鱼泌尿系统包括中肾、输尿管、膀胱.中肾分化程度较低,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无皮质、髓质之分,有肾小体聚集现象.肾小管由颈段、第一近曲小管、第二近曲小管、间段、远曲小管及搜集管组成.第一近曲小管上皮中有嗜伊红油滴细胞.肾中散布有淋巴髓样组织、甲状腺滤泡,因此肾脏为多种生理功能的复合性器官.输尿管位于两肾叶腹侧,粘膜层为单层柱状或假复层柱状上皮,缺粘膜下层,无纵肌,外膜甚薄或缺如.左右输尿管在后端合并,移行一段后突出形成膀胱.膀胱内壁具绒毛,绒毛表面为移行上皮.  相似文献   

4.
为鲟鱼种质资源管理及其水产养殖提供参考,应用解剖、常规石蜡切片、显微摄影等技术对闭口杂交鲟幼鱼的消化道组织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闭口后杂交鲟幼鱼胃肠组织结构具有明显变化,上皮细胞界限模糊,排列不规则,黏膜层上皮与固有膜之间间隙变大、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变得更加疏松,上皮细胞出现断裂、脱落,管腔直径、上皮层高度、皱襞高度和宽度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5.
应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对临床初步诊断为嗜水气单胞病的一例死亡海南牛鼻鲼的消化道、脾、肝、肾等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消化道的病变主要在黏膜层,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坏死,炎性细胞浸润;脾主要表现为急性败血型,红髓充血、出血严重,白髓几乎完全消失;肝呈现弥漫性坏死,组织结构被破坏;肾的病变以肾小球严重肿大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为特征。心肌和骨骼肌也发生轻微病变。以上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对海南牛鼻鲼的脾、肝和肾的危害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确定一起杂交鲟腹水症的病因。【方法】在无菌操作条件下从发病鲟的肝、脾、肾中分离病原菌;对鳃、体表黏液和肠道内容物进行压片,检查寄生虫;利用病理学技术观察病鲟的病理损伤特点。【结果】该病的主要靶器官为脾脏、肝脏、头肾和体肾,病鱼主要表现为坏死性脾炎、肝炎、肾炎和肠炎。高倍光学显微油镜下,脾脏、肝脏中有大量成簇状生长的短杆状细菌。【结论】综上,判定该杂交鲟腹水症为杆状细菌引起,病理学技术在该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杂交鲟鲁氏耶尔森氏菌的分离鉴定及感染的病理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四川省邛崃市某养殖场的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A.baeri♂暴发的传染病病因。【方法】从病鱼的肝、脾和肾组织中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结合理化特征和16S rRNA及gyrB基因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同时进行药敏试验及病理损伤观察。【结果】分离到1株G–优势菌(YC160412),通过理化特征分析,16S rRNA及gyr B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分离菌为鲁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 ruckeri;药敏试验表明,该病原菌对头孢唑啉、氨苄西林、氟苯尼考等抗生素敏感,对阿莫西林、红霉素等耐药;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鲁氏耶尔森氏菌感染杂交鲟对多组织器官都造成明显的损伤,尤其是肝、脾、肾、肠和鳃,表现为明显的变性、坏死、出血及炎症细胞的浸润,同时在肝、脾和肾组织内有大量病菌分布。【结论】证实了鲁氏耶尔森氏菌是本次疫情的病因,其感染引起杂交鲟多组织器官功能障碍而死亡。  相似文献   

8.
南方鲇泌尿系统的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方鲇肾前部分离,中后部相连,有两条肾索,属于硬骨鱼类的Ⅱ-B型肾,有2-9个斯坦尼斯小体.肾单位弥散分布于肾组织中,肾小体单个分布,肾前中后三部分别为3.8,3.4,2.6个/mm^2,平均直径66.5μm.肾小球毛细血管为有孔型,其间有系膜细胞.足细胞的足突与肾小球毛细血管紧贴并形成滤过孔.肾小管分化为颈段、第一近端小管(PⅠ)、第二近端小管(PⅡ)、远端小管(DS)、集合小管(CS).颈段(NS)为立方上皮;PⅠ、PⅡ细胞柱状,有丰富的纹状缘.PⅠ细胞顶部有明显PAS阳性带,含有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及大量电子致密物质.与PⅠ、PⅡ伴行的毛细血管均为有孔型.DS、CS为立方上皮,线粒体、质膜内褶丰富.肾单位除颈段外的各段上皮均有大量游走细胞.各级收集管汇成中肾管通入膀胱.  相似文献   

9.
南方鲇肾前部分离,中后部相连,有两条肾索,属于硬骨鱼类的Ⅱ-B型肾,有2~9个斯坦尼斯小体.肾单位弥散分布于肾组织中,肾小体单个分布,肾前中后三部分别为3.8,3.4,2.6个/mm2,平均直径66.5 μm.肾小球毛细血管为有孔型,其间有系膜细胞.足细胞的足突与肾小球毛细血管紧贴并形成滤过孔.肾小管分化为颈段、第一近端小管(PⅠ)、第二近端小管(PⅡ)、远端小管(DS)、集合小管(CS).颈段(NS)为立方上皮;PⅠ、PⅡ细胞柱状,有丰富的纹状缘.PⅠ细胞顶部有明显PAS阳性带,含有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及大量电子致密物质.与PⅠ、PⅡ伴行的毛细血管均为有孔型.DS、CS为立方上皮,线粒体、质膜内褶丰富.肾单位除颈段外的各段上皮均有大量游走细胞.各级收集管汇成中肾管通入膀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明大麻哈鱼不同生长阶段体肾的组织结构及功能特性,为大麻哈鱼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学方法,研究大麻哈幼鱼和成鱼体肾的组织结构及功能特性。【结果】大麻哈鱼的肾脏属A型肾脏,幼鱼的体肾由肾单位、拟淋巴组织和血窦组成,成鱼体肾由肾单位、拟淋巴组织和血管组成;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拟淋巴组织主要由淋巴细胞、粒细胞、血细胞和黑色素巨噬细胞等组成;肾小体数量较少,呈无规律分布,多为单个存在,偶见2个相邻聚集,具有海水硬骨鱼类肾小体特征;肾小管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分化为颈段、第一近曲小管、第二近曲小管、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其中颈段、第一近曲小管、第二近曲小管管腔内具有刷状缘,远端小管、集合管管腔内无刷状缘;幼鱼和成鱼体肾含有黑色素巨噬细胞,其中成鱼体肾的黑色素巨噬细胞数量较多,且聚集成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结论】大麻哈鱼体肾的肾实质中,除有肾单位外还有拟淋巴组织,包含血窦、淋巴细胞、粒细胞及黑色素巨噬细胞,其中肾小管有颈段,但未见具有微绒毛的间段结构;成鱼体肾的黑色素巨噬细胞数量较多,不仅具有排泄功能,亦能发挥少量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明大麻哈鱼不同生长阶段体肾的组织结构及功能特性,为大麻哈鱼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学方法,研究大麻哈幼鱼和成鱼体肾的组织结构及功能特性。【结果】大麻哈鱼的肾脏属A型肾脏,幼鱼的体肾由肾单位、拟淋巴组织和血窦组成,成鱼体肾由肾单位、拟淋巴组织和血管组成;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拟淋巴组织主要由淋巴细胞、粒细胞、血细胞和黑色素巨噬细胞等组成;肾小体数量较少,呈无规律分布,多为单个存在,偶见2个相邻聚集,具有海水硬骨鱼类肾小体特征;肾小管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分化为颈段、第一近曲小管、第二近曲小管、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其中颈段、第一近曲小管、第二近曲小管管腔内具有刷状缘,远端小管、集合管管腔内无刷状缘;幼鱼和成鱼体肾含有黑色素巨噬细胞,其中成鱼体肾的黑色素巨噬细胞数量较多,且聚集成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结论】大麻哈鱼体肾的肾实质中,除有肾单位外还有拟淋巴组织,包含血窦、淋巴细胞、粒细胞及黑色素巨噬细胞,其中肾小管有颈段,但未见具有微绒毛的间段结构;成鱼体肾的黑色素巨噬细胞数量较多,不仅具有排泄功能,亦能发挥少量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对患肠炎病杂交鲟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为杂交鲟肠炎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从患病杂交鲟肝、肾、脾及肠道中分离纯化病原菌,经理化特性测定及16S 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开展人工感染试验,并利用K-B法进行药敏特性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到的XY4菌株是本次引发杂交鲟病害的致病菌,其对杂交鲟的LD_(50)为1.30×10~6cfu·g~(-1)。XY4菌株理化特性与恶臭假单胞菌一致,16S rRNA序列与恶臭假单胞菌同源性为100%,综合判定XY4菌株为恶臭假单胞菌。XY4菌株对头孢拉定、氟苯尼考及多西环素等9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养殖时可选用对恶臭假单胞菌敏感药物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13.
王洪 《农家科技》1998,(6):38-38
<正> 泌尿系统结石症并不少见,许多患者经过手术或非手术治愈后不久又复发,十分痛苦。泌尿系统的所有器官即肾、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均可能产生结石。尿路结石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尿的酸碱度、泌尿系统感染、尿路梗阻、尿路中有异物、缺乏某些维生素及某些疾病的影响,同时与地区差异及气候因素等也有关系。尿路结石由尿液中的晶体与胶体结合所产生,一般先有一个核心,然后  相似文献   

14.
高山兀鹫的食管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大体解剖技术、H.E染色法,观察了高山兀鹫食管组织学结构并与家禽和哺乳动物的食管比较。结果表明:高山兀鹫的食管上段皱襞很少,而下段则形成很多皱襞;食管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角质化明显;黏膜肌层由分散的平滑肌束构成;食管上段黏膜下层内食管腺丰富,而下段食管腺很少;食管肌层分为两层:纵肌和环肌,食管下段比上段的肌层发达;食管外膜是一层薄的纤维层,内含血管、神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丁(Tinca tinca)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其消化道由食道、肠和肛门组成。食道肌层发达。肠由前、中、后3段构成,肠黏膜表面为单层柱状细胞,肠前段杯状细胞丰富,黏膜皱褶多且长,肠后段次之,肠中段最少;肠前段、中段和后段环肌层厚度分别约为20、28、19μm,纵肌层厚度分别约为67、29、38μm;肛门肌层发达。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腺,胰腺属弥散型;胆囊由浆膜层、肌层和黏膜层构成。  相似文献   

16.
本文收集我院自1996年10月~1998年10月,在输尿管肾镜和膀胱碎石镜检查术下,采用瑞士产气压弹道碎石机治疗输尿管及膀胱结石86例,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中,男48例,女38例;年龄20~62岁,平均年龄(33±0.5)岁;病史3个月~15a,平均7.5个月。86例中膀胱结石8例,输尿管上段结石15例、中段26例、下段37例。86例中属多发膀胱结石3例,双侧输尿管结石3例,合并同侧肾结石4例,对侧肾结石3例;输尿管结石体外震波碎石(ESWL)失败者8例,腹段输尿…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微创腔内技术治疗妊娠期输尿管结石的效果。方法对25例妊娠合并输尿管结石致肾绞痛经保守治疗无效患者应用微创腔内技术治疗,12例上段结石中8例单纯留置双J管,4例将结石推回肾盂后留置双J管;13例中下段结石中7例单纯留置双J管,4例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2例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结果 25例均首先用膀胱镜逆行置管,15例手术成功,余10例行输尿管镜治疗。21例术后肾绞痛立即消失,余4例有间断轻微肾绞痛,服用解痉药物可以缓解。4例钬激光碎石和2例气压弹道碎石患者均有碎石排出,其余19例中有6例于分娩前自行排出,余13例在生育后进行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所有患者术后肾积水均消失,均顺利生育。结论妊娠并输尿管结石患者在保守疗法无效的情况下,采用逆行输尿管置管术或输尿管镜取石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局部复发直肠癌再手术泌尿系统损伤的预防对策与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6年8月手术治疗的8例局部复发直肠癌患者资料。结果:术中损伤输尿管3例,其中切断2例,裂口1例,损伤膀胱1例为膀胱后壁破裂,经术中处理或再次手术处理而痊愈。结论:术前行静脉肾盂造影,并安放双J输尿管支架管,术中仔细解剖,密切配合,当可避免泌尿系统损伤。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饲料中不同水平精氨酸(arginine,Arg)对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cipenser baeri♂幼鱼肠道消化酶活性及形态结构的影响,以0.3%为梯度,配制精氨酸水平为1.74%~3.54%(干物质)的7种等氮、等能饲料,实际精氨酸水平分别为1.76%、2.05%、2.36%、2.64%、2.93%、3.24%和3.53%。选取初始体质量为(3.63±0.08)g的健康杂交鲟幼鱼630尾,随机分成7组,每组设3个平行,每缸30尾鱼,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与1.76%精氨酸对照组相比,2.64%和2.93%精氨酸组杂交鲟前肠蛋白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2.36%、2.64%、2.93%和3.24%精氨酸组前肠淀粉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2.36%、2.64%和2.93%精氨酸组中肠蛋白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各肠段中脂肪酶活力随饲料中精氨酸水平的增加均表现出升高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1.76%精氨酸组相比,2.36%、2.64%和2.93%精氨酸组前肠皱襞高度和肌层厚度显著增加(P0.05),2.93%精氨酸组前肠绒毛高度显著增加(P0.05),2.64%、2.93%和3.24%精氨酸组中肠皱襞高度显著增加(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适宜水平的精氨酸,对提高杂交鲟幼鱼肠道内消化酶活性和促进肠道形态结构发育均具有积极作用,可提高营养物质在杂交鲟幼鱼肠道内的消化和吸收,并促进其生长。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一例小熊猫化脓性食管炎的病例。剖检观察死亡小熊猫各组织器官的眼观变化,并采取心、肝、脾、肺、肾、胰腺、食道、胃和小肠固定于4%多聚甲醛溶液,石蜡包埋切片后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显示:该小熊猫的食道黏膜上皮细胞溶解性坏死,大量中性粒细胞和脓细胞浸润,消化道的各肠段和肝脏、呼吸系统的肺脏、免疫系统的脾脏、泌尿系统的肾脏均有炎性病变,以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病理学诊断为化脓性食道炎继发的败血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