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青蛤养殖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一、生态与繁殖习性 1.生态习性 青蛤(Cyclina sinensis)为帘蛤科双壳底栖贝类,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泥砂质的潮间带,以高潮区的下部为多。埋栖深度与个体大小、季节及底质有关,幼苗在表层0.5cm左右,2~3龄可埋栖6~8cm,大个体甚至深达15cm;炎夏或严冬栖息较深;含砂量大的底质,埋栖较浅。迁移性很小。  相似文献   

2.
主要养殖鱼类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思发 《水产学报》1993,17(4):344-358
一、研究和保护鱼类种质资源的意义和迫切性 (一)从保护生物多样性谈起 为什么我国西北一些地区原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如今变成了土地贫瘠、经济落后的黄土高原?为什么原来郁郁葱葱、生意盎然的北非大森林如今变成了偶尔只闻驼铃声的撒哈拉大沙漠?为什么历史上盛产脍炙人口的大白鱼(翘嘴红鲌)的太湖如今变成了肉少刺多的毛鲚鱼的天下?这些都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有关。  相似文献   

3.
青蛤养殖技术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场地建设1.选址潮间带滩涂养殖选择风浪较小、滩面平整、潮流畅通的泥沙质滩涂。高涂蓄水养殖选择地势平坦、进排水方便的高潮区。养殖场地周围交通便捷,无三废污染,水质符合NY5052的规定。2.建场①潮间带滩涂养殖。将大块滩涂分隔成3~5米宽的畦,畦间开小沟作排水与通道,埕地周围筑小堤,同时对埕地翻松耙平,清淤消毒。②高涂蓄水养殖。高涂建设分高坝和低坝两种模式。高坝堤高2.5~3米,顶宽4~6米,底宽15米左右。低坝堤高1~1.5米,顶宽3~5米,底宽10~12米。养殖滩面要深翻晒涂,清除杂质,防…  相似文献   

4.
青蛤繁殖期性腺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何  王慧 《水产养殖》1990,(4):10-11
本文报道作者对江苏省启东沿海青蛤(Cyclina sinensis)繁殖期间性腺发育的初步观察,将青蛤性腺发育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排放期、哀迟期、休止期5期,对各期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5.
沿海滩涂青蛤死亡原因初探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华 《科学养鱼》2004,26(4):47-48
江苏通州市海岸线16.2公里,浅海滩涂15万亩,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是发展贝类养殖的理想地段。近几年来,我市大力发展青蛤养殖,目前青蛤养殖已成为我市海洋滩涂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年产量可达5000多吨。但自2002年以来,我市滩涂在每年7~10月间青蛤连续出现大面积死亡现象,已引起各方面的关注。我市海洋与渔业局多次组织人员深入海区进行调查,以寻找贝类死亡原因及对策。一、青蛤死亡的原因分析对出现青蛤死亡的滩涂进行调查,发现青蛤死亡的季节都在7~10月间,而且大部分在团结闸港道及新中闸港道两侧附近潮间带滩涂;滩涂青蛤密度较大,我们随机抽…  相似文献   

6.
青蛤池塘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蛤具有耐高温,耐干露,抗病毒,终身栖穴,潜泥深,受土质、地形、风浪、水质、阳光直晒和淡水浸蚀影响较小,无迁移习性,易移养管理等特性,近几年,我们将青蛤移入池塘进行养殖试验取得成功。为推动青蛤池塘养殖的发展,现将技术总结如下。一、池塘准备1.池塘条件池塘应选择靠近沿海及进排水方便的池塘,池塘的池底应平整,无淤泥,以泥砂底质为最佳,池深70cm以上,池塘面积一般一只塘在10~30亩左右。池塘太大不易管理,换水不便;池塘太小,水质不易控制。2.池塘的整理池塘整理主要是采取清淤、曝晒、深翻、平整等方式…  相似文献   

7.
青蛤的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兆军 《河北渔业》2002,(2):22-22,51
<正> 青蛤盛产于我国北方沿海,生长快、肉味鲜美,深受消费者欢迎。而且还具有适应性广,抗污染能力强等优点,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贝类,也是发展滩涂养殖的经济品种之一。1 青蛤的生物学特性1.1 青蛤的外部形态 青蛤贝壳近圆形,高度与长度几乎相等,壳顶突起,位于背侧中央,尖端向前弯曲、韧带黄褐色、不突出表面。贝壳表面极凸  相似文献   

8.
养殖海藻是指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已经开展人工养殖研究的大型海藻。它们不仅是工业原料和食品,同时也是海洋生态环境修复的工具藻种[1],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因此需要重视海藻资源的保护,而保存其种质就是一项有效的措施,这  相似文献   

9.
青蛤的生物学及其繁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青蛤(Cyclina sinensis Gmelin)俗称黑蛤、铁蛤、圆蛤和牛眼蛤等,隶属瓣鳃纲(Lamellibranchia)、异齿亚纲(Heterodonta)、帘蛤目(Veneroida)、帘蛤科(Veneroidae),为一种常见的底栖贝类,具有生长快、品质优、适应性广和抗污染能力强等优点,在沿海滩涂具有广阔的养殖前景;本文综合介绍了青蛤生物学及其养殖的研究概况,以期为我国青蛤的养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正> 为探索青蛤养殖技术,2001年,乐亭县海洋局在乐亭县贝类养殖场,对影响青蛤生长的相关因素作了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1 试验方法及结果1.1 不同底质养殖试验 实验分5个梯次进行,即选择5种不同的底质:粗沙、细沙、泥沙、软泥、硬泥分别进行养殖试验,并在同一时间进行检查  相似文献   

11.
贝类壳色常呈现出多态性,壳色可以作为优良性状的标记色,用于贝类良种选育研究。为了探究青蛤壳色性状与其生长和营养成分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青蛤不同壳色个体的生长指标及营养组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青蛤紫壳个体(整体)的湿重、壳长、水管和鳃组织湿重占比显著高于白壳个体(p<0.05),青蛤紫壳个体(整体)的壳宽和外套膜组织湿重占比极显著高于白壳个体(p<0.01)。青蛤紫壳个体可食部分的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白壳个体(p<0.01)。紫/白壳个体的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比值分别为37.46%和37.02%,且紫壳个体显著高于白壳个体(p<0.05);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分别为67.72%和66.60%,且紫壳个体显著高于白壳个体(p<0.05),表明紫壳个体氨基酸平衡效果优于白壳个体,且均属于优质蛋白。紫/白壳个体的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以棕榈酸为主,分别占可食部分脂肪酸总量的9.97%和9.85%,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以EPA和DHA为主,其中EPA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6.64%和6.54%,DHA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8.00%和8.51%。研究表明,紫/白壳个体间在生长和营养上均存在一定差异,且紫壳性状与其生长和营养存在一定正向关联关系,为利用紫壳性状作为遗传标记进行青蛤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李长松 《水产学报》2006,30(6):796-800
通过青蛤稚贝不同放养密度的试验,研究了青蛤稚贝放养密度、生长与底质中硫化物间的相互关系。试验结果显示:(1)底质中的硫化物浓度(Cs)随着青蛤稚贝放养密度的增大而升高,并与稚贝瞬时生长率(IGR)存在显著负相关,IGR=8.22×10-0.484CsP<0.05,n=30)。(2)青蛤稚贝的生长明显受到放养密度的制约,在5个实验密度梯度中(分别为:200、400、600、800、1 000个/cm2),以低密度的瞬时生长率最高,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瞬时生长率逐渐下降,死亡率上升。(3)密度因子对青蛤稚贝生长的影响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产生作用:一是个体之间直接对空间和食物的竞争;二是通过对环境的影响(如底质中的硫化物等)反作用于自身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以青蛤成体鳃组织和性成熟的雌、雄青蛤性腺为材料,采用常规制片方法,分别制备青蛤二倍体染色体和单倍体染色体,统计染色体数目。结果显示,青蛤二倍体与单倍体染色体数目分别为2n=38和n=19;核型分析发现,青蛤核型组成为11m+6sm+2st,NF=76,未发现性染色体和随体染色体。本研究以青蛤成熟性腺为制备材料,成功制备单倍体染色体,与青蛤二倍体染色体互相印证,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进一步丰富了对青蛤染色体数目及核型组成的认知。同时,也为青蛤染色体水平全基因组测序组装提供更加科学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唐富江  高文燕  李慧琴  刘伟 《水产学报》2020,44(12):2100-2111
大银鱼是东亚特有的小型经济鱼类,相关研究工作主要由我国科技工作者开展。本文对大银鱼分类、生长、繁殖、孵化与胚胎发育、移植与产量波动以及对其他鱼类的影响等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更正后的大银鱼拉丁学名存在尚未被广泛使用的问题。多年的移植增殖使大银鱼产生了大量新的遗传变异,形态上也有所改变,丰富了大银鱼的种质资源。不同纬度地区大银鱼快速生长的月份不同,虽然北方生长季节短,但大银鱼个体却不小于南方。大银鱼能否稳定地转变为食鱼性决定了其生长速率和最终个体大小,其种群内出现个体大小分化的饵料资源条件尚不清楚。种群内是否出现个体大小分化决定了大银鱼的性选择模式,而相关的研究尚未开展。大银鱼为一次性产卵鱼类,其自然受精率高于人工受精率,因此,在增养殖中若能保留合适的繁殖群体量则无需人工投放受精卵。大银鱼的胚胎发育及其影响因素已经比较清楚,足以指导受精卵的生产。大银鱼是耐盐碱鱼类,可用于发展盐碱水域渔业。饵料生物资源的过度消耗被认为是大银鱼产量跌入低谷的原因,但相关的定量生态学研究有待开展,以指导大银鱼的可持续稳产。本研究还针对大银鱼种群爆发对土著鱼类影响的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青蛤人工育苗及增养殖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青蛤Cyclina sinensis的室内人工催产、受精卵的孵化密度、幼虫培养密度、幼虫饵料及青蛤增养殖进行了研究。采用阴干、遮光和充气的方法对青蛤进行催产,成功率达95%;平均孵化率为88.6%;室内育苗中,幼虫培养密度控制在11 ̄16个/ml,幼虫变态后,减少培养密度,可以提高幼虫成活率;幼虫的饵料以叉鞭金藻为主,混合投喂较单一投喂效果更好。在105.61m^3水体的室内育苗池内,培育出  相似文献   

16.
甲壳动物高血糖激素家族目前仅被发现存在于节肢动物中,在血糖水平调节、蜕皮、应激反应等多种生理代谢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解这个家族中的重要一员--甲壳动物高血糖激素(crustacean hyperglycemic hormone, CHH)如何调节河蟹体内的血糖水平,我们前期进行了转录组和表达谱分析,最终选取Esflol(Eriocheir sinensis flotillin-1 like,Esflol)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根据转录组数据提示,结合RACE方法首次从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组织中克隆得到Esflol基因并进行了序列及组织表达分析。结果显示Esflol基因开放阅读框(ORF)1281bp,编码426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SPFH超家族和PHB结构域,不含信号肽序列。多重序列比对分析表明,Esflol氨基酸序列与中华绒螯蟹flotillin-1相似度最高,达到57%。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成熟中华绒螯蟹Esflol基因在肝胰腺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肌肉,另外在心,鳃,肠,胸神经节和胃中均有一定量表达,在脑中表达量较低。上述实验结果为下一步继续研究中华绒螯蟹糖代谢的生理机制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养殖类甲壳动物糖类代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华绒螯蟹血细胞数及离体后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陆宏达 《水产学报》2006,30(4):454-462
中华绒螯蟹循环血液中血细胞总数为(13357±7196) cells·mm-3,其中大颗粒细胞所占(49.8±7.5)%,其长轴(16.6±1.1) μm,短轴(10.2±0.6) μm;大小颗粒中间型细胞所占比例(20.6±5.3)%,其长轴(13.1±1.2) μm,短轴(8.4±0.5) μm;小颗粒细 胞所占比例(29.3±4.8)%,其长轴(12.4±1.2) μm,短轴(8.1±0.4) μm;无颗粒细胞所占比例(0.2±0.2)%,其长轴(11.3±1.3) μm,短轴(8.9±1.1) μm。血液离体后,在血液完全凝固的(97.7±25.3) s时间内,只有无颗粒细胞和小颗粒细胞形态结构发生变化,细胞及其胞核立即膨大,核质比迅速增大,细胞膜破损崩解,胞浆溢出,血液完全凝固后这些细胞形态结构继续变化,主要表现为胞质内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扩张溶解消失,小颗粒细胞中的小颗粒内含物渗出或溢出,颗粒空泡化或崩解,细胞核固缩等变化过程 。而大小颗粒中间型细胞和大颗粒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明显慢于前两种血细胞,在细胞离体后5 min时,细胞和细胞核才开始出现膨大,并逐渐出现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溶解消失,颗粒空泡化或崩解以及细胞核固缩等形态结构的变化。从血液离体后血细胞形态结构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推测无颗粒细胞和小颗粒细胞可能类似于脊椎动物的血小板,通过释放胞内凝血物质参与血凝的级联反应。  相似文献   

18.
刘红 《水产学报》2006,30(5):577-585
该论文首次报道了经由促雄性腺提取物的注射而在蟹类中引起的性逆转现象。此前关于蟹类促雄性腺活性研究的报道极少,而且蟹类的雄性化均是由促雄性腺的移植所产生。本实验中将锯缘青蟹和中华绒螯蟹的促雄性腺提取物分别注射到刚刚完成性别分化的中华绒螯蟹雌性幼蟹体内,此时幼蟹处于4至5期,壳宽为5~8 mm。注射之后,幼蟹经过大约1~2次蜕皮,此时在注射锯缘青蟹以及中华绒螯蟹的促雄性腺提取物的两组实验幼蟹中均能观察到雄性化现象,而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实验幼蟹中未能观察到相同现象。由此本实验可以证明促雄性腺确实是蟹类的一种雄性激素,注射促雄性腺提取物能引起雌性幼蟹发生性逆转;同时根据锯缘青蟹和中华绒螯蟹的促雄性腺提取物均能引起中华绒螯蟹雌性幼蟹发生性逆转的现象推测,锯缘青蟹和中华绒螯蟹两种间可能存在促雄性腺的交叉活性;不仅如此,性逆转还能在极低的注射剂量下获得,相当于中华绒螯蟹0.14促雄性腺当量和锯缘青蟹0.06促雄性腺当量。  相似文献   

19.
中华鲟是处在硬骨鱼类与软骨鱼类之间的中国古老的珍稀鱼类之一,但在人工繁殖和养殖过程中,容易受到不同疾病的危害,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其免疫调控,为其疾病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单个免疫球蛋白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分子(SIGIRR)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是toll样受体(TLR)信号通路的2个重要的信号转导元件。本研究鉴定了中华鲟的SIGIRR和TRAF6的同源物,分别命名为ASDIGIRR (Acipenser sinensis DIGIRR)和ASTRAF6 (A. sinensis TRAF6),并研究它们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和Poly(I:C)诱导后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ASDIGIRR和ASTRAF6在健康鲟的10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分别在肠道和头肾组织中表达量最高;用Poly (I:C)孵育中华鲟脾脏细胞后,ASDIGIRR在3 h时的表达量显著下调,在6 h时恢复至正常水平,后在24 h显著上调达到最高值,随后开始下调,至48 h时仍显著高于对照组,而ASTRAF6在6 h达到最高表达量,维持到24 h后再下调,48 h时下降至最低水平。研究表明,ASDIGIRR和ASTRAF6在中华鲟抵御病原入侵的免疫防御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配合饲料和冰鱼对中华绒螯蟹的养殖性能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本实验通过连续采样分析了单体养殖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性能、性腺发育和肌肉的营养成分,并进一步比较了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增长率、成活率和蜕壳间隔.结果 显示:①配合饲料组的成活率极显著高于冰鱼组,而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增长率和蜕壳间隔二组无显著差异;在不同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