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马尾松苗期截根后诱发的菌根菌及形成机制的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截根后根分泌物增加,形成较多的侧须根,根系分布趋浅是菌根菌成功侵染的物质基础和植物条件。  相似文献   

2.
四川松树截根菌根化育苗造林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优良Pt固体菌剂,对湿地松、火炬松与马尾松进行了截根菌根化接种育苗造林。结果表明,截根菌根化接种方法,使供试松苗形成了大量菌根,Pt菌根指数大于60,苗木质量明显改善,用菌根化苗木造林,幼林成活率与生长量都明显提高。菌根化幼林还具有一定抗旱性和抗污染能力。  相似文献   

3.
彩色豆马勃与松树形成内外生菌根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组培菌根合成技术、纸—三明治菌根快速合成技术和圃地截根菌根化育苗技术使彩色豆马勃RG310和RG49菌株在马尾松、火炬松、湿地松上形成内外生菌根,不同菌根化技术形成菌根的过程和类型有差异。在组培菌根合成的条件下,菌与根接触后的第3—4d首先开始形成菌丝套,第8d开始形成哈蒂氏网,第18d菌丝进入皮层细胞内,哈蒂氏网由单列变为多列菌丝细胞组成;采用纸—三明治菌根快速合成技术进行截根菌根化,促进了菌根真菌的定殖,以截面伤口侵入为主要的侵入方式,扩大了根内外菌根侵染区(MIZ),定殖、侵染同时发生,菌丝套、哈蒂氏网和胞内菌丝结构几乎同时形成,仅在2.5h内就开始形成,菌根真菌的菌丝进入了内外皮层和髓部;采用圃地截根菌根化育苗技术,仍然形成内外生菌根,但菌丝不侵入内皮层以内的根组织。根据研究提出“菌根类型”假说,即树木形成的菌根类型不但随菌根真菌和树木种类而异,而且随菌根化方法、生态条件等其它因子而异。  相似文献   

4.
通过大量室内外对比试验和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林木菌根化的新途径一截根菌根化,并就截根对菌根真菌侵染的影响,截根菌根化育苗和造林,截根菌根化机制和截根菌根化技术等主要研究及其成果作一综述,对该成果的更广泛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截根菌根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大量室内外对比试验和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林木菌根化的新途径-截根菌根化,并就截根对菌根真菌侵染的影响,截根菌根化育苗和造林,截根菌根化机制和截根菌根化技术等主要研究及其成果作一综述,对该成果的更广泛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采用中林院林木菌根研究开发中心提供的四个菌剂和截根菌根化育苗方法.在地处北热带的广东省惠州市,培育湿地松半年生Pt菌根苗.经对苗期苗木的试验分析,菌根苗与对照相比,在苗高、地径、单株总鲜重和总叶绿素含量上表现出较强的规律性、人多数有突出增益。试验认为,截根菌根化育苗技术,容易掌握,建议作进一步试验与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土壤中的真菌与植物的根共生,可形成菌与根联生的复合吸收器官,叫做菌根,而参与形成菌根的真菌叫菌根菌。植物有了菌根,就能通过无数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扩大根的吸收面积。  相似文献   

8.
以赤松幼苗接种松茸菌进行盆栽和圃地栽培试验,研究菌根菌感染数量和菌根菌对苗木生长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盆栽条件下,三种处理根系菌根真菌的感染指数分别为80、50、3,截根接种和不截根接种分别为对照的26.7倍和16.7倍,且截根处理是不截根的1.6倍;幼苗苗高、地径生长量显著提高,干重比对照分别增加33.3%和18.5%。在圃地条件下,截根接种与不截根接种的幼苗苗高、地径生长量比对照分别提高5.4%、4.2%和14.9%、6.9%。  相似文献   

9.
马尾松芽苗移栽根菌根化育苗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非松林砍伐迹地上或贫瘠的地区应用芽苗移栽截根接种Pt菌剂能有效促进苗木的生长,苗高提高了6.25%-21.2%,地径提高了6.67%-20%、侧根总数提高了100%-110%、菌根感染率提高了18.8%-110%。在松林砍伐迹地上进行的试验结果表明,Pt菌剂与乡土菌根菌对Pt菌有一定的换制作用,接种苗木的菌根感染率有所下降,对苗木的生长作用不明显。截根接种Pt菌剂及截根未接种的苗木冬季的苗高生长情况可以看出,该技术能有效促进苗木的木质化。  相似文献   

10.
改进马尾松育苗方法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马尾松采用控制苗木密度、芽苗截根移栽和接种菌根菌等技术进行育苗试验,结果表明:苗木密度应控制在150株/m2,芽苗截根以保留主根长度1/2为宜;采用厚环乳牛肝菌进行人工接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外生菌根菌的培养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1 菌根概念和应用现状菌根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土壤真菌与绿色植物幼嫩的吸收根形成的共生联合体。形成菌根的真菌称为菌根菌。菌根菌生活在植物根的周围,依靠菌根从寄主植物上获取生活所需的碳水化合物和其它促进生长的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等。植物则通过菌根菌在土  相似文献   

12.
马占相思菌根调查及人工接种结果表明:马占相思在自然界能形成外生菌根及VA菌根。在贫瘠的立地条件下,外生菌根的子实体多;在较肥沃的立地条件下,外生菌根的子实体少,优势外生菌根菌是多根硬皮马勃菌(Sclerioerma polyrhium)。马占相思对VA菌有较强的选择性和其特定的优势VA菌根菌,即从马占思根部分离的VA菌。用优势外生菌根菌 及优势VA菌根菌对马占相思苗木进行接种,都能形成菌根,且都能显著地提高马占思的生长。马占思优势VA菌接种效果优于多种硬皮马勃菌。  相似文献   

13.
马占相思菌根调查及人工接种结果表明 :马占相思在自然界能形成外生菌根及VA菌根。在贫瘠的立地条件下 ,外生菌根的子实体多 ;在较肥沃的立地条件下 ,外生菌根的子实体少 ,优势外生菌根菌是多根硬皮马勃菌 (Sclerioermapolyrhium)。马占相思对VA菌有较强的选择性和其特定的优势VA菌根菌 ,即从马占相思根部分离的VA菌。用优势外生菌根菌及优势VA菌根菌对马占相思苗木进行接种 ,都能形成菌根 ,且都能显著地提高马占相思的生长。马占相思优势VA菌接种效果优于多根硬皮马勃菌  相似文献   

14.
林木菌根应用和截根菌根化技术研究分别达国际先进和领先水平在林业部世行项目管理中心及中国林科院世行办的领导下,由中国林科院林业所主持,有12个单位和上百名科技人员参加,进行主要用材树种菌根研究和推广,从1990年开始,历时5年,现已取得重要成果——截根...  相似文献   

15.
采用蜡磨菌与VA菌根真菌分别对蓝桉和叶桉进行单接种或混合接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菌根类型的真菌均能在桉树苗木根系上成功地定殖,分别合成了外生菌根、VA菌根和混合菌根,证实了桉树不仅是菌根营养型树种,而且能形成多种菌根类型。VA菌根感染率在接种初期较高,但随时间的推移有降低的趋势;而外生菌根菌初期合成菌根的速度较慢,但单位长度根段内菌根根尖数目有明显增加趋势。与单接种VA根真菌苗木相比,外生菌根真菌  相似文献   

16.
林木的菌根     
土壤中某些真菌通过其菌丝体包围林木根表或侵入根组织,与林木形成共生关系。这种共生体称菌根,与林木共生的真菌叫菌根菌。一、菌根的类型1.外生菌根:外生菌根是真菌菌丝在幼根表面形成菌套,包围着根部,由菌套长出菌丝侵入根外皮层的细胞间隙,这种菌根无根毛,由包围根部的真菌菌丝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杨树外生菌根种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唐明  陈辉 《林业科学》1994,30(5):437-441
对陕西省35种杨树外生菌根的调查研究,鉴定出9种外生菌根真菌。研究证明,一种外生菌根真菌可侵染不同种杨树;一种杨树又可被不同的菌根真菌侵染,并观察到在同一小根上顶端形成菌套,中部和下部形成泡囊丛枝这一混合型菌根形态。  相似文献   

18.
油松育苗重茬年限愈多,松苗长势愈壮。为什么呢?原来油松苗是靠依附在根上的一种菌根菌,增加根系的吸收面积。这种菌根菌和松苗营着一种共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菌根菌自土壤中取得矿物质特别是磷和水分输给根部所吸收,根菌所得的报酬是自根组织中收到碳水化合物或者其它营养物。这种菌根菌积累愈多,就愈能增加根系吸收面积,即根系的发育,松苗生长也就愈旺盛。实践证明,多年重茬,菌根菌积累就愈多,松苗就愈壮。松苗愈壮,亦就愈能积累更多的菌根菌。但是,油松茬改种其它作物,如刺槐、芥菜、白菜等后,积累的菌根菌就遭到破坏。肥沃的熟地由于菌类较多,首次育油松苗,会使菌根菌的形成受到抑制,使幼苗生育不良。  相似文献   

19.
1994年在石屏县龙朋林场进行云南松芽苗截根Pt菌根化育苗试验研究。试验分不同剂型、剂量,处理分播种、芽亩移栽、芽苗截根移栽。试验结果,各种处理株根菌根感染率均达100%;为了找出不同处理差异,各处理经镜检,查100cm长度侧根段上感染的菌根数,检查结果,播种处理的(B组)感染幅度83.3~92.0%,芽苗和芽苗截根移栽的感染幅度为66.7~93.3%。  相似文献   

20.
植物的根与真菌形成菌根,产生互利的共生作用。大多数植物都具有菌根,而不只是根的本身。只有几个科的植物不能形成菌根。菌根一般有三种类型:外生菌根、内生菌根和内外生菌根。侵染根部的真菌对根的影响及其致病作用,现在还只对前两种类型作了研究。森林树种主要形成外生菌根,特别是松科、壳斗科、桦木科、桃金娘科和担子菌纲与子囊菌纲共生的菌根。真菌在根表面形成密集的菌丝覆盖层,并在皮层的细胞间隙生长。与没有菌根的根系比较,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