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河故道区苹果早期“双高”栽培技术1选用优良品种、健壮苗木苹果的品种不同,其结果早晚、产量高低有显著的不同。如选用早熟品种,可以选辽状、藤牧1号,配之以安娜或早捷;如选用晚熟品种,可选用短枝红富士、王林、乔纳金,配之以首红等元帅系第4代、第5代品种,...  相似文献   

2.
黄河故道沙区杨树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故道沙区分布在河南、河北、安徽、山东等省,由于历史上黄河改道和决堤泛滥,形成了大范围的沙化土地,土壤贫瘠,自然条件恶劣,风沙等灾害频繁,农业生产条件差,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业收益低,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影响了地方经济发展。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  相似文献   

3.
近日,在黄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黄河故道内,出现大批白天鹅群.远远望去,铺天盖地,一片白色,有上万只。  相似文献   

4.
1991-1996年对五莲县山地红富士苹果结果树采取深翻改土、配方施肥、覆草、套袋、摘叶转果、铺反光膜合理修剪及防治病虫害等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措施,结果表明,全县500多hm^2开发园,一级果率、果实着色指数及品质等都优于对照园,开发6a,平均每公顷产量41541kg、产值227705元,比对照园18679.57kg主51.095.05元,分别增另22861.43kg和186609.95元,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黄河故道沙化区,自然条件都比较恶劣,立地条件差,适生的植物种类较少,造林种草成活率低,治理难度大。通过研究治沙治理技术和模式,提高防沙治沙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以实现沙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黄河故道沙区杨树造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黄河故道沙区,采用杨树的不同品种按照三种栽植密度造林,并在不同密度的树下间作花生、棉花、地瓜。根据不同造林组合的树木生长量和间作物生长情况,探索最佳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7.
黄河故道地区12个早中熟苹果果实性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研究了"夏红"、"华佳"、"K12"、"华硕"、"秦阳"、"国庆红"等12个早中熟品种在黄河故道地区的生长结果表现,从果实外观、内在品质、成熟期等方面分析了不同早中熟品种在该地区推广种植的前景,认为"夏红"、"华佳"、"早翠绿"、"华硕"、"美国八号"、"国庆红"等6个品种综合性状优良,可在商丘及黄河故道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黄河故道沙地杨树人工林不同间作方式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时明芝 《林业科学》2003,39(4):173-176
The orthogonal experiment of different factors in 6-year-old poplar stands,including intereropping crops, appli-cation rate of fertilizer, and planting density of forest tree etc., was carried out in the sandland of the Yellow River original cours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oing intereropping, enlarging the row spacing and prolonging the time of intereropping were the effective ways by which the needs of forest tree for nutrients could be applied, and the level of forest land produc-tivity could be increased. Meanwhile, the optimum intercropping way of poplar plantations at different ages was gound, which was useful for the site of tne present experiment.  相似文献   

9.
以商丘市梁园区为例,对豫东黄河故道的农林复合生态模式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黄河故道发展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可以为当地创造一定的经济与生态效益。根据研究地区的自然与社会环境条件,可以发展以下几种农林复合生态模式:①林农复合生态模式,在幼龄林中种植小麦、油菜等喜光作物;②林药复合生态模式,树龄达到4年以后在林下种植耐阴的药用植物;③林牧复合生态模式,林冠完全郁闭之后在林下养鸡等。  相似文献   

10.
鲁西黄河故道杨树林间作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时明芝 《林业科技》2003,28(1):16-18
经过6年对鲁西黄河故道杨树人工林进行施肥量、间作物、密度等因素的正交试验,证明只有扩大造林行距为10m左右,造林后立即实行林下间作,并尽量延长间作年限,才能保证树体营养供应和林木正常生长,提高林地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同时,探索出在此类土地上不同林龄的杨树人工林的最佳间作方式。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淮安市黄河故道沿线的自然条件,分析了沙化形成原因及危害,阐述了防沙治沙工作成效,并对今后如何加强黄河故道生态林建设,加快防沙治沙工作的步伐提出了科学发展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黄河故道沙区林业治理技术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黄河故道沙区土地资源现状的基础上 ,针对山东黄河故道沙区的生态环境特点 ,指出了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黄河故道林业治理技术对策 ,为黄河沙区的综合治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苹果套袋栽培技术张繁亮,孙友笙,孙忠庆,黄景云,公庆党,赵之峰,吴建军苹果果实套袋栽培是一项新兴的果树生产技术。随着保护栽培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完善,苹果套袋栽培以高效、优质、无污染等优点在国外已大量推广应用。我们在实施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5000亩苹...  相似文献   

14.
豫东申甘防护林带是豫东黄河故道地区农田的绿色屏障,是人类改造大自然的经典杰作。对防护效益较低的林分,通过合理的经营改造,使其发挥出最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防护效能和经济效益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量化黄河故道刺槐人工林结构多样性,为黄河故道森林结构精细调控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提供依据。 方法 对2块50 m × 100 m黄河故道刺槐人工林固定样地进行每木定位和调查,采用径阶-林分空间结构参数二元分布同时量化描述林木空间和大小结构特征,并采用α多样性指数量化描述不同空间结构状态下林木大小多样性。 结果 刺槐人工林林分A和B中6~36 cm径阶随机分布林木分别占56.2%和52.2%,且随机分布林木具有更高的大小多样性(HA = 2.73、HB = 2.75)和较差的均匀性。不同优劣等级林木径阶分布基本呈正态分布,且林木越粗壮越占竞争优势,但林分B中不同优劣等级林木具有更高的大小多样性。林分A和B中分别有85.1%和80.5%的林木混交较差,较集中分布于8~30 cm和14~34 cm,林分B中不同混交度等级林木具有更高的大小多样性。林分A中非常稀疏林木径阶分布呈右偏正态分布,其6~30 cm占到37.2%,而林分B非常密集林木径阶分布呈双峰型,其6~8 cm和22~40 cm的株数比例分别为8.7%和22.5%。 结论 黄河故道刺槐人工林不同空间结构和大小多样性较差,需制定有效经营措施以提高森林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一、学习借鉴河南省开封市黄河故道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经验,探索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的新路子 多年来,开封市委、市政府在黄河故道沙化  相似文献   

17.
黄河故道沙地不同间作模式林粮产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山东省黄河故道冲积沙地间作花生、大豆、地瓜3种林粮间作模式的林分杨树胸径生长量、蓄积量、林地木材产量、间作作物产量及其经济效益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间作模式下,杨树胸径的连年生长量、单株蓄积量、林地蓄积量、木材产量均表现为间作花生>间作大豆>间作地瓜。间作花生、间作大豆、间作地瓜模式第10年的胸径累积生长量分别为39.96,37.89和34.03 cm,木材总产量为700.50、664.13和584.40 m3.hm-2。间作作物产量以第2年最高,第3年最低,3 a后不宜间作。不同林粮间作模式,以花生的木材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大,大豆次之,地瓜最差,因此应选取豆科植物作为间作作物。  相似文献   

18.
经多年科研和生产实践,本文提出了甘肃省苹果建园和栽培综合管理技术与规范化要点,对我省广大地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黄河淤背区是新的土地资源,在这种立地上进行的欧美杨无性系栽培试验结果表明:W_1—6、W_1—535、W_1—375和W_1—151杨较适于该地栽植,表现为造林易成活,生长表现好,且不易感病。  相似文献   

20.
单县黄河故道区域国土绿化现状分为绿化面积上升、绿化面积下降和绿化巩固提升三个阶段,针对单县黄河故道区域实际情况,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建议做好把握适地适树原则和加强绿化苗木管护两个方面,并对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综合效益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