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闵涛  吴筱 《安徽农业科学》2015,(35):280-284
利用常规高空观测、地面加密自动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8月3~4日发生在雅安的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雅安市位于两高之间的辐合带,这为高纬冷空气沿着辐合带迅速南下入侵该市并触发不稳定能量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南风低空急流有利于南海水汽向雅安市输送,并造成整个雅安范围内暴雨的产生;低空急流下产生的暴雨不要求强烈的气旋性扰动,低空急流可通过水汽输送来促进暴雨区的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形成低层强辐合和高层辐散相耦合的有利动力结构,从而促进并加强大气的垂直上升运动;低空急流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和热力条件.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008年深秋发生在广西的一次连续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副高边缘上的低空急流是导致大暴雨的主要原因。热带云涌、充足的水汽来源并辐合以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抽吸机制为秋季大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陈习伦 《安徽农业科学》2013,(28):11458-11460,11500
利用望谟县区域自动站资料、Micaps常规资料、望谟县国家基本气象站资料,应用天气学原理和方法对2011年5月10日20:00—11日20:00发生在望谟县境内的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西南低空急流、低层切变辐合是形成此次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低空急流向县境内暴雨区提供了大量的水汽、能量和垂直上升运动,是此次暴雨过程的重要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4.
2009年7月桂林市2次大暴雨过程分析与预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数值预报产品、雷达回波资料对桂林市2009年7月2~4日与25~28日2次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及物理机制、雷达回波概念模型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低涡切变是2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西南风低空急流的强弱与暴雨量级有着直接关系,两者配置形成的辐合上升运动是这2次大暴雨的动力机制,辐合及上升运动越强,对应的降水强度越大;絮状强降水回波稳定维持在桂林上空与其内部风场结构上的强盛西南暖湿气流辐合有关,圆形絮状回波比长带状回波更稳定,更有利于大暴雨的形成。另外,经预报实践证明利用多种数值预报产品与桂林预报工具与指标,可对大暴雨过程的落区及量级进行较准确的预报,为灾害性大暴雨天气提供有效的预报与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5.
王浩  王焕毅  齐杰  孙莹  白华  杨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611-6613
[目的]分析本溪地区一次灾害性暴雪过程。[方法]利用天气常规资料,从天气形势和数值预报产品方面,对2009年12月4日08:00~5日08:00发生在本溪地区的暴雪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华北气旋在渤海黄海加强形成的低空急流为此次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供应;对流层中低层辐合和高空辐散导致强烈的上升运动,为此次暴雪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强降雪出现在850hPa涡度和200 hPa散度大值区内。[结论]850 hPa涡度、200 hPa散度、温度平流的强弱和冷暖过渡带位置对降水的强度和落区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低空急流对广西强降雨作用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2006年5月27日广西一次强降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降雨发生在高空槽、切变线和地面冷锋共同配合的天气系统中,副热带经圈环流上升支和极锋急流经圈环流对暴雨区的生成具有重要作用。边界层南风急流、低空西风急流和高空西风急流上下的耦合作用是暴雨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2012年11月10日8:00时到14日8:00时在呼伦贝尔市自西向东出现了明显的降雪天气过程,通过对这次降雪过程中两次集中降水时段分析,同时结合高低空环流形势、各物理量场、云图等的演变,找出影响其降雪的主要原因,发现产生明显降雪的奈件主要是:有利的高低空环流配合;充足的水汽来源;中低层切变线产生的强烈上升运动;持续较长的降雪时间。另外。伴随降雪持续的低空急流也为降雪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热力条件。  相似文献   

8.
基于国家和区域自动气象站实况雨量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MICAPS常规观测资料,筛选出2015—2021年浙江地区12次梅汛期暴雨天气过程,对其暴雨落区进行分型,并对每一型暴雨影响系统的配置与变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浙江梅汛期暴雨落区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动、低空切变线的类型与强度、低空急流的强度和变动、高低空系统之间的相互配置密切相关,可以分为3类,即低空急流附近型、低空切变线附近型、低空急流与低空切变线之间型。  相似文献   

9.
利用阜新地区2004-2013年29次天气过程中36个时次短时暴雨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天气学和物理量计算等方法,从低空急流的角度对阜新地区短时暴雨的时间分布规律、天气形势、典型环境场特征和预报指标进行研究,并利用2013年8月12日午后发生的短时暴雨天气过程对低空急流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阜新地区短时暴雨的月变化特征显著,主要发生在6~8月;日变化规律也非常明显,11:00~18:00时出现的几率最大。(2)阜新地区产生短时暴雨的天气系统按照低空急流和500hPa天气形势分为涡旋式急流型、高空槽前急流型、副高西北部急流型、横槽式无急流型等4种类型;(3)低空急流的气流多来自热带洋面上,因此它往往起着输送低空大量的热量、水汽和动量的作用,当它将暖湿空气输送到较干较冷空气的下方时,就形成了不稳定层结,在低空急流左侧上升运动的触发下,易产生对流性降水;(4)选取中低层比湿、露点、涡度、散度、垂直速度、K指数、θse(850-500)、T(850-500)、V(700-850)、V(850-925)等物理量作为预报因子,建立本地化短时暴雨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0.
江淮流域一次急流暴雪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常规天气学资料,对2008年1月27~28日江淮流域出现的急流暴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空西南急流是影响大暴雪的主要系统,急流的加强北抬导致江淮流域动力辐合和水汽辐合的加大,有利于降雪强度的加大。降雪强度的增加与低空急流出口处正涡度的增长关系密切,高空正涡度厚度的增加对暴雪增幅期的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高空抽吸作用也是降雪加强的动力学机制。高低空垂直螺旋度绝对值高值区和低空水汽通量高值区的叠加区域与暴雪落区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分析2014年7月16日15:00—21:00朝阳市龙城地区出现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的产生和降水峰值的分布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一是在高空槽东移配合副高稳定少动的环流背景下,在低空急流源源不断的输送动力和水汽因素基础上,由低空切变线东移、低空急流加强配合地面倒槽北上触发强对流天气。二是第1个强降水峰值是在地面倒槽北上的过程中,露点锋随蒙古气旋前部东移划过龙城地区,由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和地面露点锋触发造成的。三是第2个降水峰值是在露点锋移出龙城地区后湿度条件仍较好的背景下,低空急流不断加强使得辐合上升加强,由充足的水汽和较好的动力条件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周永生  邓珍 《现代农业科技》2009,(19):280-283,287
根据2008年7月6~7日各层(850hPa、700hPa、500hPa等)天气图资料、有关物理量资料、FY2C卫星云图、吉安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采取天气诊断分析方法,对2008年7月初江西一次东南风低空急流产生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突然北跳,热带辐合带快速北进,在热带辐合带北侧扰动生成的东风波,在其槽后产生上升东南气流;同时,西风低槽缓慢东移北缩,使得低槽和副高之间的气压梯度加大,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南气流加强,并与东风波槽后上升的东南气流相互叠加而形成的东南风低空急流影响下发生的。在物理量场上,有较强的对流上升气流,配合较强烈的辐散辐合区,有利于水汽从南海向暴雨落区上空输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2 年5 月10 日发生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的一次大到暴 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对春季大雨、暴雨天气的预报能力,实现防灾减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应用NECP1°×1°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9年11月10~12日河南省出现的大范围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横槽断裂使东西两段先后转竖,引导冷空气南下与低空切变线的配合是形成此次暴雪的主要原因;偏南急流为暴雪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是暴雪产生的必要条件;湿位涡的负大值区的分布对暴雪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强烈的上升运动的出现及加强与暴雪的发生和发展有较好的对应,是出现暴雪的动力条件;在广泛的15~25dBz的回波区内一波又一波地不断出现30dBz以上的对流单体,导致了此次暴雪过程的产生;回波伸展到很高的仰角之上,强回波中心位于中上层。  相似文献   

15.
一次东北暴雪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利用Micaps系统的实况资料,应用天气学分析及物理诊断分析方法,对2007年3月3~6日东北地区特大暴雪天气过程进行环流形势、物理量场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南方气旋东移北上强烈发展和500 hPa南北2支高空槽合并是造成该次强降雪的主要影响系统。700 hPa偏南低空急流为东北地区产生暴雪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低空辐合、高空辐散配置形势的强烈抽吸作用以及低空急流和切变线的耦合作用为暴雪提供了强有利的上升动力条件;强冷空气东移南下与暖湿空气的交绥作用,使得系统强烈发展,触发了强降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2008年1月安徽一次大范围暴雪天气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沐贤俊  况祥  王西贵  颜俊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269-1427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1月安徽一次暴雪天气的分析发现,一方面中高纬度欧亚大陆大气环流出现异常,冷空气活动频繁并不断南下;另一方面副高异常偏北,长江中下游地区中低空盛行西南暖湿气流,冷暖空气不断交汇,形成了连续的低温降雪天气。中低层低涡切变是主要的影响系统,冷平流持续使近地面层气温降至0 ℃以下,有利于降雪的形成和维持,从而造成严重冰雪灾害。  相似文献   

17.
运用MICAPS常规资料和自动站实测资料,对2012年2月22日发生在通辽市科左后旗和科左中旗东南部的大到暴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的发生是由500 hPa短波槽、850 hPa切变线、地面辐合线合理配置造成的;低层西南气流和地面偏南风及偏东风将渤海和日本海的水汽输送到通辽地区,为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对此次强降水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8.
2009年2月抚顺一次雨转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吴春英  李金义  徐全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4784-14789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2009年2月12~13日抚顺一次历史罕见雨转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天气系统、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并对数值预报产品进行了释用检验。结果表明:该次强降水产生在欧亚中高纬度呈一槽一脊径向环流形势下,500hPa北涡、南支槽、地面江淮气旋、850hPa切变线是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强降水发生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有利动力条件下。该次降水过程有2支低空急流在辽宁汇合,水汽条件充沛。冷平流由低层侵入,低层冷暖空气交汇形成强锋区,为强降水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低层高温高湿的不稳定能量为雷暴和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热力条件。该次降水预报过程中,欧洲、日本形势预报、降水预报稳定且准确,德国降水预报前期48h预报偏小.24h预报与实况接近.中尺度预报过程降水量级偏大。  相似文献   

19.
吴君  孙成武  张可欣  宋莹华  刘英杰  杨昆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279-6282,6291
利用常规资料和临沂风廓线雷达资料分析了2008年8月17日和21日发生在鲁东南地区的2次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2次暴雨过程都是由黄淮气旋产生的,都对应于低空西南急流的发展和加强;风廓线雷达资料可以直观地显示出暴雨过程中风场的垂直结构和低空急流的持久存在,在对流层低层存在较强的暖平流和水汽输送,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系统影响特征,低空急流的脉动和加强与降水强度的增强有着紧密的联系,低空急流越强越深厚,可能产生的降水强度越大。  相似文献   

20.
马晓刚  李月安  李丽光  魏涛  李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619-19622
利用2010年5月~6月初中国南方持续暴雨资料,对K指数、低空急流的预报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K2对未来24 h区域暴雨强度及落区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性、超前性和相关性,正相关系数达0.987;低空急流对未来24 h区域暴雨强度及影响范围同样有较好的超前指示意义,相关系数达0.8以上。将K2和低空急流作为主要因子,建立了暴雨落区的基本概念模型。该模型已通过计算机程序,实现了业务自动化。其中,K2为暴雨强度和落区预报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