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纪念性场所是承载人们缅怀沉思的精神场所。对纪念性景观营造手法的研究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场地的景观效果,实现在纪念场所的物质载体设计中激发观赏者的情感体验。以景观设计逻辑思维为基础,通过现状分析和经典案例文本解析,归纳纪念性园林中如何通过景观设计营造场所精神。研究结果表明,纪念性园林设计应以周边环境为切入点,在确定物质空间的精神表达的基础上,合理组织设计语言,同时考虑材料及光影结合设计来提高场所体验性感知。  相似文献   

2.
南宋诗人姜特立所著的《梅山续稿》是一本内容丰富的诗文集。与大多数诗人不同的是姜特立在诗中塑造了独特的食(药)用菌意象。"意象"塑造是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审美追求。通过对诗中"意象"的解读,可以准确把握诗人创作倾向,思想所指和情感蕴含。选择《香菌诗》、《子陵瀬》、《人送岩桂之二》、《感物》4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研究和分析,对诗中食(药)用菌意象进行解读。探讨诗中的意象内蕴,挖掘诗歌的深刻内涵,以丰富我车优秀的诗歌文化。  相似文献   

3.
张若琦 《现代园艺》2022,(15):110-113
芦苇不仅具有优良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多种实用价值,同时也蕴含丰富的审美意象以及文学内涵,在我国古代园林景观营造中具有一定的作用。本研究从芦苇的生态特性、文化意象出发,通过相关文献研究,梳理古代园林运用芦苇的案例,总结得出芦苇这种单体植物在古代园林所具有的独特景观价值,为现代园林的芦苇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山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意念或者意象角色,它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直接影响了几千年中国人的心态和中国文化艺术。在现代住区设计中,山水情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对空间的营造。目前地产景观兴起了对山水人居住区的探索和实践,这不应该是建立在盲目复古的基础上,而是应该以现代新山水的手法,赋予住区更符合现代都市人生活起居习惯的人居体验空间。本文试图从对山水情怀、山水文化对现代住区设计的影响进行探讨,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其在住区设计中的运用,探讨新山水对未来住区设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焦点、路径、边界、节点、区域五要素是植物在空间意象的表现形式。在此理论基础上,通过对红砖美术馆庭园的实地调查、分析,并从植物与周围环境的空间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探索植物对于营造多变的意象空间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程梓易  孙春红 《现代园艺》2023,(11):152-154
当前,庭院植物景观普遍偏重视觉效果的营造,高密植、团式图案、线形色带等种植形式似乎成为主流,而意象与情感表达则相对薄弱,使得人对植物景观的感知及情感互动微乎其微,庭院也因此少了应有的意境与文化内涵。基于此,通过对经典唐诗进行梳理、古今对比,归纳提炼出直接运用、要素移植、基调转换、感官投射4种植物景观意象构建途径,并对4种途径分别进行阐述与诗例列举,以期为现代庭院植物景观设计及意境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黄红豆 《现代园艺》2022,(19):134-136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逐步推进实施,农业观光园悠闲的空间氛围,独特的农耕文化、农业文化等一些列特征受到关注。但在观光园的空间设计和氛围的营造上无法满足参观者的体验感和归属感等心理需求。以环境设计心理学为角度,从环境心理学、体验设计、场所精神、知觉层面体验要素分析农业观光园空间体验设计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通过调研以往园博会游客的游园体验和需求,分析游客的游玩心理,为满足园博会游客的更高需求及弥补园博会运营中的不足,在今后园博会的设计中,创新规划设计,以游客互动体验为设计服务核心,以"峰—终定律"等理论为指导,演绎园博会主题,通过景观环境设计营造,在景观节点设置场景化的艺术效果,并创新体验活动环节,让游客在游、玩、赏、拍摄等感官体验环节中满足游园的需求,形成园林景观与游园游客体验相互交融,成为园内场景中的主角,并通过影像设备的记录,让游客"既在园中游,定在画中留"。吸引更多的游客,实现真正的游园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晓丹  孟庆瑞 《现代园艺》2023,(10):121-125+128
我国传统园林中的苏州传统园林是空间营造的集大成者,以空间句法理论为依据,开展以植物与不同造园要素构成的空间研究,揭示苏州传统园林空间排布特征的一般规律,对现代植物景观空间营造提供可借鉴之处。以3处苏州传统园林为研究对象,运用轴线分析法,在园林语境下分析园林空间结构的全局整合度和穿行度,以及各个空间结构的关系。筛选出12处典型空间作为样地,并对其比较归类,得到4类空间类型,分别是静态组合空间、焦点型空间、线式组合空间、线性动感空间,探讨这4种空间形式在现代植物景观空间的配置模式,为现代植物景观空间营造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应用使用状况评价(POE法)的基本方法,针对现在沈阳中学校园景观面临的一些场所精神方面的问题,以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精神和建筑现象学为理论支撑,得出评价场所精神的5大因子:场所空间、地域文化及校园文脉、色彩、光影、细节。对已建成的沈阳二中南校区校园景观进行分析研究,利用发放调查问卷、拍照以及访谈等方式,探寻营造沈阳中学校园环境场所精神的途径,以期对今后能够建设更优美、更具归属感的中学校园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过问卷调查和感知地图,从主观感知的角度进行了对南宁青秀山景观空间意象分析,运用城市意象理论对地域内的道路、边界、节点、标志物、区域五要素分析评价,希望风景区景观在发展中能延续地方场所精神及保留其地域性景观特色,这为建设理想风景区景观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结合金东区郑店历史文化村落案例,分析村落景观空间的人文感知、体验营造,从村落片区、空间序列、空间节点3个层面,提出了对应的营造策略。通过对人文空间的营造与序列的串联,将村落空间场所的人文感知体验回归到人与空间的情感表达与交流层面,使乡村景观能更好地留住传统、留住文化、留住乡愁。  相似文献   

13.
色彩景观在香草植物专类园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彩景观在现代园林空间和植物景观的营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色彩的冷暖及其产生的心理感受可以改变园林空间的大小,而合理运用植物色彩的互补、邻近、类似色调,可以达到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在香草植物专类园的设计实例中,以视觉和嗅觉感官体验为特色,将园林景观要素的色彩、体量、肌理等合理规划,营造景色怡人的大地景观。  相似文献   

14.
崔益蒙 《现代园艺》2011,(9):109-110
校园广场是师生在校园中休闲时非常重要的一个场所,是体现校园地域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其构成反映了特定校园空间的几何学关系和空间秩序的组织方式。通过围合与沟通、整合与分离、二维面与三维体、比例与尺度等空间组织手法,使其景观形态与所在环境相呼应。以石家庄学院中心广场为例,分析了广场在校园中的应用以及它与一般广场的区别,并进一步探讨了高校校园环境营造时所应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现代园艺》2020,(3):154-156
高校校园作为高校师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其校园景观营造至关重要。以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为例,结合环境心理学理论,对校园景观进行了剖析,指出其在校园建设中的优缺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提升改造策略,同时,也为同类高校校园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16.
"八景"是我国古代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地域特色鲜明、结构稳定的景观形式和文化现象,属于园林文化的范畴,是我们认识、研究古代景观营造的重要渠道。当今城乡景观面临"千城一面、万城同景"的尴尬局面,营造兼具地方特色与文化内涵的城乡景观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在厘清"八景"文化概念的基础上,以安阳"八景"为例,分析"八景"文化对当今景观营造的现实意义,为地域性景观营造开拓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陈曼莎 《现代园艺》2022,(24):103-105
城市滨河公园是最能体现城市风格的场所,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城市环境建设中地位斐然。基于此,以滨河公园为切入点,在梳理相关现代理论系统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多地优秀的滨河公园案例,以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为指导,对范围内景观进行环境景观重塑和公共功能活化,打造安全美观、体验丰富、活动多元、生态环保等功能于一体的可持续都市生态公园,以期滨河公园生态廊道可在提升地区知名度上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盐津县疗养花园是为孤寡及伤残老人建立康体、疗养的场所,是在原有敬老院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的。该项目针对老年人群的身体状况和治疗需求来营造景观和设施小品,同时,综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等因素,划分为4个区:复健花园、冥想园、体验花园以及沿河景观带等功能分区,让使用者的身体和心理恢复过程更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9.
刘欣  公雪君  吴荣 《现代园艺》2022,(9):150-152
伴随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城市居民亚健康成为普遍状态,如何将绿色康养融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营造科学健康的景观环境成为当下热点问题.以西山森林公园千步崖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将五感体验运用到千步崖步道的景观中,从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和触觉体验5个方面进行景观营造,以期为游人提供多感官的景观综合体验,...  相似文献   

20.
覃蕾 《花卉》2021,(14)
“岁寒三友”之一的梅花是中国园林设计中色、香、姿、韵俱佳且常用的配置植物,其种植配置特点和审美意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明清时期私家园林中的梅花为研究对象,采用古籍文献查询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梅花的种植方式、配置特点和意象表达进行研究,研究得出:明清时期私家园林中梅花的种植地点广泛,种植方式多样,以孤植和丛植最常见;在明清私家园林中文人常借梅花营造意境,表达高洁志趣,展现不怕寒霜催折的文人风骨,并借梅自我勉励、自我标榜,也能从中看出明清时期文人的审美观、社会观和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