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施炜 《花卉》2019,(22):182-183
森林旅游是林业系统发展以及林业经济发展共同促进产生的新型的产业模式,已经受到资源发达地区的广泛的关注,并且对这种旅游模式进行不断的推广实施,使得森林旅游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非常重要的组成成分。在具体的发展过程当中,森林旅游一定要以森林所提供的重要资源为发展基础,同时一定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原则,以此能够保证整个的森林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目的。  相似文献   

2.
张晋祥 《花卉》2020,(8):203-204
党的十九大提出,到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美丽中国成为了我们最伟大的中国梦。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国家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绿色发展。森林旅游是我国林业重要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和富民产业,是深受公众青睐的健康产业和幸福产业。统筹各类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开发与治理,为公众提供宜居、美丽的家园是森林旅游发展最重要的途径。本文总结了陵川县森林旅游发展的历程,分析了本县在森林旅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今后该县森林旅游发展的初步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对陕北林业资源保护力度的加强,林业覆盖面逐年增加,经济发展速度迅速提升,其中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为陕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陕北森林旅游在开发及运行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出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矛盾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详细分析了森林旅游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制定出合理的森林旅游发展战略,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家林业局、草原开发有关部门和民政部门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公布未来森林康养服务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加强了现有森林发展体系的建设,强化了森林康养需要发挥中医药特色服务的要求。开展康养模式服务,不仅有利于发展广东省的森林经济优势,能够为目前森林康养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还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旅游经济、林业经济、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广东省森林康养经济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森林康养发展模式及康养要素,以期为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根据乐清市200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数据,对全市范围内的森林资源种类、数量、质量及分布状况进行分析,根据乐清市森林资源现状和特点,就今后林业发展提出建议:制定绿化造林规划,调整指导思想,加强资源保护管理,巩固森林资源成果,突出发展森林旅游、食品、花卉等产业,加强领导和基层林业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是我国4大重点国有林区之一,在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走出一条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道路,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提高,是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近年来,他们把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作为富民兴林的着力点,充分利用寒温带气候及文化、资源优势,从区域发展的大局中统筹规划旅游产业格局、开发旅游产品、提高旅游基础设施条件,使森林旅游产业成长为国有林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7.
林业生态是社会生态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规模巨大的生态经济循环系统,林业生产的物质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可降解再生的绿色能源,在节能减排目标中有着不可估量、不能替代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根据龙泉市生态林业建设情况,本文从人工造林、资源保护、森林旅游、环境美化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发展生态产业的模式、深化森林分类经营和建立良好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环境严重污染、生活压力不断增大,人们更加渴求良好的体魄与高质量的生活。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也日趋严重。因此集度假、疗养、保健、医疗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与森林康养旅游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新型旅游业态。以金堂县云漫半山森林康养基地为例,深入探讨其在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的森林康养发展模式,梳理乡村森林康养的发展现状概况,从3个方面剖析该乡村型森林康养产业项目的主要种类、特征、策略等,归纳乡村森林康养可持续发展理念、康养特色产业、乡村振兴战略等;为基于森林康养理念的乡村旅游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加强思想教育大力加强生态教育,通过各种媒体,举办关注森林、森林论坛、森林城市建设等活动,让全民都参与进来,提高全民爱林护林的认识。2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加快林业发展和搞好生态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尽快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彻底转变传统的林业经营思想,把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产业转移到以森林的多功能利用,并把森林生态环境作为林业产业的主要目的的轨道上来;要以追求林业的短期经济效益为主转移到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挥森林生态效益为主的轨道上来,抓好对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工程,统一每个公民的思想认识,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0.
在林业产业发展中,森林经营是很重要的内容,对林业的发展影响深远。因此,在现代林业发展中,需要对森林经营分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森林培育,为林业产业发展创造条件。本文从森林经营分类入手,对其培育措施进行阐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梳理和分析将乐县森林资源情况、森林旅游特色和森林康养发展现状问题,为将乐县全域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森林旅游是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依托,开展的认识森林、享受森林、保护森林的旅游活动。得益于其具有的亲近自然、绿色生态等特征,森林旅游受到了一大批游客的青睐,如何合理开发森林资源,实现森林资源与旅游市场的有效对接,成为林业、旅游业共同关注的话题。就森林旅游活动中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以期为森林旅游的规划、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杜洁 《花卉》2019,(24):175-176
本文对森林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国外特色森林的保存相关概念和形成机制、发展模式,并从我国发展过程中的悠久历史中梳理出我国森林文化的康健发展模式,对森林进行了简要的描述.提高我国工业发展现状以及高效转型、引起林业科研院所的关注度.从"两山"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振兴国家战略、推进林业扶贫等方面,提出了发展森林、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林业发展的对策.德恩林业的观点,认为需要通过建立多个部门的政策体系,规范林业卫生产业发展机制,加强多学科交叉,科学技术与人才支持的融合,等等来促进林业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和工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森林为载体发展观光林业是推进高效生态经济工程建设的现实选择,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拥有1.27万hm2森林的黑龙江省杜蒙自治县新店林场的实践,为果树采摘园、花灌木观赏园,百花园、种苗园、试验园等各类生态园及生态观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曹锦明 《现代园艺》2022,(4):179-180+183
为促进我国林业更好地发展,探究了生态文明与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的作用,介绍了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建完善的森林生态补偿体系、创建完善的林业产业体系、创建具有创新的森林文化体系、创建科学的相关规范和评估体系、不断优化林业工程建设管理和监督体系、灵活利用先进实用的林业科技支撑体系等发展策略,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现状较为可观,在林业生产中,必须要协调好森林采伐与森林保护间的关系,构建和谐、持续的林业产业发展系统。目前,人们对林业采伐与森林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认识较片面,单纯地将森林采伐等同于破坏森林资源。根据相关研究表明,以保护森林资源为前提,合理采伐森林,可提升森林资源利用效率。分析了我国森林资源发展现状,并阐述森林采伐和森林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森林科学采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浙江森林旅游事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本文针对森林旅游特点,详细探讨了发展浙江森林旅游产业的相关要素等。  相似文献   

18.
我国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发表重要讲话,再次为江苏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新机遇、新活力。森林旅游、森林康养作为林下经济产业的一部分,在全省林下经济千亿元产业的目标任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分析黄海森林公园的发展历程、路径、举措、及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的现实路径。以期对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不仅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更能让全民共享绿水青山的硕果业绩。  相似文献   

19.
《花卉》2018,(2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一,森林康养是健康服务业、旅游业和林业相互融合的新理念,是健康产业和森林旅游一抹新的潮流,包含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提升人体的健康水平是森林康养的主要目标。如何开拓森林康养的建设路径,是森林康养健康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林业生态保护和林业产业发展由于森林固有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社会重视,发展林业产业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在分析林业生态保护和林业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林业生态保护与林业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得到林业生态保护推动林业产业发展、合理的林业产业发展对林业生态保护具有积极影响的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推动林业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