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使各高校重新定位人才培养方向和途径。立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挑战,提出人才培养新思路:以乡村振兴需求为导向,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以课程思政改革为保障,培育学生服务乡村振兴职业价值观;以地方乡村振兴项目为基础,搭建校地实践教育平台;以地区优势特色产业为结合点,创新乡村振兴产教融合机制。本研究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产教融合和导师制度等方面,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举措,为我国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与实施途径提供一定支撑。 相似文献
3.
基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结合地方区域经济,融合现代农业发展,研究工科专业综合性高校的农科专业在新农科建设中的改革措施,提出采取“工农结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以适应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以江苏宿迁学院为例,分析该院校农科专业在“新农科”发展背景下,如何主动融合本校工科类优势学科专业,提出新农科与新工科交叉融合的专业建设思路,对“工农结合”模式下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进行实践研究,体现工农交叉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特色,以期为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更广阔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5.
随着现代景观园林设计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美产生了更高的艺术追求,设计师们也更加注重风景规划设计与地区资源文化的融合。本文以武夷山市武夷广场的景观设计为例,对风景园林设计与区域文化自然资源的融合展开讨论,希望对未来景观与地域文化资源的设计融合起到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7.
在《风景园林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以教材章节知识点为项目设置导向,以学生团队完成项目任务为教学要求,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8.
高职教育综合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高校创新创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必经之路。由于高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较晚,设计类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及提升。以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为例,剖析高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几点提高设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产教融合为驱动,从“重设计、塑品牌、构反思”角度入手,探讨黔东南县域农特产品品牌设计实践教学路径与方法,以黔东南县域下鸿乐源、黔林绿叶公司开展校企合作为契机,研究将品牌设计如何融入产品、品牌设计如何服务实践教学。通过鸿乐源公司项目实践,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品牌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希望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品牌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提供借鉴,这也对助推黔东南县域农特产品的品牌推广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十三五应用型专业转型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及专业应以特色创新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思路,培养"具有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培养定位要求。风景园林作为工学的一个分支,就本身特点而言,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实用型的综合学科,学科交叉、文理渗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工科专业学生顺利步入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工科院校园林专业教学模式和实践经验,运用特定的研究方法,研究数字化网络实践教学方式,加强实践课程的联动性教学,植入工程系列标准,建立一套对工科专业具有客观性、适应性、实用性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风景园林学科发展迅速,通过对专业教育的研究了解其本质,为研究区域产业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奠定基础。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培养模式即为专业对口教育,为长春市区域产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践教学水平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由于校内接触社会实践项目的机会较少并且实践教育设备有限,专业实践的学习在对应的企业完成,不仅能够提高学生适应企业的综合素质和院校的竞争力,也能够为企业输送对口对接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明显,已经渐渐成为阻碍我国继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经过国内外相关实践证明,在设计与建设城市景观的过程中融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能扩展保护和利用城市文化遗产的思路,同时有利于文化遗产的长远发展.从风景园林视角出发,探究如何更好地保护与利用城市文化遗产,深入分析文化遗产保护与... 相似文献
13.
14.
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的时代号召下,民族振兴是现代每一个有责任感的华夏子孙的历史使命,高校作为培养民族设计创新人才的摇篮,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住宅空间设计》的教学经验和心得,指出当代民族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现状和民族设计推广艰难的原因,总结出大力发展民族设计创新人才的作用和价值,提出民族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16.
17.
旨在利用当前高职院校园林规划设计教学的背景,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引入混合教学法,以期解决当前的教学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践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机地联系理论学习和积极实践2个阶段,加深师生之间的信任,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理论概念和实际应用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学生能理解和应用所学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更有效地运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解决遇到的问题,符合就业岗位需求,成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通过OBE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在现代园林建筑设计的课程中进行实践,创新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与实践方案。将OBE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贯穿于课堂中,让学生在参加竞赛项目中将园林景观的设计原理与方法和园林景观设计要点学以致用,体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学生在竞赛项目中对河南兰考胡寨村风土人情以及胡寨现存乡村庭院设计问题的研究,详细阐述了项目接受直至下乡汇报路演的设计过程。设计中考量了恬静优雅、文化蕴含、节约民力成本等诸多因素,力图尝试构筑一种可规模化复制,有一定设计参考价值的庭院布局。为解决当前农村设计盲目不考虑地块实际情况的现象提供一种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19.
生态类课程是培养风景园林硕士研究生的重要支撑。针对当前风景园林研究生教育中生态类课程的现状,本研究初步探讨了其教学改革措施:(1)结合学科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比例;(2)优化教学方法,如教学互换,提升学生的主动性;(3)构建完善的案例库,丰富课程教学资源;(4)改革课程考核方式,进行多元化考查,以此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精神,从而为景观艺术设计服务,建立以“科学与艺术融合”为特色的风景园林学科教育,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水平,为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20.
随着“美丽城市”“生态治理”“城市双修”等理念的逐步推进,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对景观风貌、生态文明的要求都在逐步提升,为园林景观工程带来新一轮发展契机。园林景观工程因为标准化程度低、材料种类多,无价材料占比大,到施工阶段容易出现施工效果不符合预期、设计变更量大、超预算等情况;EPC模式以总承包对质量、安全、工期、投资全面负责的优势,逐渐成为备受建设单位青睐的主流发包模式。EPC模式下的设计人员工作模式与责任范围都与平行发包模式有所不同,结合实际项目探讨在EPC模式下的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如何把控项目品质,发挥设计牵头的优势,形成理论基础,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