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育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长足发展、中华民族复兴伟业顺利推进的客观要求。云南地区高校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整体水平较高,也有部分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倾向存在偏差。铸牢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全员、全程和全方位协同育人,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音乐文化符号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地区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打造符合新时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培养学生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理念的一种教育活动,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目前我国高校重视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但存在缺少系统性的思政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理论素养不充分、互联网辅助问题凸显、培育氛围淡薄和活动形式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提高“铸牢”教师理论素养、占领网络育人新阵地、深化“铸牢”教育环境熏陶等一系列创新性路径。  相似文献   

4.
王建江 《河南农业》2022,(36):10-11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立足国家现实发展情况,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决策。这一决策的提出为高校人才创新培养提供新的契机与原生动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高校人才创新培养能够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茶的发源地,茶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古徽州是传统的产茶区,徽州茶文化历史悠久,名茶资源众多,茶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彩,具备发展茶文化遗产旅游的资源基础、市场基础和产业基础,可以从以保护为前提、制定开发规划、完善产品体系、健全保障机制等方面推动徽州茶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6.
乡村治理法治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微观基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乡村治理法治化中,有利于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形成优良的乡村治理法治化体系。乡村治理法治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治理主体权责不明确、治理规范关系不协调、治理过程运行不规范、治理环境不充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乡村治理法治化的路径,构建基于共同体理论的乡村治理法治化体系,明确治理主体的权责,完善乡规民约,形成协调统一的治理规范关系,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处理乡村问题,实现“法治、德治、自治”三结合。  相似文献   

7.
云南民族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凝结,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姻,是文学艺术与社会风尚的融汇.如何发展云南民族茶文化,是摆在各级领导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发展云南民族茶文化的意义 其一、发展云南民族茶文化是时代文明进步的需要.当今世界,以文化意识来谋求社会经济发展,已成为检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文明进步的标尺.随着时代的文明进步,随着"回归大自然"已成为人类的一种追求,人们对保健和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茶叶将理所当然地登上"王位".因此,发展云南民族茶文化是时代文明进步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多样性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较多的边疆省份,各民族独有的生活方式、地域差异和民族多样性形成了丰富多彩民族文化。云南也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和起源中心,茶是云南各民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与云南自然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结合形成了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多样性,造就了中华文明中一朵绚丽多姿的文化奇葩。  相似文献   

9.
邢窑白瓷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种传统茶具,它也是我国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邢窑白瓷创制于北齐,发展于隋朝,兴盛于唐朝,衰落于唐末五代,虽仅有数百年的历史,但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尤玲玲  赵利 《天津农学院学报》2021,(1):110-112,封3
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是增进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相互认同、相互帮助的根本途径,是凝聚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团结奋斗的重要保障.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高校应该坚持以"四观"教育为重点,不断增进"五个认同",立足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思政课堂育人功能和"互联网+教育"模式,全面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  相似文献   

11.
李昕升 《古今农业》2014,(2):114-116
正茶文化是中国农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是农业遗产中具有中华民族烙印,并能强烈展现中国文化精髓的重要遗产资源。茶文化诞生在先秦时期,巴蜀是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弗兰克林·哈瑞姆·金(F·H·king)在其著作《farmers of forty centuries》中认为茶业是中国的伟大产业,与蚕桑业的重要性并驾齐驱,他在书中认为中国的茶文化约有2700年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12.
中华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从“巴山峡川”之蛮夷“酪奴”到“富贵贫贱无不饮”之华夏国饮的过程。茶由南及北、由“夷”入“夏”,实质上是政治、文化双重共同体互构认同的过程:一方面,政治统摄文化,茶被统治阶层接纳后,由文化阶层流动迅速自上而下全民化,完成了变“夷”为“夏”;另一方面,文化反哺政治,茶在各类茶事中被赋予丰富的皇权意象、伦理意涵,发挥了对内礼制教化、对外人文化成的政治功效,实现了以“夏”化“夷”、天下一统。  相似文献   

13.
论云南普洱茶文化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洱茶是云南特有的历史名茶。从史籍记载、茶马贸易、佛教、民族文化和文学等角度。对云南普洱茶文化的历史地位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旨在说明云南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普洱茶在中华茶文化史上,过去、现在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中国茶在欧洲早期的传播主要通过航海家、传教士、商人、医生、植物学家、贵族等多元主体在东方探索中的茶事活动展开,总体上呈现出闻茶、食茶、识茶的历史进路。在此过程中,人们对茶的印象主要发轫于各类通信游记的文献传播和口口相传的见闻想象,一度存在着对茶的神圣化和污名化的认知偏差与误读,茶叶成为东方想象和集体记忆下的意向符号。随着茶叶商品进入欧洲,精英阶层在饮茶消费时尚的形成中发挥了引领作用,普通大众基于身体关切的茶健康需求日益扩大。在各国对中国茶的认知需求不断深入的情况下,茶作为异域文化的他者误读被逐渐澄清,并在茶植物学、茶医学、茶化学等方面得到了在地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聂威 《农业考古》2023,(2):5-1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养生的文化内涵阐释主要包括养身、养神与养德,其中儒家侧重养德、道家与佛家侧重精神的修养、道教侧重身体的保养。在以茶养生的视角中,养身是基础功效,对精神的修养可作为养身的延伸;养心是养成心境,具有悠闲、素雅、淡然等可客观化、具体化的因素;养德是在闲、雅、乐的心境中,养成“俭德”,乐以“精行”。茶德之内向深化,是合于“道”的茶道哲学;茶德之外向显化,是仁爱之举与爱敬之礼。以茶养生的文化能够融儒释道养生观之所长,合知与行为一,反映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对健康理念的追求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研学旅游是茶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有效途径。古丈英妹子茶园品牌具有丰富的文化和生态资源,但缺少对其文化资源整合及生态保护利用的相关研究。本文从资源现状、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制作技艺4个方面分析英妹子茶园茶文化遗产资源构成,归纳出3类核心价值即生态保护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产业经济价值,以此构建出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科普教育、生态康养4大类研学旅游服务项目,并提出深挖文化特色、优化生态环境、建立长效监测机制、引导多方协同合作的对策,为国内同类型茶园研学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朱自振等编著的《中国古代茶书集成》,收录唐至清代各个历史时期茶书114种,纵览其中所关联的汉水流域茶文化,史迹清晰,意蕴深厚。分别呈现唐至五代茶之出、茶之事、水品次等基本内涵;宋元时期茶艺掌故及其意蕴、茶之生长环境与采拾、茶政体系及其样貌等发展样态;明清时期茶诗意向、水品意蕴、陆羽生平、茶之品名等多元意蕴。基于中国古代茶书,探究历史时期汉水流域茶文化,可为当下对其内涵研究、价值开掘、品牌塑造和产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8.
食品安全作为社会公共问题,事关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现阶段我国传统的食品安全治理模式已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只有多主体共同参与方能汇聚更大治理合力、激发治理效能。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治理共同体意识是影响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重要因素,分析农村地区社会资本对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治理共同体意识的影响,有利于推动食品安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于乡村振兴大背景,选取了福建省9市1区共303个农户进行入户调研或线上调查,并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社会资本对其食品安全治理共同体意识培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社会资本对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治理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社会规范资本、社会网络资本和社会信任资本等对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治理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培育农村居民公共精神;健全农村关系网络,拓宽居民参与平台;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提升社会普遍信任。  相似文献   

19.
熊辉  沈昕 《农业考古》2023,(2):175-180
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彰显了我国茶文化与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成果。据调查显示,我国还存在茶文化普及不充分、不深入,茶文化发展不平衡,茶文化整体影响力不足等问题。应以传承保护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抓手,优化茶文化监管服务体系,深入茶文化内涵研究,促进茶旅全要素融合,加强茶文化数字传播,促进茶文化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中华茶文化全球在地化呈现出“神圣化”和“世俗化”两种主要向度:以日本为代表的近邻国家受到中华文化体系影响,重视“茶人”关系下的个体精神体验,呈现出茶仪、茶礼、茶道等神圣化向度;以葡萄牙、荷兰、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发端于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海上茶叶贸易,强调茶的食用、药用和商用价值,呈现畅销品、神药、战略物资等世俗化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