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川西林盘是西蜀地区独有的乡村聚落模式,是乡村振兴生态人居的理想环境。然而随着城镇化发展,林盘的生态环境和文脉延续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林盘发展正面临严峻考验。在当前"乡村振兴"与"林盘修复"政策背景下,从林盘保护与整治原则出发,以大邑王泗镇庙湾村为例,对庙湾村林盘整治、产业复兴以及生态构建提出综合性的策略,为成都川西林盘保护与整治提供实践验证。  相似文献   

2.
川西林盘作为成都平原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景观,其独特的聚居地景观形态与成都城市发展建设有着密切联系。文章基于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内涵和川西林盘的美学思想,浅析川西林盘美学思想对成都建设"田园城市"景观意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崇州市道明镇林盘因传统生活方式遭受破坏,交通路线规划杂乱无序,道路狭窄拥挤,公共服务设施匮乏,绿化和景观生态环境较差。此论文在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上,对于崇州市竹艺村林盘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推进川西林盘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得如火如荼,各个地方都在积极地探索,林盘作为川西地区独特的农耕水利文化的载体,同样响应着这一战略的号召。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唯有创新才有出路,共享当之无愧是时代趋势。讨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林盘保护与发展中,在共享田园模式为主导下川西林盘的营造,为之后林盘改造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树巧  叶俊南 《现代园艺》2023,(7):191-193+196
为探究“双碳”背景下我国林业碳汇的基本内容和未来发展的路径问题,以现阶段“双碳”领域发展情况为例,分析“双碳”背景下林业碳汇的发展机遇,并以该分析为基础,论述林业碳汇内容识别和未来我国林业碳汇发展重点。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几条“双碳”背景下我国林业碳汇的发展路径,以期为相关人员或单位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6.
张敏  袁世清  张瑜 《现代园艺》2023,(5):103-104+107
文化和精神内涵是景观建构的基础,乡村景观依托于特有的文化生态而表达。将根植于文化生态理论的文化保护区建设理念融入到乡村景观设计中,具有实现文化生态与产业价值联动的现实意义。以崇州道明镇“竹艺村”为例,阐述该地文化符号的提取和表达、乡村文化空间塑造、川西新林盘景观架构和特色文化产业链打造等,从而深入探讨文化生态理论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策略,以期为乡村文化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随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市民的消费热点。成都作为全国有名的"休闲之都",成功打造了"三圣花乡"等全国著名的乡村旅游景点。然而传统的农家乐景观只重视视觉设计,忽略了声音景观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川西林盘是成都平原独特的农耕生活形态,本文对川西林盘中声音景观的现状特色进行了调研分析,希望对三圣花乡农家乐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佛堂大道森林通道绿道设计,以生态、乡野、乡村为设计理念,定位为田园型乡村绿道,在满足绿道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植物的功能,将绿道与植物的空间时序巧妙地融合,同时秉承生态与美学。通过分析其设计思路和建成后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以期为未来的绿道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现代园艺》2020,(1):145-147
国内外绿道的发展动态已有多年,绿道衍生出来的乡村绿道目前在国内难以受到重视,空间破碎严重,均质化景观现象普遍,基础设施较差,建设力度不够,难以使游客产生视觉吸引力,导致观赏性和体验舒适性不高。因此,需要广大行业从业人员重视乡村绿道的发展,营建乡村特色的线性景观空间,为广大村民及游客提供良好的乡村游憩环境。以义杭线和佛低线部分路段为例,深入分析现状资源优势,选取沿线重要节点、线性道路、周边水体、植物等典型景观类型,提出相关营建策略,为后期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风水林/水口林的定义和乡村风水林的发展现状,以及研究乡村风水林的价值和意义。并简单地对徽州和岭南地区的乡村风水林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主要包括风水林的产生和研究价值等。对乡村风水林的保护和乡村规划建设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张玉铎 《北方园艺》2024,(7):133-138
食用菌生产是生物碳循环的重要载体,变农林“废碳”为蛋白食品,但是在栽培过程中也需要消耗能源,增加碳排放,在“双碳”目标视角下,介绍了房山区食用菌产业模式和规模,阐述了食用菌生产过程碳循环和排放规律,分析了食用菌产业对“双碳”目标实现的影响,计算了平菇、香菇、鹿茸菇等种类的单位产量灭菌过程消耗能源量和碳排放量,提出了房山区食用菌发展变革思路,并对近年来节能减排的探索实践和取得的成效进行了介绍,为不同地区食用菌产业在“双碳”目标下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田园综合体的思考原点——中国特色乡村经济发展研究之路。中国城乡问题主要体现在城乡二元化——即城乡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是由经济和物质的差异造成的,更重要表现为文化的差距。解决差距的主要途径是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的关键在于乡村产业的发展。以郸县老鸦林村为例,提出在田园综合体模式下的川西林盘改造研究方案,采用以工促农、以旅带农、以贸惠农"三产联动"的振兴模式带动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时注重对老鸦林村文脉的传承和修复,基于场地文化的基础提出相应策略,使传统林盘文化得以在新的景观中再生,文化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13.
朱焕焕 《蔬菜》2020,(12):1-9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指出“以文促旅,以旅兴农,使农业和旅游相得益彰;以农造景,以景带旅,以旅促农,农旅融合”,激起了人们对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高度关注。实施乡村战略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美丽建设之路及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各级政府对加强“农旅融合”,鼓励发展休闲农业、民宿及农文旅融合等产业内容作出了系列部署,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的建设步伐,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农文旅融合成为农业农村发展大势所趋,也是城市消费需求热点所在。基于此,本期业界观察就农文旅融合的产生、农文旅融合模式、国内外研究案例及借鉴、如何打造农文旅产业链、未来发展前景展开讨论,以期为业界人士提供参考。—主持人:朱焕焕  相似文献   

14.
基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结合地方区域经济,融合现代农业发展,研究工科专业综合性高校的农科专业在新农科建设中的改革措施,提出采取“工农结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以适应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以江苏宿迁学院为例,分析该院校农科专业在“新农科”发展背景下,如何主动融合本校工科类优势学科专业,提出新农科与新工科交叉融合的专业建设思路,对“工农结合”模式下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进行实践研究,体现工农交叉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特色,以期为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更广阔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现代园艺》2019,(23):126-128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居民生活水平与乡村建设成为国家下一步建设的重点,现有的乡村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合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乡村风景区与绿道建设逐渐成为乡村旅游的突破点。现阶段的乡村景区建设与乡村绿道建设多为各自独立进行,没有起到很好的联动发展。将乡村风景区与绿道共同开发,有助于乡村全域旅游的建设,将散布在乡村的各个景点进行整合,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旅游业,同时利用风景区与绿道的宣传展示作用,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相似文献   

16.
在茶旅一体化背景下,为探究乡村景观规划所产生的典型道路景观问题,以长沙县“金色金井”精品线为例,提出长沙县金井镇茶旅一体化发展美丽乡村精品线规划策略,构建规划茶旅特色精品线,推动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增加美丽乡村的可识别性与记忆性,为未来美丽乡村精品线道路景观规划及其提质提供可行性参考。  相似文献   

17.
邓思连 《现代园艺》2022,(6):150-152
处于大众旅游时代背景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旅游业的常态化带动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全域旅游引导视角下,以湛江市遂溪县下洋村为例,对乡村绿道规划建设进行详细分析,提出应从重视生态修复及稳定、增强场景体验与人文感知、完善乡村绿道体系3个方面规划建设乡村绿道,以期给人们带来良好的旅游体验,并促进我国乡村旅游业良性...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40年,我国不断探索以城乡统筹发展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途径。分析研究城市型绿道和乡村型绿道的差异性,不仅对绿道规划设计提供理论指导,也对统筹城乡规划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本文从规划策略、规划设计方法、建成效益等方面对城市型绿道和乡村型绿道进行了比较,并讨论了它们与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乡村绿道是将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有机结合起来的线性走廊,对协调生产、生活和自然生态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实施,对绿道的需求越来越大,绿道的开发和建设势在必行。以乡村振兴为切入点,以余杭塘超小径绿道为例,探讨绿道的概念、特征和规划策略,为今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绿道建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张鹏  王崑  赵庆  张亚娜 《北方园艺》2016,(17):91-97
以哈尔滨市绿道建设为例,提出一种绿道融合旅游资源的设计方法,并利用绿道将旅游资源串联起来。从旅游资源与绿道融合理论、融合模式、融合应用3个方面探讨了融合设计在绿道建设中的应用,对哈尔滨市初期绿道建设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