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分析明末清初江南园林营造特点,从意境、理水、叠山、空间序列、植栽等5个角度进行研究,最后分析天人合一思想在明清时期江南园林中的充分体现,对明清古典园林中所体现的"天人合一"思想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讲究"师法自然",基础在于遵循自然水景的规律,模拟自然山水的形态,效法自然山水的意境,因地制宜,因借地势、山石、植物、建筑等一切自然界中的物体;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讲究"天人合一",以艺术的手段,营造体现人格精神的意境,反映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理水史,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水体布局和水体类型,总结了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方法。  相似文献   

3.
吴海敏 《中国果树》2021,(1):I0002-I0002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一句出自中国古典园林专著《园冶》,一语道破中国古典园林最高审美范式—园林意境的营造。我国古代并没有专职建筑师,园林规划多出自文人之手,因而文人在进行园林规划时,便将其审美意趣、情志一并投入其中。漫步园林可感受自然之美,复又触景生情,品悟出园林主人隐于山水秀石中的脉脉情怀。借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江南园林在我国古典园林中独领风骚,学者曹林娣通过对苏州、上海等地的园林加以考察,借此解读我国古典园林文化,结集《园庭信步—中国古典园林文化解读》一书。  相似文献   

4.
正在中国园林的发展史上,叠山与理水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王道子的"首阳山"到建章宫的太液池,再到奇峰林立的狮子林和超乎自然的环秀山庄,无不展现着叠山与理水的融合魅力。尤其在后期的江南园林当中,叠山理水的成就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获得了"江南园林假山甲天下"的美誉。山石与水体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两大主要构景要素,正如明代邹迪光在《愚公谷乘》中所说,"园林之胜,惟是山与水二物"。叠山与理水在园林中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恰好说明了造园中叠山与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多是明清两代遗物,其精粹集于江南,正可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而历史悠久的苏州园林和扬州园林则是江南园林的两大代表,凭借独树一格的风格,在中国园林中占有鼎要的地位。两者在造园手法风格上趋近却不趋同,差异性主要体现在造园时间、园主身份、分布形式、建筑空间、色彩风格和"画风"等方面。地域文化上的差异,使苏州园林和扬州园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美。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体现了自然山水的优美姿态,又涵盖了古典建筑艺术、花木种植、叠山理水及文学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自然美与艺术美高度统一。意境的营造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江南园林以其高超的造园手法、经典的理论著作、大量的园林建设成为中国三大园林地方风格中造诣最高的园林类别。江南园林的造园思想内涵丰富,也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新中式园林是当代园林中最能继承发扬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通过对江南园林造园思想和手法的总结,赋予其新的时代背景。以乌镇互联网会展中心、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探究江南园林造园手法中的叠山、理水、植物配置与园林空间等手法,以期对新中式园林的发展和设计更好地体现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发挥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潘彦  郭华瑜 《现代园艺》2014,(12):77-79
本文主要从江南地区造园历史及其主要特点、江南园林诗画意境塑造传统的形成原因及江南地区园林诗画意境塑造的类型与方法 3个方面,探讨了诗画意境作为江南地区建筑文化中最重要的特征在江南园林中的表达类型与产生的方式,并以此为江南园林诗画意境的研究作补充。  相似文献   

9.
充分借鉴江南古典园林的空间意境,在第八届花博会"常州园"内,通过立体交通的构建、多维空间的自由转换、动静结合的文化体验,承载源远流长的读书文化,呈现一座与古为新的江南园林。  相似文献   

10.
《现代园艺》2020,(3):171-173
乡村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聚居和发展的摇篮,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景观的建设也备受关注。通过研究和探索江南园林的美学特点,梳理江南园林美学和乡村景观的特征,将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和方法应用到现代乡村景观设计中去,在满足现代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达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对江南园林美学的特征分析,分别从"道法自然""建筑美"造园思想的应用和空间的艺术处理手法的应用方面着手,在继承江南园林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为现代乡村景观设计提供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1.
李丰延 《现代园艺》2022,(18):125-127
园林水景观作为园林艺术的产物,是人的主观感受在实体空间的投射,体现了“情”与“景”的共鸣。地域文化作为人群情感的集合,影响着该地区园林水景观的形成。以地域文化为线索,通过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的水景观特点比较,分析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园林水景观特征形成的原因,以期更好地理解其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2.
马玛骞  林海 《现代园艺》2023,(16):135-137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对自然的感悟和生命的追求。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以师法自然、崇尚自然为出发点,注重自然景观与人文艺术景观的和谐统一,追求情境交融的意境表达。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包括叠山理水、植物搭配、建筑升华和空间营造等,其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并对世界园林建造产生了深刻影响。探讨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有助于更好地传承造园手法的文化内涵及特色,使古典园林造园要素更好地融入现代园林设计中,为现代园林建造提供有益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3.
岭南园林是中国三大古典园林之一,具有悠久且多方位的纵向的历史内涵与横向的地域性内涵,岭南园林所特有的以矩形为基本形制的造园布局、叠山理水方式、建筑特色、植物造景布置,在中国古典园林上既体现出自己独有的特色,又展示出融合了江南园林与西方古典园林的风格,体现出世界园林的共性与岭南园林独有的个性,传承与衔接文化,是岭南人的需要,更是世界园林大熔炉吸收、发扬、传播文化的需要。研究广东滨海景观带规划中岭南园林元素的运用,正是将岭南文化与岭南园林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运用于实践当中,将岭南文化进行传承方法论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园林造园讲究模拟大自然的山水,故而,江、河、湖、海、溪、涧、瀑、泉等自然水的形式都是园林造园力求营造的效果。通过对理水类型的分类,明确各理水类型的特点,突出理水的多样性特点。本文从中国传统园林理水产生的背景、理水的形式两个方面分别阐述,将理水进行定义和明确分类,更加清晰地展现中国传统园林理水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5.
吕道山  李昭北 《花卉》2016,(16):46-47
园林绿化工程在塑造景观的时候,一般都是融合我国古典园林中的叠石理水理念,从而提高园林景观的自然山水之美。园林工程中的山景一般都通过假山及掇山设计来体现,而水景的营造都是利用理水手法。山石、花木、水景以及建筑等组成了园林独特的景观效果。我国传统园林一般都表现为自然山水园林,山景与水景是密不可分的,将山对稳重与不定形、流动的水结合起来,可以形成景观的鲜明对比。本文就对园林假山系列的叠石理水进行研究,通过探讨假山驳岸的叠石理水技术,从而为我国园林山水的造景提供几点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表现出的意境与道家文化有相通之处,如“自然”“空静”“写意”等园林意境与“道法自然”“有无相生”“涤除玄鉴”“虚静”等道家文化。从道家文化与意境,道家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3个方面,试析道家文化视角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  相似文献   

17.
园墙是岭南古典园林中极为常见的景观小品。清晖园的园墙形式多样、材质丰富,使空间富于变化,同时,是见证岭南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岭南园林与江南园林糅合的历史物证,其形式和应用可在现代园林建设中借鉴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苏州古典园林理水艺术形式与造景手法的调查研究,提炼出古典园林理水的精髓,继承古典园林理水对自然水体形式模仿的意境、源头和水尾处理的艺术以及水体空间的分割手法,将其应用到现代园林理水景观设计中,探索出既符合当代可持续发展观念,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水景观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构思手法,它所塑造的如诗如画的水环境让世人叹为观止。本文从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历史入手,分析其理水手法、文化意境的塑造。  相似文献   

20.
<正>江南古典园林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上海地区的豫园、吉猗园、秋霞圃、醉白池等都是江南园林的典范。海派盆景是一个以上海命名的民族优秀传统盆景艺术流派,蕴含文学和美学,及园林艺术和植物造型艺术于一体。海派盆景起源于上海地区,师法自然、苍古入画,受古典园林特色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