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以陕西省西乡县的秋季茶树鲜叶为原料加工制成黑毛茶,按照杀青、揉捻、渥堆后再烘干的工序加工黑毛茶,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按照国家标准对黑毛茶渥堆发酵过程中的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碳水化合物以及色素等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测试,探索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毛茶中的主要生化成分均随渥堆时间延长而变化。至渥堆结束时,茶红素(TR)、茶黄素(TF)、茶褐素(TB)含量呈增加;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减少。黑毛茶加工工艺参数为,杀青时水叶比0.2:1;杀青每锅投叶量10~12kg;揉捻加叶量28~30kg;摊晾厚度10cm;渥堆含水量50%左右。渥堆过程中,茶红素(TR)、茶黄素(TF)、茶褐素(TB)含量呈增加、茶多酚的降解都直接表现在黑毛茶汤色黄绿、滋味醇和的品质特点上,肯定了黑毛茶的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2.
龙脊大叶茶是广西地方特色群体种,本文在传统红茶加工工艺的基础上,将晒青工艺应用到龙脊大叶茶的红茶加工过程中,并对干燥工序的足火温度设置对比试验,通过检测茶样内含物含量、茶色素含量及感官审评来研究加工工艺对龙脊大叶茶红茶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丹霞2号’红茶在鲜叶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等5个加工阶段次生代谢产物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对茶品质形成的影响,利用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线性离子阱质谱系统(LC-Q-LIT-OT-MS)对不同阶段茶叶进行了代谢组学分析。在‘丹霞2号’茶叶中共鉴定到124种代谢物,包括22种儿茶素类、19种儿茶素聚合物类和32种黄酮及黄酮糖苷等。多维统计数据分析显示,在由鲜叶采摘到萎凋、萎凋到揉捻、揉捻到发酵、发酵到干燥的转变中分别涉及162、412、308、126种代谢物的显著变化。其中红茶滋味品质特征成分种类和含量在揉捻和发酵两个阶段变化最为显著。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随着加工过程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儿茶素聚合物在揉捻期含量显著升高,随后在发酵和干燥过程中逐渐降低。黄酮类及黄酮糖苷类物质的含量整体呈现增加趋势,在揉捻或发酵阶段升高最为明显。儿茶素类、儿茶素聚合物、黄酮及其糖苷类的含量与天冬氨酸、谷氨酰胺、苯丙氨酸及可溶性糖的含量呈现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越橘叶片秋季变色期间花青苷和叶绿素的变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彬彬  杨俊枫  高源  潘美娜  侯智霞 《园艺学报》2017,44(12):2361-2371
以4年生‘北陆’越橘为试材,对秋季叶色变化期间花青苷和叶绿素的含量和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叶色变化,花青苷总量升高,越到后期增幅越大,叶绿素总量下降,初期降幅较大;全绿叶片中解析出5种花青苷组分,随叶色变化组分增多,全红叶片中解析出11种组分,分别属于飞燕草素、牵牛花素、锦葵色素和矢车菊素;飞燕草素–3–O–阿拉伯糖苷、牵牛花素–3–O–葡萄糖苷和牵牛花素–3–O–半乳糖苷是主要的花青苷组分,共同主导了花青苷总量的变化趋势;飞燕草素和牵牛花素总量随叶色变化增加,但比值不变;叶绿素a与叶绿素b变化趋势一致,但叶绿素a含量较高,变化幅度较大。综合分析认为,花青苷积累量的增加和叶绿素积累量的减少是叶片变色的关键因素;飞燕草素与牵牛花素是主要的两类花青素,其含量和配比可能决定了叶片的红色;‘北陆’叶色变化过程中主要积累3种花青苷组分:飞燕草素–3–O–阿拉伯糖苷、牵牛花素–3–O–半乳糖苷和牵牛花素–3–O–葡萄糖苷,影响了花青苷总量及主要色素的配比,进一步影响了叶片颜色。  相似文献   

5.
陕南春夏秋季工夫红茶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陕南紫阳群体种为试材,研究了春、夏、秋季红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各环节的最佳参数指标.结果表明:室内自然萎凋,温度20~25℃,湿度75%~85%,春季18 h,夏季13 h,秋季15 h,鲜叶萎凋适度;揉捻采用6CR-25型揉捻机,揉捻依照轻重轻原则,轻揉5min,重揉30 min,轻揉5min,揉捻达到标准;春季揉捻叶发酵温度控制28℃,湿度85%,3.5h;夏季揉捻叶发酵温度28℃,湿度85%,时间3.0h;秋季揉捻叶发酵温度28℃,湿度95%,时间3.0h.干燥烘干毛火温度100℃,足火70℃,烘至茶叶手捻成粉末即可,毛火与足火间摊凉40 min;经感官评审和内质分析,陕南春夏秋工夫红茶产品品质均能达到红茶品质要求,其外形紧结卷曲、色泽乌润,汤色红艳明亮、甜香持久、滋味鲜爽甜醇,叶底红匀明亮.春夏秋季红茶主要理化成分含量分别为:水浸出物含量36.92%、41.93%、35.80%;茶红素含量为3.720%、5.373%、3.486%;茶黄素含量0.313%、0.362%、0.310%;氨基酸含量为3.11%、2.99%、2.92%,产品值得在陕南地区开发.  相似文献   

6.
茶树新品种''紫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茶树新品种‘紫娟’,新鲜嫩梢的芽、叶、茎均为紫色,花青素含量约为一般红芽茶的3倍;加工而成的紫娟绿茶色泽紫黑色,茶汤紫红色,味醇厚,香气特殊。经动物试验表明其降压效果优于云南大叶群体种茶。  相似文献   

7.
不同石榴品种果实成熟期酚类物质组分与含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揭示不同石榴品种成熟期果实酚类物质组分与含量的差异,【方法】以‘水晶甜’、‘红宝石’和‘绿宝石’3个不同果色表现型(白皮、红皮、绿皮)石榴品种为试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别测定其果皮、种子和果汁中酚类物质的组分与含量。【结果】各石榴品种果皮和种子中共检测到13种酚类物质,果汁中检测到12种,未检测到表儿茶素。不同品种同一部位酚类物质含量差异显著,在果皮、种子和果汁中‘绿宝石’石榴多酚含量最高,‘水晶甜’果皮和果汁中多酚含量最低,‘红宝石’种子中多酚含量最低。各石榴品种不同部位多酚的总量均是果皮(5.957 mg·g-1)最高,主要成分为对羟基苯甲酸、表儿茶素和儿茶素;果汁(1.037 mg·g-1)次之,主要成分为儿茶素和对羟基苯甲酸;种子(0.295 mg·g-1)含量最低,主要成分为根皮苷和儿茶素。【结论】石榴不同品种不同部位酚类物质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以秋色叶树种元宝枫为例,测定转色期内叶片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苷、可溶性糖含量及p H值,分析各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及相关性。结果表明,叶绿素质量分数在转色期内整体呈下降趋势,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下降趋势具有同步性;类胡萝卜素变化趋势较为平稳;花青苷相对含量呈上升趋势,且变色后期上升速率大于初期,末期相对变化较为平稳;叶片中p H值变化趋势不大,均在4~5.5之间,后期p H值小于前期;秋色叶树种叶色的表达,不仅取决于各质体色素含量的变化,同时与不同色素间比例变化情况有关;叶绿素a与叶绿素总量、叶绿素b与叶绿素总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绿素与花青苷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芸薹属5种紫红色蔬菜花青素苷含量及组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对芸薹属中红叶芥菜、紫红色大白菜、红菜薹、紫色白菜和紫结球甘蓝新鲜叶片所含花青素苷含量和组成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这些蔬菜中花青素苷主要组分为矢车菊素苷,兼有少量的飞燕草素苷和矮牵牛素苷。红叶芥菜、紫红色大白菜、紫色白菜和红菜薹中均含有矢车菊–3–p–香豆酰–丙二酰–葡萄糖苷–5–葡萄糖苷、矢车菊–3–阿魏酰–丙二酰–槐糖苷–5–葡萄糖苷和矢车菊–3–芥子酰–阿魏酰–槐糖苷–5–丙二酰–葡萄糖苷,分别达到总量的46.51%、56.04%、46.38%和68.96%。紫结球甘蓝主要花青素苷成分为矢车菊–3–芥子酰–槐糖苷–5–葡萄糖苷,矢车菊–3–槐糖苷–5–葡萄糖苷和矢车菊–3–p–香豆酰–槐糖苷–5–葡萄糖苷,分别达到总量的41.87%、20.58%和16.02%。花青素苷含量最高的是红叶芥菜,为719.04 μg · g-1 FW;其次是紫红色大白菜,为604.03 μg · g-1 FW;第三是紫结球甘蓝,为264.96 μg · g-1 FW;最低的是红菜薹和紫色白菜,分别为219.07 和130.02 μg · g-1 FW。紫红色大白菜中检测到2 种特有的矢车菊素苷和1 种矮牵牛素苷。  相似文献   

10.
‘金华美女’是从‘贝拉大玫瑰’中选育出的茶花芽变品种,其主要特点是叶色呈现暗红色。分别测定了上述两个品种在4个不同发育阶段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总花青苷、矢车菊素葡萄糖苷、总多酚、儿茶素和表儿茶素含量。结果表明:(1)在相同阶段,两个品种间叶绿素a和叶绿素b差异均不显著。认为红叶品种的叶绿素合成途径也正常,排除因叶绿素变异引起的叶色变异;(2)红叶品种‘金华美女’叶片中的类胡萝素含量显著低于绿叶品种‘贝拉大玫瑰’,可见其积累对‘金华美女’的叶色无影响;(3)在4个时期中,‘金华美女’叶片总多酚、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的平均含量仅占‘贝拉大玫瑰’叶片中的相应含量的33.1%、42%和15%,可见变色品种叶片的多酚合成途径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4)‘金华美女’叶片中总花青苷平均含量达3.06 mg·g~(-1),是‘贝拉大玫瑰’的7倍。由此可见,叶片花青苷合成途径中红色类组分的积累和多酚合成途径中无色类组分的合成受阻,是引起‘金华美女’叶色变红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1.
‘甘露1号’是从野生四川中小叶茶树群体种中,经单株选择、系统选育而成的新品种。属灌木型,中叶类,新梢色泽黄绿,具有发芽特早、发芽整齐、芽形肥壮、产量高、品质优等特点。内含物丰富,茶多酚含量21.70%、氨基酸含量4.20%、咖啡碱含量4.10%、水浸出物含量50.40%、儿茶素含量14.27%,适制绿茶、红茶、黑茶和白茶等茶类,尤其适宜加工蒙顶甘露等卷曲型名茶,加工的卷曲型名茶外形紧细,满披白毫,香气嫩香带花香,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爽甘甜,叶底嫩黄成朵。抗寒、抗旱、抗病虫性较强,适宜在与四川具有相似气候条件的茶区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12.
以‘山梨’果实和叶片为试材,测定分析了其发育过程中主要有机酸含量变化及二者有机酸含量变化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果实发育过程中,苹果酸、草酸和乳酸总体呈增加趋势,奎尼酸、莽草酸、柠檬酸、乙酸、琥珀酸和有机酸总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叶片发育过程中,苹果酸、奎尼酸、乳酸、琥珀酸和有机酸总量总体呈增加趋势,草酸和柠檬酸总体呈下降趋势,莽草酸和乙酸变化极小;果实和叶片发育过程中有机酸含量变化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二者在苹果酸之间、奎尼酸之间、草酸之间、莽草酸之间以及乳酸之间的含量变化都呈正相关,柠檬酸之间以及琥珀酸之间、有机酸总量之间含量变化都呈负相关,但相关性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说明果实和叶片中7种有机酸以及有机酸总量的积累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3.
5个葡萄品种果实生物活性物质的检测与抗氧化活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以柠檬酸-乙酸铵缓冲液和甲醇为流动相,利用梯度洗脱,分析了玫瑰红、巨峰、藤稔、奶油和马奶子5个葡萄品种果皮、果肉和种子中没食子酸、儿茶素、表儿茶素、芍药素、白藜芦醇、鞣花酸和山奈酚的含量。结果表明,玫瑰红葡萄果皮、果肉和种子中7种生物活性物质组分的含量均高于其它品种,而奶油和马奶子果实中7种生物活性物质组分的含量较低或未检出。利用改进的过氧化自由基清除能力(PSC)法评价了5个葡萄品种的果实不同部位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发现所有品种果皮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均高于果肉和种子,其中玫瑰红果皮抗氧化活性为311.5mmol/kg,奶油和马奶子果肉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分别为28.0和17.5mmol/kg。分析表明,葡萄果实3个部位抗氧化活性与7种生物活性物质组分的总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949)。红皮葡萄果实生物活性物质水平和抗氧化活性均高于白皮葡萄。  相似文献   

14.
苹果多酚物质组分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富士"苹果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限根节水条件下苹果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酚类物质组分及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限根节水处理对苹果多酚的影响随时期变化而不同,整个发育期总酚含量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盛花后175d,限根节水果皮中多酚总量高于对照,且与对照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未成熟期,绿原酸在果皮和果肉中的含量在限根情况下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与对照之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而成熟期,限根节水处理与对照相比显著提高了果肉中儿茶素和果皮中表儿茶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15.
 针对梅下毛瘿螨[Acalitus phloeocoptes(Nalepa)]为害造成的杏芽瘿进行了田间调查和室内研究。用石蜡切片法对受害芽组织形态进行了观察描述,采用蒽酮比色法、考马斯亮蓝G-250法及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受害芽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过氧化氢酶活性等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所调查杏树栽培品种中杏芽瘿普遍发生,10个品种,在甘肃省兰州市秦王川地区发生最严重时病情指数为48。梅下毛瘿螨主要侵染杏树幼芽,受害芽增生畸变,形成大小不等的刺状瘿瘤。瘿瘤切片观察结果表明:受害芽解剖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芽轴自下而上膨大,木质化程度由内向外逐渐加剧,外侧幼叶木质化程度高,尤其是靠近芽轴的基部已完全木质化并且明显增厚,叶片外张,内层幼叶外露;幼叶表皮细胞大小不一49.85%,受害芽的可溶性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升高,最高分别上升9.85%、96.87%和69.44%,过氧化氢酶活性亦增加,最高增加106.82%。 ,表皮显著增厚并且完全木质化,叶肉细胞排列乱而松弛,后期解体。受害芽与正常芽相比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最大降幅为包括意大利杏、双仁杏、金太阳等  相似文献   

16.
 采用HPLC-MS联用分析法,对‘心里美’萝卜(Raphanus sativus L.)芽、叶片以及肉质根中芥子油苷的组分与含量进行了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萝卜芽、叶片和根的芥子油苷组分相同,均检测出8种芥子油苷,其中脂肪族芥子油苷5种(4-甲基亚磺酰基-3-丁烯基芥子油苷、2-羟基-3-丁烯基芥子油苷、乙基芥子油苷、4-甲硫基-3-丁烯基芥子油苷和6-庚烯基芥子油苷),吲哚族芥子油苷3种(1-甲氧吲哚基-3-甲基芥子油苷、吲哚基-3-甲基芥子油苷和4-羟基吲哚基-3-甲基芥子油苷)。芥子油苷含量在萝卜芽、叶片和肉质根中差异很大,肉质根中芥子油苷的总含量高于萝卜芽和叶片。在肉质根和芽中,4-甲硫基-3-丁烯基芥子油苷是主要的芥子油苷,分别占芥子油苷总含量的75.5%和71.5%;而在叶片中,吲哚基-3-甲基芥子油苷是主要芥子油苷,占芥子油苷总含量的57.1%。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鲜切苹果在4℃贮藏过程中多酚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鲜切苹果中主要含有丁香酸、儿茶素、咖啡酸、绿原酸、表儿茶素5种多酚,在贮藏过程中5种多酚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贮藏15天后,与第0天相比,丁香酸、咖啡酸和绿原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的含量则无显著差异(P0.05);鲜切苹果在贮藏过程中抗氧化能力也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其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呈下降趋势,而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桃3种颜色果肉中10种酚类物质的测定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化了桃酚类物质分析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并测定和比较了红、黄、白色类型桃果肉酚类物质组分。以甲醇(0.1% H3PO4)为提取剂,采用C18柱(4.6 mm × 250 mm,5 μm),以甲醇(0.1% H3PO4)和水(0.1% H3PO4)为流动相梯度冲洗,流速1.0 mL · min-1,温度30 ℃,检测波长280 nm,适于桃果肉酚类组分分析。在桃果肉中检出了绿原酸、新绿原酸、儿茶素、表儿茶素、芦丁、槲皮素、没食子酸、阿魏酸、根皮苷和根皮素。不同肉色类型桃的主要酚类组成和含量存在差异,红肉桃主要成分为表儿茶素、绿原酸、儿茶素和新绿原酸,黄肉桃为新绿原酸、绿原酸和儿茶素,白肉桃为新绿原酸、儿茶素和芦丁;红肉桃含量最高的酚类为表儿茶素最高(78.91 ~ 673.90 mg · kg-1FW),黄肉桃为新绿原酸(7.28 ~ 25.57 mg · kg-1FW),白肉桃中含量最高的酚类因品种而异,规律不明显,以新绿原酸(3.17 ~ 6.16 mg · kg-1FW)和儿茶素(4.21 ~ 14.55 mg · kg-1FW)较高;各酚类含量差异显著,对于绿原酸、新绿原酸、儿茶素、表儿茶素和芦丁等桃果肉中的主要组分而言,红肉桃的含量均显著高于白肉和黄肉桃。同一肉色不同品种间一些酚类物质的含量差异显著,可用于筛选桃特异种质。  相似文献   

19.
以“青芋2号”和“青芋3号”菊芋为试材,研究了整个生长周期内菊芋不同器官中以果聚糖为主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动态特征以及在各器官的分配情况.结果表明:苗期叶、茎中果聚糖含量和总量增加迅速,主要贮存在叶中;植株迅速生长期和块茎形成期叶、茎中果聚糖含量呈起伏变化;全株果聚糖积累总量呈持续上升趋势,主要贮存在叶和茎中;开花期叶、茎中的果聚糖含量和积累总量先后达到全生育期的最高值,并完成果聚糖从叶片向茎的转运;块茎内含量稳定,积累总量增加缓慢;果聚糖主要贮存在茎内;块茎膨大期,全株的果聚糖积累量增加缓慢,以植株内部转运为主,果聚糖开始迅速从茎向块茎分配,到生育期末,全株果聚糖70%分配到块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发育时期‘早酥’梨及其红皮芽变‘红早酥’梨果皮类黄酮组成与合成模式。【方法】以‘早酥’梨与芽变‘红早酥’梨不同发育时期的果实为材料,通过HPLC-MS2法测定其果实发育过程中类黄酮组分的含量变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相关合成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早酥’梨和‘红早酥’梨果皮类黄酮组分与含量差异较大,差异主要集中在黄酮醇、原花青素和花青苷代谢支路。2个品种果实自然发育过程中的类黄酮积累模式基本一致,以酚酸、原花青素、黄酮醇和花青苷为主的多数类黄酮组分的合成高峰位于果实发育早期,随着果实发育成熟,酚酸类物质含量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大部分原花青素、花青苷和黄酮醇类物质在果实膨大期后含量维持稳定。‘早酥’梨葡糖糖苷类黄酮、原花青素组分儿茶素和原花青素B2在果实成熟期出现第二个积累高峰。类黄酮合成高峰期,大多数类黄酮合成基因表达水平达到峰值。果实发育后期,下游类黄酮合成基因DFR、ANR、ANS和UFGT表达量相应提高。【结论】‘红早酥’梨果皮比‘早酥’梨果皮含有更多类黄酮物质,特别是类黄酮糖苷衍生物的种类更为丰富,含量也显著升高。‘红早酥’梨和‘早酥’梨果皮中的类黄酮合成高峰均位于果实发育早期。随着果实的发育,‘红早酥’成熟果皮中类黄酮组分含量虽有下降,但仍含有较高水平的原花青素和类黄酮糖苷类衍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