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综述了3-取代喹唑啉(酮)和4-取代喹唑啉(酮)类化合物近年来几种主要的合成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简单的评述。  相似文献   

2.
奶牛酮病又称酮血症、酮尿病,是奶牛产犊后几天至几周内由于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功能失调的代谢性疾病。以酮血、酮尿、酮乳,出现低血糖、消化机能紊乱,乳产量下降,体重减轻,间断性的出现神经症状为特征,本病多发生于产后的第一个泌乳  相似文献   

3.
评价酮粉法和血酮仪法诊断奶牛酮病的性能。于某集约化牛场选取1~6胎次,产后7~21 d泌乳奶牛291头,分别用血酮仪检测血液β-羟丁酸含量和酮粉法检测乳液,诊断奶牛酮病。结果表明:血酮仪法具有检测准确,检测率高,但费用较高,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等特点,不适合集约化牛场大批量使用。酮粉法具有样品采集简便,价格低廉,且具有较理想的检测灵敏度等特点,适合奶牛群体酮病筛查诊断。酮粉法更适合大型牧场泌乳初期奶牛酮病的群体检测,血酮仪可用于对疑似牛的确诊性检测。  相似文献   

4.
哒螨酮生产工艺的改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合成哒螨酮生产工艺的几次重大改进。产品质量、实际收率得到提高,职工防护及环保大大改善。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 64例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别给予胺碘酮(胺碘酮组34例)或普罗帕酮(普罗帕酮组30例)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心电图及不良反应.结果 胺碘酮组总有效率高于普罗帕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普罗帕酮组,QT离散度及心功能3级者Q-T间期低于普罗帕酮组(均P<0.0...  相似文献   

6.
高产奶牛需防奶牛酮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奶牛酮病是泌乳奶牛在产犊后几天至几周内发生的一种重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营养不平衡,导致泌乳早期动员体储备使酮体生成过多并在体内积聚所引起的。特征是酮血症、酮尿症、酮乳症和低血糖症。在高产奶牛中发病率较高,高发胎次为3~5胎。因为有些病例没有典型临床症状,所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其危害很大,  相似文献   

7.
胺碘酮、普罗帕酮、西地兰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静脉应用胺碘酮、普罗帕酮、西地兰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效果。方法7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胺碘酮组(n=26)、普罗帕酮组(n=20)、西地兰组(n=24),分别静脉推注胺碘酮150~600mg、普罗帕酮70~210mg、西地兰0.2~0.6mg,观察各组房颤的转复情况、复律时间、心室率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胺碘酮组转复有效率优于普罗帕酮组和西地兰组(P〈0.05或0,01)。普罗帕酮组和胺碘酮组转复成功时间短于西地兰组(P〈0.01),其中普罗帕酮组最短。每组治疗前、后的平均心室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胺碘酮组和普罗帕酮组治疗后的平均心室率优于西地兰组(P〈0.01)。结论胺碘酮转复心律的效果优于普罗帕酮和西地兰。  相似文献   

8.
王银龙  刘强  赛务加甫 《安徽农业科学》2013,(20):8563-8564,8567
[目的]为新疆规模化奶牛养殖场预防和控制亚临床酮病的发生提供早期的诊断依据。[方法]通过对新疆石河子和奎屯地区奶牛血酮含量的测定,研究规模化奶牛养殖场酮病的发病率。[结果]石河子地区奶牛酮病的发病率为3.33%,略高于奎屯地区。石河子地区奶牛酮体含量为(1.257±0.233)mmol/L,也高于奎屯地区。[结论]奶牛场应定期检测酮体含量,预防酮病的发生,制定合理的营养饲养管理。  相似文献   

9.
贵州地区黑白花奶牛酮病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人用血糖/血酮仪测试80头黑白花奶牛泌乳期血酮水平,分析血酮水平与胎次、泌乳月及日产奶量的关系,对贵州地区奶牛酮病作出初步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地区临床型奶牛酮病发病率为2.5%,亚临床型奶牛酮病发病率为12.5%;各胎次血酮水平无显著差异;第1泌乳月血酮水平显著高于第3以上泌乳月血酮水平;日产奶量在30kg以上时,血酮水平显著升高,奶牛处于亚临床型酮病状态.  相似文献   

10.
罗益都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6):83-83,143
于2011年在广东省梅县进行了吡蚜酮、噻嗪酮2种药剂防治稻飞虱效果的试验研究。药后25d调查,25%噻嗪酮的防治效果99.1%,25%吡蚜酮的防治效果99.5%。田间药剂试验结果表明,2种药剂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相当,均具有显著的效果,25%吡蚜酮比25%噻嗪酮的药效稍好,适宜在本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连续2 a采集白鲜皮样品,采用加热回流法提取白鲜皮中的黄柏酮和梣酮,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质量分数。结果表明:白鲜皮中黄柏酮和梣酮累积量,均与生长年限呈正相关,同一种成分的年变化基本相同。黄柏酮与梣酮的年变化规律差异较大,2种成分在一个生育期的不同生长阶段,积累量差异显著;果期的黄柏酮和花期的梣酮累积量最大。白鲜春季或秋季采收均可,3年生以上的适宜采收。  相似文献   

12.
为检验吡蚜酮与其它杀虫剂混合使用对灰飞虱的防治效果,特进行了吡蚜酮与其它几种常用杀虫剂混合使用对麦田灰飞虱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吡蚜酮+唏啶虫胺、吡蚜酮+阿维毒死蜱两组合的速效性、持效性都较好,吡蚜酮+异丙威、吡蚜酮+速灭威两组合的速效性较差但持效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奶牛产后血酮血糖含量变化及降酮升糖措施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选取西宁地区某三个奶牛场荷斯坦奶牛236头进行3项试验。1.检测奶牛产后血酮血糖含量变化;2.产后奶牛降酮升糖试验;3.正常泌乳牛降酮升糖试验。结果表明,奶牛产后48-52h血酮含量较产后4h内极显著升高,而血糖含量在产后52h内,每隔24h呈极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4.
酮病是牛较常见的一种营养代谢病,又称牛酮血病或醋酮血病。多发于高产牛,特别是泌乳旺盛期的奶牛。本病主要由于饲料中糖和生糖物质不足,以致脂肪代谢障碍,体内产生大量酮体(主要是β-羟丁酸),引起营养代谢障碍。常在产后几天或几周出现。  相似文献   

15.
为有效防治稻田飞虱,开展了吡蚜酮与噻嗪酮复配的2种剂型及吡蚜酮、噻嗪酮各1种剂型对稻田飞虱防治效果的试验。结果表明,吡蚜酮与噻嗪酮复配对稻田飞虱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中悬浮剂药后7~15d的防治效果均高于80%,药后30d防治效果高于90%,明显优于水分散粒剂的防治效果。噻嗪酮悬浮剂的长期防治效果较好,均大于80%,但近期效果低于上述复配剂。吡蚜酮水分散粒剂的防治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6.
戴洪源  孙明轩  高腾 《农技服务》2011,28(2):193-194,238
进行了25%吡蚜酮·噻嗪酮悬浮剂防治水稻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使用25%吡蚜酮·噻嗪酮540ml/hm~2,在稻飞虱孵化高峰期兼治成虫,防效很好,值得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根据酮内酯的构效关系和生物电子等排原理,设计、合成了新型C12吡唑啉酮酮内酯(1).1以吡唑啉酮结构单元替代泰利霉素11,12 - 氨基甲酸内酯环,以克拉霉素衍生物为原料合成 1. 1对红霉素敏感菌和耐药菌的体外活性测试表明: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p)和表皮葡萄菌(ATCC 12228)有良好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8.
王皖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175-8176
[目的]明确某农化有限公司生产的25%吡蚜酮·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对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及最佳使用剂量。[方法]以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375 g/hm2和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70 g/hm2剂量处理为对照药剂,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25%吡蚜酮·噻嗪酮可湿性粉剂3个剂量(240、300、360 g/hm2)处理对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效果。[结果]25%吡蚜酮·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对水稻稻飞虱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2 d,25%吡蚜酮·噻嗪酮可湿性粉剂3个剂量处理的防效在61.52%~67.04%,速效性较差;药后7 d,3个剂量处理的防效均大幅度增加,持效性较好,其中300、360 g/hm2处理的防效分别为85.43%和86.72%,均与对照药剂间差异不显著。[结论]用25%吡蚜酮·噻嗪酮可湿性粉剂防治稻飞虱时,建议在低龄若虫高峰期按照用药量(有效成分)75 g/hm2对水均匀喷雾防治1次即可,且施药时田间要有一定水层并维持7 d以上。  相似文献   

19.
频哪酮又称为3,3-二甲基-2-丁酮、甲基叔丁基酮或1,1,1-三甲基丙酮,是一种重要的农药和医药中间体。在农药领域,频哪酮主要用于生产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杀虫剂等,如三唑醇、苄氯三唑醇、三唑酮、多效唑、双苯唑醇、特效唑、烯唑酮、戊唑醇、抑芽唑、缩株唑、辛唑酮等,这些产品普遍具有高效、低毒、内吸、广谱的特点,需求量增长平稳。  相似文献   

20.
甘薯淀粉含量测定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目前常用的几种植物淀粉含量测定方法,建立了一种新的测定甘薯淀粉含量的方法——酶解-蒽酮比色法。经试验比较,该方法操作简便快捷,结果准确度高。并从测定原理出发,对酶解-蒽酮比色法测定甘薯淀粉含量作了进一步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