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在红寺堡灌区大力发展种草养畜产业,有利于保护性耕作制度的建立,对于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土地和光热资源的利用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种草养畜,可以发挥畜牧业的商品优势,发挥当地的区域比较优势,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协调和统一,使移民尽快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宁夏红寺堡扶贫扬黄灌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及后果。认为环境的治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失调是导致该区贫瘠与灾害的主要根源,依据该区的自然生境特点及资源优势,提出草地农业系统应在红寺堡开发治理中起主导作用,大力发展草地农业是该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的看法。同时阐述了发展草地农业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3.
4.
红寺堡开发区是一个完全依靠扬黄灌水的开发区,针对水利工程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紧缺的实际,提出了把发展高效节水生态农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措施,总结了一套节水灌溉经验措施和节水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5.
6.
7.
8.
红寺堡开发区气候干燥缺水,风沙大,发展农业产值低。而发展经果林既能保持水土,又能提高产值。所以,发展经果林是可行的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10.
11.
本文以红寺堡扬水灌区的红寺堡灌域为例,阐述了红寺堡灌域基本概况,分析了灌区水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期进一步在红寺堡扬水灌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促进灌区持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生态移民过程中粮食安全与耕地压力变化分析——以宁夏红寺堡开发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耕地压力指数”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对宁夏红寺堡2000-2010年间粮食生产与耕地压力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对未来15年的粮食生产、耕地变化、人口、耕地压力指数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0年耕地压力指数小于1,尚无耕地压力,耕地综合生产能力较高.但是预测的耕地压力指数值显示,在2010年之后耕地生产能力出现下降的趋势,耕地压力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因此还存在着区域粮食安全隐患.所以,加强对耕地和粮食生产的保护,依靠科技进步增加生产投入从而提高耕地生产率,是减轻耕地压力、保证粮食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红寺堡新灌区开发3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影响到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本文通过重新认识红寺堡灌区具有的基本特征,认为产生土壤盐渍化的原因是土壤母质合盐、起伏的隔水层和不合理的大水灌溉,并针对新灌区实际情况提出了防治土壤盐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孙世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1998,(4)
在“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可行性论证及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引黄河水开发和移民安置等主要方面对红寺堡项目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其演变的趋势是:总体改善,局部影响。只要在尊重生态经济规律的前提下,统筹兼顾,采取多方面综合措施,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完全可以扭转局部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宁夏红寺堡地膜玉米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较对照常规覆膜宽窄行单株栽植增产952kg/hm2,增幅14.0%,达极显著水平;而撮种栽培产量均较对照少,但减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17.
18.
红寺堡灌区作为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主体灌区,自1998年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果.目前,灌区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新阶段,面临的任务和目标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促使灌区在建设思路上要进行一系列的调整,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20.
红寺堡灌区是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主体灌区,计划开发灌溉面积60万亩,目前已开发23万多亩,移民14.2万人。开发建设红寺堡新灌区既是从根本上解决宁南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项战略举措,又是我国西部大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模式之一,只有将红寺堡灌区建设成为生态良性循环、经济高效发展、移民安居乐业的新绿洲,这项举措才能体现出造福后代的积极意义,成为功德千秋的富民强区之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