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为研究印楝素乳油对井上蛀果斑螟(Assara inouei Yamanaka)的致死效果及对后续虫态发育的影响。在室内条件下,采用饲喂法和浸渍法,研究了0.3%印楝素乳油对井上蛀果斑螟初孵幼虫和老熟幼虫发育、存活,及存活幼虫化蛹、羽化和成虫生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0.3%印楝素乳油对井上蛀果斑螟幼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印楝素乳油处理初孵幼虫和老熟幼虫后,其幼虫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均显著低于对照,且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其蛹期、成虫产卵前期、寿命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而蛹重、产卵期与对照差异显著;成虫单雌产卵量及卵孵化率显著小于对照,产卵抑制率及卵孵化抑制率均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印楝素对初孵幼虫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老熟幼虫。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野生药用植物红茂草的生物碱提取物对黏虫卵的杀灭效果,取适量黏虫卵分别与含50、100、200、400、800 mg/L红茂草生物碱提取物的丙酮溶液短暂接触,观察并比较经不同浓度红茂草生物碱处理的黏虫卵孵化率及初孵幼虫存活率,并设对照处理组(CK)。结果显示,除50 mg/L处理组外,其余各处理组的卵孵化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设定的处理浓度范围内,所有处理组的初孵幼虫存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红茂草生物碱对黏虫卵具有显著的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3.
乳浆大戟天敌——大戟天蛾成虫产卵特性及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浆大戟成虫产卵选择性试验表明,在乳浆大戟、京大戟、狼毒大戟和乳、京、狼3种混合的4组植物中,乳浆大戟天蛾成虫喜欢在乳浆大戟的枝叶上产卵,很少在其它植物上产卵,乳浆大戟成虫产卵对寄主有很强的选择性,不同寄主选择性有很大差异(P<0 05),对乳浆大戟产卵选择性显著(P=0 05)高于其它大载属植物,乳浆大戟天蛾成虫产卵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在一定空间,单对饲养的成虫产卵量明显大于群体饲养的成虫产卵量,成虫的寿命长,卵的孵化率高。  相似文献   

4.
桑螟(Glyphodes pyloalis Walker)是桑树重要害虫。桑螟有成虫取食现象,但是取食获得的水和糖分对于求偶、交配和繁殖的影响并不清楚。本研究利用卵巢解剖、行为观察、性信息素滴度的分析,详细研究了喂食对桑螟存活、求偶、交配和繁殖的影响。桑螟羽化后雌蛾卵巢并未成熟,但可以当日交配,雌蛾平均交配次数为1.3次,雄蛾则为2.7次,雄蛾的交配次数显著高于雌蛾,交配间隔时间雌蛾长于雄蛾。饥饿不喂食桑螟成虫存活时间短(雌蛾3.47 d,雄蛾3.13 d)、交配次数少(0.53次)、产卵量低(21.3粒),卵孵化率低(82.2%)。喂食纯水的桑螟成虫存活时间显著增加(雌蛾6.72 d,雄蛾6.13 d),交配次数提高(1.0次),产卵量也显著增加(62.3粒),卵孵化率高(96.3%)。喂食糖水的桑螟成虫存活时间最长(雌蛾10.0 d,雄蛾9.59 d)、交配次数高(1.38次)、产卵量高(204.4粒)、卵孵化率高(92.8%)。由于寿命的极大差异,喂食糖水与纯水的雌蛾在交配次数、产卵量上都有显著差异,但在卵孵化率上无显著差异。饥饿情况下释放性信息素的雌蛾比率比较低,只有45.5%...  相似文献   

5.
捻转血矛线虫重组H11抗原山羊免疫保护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重组H11-1、H11-2及H11-1与H11-2混合物分别免疫山羊后,ELISA检测发现血清抗体均在首次免疫后14 d达到较高水平,在第2次免疫后10 d达到高峰。用10 000只捻转血矛线虫第3期幼虫攻击山羊后,对不同免疫组山羊排出虫卵数、虫卵孵化率和成虫数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免疫组与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但免疫组雌虫数显著少于对照组,这对防治捻转血矛线虫病可能会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不同糖饲料对熊蜂发育的影响,优化短头熊蜂Bombus breviceps的糖饲料组配,本实验用市售3种糖源(白砂糖、葡萄糖和果葡糖浆)组配7组不同的糖水饲喂无王工蜂群,并统计蜂群发育相关性状。结果表明,饲喂不同糖饲料组配的蜂群发育期不同,其中工蜂产卵前期、子代雄蜂的卵期和幼虫拖出数存在差异,子代雄蜂的幼虫期、蛹期、出房时间、幼虫数、幼虫总重、蛹数、蛹总重量和初生重等发育性状指标差异不显著。饲喂白砂糖溶液,工蜂产卵前期和卵期最短,分别为3.00±0.00天和5.20±1.64天;而饲喂葡萄糖溶液时,时间最长,分别为6.50±1.97天和7.83±3.37天;白砂糖和葡萄糖混合液组幼虫拖出数量最多(3.76±2.66头),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本研究可为熊蜂繁育饲料组配优化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三种杀虫剂对多异瓢虫的毒力及亚致死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小玲  陈威  杨巧燕  刘长仲 《草地学报》2016,24(5):1094-1099
为协调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指导田间合理用药,采用接触处理(滤纸)和毒蚜饲喂两种方式,测定了3种杀虫剂吡虫啉(I)、阿维菌素(Ab)和高效氯氰菊酯(Al)对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e)的毒力,及亚致死剂量对多异瓢虫发育历期和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异瓢虫接触3种杀虫剂的亚致死剂量后的日平均产卵量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而且当代累积平均产卵量显著低于对照(P<0.05);毒蚜饲喂组的瓢虫日平均产卵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当代累计平均产卵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多异瓢虫各处理当代第1 d产卵孵化率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接触处理瓢虫组各处理的F1代总发育历期显著长于对照,而毒蚜饲喂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各处理的F1代产卵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Al接触处理瓢虫组的F1代第1 d产卵孵化率显著低于对照。本试验LC20亚致死剂量的杀虫剂不仅对当代而且对下一代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药剂接触处理对多异瓢虫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大于取食毒蚜处理。  相似文献   

8.
不同比例麦麸和玉米秸秆对黄粉幼虫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比例麦麸和玉米秸秆对黄粉幼虫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选择1000只5~6龄黄粉虫,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饲喂小麦麸,试验Ⅰ、Ⅱ、Ⅲ、Ⅳ组分别饲喂20%麦麸和80%玉米秸秆、40%麦麸和60%玉米秸秆、60%麦麸和40%玉米秸秆、全玉米秸秆。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Ⅳ组的体重、体长和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Ⅱ、Ⅲ组黄粉幼虫体重、体长和粗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且试验Ⅱ组的经济效益每千克提高了15.15%。因此,试验Ⅱ组麦麸和玉米秸秆的比例最适合养殖黄粉幼虫。  相似文献   

9.
伊维菌素和乙基多杀菌素对埃及伊蚊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伊维菌素与乙基多杀菌素对埃及伊蚊幼虫进行生物测定,通过使用诱饵结合药物处理伊蚊成虫,观察其生存情况,了解上述两种药物对蚊虫的作用效果,从而为蚊媒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伊维菌素与乙基多杀菌素处理幼虫后得到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1.427 mg/L、0.031 mg/L。饲以1.82mg/kg(A1组)与9.1mg/kg(A2组)伊维菌素血餐成蚊的半数生存期分别为7.681 d和5.400 d,平均产卵量为31.58和13.79,孵化率也降低为23%与0%,二次吸血后的产卵量受影响较小,但孵化率为0;以0.1、1、5、10、20 mg/L(B1-B5组)伊维菌素糖水饲养成蚊,B4组与B5组的蚊虫半数生存期分别为3.110 d与2.980 d,B1组与B2组的平均产卵量为91.80和94.95,与对照无明显差异,但孵化率仅为10%和0.3%。试验表明,乙基多杀菌素可用于伊蚊幼虫的生物防治,伊维菌素的不同诱饵处理后对埃及伊蚊成蚊从产卵至二次吸血以及卵的孵化率均有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温湿度对黑水虻繁殖率及幼虫转化鸡粪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山东地区冬季黑水虻成虫繁殖的最佳温湿度环境以及幼虫对新鲜鸡粪的转化效率,对不同饲养温度和湿度下黑水虻虫蛹羽化率、平均产卵量和虫卵孵化率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幼虫增重、料虫比、干物质转化率以及采食速度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黑水虻虫蛹在本试验条件下均能正常羽化(P>0.05);27 ℃、30 ℃温度条件下与24...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旋毛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pin),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mRNA表达水平变化,本研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不同发育时期的虫体的Serpin在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同时利用鼠抗重组蛋白血清对Serpin在旋毛虫成虫、新生幼虫、成囊前期幼虫及肌幼虫中进行定位,以鉴定该Serpin基因的表达特性。研究结果显示,在成虫时期,3 d时表达量明显高于6 h和5 d的表达量(P﹤0.05);成囊前期表达量很低,其中18 d时表达量最低(P﹤0.05);肌幼虫时期在26 d、38 d和48 d均有大量表达(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Ts Serpin蛋白在5 d成虫期的体表表达;在新生幼虫和14 d成囊前期幼虫的体内体表均有表达;38 d肌幼虫时期明显可见表皮及体内均有表达。本实验为探究旋毛虫在宿主体内免疫逃避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开发蜜蜂王台产卵育王技术与方法,以意大利蜜蜂为试验材料,利用蜜蜂王台产卵育王器培育蜂王,检测此育王法的幼虫接受率及蜂王质量,包括蜂王初生重、蜂群繁殖力和卫生清理行为,并以人工移虫育王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在幼虫接受率方面,蜜蜂王台产卵育王法与人工移虫法相比差异显著(P<0.05),王台产卵育王幼虫接受率显著低于人工移虫育王法。但在蜂王初生重、蜂群繁殖力和卫生清理行为方面,王台产卵育王法显著优于人工移虫育王法(P<0.05)。说明采用王台产卵育王技术可以将蜂王发育的营养与环境条件调整至更优水平,从而培育出繁殖力和抗病力强的蜜蜂良种。  相似文献   

13.
占锋  王君 《中国饲料》2022,1(4):106-108
本研究旨在评估昆虫粉对肉鸡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及肠道发酵的影响。试验将432只1日龄商品肉鸡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4只。各组肉鸡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对照组)、基础日粮+0.5%黄粉虫粉(黄粉虫组)和基础日粮+0.5%水虻粉(水虻组),饲养试验为期4周。结果:对照组15~28?d肉鸡料重比较黄粉虫和水虻组分别显著提高8.10%和4.13%(P<0.05),对照组1~28?d肉鸡料重比较黄粉虫组显著提高5.35%(P<0.05)。黄粉虫和水虻粉组肉鸡血清白蛋白和磷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胆固醇浓度显著降低(P<0.05)。黄粉虫组肉鸡血清GOT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水虻粉组(P<0.05)。水虻粉组血清MDA浓度显著低于黄粉虫组(P<0.05),但血清SOD活性表现最高(P<0.05)。对照组肉鸡盲肠α-葡萄糖苷酶和β-半乳糖酶活性显著高于水虻粉组(P<0.05),而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高于黄粉虫组(P<0.05)。对照组盲肠内容物乙酸、丙酸和挥发性脂肪酸总量浓度显著高于处理组(P<0.05)。结论:1~28?d肉鸡日粮中补充0.5%黄粉虫可以改善饲料效率,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而0.5%水虻粉可以提高肉鸡血清抗氧化功能。 [关键词]昆虫粉|肉鸡|生长性能|血液生化|肠道发酵  相似文献   

14.
伞裙追寄蝇,双翅目寄蝇科,是草地螟等鳞翅目昆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草地螟作寄主,对其生物学特性做了研究。成虫的羽化主要在白天,集中在8:00-10:00,14:00-16:00,雄蝇比雌蝇先羽化,羽化性比为1.26∶1(♀/♂),明显偏雌性;成虫的平均产卵量为159.8粒,产卵平均历期为16.6 d,在产卵后的第4天出现第一个产卵高峰;成虫寿命在恒温(23±1)℃时最长,且含糖物质的补充能显著延长成虫的寿命,特别是在20%的蜂蜜水饲喂下最长可达44 d。另外,对寄生后的草地螟虫茧的储存结果表明,随储存时间的延长,伞裙追寄蝇的羽化率显著降低,但储存到110 d后,其羽化率降低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研究旨在探讨羔羊经过维持水平的营养限饲与高精料营养补偿对其瘤胃内环境以及血清中尿素氮和肌酐水平的影响。选取30只健康体重20 kg左右的4月龄蒙古公羔羊,随机分为对照和限制两个试验组,经过2周预饲期后开始正式试验,前两个月进行营养限制,后2个月进行高精料补偿。结果表明,限制期瘤胃内氨氮、菌体蛋白、异丁酸、丁酸、戊酸、总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限制组显著降低(P0.05),瘤胃p H值无显著差异(P0.05);30、60 d血清中尿素氮浓度限制组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肌酐含量限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补偿期瘤胃内环境均无显著差异(P0.05),90 d血清尿素氮含量限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20 d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90 d和120 d两组内的肌酐差异均不显著(P0.05)。营养限制对羔羊的瘤胃内环境和血清尿素氮与肌酐浓度有显著影响,高精料补偿后均能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6.
室内条件下测定了8种寄主植物饲养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后,其若、成虫发育历期、存活率、产卵量、体重及性比等生命参数变化,并测定了牧草盲蝽成虫淀粉酶及海藻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在黑豆(Glycine max)上饲养,牧草盲蝽不能发育存活;在苜蓿(Medicago sativa)和大豆(Glycine max)上饲养,若虫发育期最短,分别为14.27和17.24d;在苜蓿和玉米(Zea mays)上饲养,若虫存活率最高。在四季豆(Phaseolus vulgaris)及苜蓿上饲养,成虫的发育期最长,雌成虫均为29.40d,雄成虫分别为28.87及30.00d;在四季豆、大豆及玉米上饲养,单雌产卵量最高,均超过了每雌120粒;在四季豆上饲养成虫产卵期最长,为22.53d。在棉花(Gossypium hirsutum)和苜蓿上饲养,牧草盲蝽成虫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供试植物(P0.05),而海藻糖酶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因此,不同寄主植物对牧草盲蝽生长发育与繁殖及淀粉酶活性有显著的影响,但对海藻糖酶活性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为初步探讨苦楝对捻转血矛线虫的作用,本试验通过观察苦楝提取物对虫卵和幼虫活性及形态变化的影响,评估其对捻转血矛线虫的驱虫活性,以期为家畜捻转血矛线虫病的防控及植物驱虫药物的研发奠定基础。试验对苦楝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设置5个浓度(25、12.5、6.25、3.125、1.562 mg/mL)进行虫卵孵化试验和幼虫活性试验,对不同浓度药物处理的虫卵及幼虫进行计数,并观察药物作用后虫卵和幼虫的孵化状态及形态变化。结果显示,正常孵育的虫卵和幼虫活力良好,苦楝提取物作用48 h后,虫卵呈未孵化、半孵化状态,发育至桑葚期、蝌蚪期及幼虫期死亡,并且各浓度苦楝水提物和醇提物对虫卵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苦楝皮醇提物对虫卵孵化的抑制效果最佳,在浓度25 mg/mL时,对虫卵孵化的抑制率高达98.2%,在12.5 mg/mL时,苦楝子醇提物对虫卵的抑制率极显著高于苦楝皮醇提取物(P0.01)。苦楝子提取物对感染性三期幼虫的致死效果较差,在50 mg/mL时对幼虫有较高致死率(82.6%)。苦楝皮水提取物在浓度为50 mg/mL时对幼虫的致死效果尤为突出,幼虫死亡率为97.0%,死亡的幼虫呈"直线型"或"弓型"。经方差分析,在12.5~50 mg/mL浓度范围内,相同浓度苦楝水提取物之间的致死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P0.01),同浓度苦楝醇提取物对幼虫的致死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综上所述,苦楝提取物对体外的捻转血矛线虫卵和感染性三期幼虫的活性均有抑制作用,其中25 mg/mL苦楝皮醇提物对虫卵孵化的抑制效果最佳,50 mg/mL苦楝皮水提物对感染性三期幼虫的致死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18.
仝德侠  董辉  李仕亚  郭飞 《中国蚕业》2013,34(1):29-30,37
通过埋蛹观察、幼虫罩养等方法,基本摸清了桑园枣尺蠖在江苏睢宁地区的发生规律,即枣尺蠖在睢宁地区大部分是1年发生1代,少数以蛹滞育的2年发生1代,其蛹期长达10个月,雌成虫寿命为6d左右,雄成虫寿命为8d左右,卵期一般在20 ~ 35 d,而盛羽化时期所产卵的卵期一般在25~ 30 d.根据枣尺蠖的发生规律,采用埋蛹观察法,或灯光诱蛾法,或积温法进行成虫羽化期的预测;采用积温预测法,或物候预测法进行幼虫发生期的测报,并提出了采取以药物防治为主、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研究妊娠后期营养限制对母羊胃肠道葡萄糖转运载体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20只同期受孕的湘东黑山羊,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自由采食)和限饲组(40%采食量限制),每组10只。预试期15 d(妊娠81~95 d),正试期39 d(妊娠96~135 d)。正试期结束后,屠宰并采取瘤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以及盲肠的黏膜样品,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Na+-葡萄糖共转运载体1(SGLT1)、Na+-葡萄糖共转运载体3(SGLT3)、易化葡萄糖转运载体2(GLUT2)和易化葡萄糖转运载体5(GLUT5)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限饲组与对照组相比,SGLT1基因表达量在瘤胃显著降低(P0.05),在空肠和回肠中有降低趋势(0.05≤P0.10);GLUT5基因表达量在盲肠显著降低(P0.05);而其他葡萄糖转运载体基因胃肠道表达量在限饲组和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母羊妊娠后期营养限制对胃肠道中葡萄糖转运载体基因表达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引起母羊机体内葡萄糖转运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一)春季羊寄生虫病有什么特点?羊寄生虫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不同寄生虫的发育规律、季节、饲养管理条件和方式以及羊的营养状况和抵抗力等有差异,因此,羊寄生虫病的发生呈现不同的季节特点。春季则以羊消化道圆线虫病和体外寄生虫病的发生较多。线虫繁殖力强,虫卵和幼虫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和抵抗力强,不易被消灭。羊上年秋季感染的线虫,冬季在羊胃肠道内停留在幼虫阶段,呈现"休眠"状态,进入春季,温湿度增高,羊胃肠道的幼虫"苏醒",发育为成虫并出现产卵高峰,虫卵随粪排出并污染圈舍或牧场。冬季寒冷,羊只拥挤,或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