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为了掌握新疆石河子地区规模奶牛场奶牛肢蹄病病种和发病情况,2013年2月至2015年4月,对石河子地区12家规模奶牛场饲养的5 659头成年奶牛进行了肢蹄病调查。结果发现:本地区共有14种肢蹄病发生,平均发病率为37.55%;蹄变形发病率最高(10.90%),其次是蹄叶炎(7.88%),蹄底刺伤和蹄底挫伤发病率较低(0.05%);蹄变形更易引起蹄叶炎的发生(P0.01),反过来,蹄叶炎也增加了蹄变形的发生风险;奶牛肢蹄病多发生于每年的3—5月;大量饲喂精料能促使奶牛蹄叶炎的发生;3~6胎次奶牛的肢蹄病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对垦区9家奶牛场饲养的4 156头奶牛进行蹄糜烂发病原因临床调查与分析,以期了解垦区奶牛蹄糜烂发病的原因及制定防治措施。调查结果显示,蹄糜烂年平均发生率为6.76%;不修蹄的奶牛蹄糜烂发病率比修蹄的显著增多;一年中6-10月发病率最高,占所有发病牛数的81.14%;圈舍、运动场污浊泥泞和杂物多,可使蹄糜烂发病显著增多;蹄糜烂奶牛乳蛋白显著降低。通过制定每年2次修蹄、6-10月增加圈舍和运动场空气及地面湿度、清除奶牛生活环境中杂物、污物和加强饲养管理等综合措施并督促实施,有效降低了奶牛蹄糜烂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随着奶牛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及遗传选育,奶牛产奶量越来越高,乳房变大,牛体重心后移,牛蹄承担的重量越来越重,蹄病也越来越多。蹄病因素使奶牛的淘汰率增加、繁殖水平下降,造成了牧场整体效益降低。笔者主要针对豫西北地区十家牧场进行全群保健性修蹄,根据站立检查、运动检查和修蹄检查综合诊断统计蹄病类型和发病率。结果表明:共修蹄奶牛1 613头,其中蹄病牛548头,发病率高达33.97%,疣性皮炎、蹄底溃疡、变形蹄、白线病和蹄叶炎的发病率分别为17.05%、6.32%、4.65%、3.10%和2.85%。根据奶牛的蹄病情况分析了蹄病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突出全群保健性修蹄在奶牛养殖中的重要性及对奶牛生产的影响。说明奶牛保健性修蹄是当前完善奶牛福利、降低奶牛蹄病发生率和增加牧场收益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石河子地区奶牛肢蹄病类型和发病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石河子地区规模奶牛场奶牛肢蹄病类型和发病情况,2013年2月~2015年4月,课题组对石河子地区12家规模奶牛场饲喂的5 659头成年奶牛进行了肢蹄病调查。结果发现,该地区共有14种肢蹄病,平均发病率为37.55%;蹄变形发病率最高(10.90%),其次是蹄叶炎(7.88%),发病率最低的是蹄底刺伤和蹄底挫伤(0.05%);蹄变形更易引起蹄叶炎(P0.01),蹄叶炎又能加剧蹄变形(P0.01);奶牛肢蹄病多发生于3~5月份;大量饲喂精料可导致奶牛蹄叶炎迅速发生;3~6胎奶牛的肢蹄病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2016年2月-2018年6月,笔者对石河子下野地垦区6家大型牛场饲养的2 981头成母牛发生蹄趾间皮炎的情况进行临床调研,确诊蹄趾间皮炎奶牛145头。结果发现:奶牛蹄趾间皮炎作为一种蹄病,在下野地垦区大部分奶牛场均有发生,每月都有新发病例,初春和夏季发病奶牛增多,平均发病率为4.86%;年修蹄2次的奶牛场蹄趾间皮炎发病率显著低于年修蹄1次和不修蹄的奶牛场(P0.05);蹄趾间皮炎奶牛产犊间隔极显著延长(P0.01);通过临床防治可以有效防止向高害蹄病的转化,降低临床危害。  相似文献   

6.
本次研究旨在弄清济源市奶牛蹄病发生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于2016年4月~2017年10月对济源市18个奶牛场饲养的823头奶牛进行蹄病发生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济源市奶牛蹄病发生率为21.26%(175/823),其主要临床症状有9种,发生率较高的3种蹄病分别为蹄糜烂、蹄变形和指间皮炎,占总发病数的57.14%(100/175),蹄病的发生率与奶牛年龄、修蹄次数和养殖模式存在明显关联性。结果说明,济源市奶牛蹄病情况较为严重,且病因复杂,需要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调查了2013年9月~2015年10月石河子地区26家规模奶牛场饲喂的1.24万头奶牛的蹄趾间皮炎发病情况,共确诊蹄趾间皮炎患牛382头,结果发现:石河子地区奶牛蹄趾间皮炎的平均发病率为6.24%,前蹄发病率低于后蹄;奶牛蹄趾间皮炎的发病率虽然不高,但却是石河子地区奶牛蹄病的常见多发病,其原因与年龄、季节及环境条件因素、妊娠状况、圈舍卫生环境和日粮结构等有较为密切的关系。通过临床防治发现,做好奶牛蹄趾间皮炎的防治工作,可以有效防止向其他高害蹄病的转化,有较大的临床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给新疆垦区集约化奶牛场制定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选取2016年2-5月新疆垦区11个集约化奶牛场的9 718头奶牛为研究对象,统计奶牛蹄病的发病率,分析其发生特点。结果表明:新疆垦区集约化奶牛场春季蹄病主要为蹄壁过长、腐蹄病、蹄叶炎、蹄底脓肿或溃疡、蹄冠病、白线病,总发病率为5.66%,其中,腐蹄病、蹄壁过长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蹄病(P0.05),占所有蹄病的33.82%、32.18%,高产泌乳奶牛蹄病发生率最高(10.94%),青年牛蹄病发生率最低(0.59%),干奶牛蹄病发生率居中(5.90%)。表明新疆垦区集约化奶牛场奶牛蹄病的发生与年龄、泌乳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奶牛场的实际情况,首先对蹄病的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原因有营养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遗传因素和疾病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修蹄和蹄浴是预防和治疗奶牛蹄病的主要措施,并详细介绍了修蹄和蹄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了查明石河子地区奶牛营养代谢障碍引发的主要乳房疾病的发生状况,本研究于2011~2013年采用临床病史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的方法对石河子地区28个规模化奶牛场主要乳房疾病的发生情况及实施综合防治措施后的病愈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石河子地区奶牛营养代谢障碍引发的乳房疾病为乳房水肿和酒精阳性乳,但主要是乳房水肿,其中:奶牛乳房水肿平均发病率为22.36%,最高发病率为49.5%;酒精阳性乳平均发病率为21.58%,最高发病率为36.9%,酒精阳性乳与乳房水肿相关性明显。对乳房水肿发病奶牛实施综合防治措施后,转归及康复数据显示,经过科学合理的治疗与护理,绝大多数发病牛是可以治愈的,平均治愈率高达95.7%。  相似文献   

11.
蹄病在奶牛生产上引起的损失较大,因为蹄病淘汰的牛数量较多。对于牛的蹄病,目前主要是进行护蹄、修蹄和临床治疗,很多养殖户对蹄病了解不够完全。治疗蹄病首先要了解蹄病的发生原因,只有了解蹄病的发病原因才能够更好的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2.
王惠霞  崔平  李本科 《中国乳业》2024,(2):51-54+59
[目的]为了解山东滨州地区奶牛蹄病流行病学及治疗情况。[方法]于2022年6—9月对山东滨州地区某规模奶牛养殖场5 086头奶牛进行蹄病发病调查,对比复方中草药疗法与抗生素疗法的治疗效果。[结果]调查奶牛中有1 114头奶牛患有蹄病,总发病率为21.90%,发病率占比最高的3种类型是变形蹄、疣性皮炎和腐蹄病。复方中草药治疗组患病奶牛的有效率、治愈率分别为86.67%、73.33%。抗生素治疗组患病奶牛的有效率、治愈率分别为66.67%、53.33%。[结论]山东滨州地区奶牛场奶牛蹄病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变形蹄、疣性皮炎和腐蹄病。养殖户应根据该地区奶牛蹄病的发病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防治管理措施,对奶牛蹄病采用复方中草药治疗效果优于抗生素。  相似文献   

13.
正为了解北京南部地区规模化奶牛场奶牛蹄病的发生情况,从而为该地区制定蹄病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于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对北京南部地区4个规模化奶牛场的1248头荷斯坦奶牛进行了蹄病的发病情况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奶牛蹄病平均发病率为24.75%,其中变形蹄、指(趾)间皮炎、蹄底溃疡等发病率高于其他蹄病;后蹄发病高于前蹄;单只蹄发病数最多。奶牛蹄病是危害奶牛业的重要疾病之一,该病不但影响奶牛的正常活动,还会造成其生产性能下降,处理不及时还会导致奶牛被淘汰,给牛  相似文献   

14.
蹄病是奶牛的主要疾病之一,与乳房炎和生殖系统疾病共同构成奶业发展的3大制约因素。该病不仅能够影响奶牛的正常生理活动,而且还可造成奶牛的泌乳量减少、繁殖力降低、淘汰率升高,导致较大的经济损失。通过对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羊毛工镇2009年700头成年母牛蹄病发病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病原因,并根据该镇实际情况改进防治方法。调查表明,该镇奶牛蹄病发生呈明显的季节性特点,且与年龄有相关性。该病导致淘汰的牛,占淘汰牛的比例为7.1%。蹄病类型较多,其中蹄底溃疡的发病率高达21%。  相似文献   

15.
2018年10月~2022年7月期间,为掌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规模化牛场奶牛常发高害疾病的发生情况,课题组对某大型国有公司所属的6个规模化奶牛场临床发病病种及发病情况进行了不间断的流行病学调查。共调查各生长阶段的奶牛9 541头,临床常发高害疾病主要有犊牛腹泻、犊牛支气管肺炎、蹄病、乳房炎、酮病、酸中毒、产科病(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卵巢疾患)等,年总平均发病率为7.85%;其中:犊牛腹泻发病率最高,平均发病率为19.10%;其次是成母牛蹄病,平均发病率为15.05%;再次是酮病,平均发病率为5.76%;产科疾病发病率最低,平均发病率为2.11%。从营养平衡、气候环境和防治能力等方面探寻了致病的主要原因,以期为降低疾病造成的危害、助力石河子市奶牛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蹄病是奶牛的主要疾病之一,能够引起奶牛泌乳量减少、繁殖力降低以及淘汰率升高,给奶牛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以洪雅县某奶牛场为调查对象,于2010年全场牛群修蹄时进行了蹄病调查。通过对病因的分析并针对牛场实际情况,20l1年对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调整,实施新措施一年后,再次对奶牛蹄病进行检测,评价了调整后的措施对蹄病防治 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笔者结合多年种公牛饲养管理和兽医临床实践经验,对种公牛肢蹄发病情况及原因进行分析,介绍了种公牛的修蹄护理和肢蹄病防治措施,以及多年来防治种公牛肢蹄病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海南新海乳业奶牛场奶牛腐蹄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求在海南地处热带区域这个特殊气候、地理条件等因素影响下引发奶牛腐蹄病的原因及其造成的危害,寻求适合本地区奶牛蹄病防治的有效措施,为热带地区奶牛饲养管理及奶牛腐蹄病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调查表明,海南新海乳业奶牛场奶牛蹄病发生呈明显的季节性特点,且与年龄相关。由该病导致淘汰的牛,占淘汰牛的比例为27%。蹄病类型较多,其中蹄底溃疡引发化脓感染的发病率高达23%。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分析了奶牛肢蹄病五个方面的致病因素,即营养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遗传因素和继发因素;提出了奶牛肢蹄病的五种综合防制措施,即补充营养、按需要调整日粮结构,改善环境质量、加强管理、注意消毒、修蹄及护蹄工作,加强遗传选育工作、及时淘汰病牛,积极防治原发性疾病。这些工作有利于进一步做好奶牛保健工作。  相似文献   

20.
梁永波 《兽医导刊》2016,(23):69-70
正蹄是奶牛重要的支撑和运动器官,通过肢蹄运动可充分发挥心脏供血功能和消化机能,促进血液循环和胃肠运动。蹄的健康是直接关系到奶牛的优良性能能否发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随着饲养方式的迅速发展,蹄病对奶牛业的危害越来越大,蹄病是每个奶牛场管理中最为头痛的问题之一。(一)发病情况奶牛蹄病的发病率与奶牛场的管理有直接关系。综合防治措施优良的牧场其成母牛发病率有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