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7 毫秒
1.
中国麋鹿种群发展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为中国特有种。由于人类的猎捕和环境的变迁,在1900年左右该种群在中国基本灭绝。麋鹿重引入是中国第一个重大物种重引入项目,目前已经建立了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代表了中国麋鹿的人工圈养、半人工圈养和自然放养3种方式。作者从麋鹿的生物学特征、生境、种群、遗传繁殖、饲养管理及药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分析,详细阐述了中国麋鹿种群发展现状及其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为促进麋鹿种群的健康繁衍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1背景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为我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野生种群早已灭绝。1986年,由原国家林业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从英国重引进39头麋鹿(13♂、26♀),在江苏省大丰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麋鹿自然保护区,实施麋鹿重引进项目。截至2014年底,大丰麋鹿种群扩大到2360头,其中野生种群为235头。目前,世界上麋鹿总数近5000头,其中多数采用圈养方式。因此,大丰麋鹿种群的复壮和其野生种群  相似文献   

3.
麋鹿自古就是珍贵的药用生物资源,其茸、角、血、肉等均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麋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自我国重新引入以来,大丰麋鹿种群不断繁殖壮大,数量从1986年的39头,增长到2018年的4556头。但是,目前其受到种群密度的制约、生境退化和潜在传染病暴发威胁,影响了麋鹿种群的健康发展。笔者通过系统分析麋鹿药用资源的保护现状,结合已开展的麋鹿生物学科学研究,综合分析麋鹿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可行性,既能有效缓解保护区种群密度制约问题,又能推动中医医药事业和麋鹿繁育保护事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又称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是以保护麋鹿及其湿地生境为主,具有博物馆性质,结合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集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科学公园,也是科普教育基地。麋鹿苑也是一处极富历史意义的历史文化遗址,原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家猎苑,清末最后一群麋鹿曾生活于此[1]。20世纪初,由于洪水和战乱,麋鹿在中国本土灭绝,幸而英国乌邦寺主人贝福特公爵收集了当时世界上仅存的18头麋鹿,才使其免遭灭绝之灾。1985年,在有关专家的呼吁下,麋鹿得以重返故里,在北京南海子  相似文献   

5.
丁玉华 《野生动物》2013,(6):320-322,326
2010年3月-2013年3月,在江苏大丰麋鹿野放区及北京南海子麋鹿苑观察麋鹿行为时,发现有2头麋鹿头上分别长出3支角。通过对这一麋鹿发展史上罕见的案例剖析,认为它对今后开展麇鹿近亲繁殖、种群遗传多样性保护、种群的健康发展等相关研究可能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北京南海子麋鹿苑麋鹿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和影响因素,本试验分别于2018年4月和10月收集北京南海子麋鹿苑麋鹿粪便样品共53份、补料区土壤样品9份、湖水及淤泥样品9份,应用饱和食盐水漂浮法、水洗沉淀集卵法、改良抗酸染色法、饱和硫酸镁漂浮法、试管滤纸培养法、滤膜培养法对麋鹿寄生虫感染情况及土壤中寄生虫情况进行检测,同时对麋鹿苑湖水及淤泥中贝类进行分类鉴定。结果显示:北京南海子麋鹿苑53份麋鹿粪便样品均检出了寄生虫卵,感染率为100%,感染的寄生虫主要有线虫、吸虫、绦虫和原虫,以线虫、吸虫为主,且主要为混合感染。麋鹿苑土壤深层(90~95 cm)寄生虫虫卵的检出率为100%,高于中层(30~35 cm)和浅表层(2~7 cm)寄生虫虫卵检出率(均为33%),但未检测出钩虫卵和活的蛔虫卵。在湖水及淤泥中检测到环棱螺属、沼螺属、赤豆螺,以环棱螺属的螺类为主,其可能成为广州管圆线虫、华支睾吸虫和抱茎棘隙吸虫的中间宿主。结果表明,北京南海子麋鹿苑麋鹿普遍存在寄生虫感染情况,且与生活环境关系密切,影响麋鹿寄生虫病流行的主要因素为驱虫和轮牧不够,粪便和水塘未进行无害化处理,随粪便排出的虫卵成为循环感染的重要因素,应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以保障麋鹿种群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北京南海子麋鹿苑麋鹿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和影响因素,本试验分别于2018年4月和10月收集北京南海子麋鹿苑麋鹿粪便样品共53份、补料区土壤样品9份、湖水及淤泥样品9份,应用饱和食盐水漂浮法、水洗沉淀集卵法、改良抗酸染色法、饱和硫酸镁漂浮法、试管滤纸培养法、滤膜培养法对麋鹿寄生虫感染情况及土壤中寄生虫情况进行检测,同时对麋鹿苑湖水及淤泥中贝类进行分类鉴定。结果显示:北京南海子麋鹿苑53份麋鹿粪便样品均检出了寄生虫卵,感染率为100%,感染的寄生虫主要有线虫、吸虫、绦虫和原虫,以线虫、吸虫为主,且主要为混合感染。麋鹿苑土壤深层(90~95 cm)寄生虫虫卵的检出率为100%,高于中层(30~35 cm)和浅表层(2~7 cm)寄生虫虫卵检出率(均为33%),但未检测出钩虫卵和活的蛔虫卵。在湖水及淤泥中检测到环棱螺属、沼螺属、赤豆螺,以环棱螺属的螺类为主,其可能成为广州管圆线虫、华支睾吸虫和抱茎棘隙吸虫的中间宿主。结果表明,北京南海子麋鹿苑麋鹿普遍存在寄生虫感染情况,且与生活环境关系密切,影响麋鹿寄生虫病流行的主要因素为驱虫和轮牧不够,粪便和水塘未进行无害化处理,随粪便排出的虫卵成为循环感染的重要因素,应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以保障麋鹿种群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麋鹿自然保护区技术管理基本路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麋鹿自然保护区,麋鹿是主要保护对象,应当优先保护。依照技术管理规程,有计划地对麋鹿种群实施有效管理,是建立麋鹿野生种群目的。对麋鹿种群实施有效技术管理,应当联系保护区自身实际,在充分认知资源的基础上,掌握其生物学特性,运用野生动物保护原理,满足麋鹿饮用水、食物2个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认真做好日常巡护和栖息地监测等工作,加强科学研究,积极防治疾病,密切注意种群动态,保护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与利用之路。  相似文献   

9.
麋鹿属于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是1种大型鹿科动物,其孕期为鹿科动物中最长的1种,长达280多天。圈养条件下,麋鹿难产在鹿科动物中发病率最高,达6%。因此,麋鹿难产是阻碍圈养麋鹿种群发展的重要问题。麋鹿难产处理不当会造成母鹿繁殖障碍,甚至母子死亡,对于圈养麋鹿种群的繁衍构成较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10.
1998~2006年,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4批共挑选53头麋鹿(♂17,♀36)放归自然,有计划地实施了在南黄海湿地建立野生麋鹿种群的工程。截止2015年,大丰野生麋鹿仔4代(F_4)已在野外诞生,种群数量已达265头。实践证明,对大丰野生麋鹿种群的恢复,重在保护好栖息地;适度实施人工生境改造,营造野生麋鹿栖息所需的自然环境。今后的保护工作,建议开展远缘个体交换,提高麋鹿种群遗传多样性,减轻人为干扰,加强科普宣教,不断提高公众保护意识,促使大丰野生麋鹿种群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2002年12月13日下午5时,湖北石首麋鹿保护区迎来了它的第三批“移民——30头来自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也称麋鹿苑)的麋鹿。继1993、1994年后,这是北京麋鹿苑在该保护区放归自然的第三批麋鹿。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分析不同栖息环境下麋鹿喜食植物营养成分,试验通过对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个研究区栖息的麋鹿喜食植物的营养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南海子麋鹿苑麋鹿喜食植物的6个样品中,以精饲料营养成分含量最高,鲜苜蓿、蟋蟀草次之,马唐营养成分略差。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喜食植物的6个样品中,以玉米秸秆营养成分含量最高,狼尾草较玉米秸秆稍差,苦荬菜营养成分含量最低。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喜食植物的6个样品营养成分中,以狗牙根营养成分含量最高,苔草营养成分含量最低。在区域方面,各个植物营养成分中看不出因地域纬度变化而明显变化的成分。在季节方面,与春季相比,麋鹿夏季喜食植物营养成分含量中,粗纤维、粗灰分、粗蛋白、水分含量、无氮浸出物含量明显较高,而粗脂肪、钙、总磷含量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3.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大丰重引入麋鹿历经完全人工饲养、半人工散养及放归自然的风土再驯化和行为再塑过程,已初步建立了野生种群.野外观察为建立麇鹿种群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不仅是麋鹿重引入成功的基础性工作,而且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切实开展好麋鹿野外观察工作,必须明确观察目的,了解观察方法,熟悉观察内容,注意观察事项,这不仅能提升保护区专业技术人员能力,而且可以为进一步做好科学研究、实施麋鹿种群的有效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麋鹿的饲养以及开发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种群现状麋鹿是野外绝灭的物种,其野生种群早已经在自然界中消失,建立和发展圈养种群并实施大自然放归是中国麋鹿保护的关键。中国麋鹿种群的建立始于1985年和1987年国家环保局和  相似文献   

15.
江苏大丰麋鹿种群及管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立冰  丁晶晶  丁玉华  任义军  刘彬 《野生动物》2012,33(5):254-257,270
以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为研究对象,探讨麋鹿种群管理及保育对策.结果显示:1986 ~2011年,大丰麋鹿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增长率在7.7% ~27.1%之间,平均年增长率为13.6%(n=25).大丰麋鹿种群的管理有4种方式,即圈养、半散养、野生放养和异地寄养.圈养生境面积小,麋鹿采用全年人工补饲;半散养生境面积较大,以第一核心区麋鹿为例,其种群密度从1998年的0.825头/hm2增加到2011年的3.06头/hm2,平均增长1.9%(n=14).野生放养是恢复麋鹿野生种群的基础和前提;异地寄养是保存麋鹿物种的关键.今后,大丰麋鹿保护区将走麋鹿种群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合理野生放养、异地选点寄养,并通过栖息地生境修复、麋鹿血统交换等方式,不断探索麋鹿保护发展新策略.  相似文献   

16.
皮质醇是衡量动物应激状态的重要指标,为了研究游客对麋鹿应激状态的影响,通过非损伤性取样的方式,并同时调查游客数量,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北京麋鹿苑春季麋鹿粪便皮质醇激素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麋鹿粪样中的皮质醇变化均与前一日麋鹿苑内的游客量显著性相关,而与当日客流量的相关性则不明显,即表示麋鹿粪样中的皮质醇存在1 d左右的延迟性,与麋鹿从吃下食物到排粪约需1 d左右时间相一致。皮质醇激素变化范围表明北京麋鹿苑麋鹿的应激生理指标参数有一定波动范围,可作为将来对疑似患病个体进行诊断分析,为麋鹿个体诊断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北京南海子麋鹿种群半散放饲养管理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总结和介绍了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多年来半散放鹿群管理技术、冬季过冬补饲技术、半散放区内水体的管理及草场科学改良等主要目标,以恢复园囿种群,为下一步野放作基础  相似文献   

18.
大丰麋鹿野生放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6年在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支持下,由国家林业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从英国伦敦动物学会的7家动物园引进39头麋鹿(雄性13,雌性26)放养在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年来麋鹿已由当初的39头发展到现今706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麇鹿种群。随着麋鹿种群的不断壮大,在麋鹿野生种群的最后灭绝地恢复其自然种群的工作随之提上议事日程。根据建区宗旨和  相似文献   

19.
<正>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为鹿科麋鹿属,俗称四不象,是我国特有的、世界珍稀动物。它们随着故国的多灾多难而飘泊流落到异国他乡近百年。为使麋鹿重返故乡,建立野生种群,去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无偿提供的39头麋鹿,经我国技术人  相似文献   

20.
探索了产气荚膜梭菌在营养琼脂、甘露醇卵黄琼脂和血琼脂平板上的菌落形态和培养特点,优化了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方法,并对分离菌株进行生化鉴定;在此基础上对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和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麋鹿自然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粪样中的产气荚膜梭菌在营养琼脂上生长呈半透明边缘不整的白色菌落,接种甘露醇卵黄琼脂和血琼脂平板,分别出现伴有卵磷脂酶乳光浑浊带的粉红色火山口状菌落和伴有双溶血环的灰绿色勋章样菌落。生化试验结果确认这些分离株均为产气荚膜梭菌。对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和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粪样检测发现,阳性率分别为13.04%(3/23)和19.51%(8/41)。说明本研究建立的麋鹿产气荚膜梭菌分离鉴定方法简便快速,确实可行;麋鹿产气荚膜梭菌自然感染率较高,应加强麋鹿产气荚膜梭菌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