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为研究猪源益生菌抗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的作用,并分析其可能的抗病毒机制,本研究在体外细胞感染猪睾丸细胞(ST)模型上,采用MTT比色法、TCID50法、间接免疫荧光法以及半定量RT-PCR法评价益生菌抗TGEV的作用.MTT试验中,在3种作用方式(益生菌预处理细胞,再接入病毒;益生菌与病毒同时接入细胞;病毒先感染细胞,再接入益生菌)下,所选益生菌对TGEV感染细胞均有抑制作用:益生菌预处理细胞后,再感染病毒,细胞存活率升高;益生菌与病毒体外相互作用后接入细胞,病毒对细胞的侵害能力下降;病毒感染细胞后再接入益生菌,益生菌抵抗TGEV感染细胞的能力相对较弱.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半定量RT-PCR试验分别采用益生菌预处理细胞,再接入病毒以及益生菌和病毒体外作用后同时接入细胞两种方式来检测益生菌对TGEV感染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与MTT结果一致.实验结果表明所选的3株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均能够抑制TGEV感染细胞,但菌株间存在差异.不同的作用方式对TGEV感染细胞的抑制作用也有所差异,其中益生菌预处理组的抑制作用最强,病毒感染细胞后再用益生菌进行处理组的抑制作用最弱.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离并筛选出1株抗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的益生菌菌株,研究采用形态观察、生化反应和16S rRNA鉴定等试验,并运用TCID50和MTT比色方法,在PK-15细胞水平上分别检测益生菌活菌、灭活菌体、菌体碎片及培养上清液在不同作用时间上对TGEV感染力和抑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健康仔猪肠道内容物分离、鉴定出1株益生菌,属于德氏乳杆菌德氏亚种(暂命名为L1菌株),此菌株的活菌、灭活菌体、菌体碎片及培养上清液均有降低TGEV感染力和活性的作用,其中活菌降低TGEV感染力及对TGEV的抑制效果最明显,灭活菌体和培养上清液次之,菌体碎片最差。  相似文献   

3.
9种中药成分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MTT法结合细胞病变方法测定黄芩苷、穿心莲内酯、大黄素、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苦马豆素9种中药成分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在ST细胞上增殖的抑制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进一步检测黄芩苷对TGEV在ST细胞上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9种中药成分在体外对TGEV在ST细胞上的增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黄芩苷对TGEV的生物合成、吸附保护和直接灭活作用的抑制率分别为58.23%、88.12%和100.00%;Real-time PCR检测黄芩苷3种给药方式均能在转录水平显著降低TGEV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病毒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9种中药成分在体外对TGEV在ST细胞上的增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黄芩苷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从断奶仔猪肠道分离的益生菌为试验菌株,将大肠杆菌K88和益生菌接种到体外培养的猪小肠上皮细胞(intestinal porcine epithelial cell-1,IPEC-1)中,测定培养2.5h上清液中的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活性,同时将益生菌和大肠杆菌K88体外混合培养2.5h,进行平板计数,统计大肠杆菌K88菌数的变化,筛选出可以抑制大肠杆菌K88的益生菌。试验结果显示,干酪乳杆菌和凝结芽孢杆菌能显著降低IPEC-1培养上清液中的LDH活性(P<0.05),降低大肠杆菌K88对细胞的损伤;凝结芽孢杆菌能降低DMEM培养基中大肠杆菌K88的生长速度,结合模拟制粒过程及胃肠道环境的耐高温、耐酸及耐胆盐研究进行综合分析,该凝结芽胞杆菌对大肠杆菌K88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且具有良好的耐高温、耐酸及耐胆盐性能,具有作为微生态制剂菌株的应用潜力。本试验建立了能够抑制大肠杆菌K88的益生菌体外筛选技术模型。  相似文献   

5.
为了快速检测益生菌对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的体外抑制作用,试验采用间隔24 h先后或同时定植的体外抑菌法,分别观察从不同样品中分离所得乳杆菌、芽孢杆菌等17株常见益生菌与常见致病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竞争排斥作用,根据建立的益生菌对致病菌抑制效果的量化标准进行计分,分值越高表明抑制活性越强。结果表明:当益生菌早期定植时,除了蔬菜芽孢杆菌GXNN20201206-5对2株致病菌生长没有抑制作用外,其余16株益生菌对2株致病菌的生长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致病菌早期定植时,致病菌仅对4株益生菌有抑制作用;当益生菌与致病菌同时定植时,嗜酸乳杆菌GX20200417-2、粪肠球菌GX20200417-3、植物乳杆菌GX20200417-4、副干酪乳杆菌GX20200417-5均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好,植物乳杆菌GX20200417-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最好。说明益生菌对致病菌的抑制作用不仅具有菌株特异性,还与定植时间顺序有关。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鸡马立克氏病肿瘤细胞系(MSB-1)细胞培养上清液对体外培养的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新城疫病毒(NDV)及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的作用。结果表明,该上清液只对MDV的作外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NDV和IBDV则无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浒苔多糖体外抗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的效果,用水煮醇沉法从浒苔中提取浒苔多糖粗品,细胞维持液倍比稀释后,以猪睾丸细胞(ST)为细胞模型,采用细胞病变效应(CPE)试验,通过直接杀灭、抑制病毒复制和阻断病毒吸附3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浒苔多糖对ST细胞最大安全浓度为1.57mg/mL;浒苔多糖在体外对TGEV作用2h的最小杀灭浓度为0.2mg/mL,作用4h的最小杀灭浓度为0.1mg/mL;浒苔多糖浓度越高对TGEV复制的抑制作用越明显,TGEV感染细胞时间越长,对TGEV复制的抑制作用越低,抑制TGEV复制的最小浓度为1.57mg/mL;浒苔多糖对TGEV吸附ST细胞阻断作用的最小浓度与浒苔多糖作用于ST细胞的时间有关,2h为0.393mg/mL,4h为0.2mg/mL。浒苔多糖在体外对TGEV具有直接杀灭和阻断吸附的作用,为浒苔多糖抗病毒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抗病毒嗜酸乳杆菌菌株的细胞机制,利用嗜酸乳杆菌胞外多糖(EPS)作用于猪睾丸细胞(ST),以MTT法检测其是否抑制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感染,并观察IFN-γ、IL-6、IL-8的mRNA表达水平。本试验分为4组,分别是正常细胞对照组(Control组)、TGEV感染组(TGEV组)、EPS预处理感染TGEV组(EPS+TGEV)组和胞外多糖组(EPS组),在2、4、6、12、24 h时采集细胞样品,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各组细胞中IFN-γ、IL-6、IL-8mRNA的表达量。结果发现,EPS具有抑制TGEV感染ST细胞的效应;EPS组、TGEV组和EPS+TGEV组IFN-γ、IL-6、IL-8 mRNA表达量较Control组比都相对增加,三种细胞因子随着时间的延长,均呈现出先快速增加后减少回归到正常水平的趋势。EPS+TGEV组在感染2 h时IL-8 mRNA表达量达到最大值,4 h时IL-6、IFN-γmRNA表达量达到最大值,且均出现了叠加效应,相比正常细胞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01)。结果表明,EPS对TGEV感染ST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提高了抗TGEV感染初期IFN-γ、IL-6、IL-8 mRNA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9.
体外培养奶牛成骨细胞,用10-12,10-11,10-10,10-9和10-8mol/L成骨生长肽干预5 d后,噻唑蓝比色法(MTT)检测细胞增殖,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碱性磷酸酶(ALP)。结果显示:10-12~10-8mol/L的成骨生长肽均能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并且呈现剂量依赖方式,10-12mol/L试验组即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10-11~10-8mol/L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以10-10mol/L试验组差异最为显著;成骨生长肽对细胞上清液中ALP活性起抑制作用,其中在10-10mol/L时抑制作用最为显著(P<0.01)。结果表明成骨生长肽对体外培养奶牛成骨细胞增殖作用明显,对碱性磷酸酶起轻微抑制作用而且呈双向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兽医学报》2019,(7):1355-1360
建立并优选硫酸化朱砂七多糖(sulfated polysaccharide from Polygonum ciliinerve,sPCP)的制备条件,探讨硫酸化修饰对朱砂七多糖(polysaccharide from Polygonum ciliinerve,PCP)药效的影响。本研究应用正交试验筛选氯磺酸-吡啶法制备sPCP的最佳条件,体外试验研究sPCP的抑菌活性,采用CCK-8法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研究sPCP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在猪睾丸细胞(swine testis,ST)上增殖的抑制作用,并采用ELISA法测定了sPCP对猪外周血细胞因子IL-2和TNF-α含量的影响。试验表明,sPCP最佳制备条件氯磺酸∶吡啶为1∶8,反应温度95℃,反应时间1 h,产物硫酸基取代度为4.31;sPCP能抑制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效果优于PCP;在安全浓度范围内,sPCP对TGEV在ST细胞上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能显著提高猪外周血细胞因子IL-2和TNF-α含量(P0.01),效果均优于PCP(P0.01)。结果表明,筛选出了sPCP的最佳制备条件,且硫酸化修饰能有效提高PCP的药效。  相似文献   

11.
来源于肠隐窝干细胞的肠小体能模拟体内肠上皮复杂的生理特性,已成为研究宿主与肠道病原相互作用的理想的体外细胞模型。为探究肠小体能否作为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感染模型,本研究从仔猪的回肠组织分离培养隐窝干细胞,在培养第7 d后能形成具有隐窝-绒毛样结构的肠小体。分别采用MOI 1、0.1和0.01 TGEV感染肠小体后,通过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检测TGEV在肠小体中的复制情况,结果显示肠小体支持TGEV复制;进一步用MOI 1 TGEV感染肠小体后,通过qPCR检测并绘制TGEV在肠小体中的病毒复制曲线,结果显示,与2 hpi相比,在12 hpi病毒的mRNA转录水平增加了321倍,在24 hpi病毒复制达到峰值;通过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TGEV N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N蛋白的表达情况与上述mRNA检测结果相符。通过双荧光标记IFA检测TGEV N蛋白与肠上皮细胞类型标志物的共定位情况,结果显示TGEV能感染多种肠上皮细胞类型,包括肠细胞、干细胞和杯状细胞。此外,通过qPCR检测TGEV感染肠小体的干扰素(IFN)mRNA转录水平,结果显示TGEV感染肠小体能显著增加IFN的产生。以上结果表明肠小体对TGEV易感,肠小体可以作为TGEV感染的体外细胞模型。本研究为探究TGEV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体外细胞模型,将有助于深入理解TGEV的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兽医学报》2015,(11):1735-1739
经生物信息学预测发现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3′UTR可能是ssc-miR-182的潜在作用位点,本研究以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为研究对象,构建TGEV 3′UTR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并将其与合成的ssc-miR-182模拟体瞬时共转染至猪小肠上皮细胞,通过荧光监测仪测定荧光素酶活性;同时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TGEV感染猪小肠上皮细胞后在不同时间段ssc-miR-182的表达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ssc-miR-182对TGEV 3′UTR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TGEV在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以后ssc-miR-182的表达明显上调。结果表明,宿主ssc-miR-182与TGEV的感染和复制增殖相关。  相似文献   

13.
旨在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生长及增殖的影响。体外培养并鉴定兔BMSCs,用不同浓度的bFGF(5、10、20、40、80和100μg.L-1)作用于兔BMSCs,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的生长及增殖情况。结果,经免疫细胞化学法和分化反推法鉴定所分离培养的细胞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TT法结果显示,bFGF浓度为80μg.L-1时细胞的增殖能力最强(P<0.01),在培养第3天即出现显著的促增殖作用(P<0.01);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bFGF组BMSCs的增殖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bFGF有促进体外培养兔BMSCs增殖的作用,浓度为80μg.L-1时促增殖能力最强,可以作为体外扩增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最佳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14.
《畜牧与兽医》2017,(8):102-106
为探究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LY86株与其他不同来源TGEV毒株之间在分子生物学上的差异及其在猪睾丸(ST)细胞上的增殖特性,分别进行了TGEV LY86株N基因的序列分析,以及病毒株以不同感染复数(MOI)感染ST细胞的毒价测定。结果显示:TGEV LY86株与其他17株TGEV参考毒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97.2%~99.8%,特别是与M6、M60、TS、H、H16及JS2012毒株之间均存在很高的同源性;感染复数直接影响TGEV LY86株在ST细胞上的增殖效率,过高或过低的感染复数均可导致较低的TGEV增殖效价;当以MOI=0.001接毒时,感染后48 h所收获的病毒毒价最高,达10~(6.20±0.23)TCID_(50)/0.1 mL。本研究对分析TGEV的遗传变异规律与感染特征、优化疫苗生产工艺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TGEV-PL株在PK15细胞上增殖,经浓缩纯化获得TGEV抗原,建立了间接ELISA检测方法.应用杂交瘤技术获得3株分泌抗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单克隆抗体(McAb)杂交瘤细胞.经检测其分泌的抗体亚类为IgG3;杂交瘤细胞染色体数为88;间接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效价为1∶256,腹水抗体效价达1∶6×104,与6株毒(菌)株的抗原之间无交叉反应.经阻断试验证实,其分泌的McAb能识别抗原是TGEV所特有的抗原决定基.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PK-15细胞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后相关凋亡基因Bcl-XL、MCL-1及PUMA mRNA转录水平差异以及TGEV增殖与细胞凋亡之间的关联,本研究在TGEV感染PK-15细胞前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显示TGEV具有诱导PK-15细胞发生凋亡的能力;并利用建立的q PCR方法对凋亡相关基因Bcl-XL、MCL-1和PUMA mRNA的转录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感染TGEV (实验组)后Bcl-XL、MCL-1和PUMA mRNA转录水平与未感染病毒组(对照组)有明显差异,进一步表明TGEV感染PK-15细胞诱导了细胞凋亡的进程。本研究为了解TGEV诱导PK-15细胞凋亡的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杨健  马永强  姚笛 《饲料研究》2020,43(4):75-80
研究旨在探讨不同低聚糖对乳酸菌体外增殖过程的影响。以不同低聚糖代替葡萄糖作为MRS培养基中的碳源,进行植物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的体外培养,测定4种乳酸菌不同培养时间的OD_(600nm)、pH值、还原糖含量及24 h培养液中的有机酸生成量。结果表明:4种低聚糖对植物乳杆菌的增殖效果无显著差异,低聚果糖对干酪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的增殖效果最好;低聚麦芽糖对保加利亚乳杆菌的增殖效果最好。因此,为充分发挥益生菌的功能应选择合适种类的低聚糖作为益生元添加到饲料中。  相似文献   

18.
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S基因进行分析,筛选出可能与S基因有相互作用的外源miRNA:amiRNA-S-28035,amiRNA-S-28038,amiRNA-S-28165。之后,利用脂质体将构建好的相应的表达载体瞬时转染至PK-15细胞;通过Q-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其对S基因的抑制作用;CPE分析和TCID50测定检测其对TGEV增殖的抑制效果。结果发现,3个外源性miRNA均降低了S基因mRNA的转录和蛋白的表达,其中amiRNA-S-28038对TGEV mRNA的平均抑制率可达64.6%,最高可达69.9%,表明外源性microRNA可以通过靶向TGEV基因组来抑制TGEV的复制。研究结果为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马立克氏病肿瘤细胞系(MSB-1)培养物上清液对马立克氏病病毒(MDV)体外增殖及体内致瘤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上清液对体外MDV的增殖有明显的特异性的抑制作用,并且这种抑制活性保持至少23d不降低,而对体内MDV的致瘤作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其本身在鸡体内并无明显的快速致瘤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添加抗菌素的mCZB液为对照组,筛选比较了中药有效成分小檗碱不同浓度对小鼠2-细胞胚胎体外培养效果的影响,并计数所培养的孵化胚胎细胞数目,观察中药有效成分对胚胎细胞数目增殖的作用;通过将体外培养发育的囊胚进行移植,进一步验证其对小鼠胚胎移植效果和产仔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小檗碱最佳浓度为0.10μg/mL,120h孵化胚胎发育率和孵化胚胎细胞数目(89.9%,83.7±9.10)极显著高于对照组(50.7%,69.5±7.14)(P<0.01);小檗碱组培养囊胚移植妊娠率(66.7%)和离窝成活率(55.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0.0%,45.2%)(P<0.05),其组间产仔率、初产仔鼠平均体重、离窝小鼠平均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其结果说明,小檗碱对体外胚胎生长发育和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对胚胎附植及初生仔鼠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