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孟氏隐唇瓢虫捕食湿地松粉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汤才  庞虹 《昆虫天敌》1995,17(1):9-12
本文采用生命表技术,研究孟氏隐唇瓢虫林间直接散放,取食湿地松粉蚧后的繁殖情况,结果表明:罩笼内孟氏隐唇瓢虫成虫出现20天,其种群数量增加27.2倍;在中心点散放成虫,6天后,在半径20m范围内均有幼虫发现,其最高密度为12头/梢;20天后,林间53株松树均有该瓢虫幼虫分布,其最高密度已超过100头/株。说明孟氏隐唇瓢虫取食湿地松粉蚧能充分满足其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2.
异红点唇瓢虫对柑桔褐圆蚧捕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琦  韦党扬 《昆虫天敌》1992,14(3):138-142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异红点唇瓢虫的捕食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其功能反应类型属HollingⅠ型反应。在成若蚧混合的情况下,喜食成蚧。日捕食量的多少受自身密度大小的影响,相互间对捕食率存在干扰,但种内个体间的竟争并不很剧烈。  相似文献   

3.
湿地松粉蚧天敌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汤才  庞虹 《昆虫天敌》1995,17(4):167-171
本文系统调查研究了湿地松粉蚧Oracella acuta(Lobdell)在广东新侵入区的天敌种类数量动态以及对该粉蚧的自然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新侵入区,湿地松粉蚧没有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以蜘蛛类的数量为多,其次是瓢虫和草蛉类,通过排除作用的控制指数分析捕食性天敌的控制作用不明显,这些天敌在自然条件下远未能控制该粉蚧的种群数量发展并通过侵入区和原产地天敌的比较,认为引进天敌是解决滚粉蚧防治问题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黑缘红瓢虫对朝鲜球坚蚧捕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长仲 《植物保护》1993,19(5):13-14
用Holling-Ⅱ型方程和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新模型进行对黑缘红瓢虫成虫捕食朝鲜球坚蚧二龄若蚧的作用拟合。结果表明,功能反应的数学模型为:Na=1.0941Nt/1+0.0300×1.0941Nt和Na=27.5946exp(-14.2124Nt-1)由模型得出,一头黑缘红瓢虫成虫对朝鲜球坚蚧二龄若蚧的最佳寻找密度约为14.21头。  相似文献   

5.
利用虫生真菌蜡蚧轮枝菌、芽枝状枝孢霉和圆斑弯叶毛瓢虫对湿地松粉蚧的自然种群进行控制试验,在湿地松粉蚧自然种群连续生命表的基础上,通过以空间状态方程为分析手段,就圆斑弯叶毛瓢虫、芽枝状枝孢霉和蜡蚧轮枝菌对湿地松粉蚧联合作用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各种组合比较单独因子更能有效地控制湿地松粉蚧。  相似文献   

6.
七星瓢虫对苜蓿斑蚜捕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捕食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的数量与苜蓿斑蚜密度呈负加速曲线关系,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为Na=1.024 2N/(1+0.003 3N),捕食苜蓿斑蚜的数量随斑蚜密度增加而增大,但寻找效应随之而降低,日最大捕食量为313头。在10~25℃下,七星瓢虫捕食率y与温度x的关系为y=2.4 1x+3 0.0 7 5,在2 5~3 5℃间的捕食率y与温度x的关系为y=1 2 0-1.2x,2 5℃下七星瓢虫捕食率最高,捕食率达9 0.5%。在种内干扰条件下,其捕食作用率E随天敌密度P的增加而减少,干扰反应数学模型为E=0.4 1 9 3P-0.5 0 1 8。随着叶片数量增多,七星瓢虫和斑蚜之间的距离相对增大,造成捕食率的下降。  相似文献   

7.
对赣南地区湿地松粉蚧生物学特性和生活史进行观测,湿地松粉蚧在赣南地区1年发生4代,以1龄若虫聚集在老针叶的叶鞘内或叶鞘层之间越冬,次年3月开始活动,卵期9~19 d,若虫期22~34 d,越冬代若虫期136~176 d,成虫分有翅型雄成虫、无翅型雄成虫和雌成虫3种,雄成虫生命极短,虫期不到1星期,雌成虫虫期24~37 d。  相似文献   

8.
红点唇瓢虫对松突圆蚧的功能反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 kuwanae Silverstri)为马尾松林间对松突圆蚧有明显抑制作用的一种捕食性天敌。红点唇瓢虫在松树上的密度最高可达20.5头/株,一头红点唇瓢虫一生可捕食松突圆蚧1340.9—2610.6头。为进一步评价这种天敌对松突圆蚧的抑制作用,有必要探讨这种瓢虫对松突圆蚧的攻击力。本文应用Holling的圆盘方程:  相似文献   

9.
棉蚜密度对瓢虫集团内捕食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华北棉田3种常见瓢虫-异色瓢虫、龟纹瓢虫和七星瓢虫为对象,依次在室内和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棉蚜密度对瓢虫种间集团内捕食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室内条件下,随着棉蚜密度的上升,一种瓢虫幼虫对另一种瓢虫卵的捕食量呈下降趋势。与不提供棉蚜的对照相比,提供20、200头棉蚜的处理的捕食量分别平均降低56.5%、92.6%。田间罩笼试验显示出了相似规律,每株蚜量为50、200头时,捕食量较对照(没有棉蚜)平均降低42.0%、56.9%。结果表明,猎物棉蚜的存在能有效降低3种瓢虫之间的集团内捕食作用;棉蚜密度越高,这种趋势越明显。  相似文献   

10.
异色瓢虫在河北南部区域有多个变种,其成虫及高龄幼虫是多种蚜虫的重要天敌之一。2022—2023年普查发现8个变种。通过比较异色瓢虫成虫对当地8种主要蚜虫的取食喜好性,发现其对禾谷缢管蚜、大豆蚜、萝卜蚜、槐蚜表现出明显偏好,平均日捕食量比柳蚜、桃蚜高45.93%~61.54%。根据异色瓢虫捕食特点及当地主要蚜虫种类,选取3、4龄幼虫捕食大豆蚜、萝卜蚜、禾谷缢管蚜,并用Holling II型圆盘方程建立了功能反应模型,结果表明3龄幼虫对上述3种蚜虫理论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86.5、89.9、123.8头,4龄幼虫捕食量分别为197.4、214.9、209.3头。研究结果可为生产上生物防控蚜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引进天敌防治湿地松粉蚧的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昌清  江洪 《昆虫天敌》1994,16(3):114-118
一、湿地松粉蚧发生为害概况目前在广东为害的粉蚧,标本经马里兰美国农业部研究中心的昆虫鉴定和益虫引进研究所Douglass R.Miller博士和杨平澜先生鉴定种名为Oracella acuta(Lobdell),英文名为loblolly pine mealybug,中文名直译应称为火炬松粉蚧,杨平澜和胡金林(1990)建议种的中名为“湿地松粉蚧”.可能是这种粉蚧在广东采集于湿地松,以为害湿地松为主,因而命名为“湿地松粉蚧”.因为“湿地松粉蚧”的中文名已传开了,为了说明方便,本文也采用“湿地松粉蚧”的名称.湿地松粉蚧主要分布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到大西洋沿岸各州,如得克萨斯州,弗罗里达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亚拉巴马州,佐治亚州,南卡罗纳州,北卡罗纳州,弗吉尼亚州,华盛顿州.主要寄主植物有火炬松Pinus taeda,矮松P.virginiana,萌芽松(又称短叶松)P.echinata,长叶松P.palustris,湿地松P.elliottii.以为害火炬松为主.  相似文献   

12.
捕食者—猎物功能反应的统计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开正 《昆虫天敌》2002,24(4):175-179
以往关于捕食者-猎者功能反应的数学模型大多是用微分方程和概率极限定理的方法来推导的。本文采用回归分析,系数显著性检验的方法,直接从实际统计数据出发,得出捕食者-猎物功能反应的统计模型,它是一种拟合得很好的不同以往的模型,为捕食者-猎物功能反应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星豹蛛捕食功能反应及数学模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星豹蛛成蛛对不同密度的棉蚜的捕食功能,以及温度、性别对捕食功能的影响和捕食者自身密度对捕食作用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分别按 Holling、Watt 模型模拟,经卡方检验,其理论值与实测值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4.
湿地松粉蚧三种寄生蜂蛹及蛹壳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通过对湿地松粉蚧Oracella acuta(Lobdell)两种引进天敌迪氏跳小Zarhopalus debarri、火炬松短索跳小蜂Acerophagus coccois与本地天敌粉蚧长索跳小蜂Anagyrus dactylopii(Howard)的蛹及蛹壳的比较,指出可通过寄生蜂蛹及蛹壳的形状、颜色、羽化孔、表面结构特征等对上述三种寄生蜂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15.
室内试验研究了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Tjeder) (Neuroptera:Chrysopidae)1~3三龄幼虫对麦蚜P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的功能反应、二龄幼虫自身密度干扰作用和种内干扰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幼虫的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Ⅱ型,日最大捕食蚜虫量1~3龄分别为331头、470头和767头,功能反应的参数表明中华通草蛉幼虫对麦蚜具有很大的捕食潜能。二龄幼虫自身密度干扰作用分别用Hassel & Varley的模型E=QP-m和Beddington的模型E=at/(1+btw(P-1))进行模拟,模拟模型分别为E=0.555P-0.765和E=0.515/(1+0.551(P-1)),结果表明:随着二龄幼虫密度的增大,其捕食作用率随之减少。二龄幼虫的种内干扰效应试验表明,在捕食过程中捕食者密度的增大和蚜虫数成倍增加的时候,其捕食作用率仍然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6.
黑肩绿盲蝽Cytorhinus lividipennis Reuter是水稻害虫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的捕食性天敌。本文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和田间系统调查,研究了黑望绿盲蝽不同虫态对白背飞虱卵的密度捕食效应、空间捕食效应和发生期捕食时间效应,建立了盲蝽和飞虱卵密度与捕食量回归模型及捕食功能反应模型,测定了不同类型空间的捕食量差异参数,定量地评价了实际捕食能力  相似文献   

17.
1988年在实验室内人工条件下,对三突花蛛捕食棉铃虫幼虫的功能反应进行了初步研究。三突花蛛的捕食功能反应是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而随其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两者密度的增加,相互干扰越显著,捕食作用效应下降。建立了参数方程和模拟模型。该参数方程能在一定程度上描述雌成蛛对棉铃虫初孵幼虫至3龄幼虫的捕食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六斑月瓢虫食性及捕食能力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吴淼生 《江西植保》2000,23(2):33-35
本文初步研究了六斑月瓢虫的食性并对其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以及捕食能力作了观察。  相似文献   

19.
深点食螨瓢虫对二斑叶螨捕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于1995年研究了深点食螨瓢虫Stethoruspunctilum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ur-ticae的捕食作用。在实验室自然温度下,深点食螨瓢虫捕食二斑叶螨的功能反应属于HolingⅡ型反应,当N→∞时,在24小时内,成虫的捕食上限是167头,幼虫是171头。在二斑叶螨与朱砂叶螨Tetranychuscinnabarinus的混合种群中,经对深点食螨瓢虫选择系数的研究后表明,无论是成虫还是幼虫均喜食二斑叶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