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福建沿海均有大黄鱼分布,是海洋捕捞主要经济鱼类之一.福建大黄鱼产量以62年为最高,年产达136万担,64年最低,年产仅13.4万担.七十年代产量逐见上升,79年达91.7万担,现就福建省大黄鱼资源变动情况,提出繁殖保护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我国东南沿海带鱼种群问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带鱼Trichiurus haumela(Forskal)是我国最主要的海产经济鱼类之一,为帆船和机轮拖网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近年来带鱼产量一直居于首位,有关方面迫切需要了解带鱼种群及其资源数量变动的规律。带鱼种群问题的研究既是渔业生产的重要课题,也是带鱼资源数量变动的基础研究之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从渔业资源学角度回顾带鱼资源变动的兴衰。回顾15年来。带鱼产量急剧下降,分析了主要原因是捕捞强度猛增,作业秩序混乱,水域环境污染,资源严重衰退,特别是对产卵带鱼群体的捕捞强度越来越大,严重影响到补充群体密度的增加。作者呼吁,必须在保护好幼带鱼的同时,保护好产卵亲体.否则,带鱼资源将重蹈大、小黄鱼的覆辙。故提出保护产卵带鱼,控制捕捞强度、补充群体密度的合理化、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4.
郭文建 《海洋渔业》1994,16(3):131-132
<正> 我是一个从事水产工作四十多年的老兵,亲身经历着渔业经济发展的辉煌时期的年代,亦目睹着传统经济鱼类被酷渔滥捕,造成资源严重衰退的严峻局面。东海渔场传统“四大”经济鱼类的大黄鱼、小黄鱼、目鱼渔讯消失,濒临绝迹。唯一幸存的当家品种——带鱼,近年来,投入捕捞的渔船越来  相似文献   

5.
颜尤明 《南方水产》2005,1(3):32-36
根据2000~2002年福建海区渔业资源生态容量和海洋捕捞业管理研究项目获得的带鱼样本,对其生物学特征与资源变化作了分析,并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同时对资源状况进行了研究。指出3个渔场体现带鱼资源衰退的生物学特征,建议根据带鱼生物学和资源分析结果,对不同渔场的保护措施加以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6.
带鱼是我国重要经济鱼类之一。近年来产量在我国海洋鱼类中居于首位。因此,带鱼的摄食习性及季节变化的研究,对查明鱼类资源变动情况和原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在黄海区历年收集的资料对带鱼摄食习性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分析福建海蜇渔获量的年间变化,揭示海蜇资源衰退的严重性;应用海蜇生活史特点和实验生态学研究结果,剖析了人为和环境因素对海蜇有性和无性繁殖过程各种变态体的损害;经统计分析,探明了人为破坏是海蜇资源衰退的直接原因,并针对性提出人为可控的管理指标,促进海蜇资源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福建海域鲨鱼资源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当前海洋捕捞由于近内海主要捕捞品种利用过度,资源明显衰退,单位产量和效益不断下降,一些传统鱼类甚至已形不成渔讯。为了寻求海洋捕捞业的发展,水产部门提出:“要因地制宜,拓宽途径,调整作业。支持开发生产,支持开辟新渔场和新的生产领域、新品种的利用。在头足类、虾类、中上层鱼类和小宗经济鱼类上做文章”。在此背景之下,  相似文献   

9.
丁永敏 《海洋渔业》1984,6(4):163-164
<正> 在东海捕捞带鱼生产中,有些生产者认为晴天时产量高而阴天时产量低。但对所谓高低的解释比较笼统,也提不出具体数值予以证实。也不了解东海阴天有何种规律,故难以用来为生产服务。为研究天气晴、阴对带鱼产量的影响,采用春汛3~6月和秋冬汛10~12月的资料似较  相似文献   

10.
东海带鱼渔获量对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动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跃中  贾晓平  林昭进  孙典荣 《水产学报》2011,35(12):1881-1889
为了解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动对东海带鱼渔业产量的共同影响,对1956-2006年东海带鱼渔获量进行了分析.东海带鱼渔获量时间序列可划分成变化趋势和年间变动.变化趋势主要归因于捕捞努力量的单调增长,Fox模型拟合结果,东海带鱼渔获量与捕捞努力量关系显著(P<0.01).移除趋势后,其年间变动与陆地降水、季风风速、海表水温和热带气旋影响指数相关(P<0.05).结果表明,气候变动影响到东海带鱼渔获量年间变动:陆地降雨和径流携带大量营养盐进入沿岸生态系统;而季风则驱动营养盐的扩散和循环,影响着营养盐的利用效率;水温的升高不仅有利于带鱼的性腺发育与成熟,还能增加带鱼的饵料供应;热带气旋所形成的水团流动、风生混合、上升流等能促进营养盐供应并增加水域的生物量.从捕捞努力量和气候变量拟合东海带鱼渔获量的结果来看,与实际渔获量显著相关(P<0.01),并且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实际带鱼渔获量的变化趋势和年间变动.这说明渔获量的变化受到捕捞效应和气候变动的双重影响,未来气候变化将有利于东海带鱼渔业产量的增加,且渔获量年间变动幅度将会比以往更大.  相似文献   

11.
据认为,柔鱼是海洋食物链中的主要链环之一,分布极广,数量很多。它本身是一种凶猛的肉食动物,但也是海洋哺乳动物和鸟类的主要食饵。在世界海洋中,其种类约有350种。在一些地方,柔鱼的捕捞历史已有许多世纪了。柔鱼之所以价值高,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它的食用部分较其它海洋动物的食用部分要多,为体重的60-80%,而其它海洋鱼类却只有20-50%,甲壳动物为20—40%。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委、省政府决定把水产业作为跨世纪培植的支柱产业,要求用15年时间分两步走,形成现代化的大格局,实现福建水产大省、海洋经济大省。 内陆渔业作为全省水产业主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内陆渔业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尤其是淡水冷水资源的利用几乎还是空白。本文试图从冷水性鱼类、冷水资源的概念、现状、资源潜力,渔业经济技术角度,探讨研究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问题。 1 历史的回顾 水资源、热水资源早是家喻户晓的资源概念,但“冷水资源”还很少有人论及。其内涵,一是“冷”,二是“水”,二者缺一不可,综合起来就是低…  相似文献   

13.
闽东渔场冬汛是我省捕捞带鱼的重要渔汛,七十年代以来,汛渔获量在4.6~50万担,变动的幅度比较大。  相似文献   

14.
东海群带鱼的增殖曲线和资源管理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顾惠庭 《水产学报》1980,4(1):46-61
本文利用渔捞统计、年龄组成等生物学资料,探讨了东海群带鱼的增殖关系,得出东海群带鱼的增殖曲线为 R=1525Ae~(-0.0016A) 。最大补充量时所需的亲鱼量 A_M=600。并将从增殖曲线公式求得的增殖关系理论值,用亲鱼与补充量关系模式进行了模拟计算。求得了最初被捕年龄t_0=1~5时的资源持续产量和最大持续产量。计算结果表明: (1)t_c=1时,原始资源水准时的亲鱼量 A_V=4659,平均体重W=414.9克,捕捞对象资源量(尾数)N_V=9.9×10~3。虽然鱼体大,平均体重大,但由于资源增殖率低,资源量水准也低。 (2)最大持续产量时亲鱼量A=600,只有原始资源水准时的1/8,平均体重只有原始资源水准时的1/4。但由于补充量为最大,捕捞对象资源量(尾数)却增加了近35倍,资源量(重量)亦增加9倍。 (3)目前由于捕捞强度不断增大,产量超过了资源最大持续产量,1978年亲鱼量已下降到A=154,只有最大持续产量时的1/4,这是资源利用过度的危险水平。捕捞对象资源量和补充量都只有最大持续产量时的1/2多一点。 (4)要使资源恢复到最大持续产量水准,必须采取限制产量的措施。将产量控制在低于持续产量水平,使剩余的亲鱼量能逐步恢复到A=600水平。如果1979年将产量控制在1978年产量的80%水平,到1980年亲鱼量或可恢复到A=600水平。这样再过两年,产量  相似文献   

15.
浙江近海冬汛带鱼渔获量预报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近海(包括嵊山渔场)冬季带鱼汛,是我国海洋渔业中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和时间最长的渔汛。做好渔汛的渔情预报工作,对统筹安排渔场、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浙江近海历年冬汛带鱼总产量及其有关因子,建立了多元回归预报方程。方程的检验和独立样本检验的各主要指标表明,方程是可取的,预报效果也较好。一、材料与方法我们收集整理了浙江近海1954~1977年冬汛带鱼总产量,与各预报因子的资料。采用多元线性回归作为渔获量预报方法。渔获量的变动往往受到许多因子影响,主要可归纳为三方面:渔业资源量的多寡、  相似文献   

16.
大甲够Mcgalaspis cordyla属够科大甲够属,俗称“铁甲鱼”,为暖水性、集群洄游的中上层鱼类。广泛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大洋洲、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南半岛、中国东南沿海以及日本,东海以台湾海峡为较多。据不完全统计,1971—1984年问,闽南地区灯光围网大甲够渔获量变动于1—2,563吨之间,年平均渔获量798吨(表1),在围网渔业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浙江近海乌贼资源评估及乌贼渔业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曼氏无针乌贼 Sepiella maindroni deRochebrune(以下简称乌贼),是我省海洋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随着夏汛大黄鱼资源的衰退,对乌贼的利用也随之加强,致使1981午以来乌贼生产呈现出持续的低产。浙江近海的乌贼基本上可分为浙北和浙南闽东两个种群,其中以浙北种群的群体为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07年5月、2008年5月和6月东海近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水域带鱼群体的相对资源密度、空间分布及产卵群体的生长特征和繁殖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5月、2008年5月和6月带鱼群体的相对资源密度分别为13.07±5.17、14.34±6.64、16.10±6.28 kg/h,出现频率均在85%以上,对总渔获量的贡献率分别为63.55%、60.20%、53.77%。东海近海带鱼产卵群体平均肛长为182.62 mm,优势肛长为150~200 mm;平均体重为102.77g,优势体重为50~110 g。雌、雄产卵个体间肛长-体重关系无显著差异(P>0.05),呈等速生长,肛长-体重关系为W= 4.520×10-5L2.795 (R2=0.929,n=349)。经χ2检验,带鱼产卵群体♀:♂均大于1,肛长210 mm以下,雌性个体占优势,其所占比例随肛长增加而不断变大,雌雄个体的50%性成熟体长分别为164.65、171.65 mm。  相似文献   

19.
东海带鱼生殖和补充特征的变动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汉祥 《水产学报》2003,27(4):322-327
根据1986—2000年对东海和南黄海渔获带鱼的生物学基础调查,利用世代分析方法计算了东海带鱼的资源数量,分析了东海带鱼生殖和补充特征的变动状况,同时研究了环境与带鱼补充量变动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捕捞压力的增大,东海带鱼的最小成熟体长、产卵亲体的平均体长、平均体重组成进一步缩小,个体繁殖力提高而卵径变小;实行伏季休渔后,东海带鱼的补充群体数量大幅度增加,单位亲体的补充量比伏休前增加45%~60%,证明了伏季休渔的生态效益;带鱼补充群体数量与亲体数量、海中温度、伏休时间成正比。目前东海带鱼的亲体数量仍显不足,应进一步减少对带鱼的捕捞强度。  相似文献   

20.
水深至1000米,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11.9%,但每年的渔获量却占海洋总渔获量的90%,其中的绝大部分捕自50-600米以内水深。可见,上述海区的捕捞强度是非常高的,己达到极限。在这些海区,虽然近年大大扣强了摘捞力,但是单位渔获量却明显下降、很多传统的捕捞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