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科学养鱼》2005,(2):40-40
日前,江苏省太湖渔管委和无锡市滨湖区渔种管理站组织了10万千克约200万尾花、白鲢鱼种在西太湖的梅梁湖投放。据悉,此举是利用“生物链”治理西太湖上游宜兴、无锡一带的水域蓝藻污染。  相似文献   

3.
4.
<正>一、蓝藻的危害蓝藻易在湖面和池塘大面积暴发。目前,对导致蓝藻暴发的机理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但主要因素有:高度富营养(硝酸盐、磷)、水酸碱度低(低CO2)、高温、强光照度、水流停滞、低的氮磷比:(10~12)∶1。蓝藻  相似文献   

5.
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高度关注,有人说它是一种“天灾”,有人说是一种“人祸”,还有人说这是一种“天灾+人祸”。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姜文来认为,这次事件完全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的“人祸”行为。如果我们没有排放大量污染物到水体之中,即使外界条件都具备,也不会产生蓝藻这种大暴发现象。如果非得有一个形象概念的话,那么人祸部分至少应该占80%,天灾部分占20%。  相似文献   

6.
生物调控防治池塘蓝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蓝藻对水体的危害 1.蓝藻“水华”中以微囊藻占绝对优势,微囊藻的大量繁殖抑制了其他浮游植物的正常生长,对鱼类有利的浮游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就受到很大的影响。2。池塘中出现蓝藻“水华”时,水体表面形成一层“绿色浮渣”,水体的水质开始恶化,降低水体的透明度,增加浊度,水面被藻类遮盖,  相似文献   

7.
在爆发蓝藻危害的大英县五五水库,1周时间内投放两种规格的花白鲢鱼苗约18万尾,使花白鲢密度达到亩均100尾,10天左右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验证生物蓝藻抑制剂对各类型水体蓝藻的杀灭作用,于2015~2016年选取以盐碱水、淡水、生活污水为水源的3类蓝藻暴发的养殖池塘,开展了生物蓝藻抑制剂与传统灭藻剂(硫酸铜)杀藻效果的对比试验;于2016年7~8月在蓝藻暴发的沧州市南湖开展了生物蓝藻抑制剂对大型景观水体蓝藻杀灭作用的试验。结果显示,对上述4种类型水体使用生物蓝藻抑制剂,48 h后蓝藻被杀灭,水体中氨氮、硫化氢均未检出,pH降到8.0以下,溶氧量上升到4.5 mg/L以上,藻相以绿藻门的小球藻为主,水质优良。使用传统杀藻剂虽然能杀死蓝藻,但水体的pH、氨氮、硫化氢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试验证明,生物蓝藻抑制剂可以在2~3 d内有效去除养殖水体中的蓝藻并改善水质,在大型水体"水华"综合治理中也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太湖蓝灌治理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药物、生物、机械加工治理蓝藻1.1硫酸铜(CuSO4)在水产养殖上,养鱼池塘发生蓝藻,常用的药物杀灭方法是用硫酸铜全池遍洒。早期海洋赤潮治理也常用硫酸铜,效果较好。但二价铜离子对生物幼体的变态具有致畸性,并引起饵料藻类的严重脱落。同时,硫酸铜具有毒性,能破坏水体正常的生态系统,目前在特种水产品和海珍品的养殖中使用都持谨慎态度。由于太湖是城镇居民的饮水源,所以不能采用硫酸铜来治理蓝藻。1.2大麦杆无锡市前几年用水葫芦隔治蓝藻的方法,经过实践证明不能解决蓝藻问题。最近有见报道,国外利用大麦杆控制蓝藻,从实验室…  相似文献   

11.
《水产养殖》2007,28(2):20-20
近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获悉,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和测算,采用纯生物治理手段,向太湖投入价值1亿元、大约2.8亿尾鲢鱼苗可有效控制太湖蓝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调查了南太湖水体蓝藻爆发前后底栖动物的种类及数量。2008年在南太湖中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1科、21种(属)。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768个/m2,平均生物量为248.783g/m2。第一优势种群为软体动物的河蚬,其次为环节动物寡毛纲的霍甫水丝蚓。结果显示,在蓝藻爆发高峰期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3.
调查了南太湖水体蓝藻爆发前后底栖动物的种类及数量.2008年在南太湖中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1科、21种(属).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768个/m2,平均生物量为248.783 g/m2.第一优势种群为软体动物的河蚬,其次为环节动物寡毛纲的霍甫水丝蚓.结果显示,在蓝藻爆发高峰期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4.
太湖地处江苏省东南部,东临上海,北抵长江,南接浙江,为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面积320多万亩。湖区水产资源丰富,渔业生产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内陆渔业生产基地。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流域经济的迅速发展,水域环境逐步恶化,太湖水质不断下降,尤其是富营养化日趋加剧,逐步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太湖水污染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先后被列入我国“九五”期间重点水域污染防治计划和江苏省政府水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之一。经过三年多努力,如期完成了太湖网围养殖调整的目标任务。回顾太湖网围整治…  相似文献   

15.
太湖蓝藻以微囊藻(Microcystis spp.)为优势种,对环境产生严重危害。对太湖微囊藻提取物的氯仿部位进行了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蛋白水解活性测试和主要化学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太湖微囊藻提取物的氯仿部位具有明显的促进南极大磷虾蛋白自溶的作用,且作用呈剂量相关性。对这一活性部位开展进一步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4个主要的氨基酸衍生化合物,分别为(1)3-(1-甲基丙基)-6-(苯甲基)-2,5-哌嗪二酮、(2)3-(1-甲基乙基)-6-(苯甲基)-2,5-哌嗪二酮、(3)3-甲基-6-(苯甲基)-2,5-哌嗪二酮和(4)N-(2-苯基乙基)丙氨酸,均为首次从微囊藻属中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16.
鉴于蓝藻"水华"能产生新型神经毒素-β-N-甲氨基-L-丙氨酸(β-N-methylamino-L-alanine,BMAA),并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在水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进行传递;选取武汉东湖子湖—官桥湖,采用HPLC-MS/MS分析方法,在蓝藻水华暴发期间,测定湖水、蓝藻及鱼体内游离态和蛋白结合态BMAA毒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在水体中未检测到溶解态BMAA(在检测限0.05μg/L以下),但在微囊藻细胞及鱼体内(干重)均能检测到,含量均值分别为(0.040±0.002)μg/g和(0.32±0.317)μg/g,说明官桥湖在暴发水华后,蓝藻产生了BMAA毒素且被鱼类吸收和放大;不同鱼体(干重)累积BMAA的程度不同,总BMAA含量(干重)分别为鳑鲏(0.243±0.205)μg/g,鲫(0.126±0.040)μg/g,鲤(0.613±0.120)μg/g,鲢(0.028±0.018)μg/g,鳙(0.039±0.021)μg/g,鳊(0.879±0.243)μg/g;鲤和鳊的富集浓度较高,且与其它几种鱼有显著性差异(P0.05)。按照WHO生活饮用水安全标准的建议进行推算,官桥湖鱼肉EDI值(估算的每天摄入量)为1.015μg/(kg·d),显著低于估算出的TDI值(日容许摄入量)0.5mg/(kg·d),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急性中毒,但由于BMAA毒素为慢性毒素,不能忽视经常食用鱼肉后的累积风险。建议有关部门将东湖水产品的BMAA毒素纳入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17.
2008年8月17日,笔者所在公司的一养殖塘内出现了红色水块,在塘内成零星不均匀分布。经过巡塘,疑似为漂浮于水面、塘内硅藻分泌的油滴以及虾料中的油滴混合物。但仔细观察发现并无油状分层现象,红色水体较均匀。  相似文献   

18.
正为保护太湖生态,通过"以渔控藻",改善水质、修复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2013年起,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太湖鲢鳙鱼控藻项目在无锡竺山湖试点,在不投饵的情况下,60米~2的网箱产出450~700千克鲢鳙鱼一龄苗种。2014年至今连续实施太湖"以渔控藻"项目,大规模放流鲢鳙鱼苗近5亿尾,消耗藻类658万吨,取得良好  相似文献   

19.
2018年冬季(12月)在太湖设置24个采样点,用网目12cm、7cm和3cm的浮、半沉和沉刺网和网目1.6cm的地笼相结合采集鱼类样本,参考历年渔业监测结果,选取4个参照点,筛选5大类27个候选参数,构建太湖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体系(Fish 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F-IBI),评价太湖水质状况。在太湖共采集鱼类1765尾,1门1纲6目8科28属37种,总重94017.7g。2018年冬季太湖鱼类的优势种类为刀鲚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优势度为43.23%,重量优势种类为鲤Cyprinus carpio,优势度为37.57%。该体系包括鱼类总物种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肉食性鱼类个体百分比、鱼类总个体数、产粘性卵鱼类物种数百分比、借助贝类产卵鱼类物种数百分比、中等耐污鱼类个体百分比,共7个参数。等级和评分为:"优",F-IBI≥4.36;"良",4.36F-IBI≥3.27;"中",3.27F-IBI≥2.18;"一般",2.18F-IBI≥1.09;"差",F-IBI1.09。结果显示:西部湖区和湖心区为"一般";南部湖区和梅梁湾为"中";竺山湾为"中"~"优";东部湖区和贡湖湾为"良"~"优"。F-IBI结果与水生态健康指数(M-IBI)、物理生境指数(PHI)的相关性好,而与水质参数的相关性不高,这表示鱼类为湖泊顶级生物类群,活动能力强,其状况反映出水体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环境要素的综合结果,建议M-IBI将F-IBI纳入,以丰富水生态健康体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