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85年1月 ̄1988年春,从山东引种山楂嫁接苗13万株,在开化县麻坞村设0.076hm^2丰产试验园和1.067hm^2示范园,经过几年栽培实践,5年生产试验园每公顷产量达32100kg,示范园每公顷达19875kg,并取得了一定的栽培试验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1985年1月~1988年春,先后从山东泰安、临沂等地引种山楂嫁接苗木13万株,现生长结果良好,引种成功,实践证明山楂“北果南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大果山楂(Rosaceae Crataegus gu-isiensis m.f.)蔷薇科山楂属的一个新种,目前处野生状态。果可供食用或药用,其果肉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作用,是当前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紧俏商品之一。  相似文献   

4.
山楂锈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楂锈病由梨东方胶锈菌Gymnosporangium haraeanum Sydow引起。其转株寄主为龙柏。该病发生早晚和轻重与转株寄主、气候条件、树种、传播因素等有密切关系。防治上提出了在清理转株寄主的基础上,结合摘除菌瘿,适时进行化防可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5.
山楂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山楂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主要介绍了山楂在食品、制药工业的应用,简单论述了存在的问题,并对可能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对山楂果酒酿制过程中总糖、酒度和总酸等主要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表明,前发酵初期总糖下降速度与酒度上升速度都较快,随后逐渐减缓,总酸在前发酵过程中呈上升趋势。在后发酵过程中,前期总糖下降与酒度上升均较缓慢,随后加快,总酸变化不大。在整个发酵过程中总糖下降与酒度上升规律一致。陈酿期间酒度与总糖变化很小,总酸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钟祥 《云南林业》1997,18(1):18-19
  相似文献   

8.
山楂白粉病病原以菌丝体在病芽内越冬,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一年可进行多次侵染。该病的发生与气候、品种、园内野生山楂的数量、坡向等有一定关系。喷70%代森锰锌500倍液防治效果最佳,喷40%多菌灵胶悬剂治疗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9.
10.
山植为蔷薇科山楂属植物山里红(CrataegusPinnatifidaBungeVar.MajorN.E.Brown)、山楂(C.PinntifidaBunge)及野山楂(CCuneataSieb.etZucc)等的成熟果实。在我国东北、华北和广东、广西、福建等地都有种植。目前我国约有山楂310万hm2,年产量约50万t。由于资源丰富,人们只注意利用了果实。而山楂叶自生自落,无人问津,使这一宝贵资源严重浪费,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积极开展山植叶的开发利用,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满足日益增长的天然食品和天然药物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1山幢叶的化学成分山植果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  相似文献   

11.
牡丹江地区大面积栽培山楂已有10几年的历史,是黑龙江省山楂主要产区。山楂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由温饱型向营养保健型的逐步转化,喜食山楂的人日益增多,栽培山楂经济效益很高,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条有效途径。但是,近几年来,山楂白粉病和花腐病危害日趋严重,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提高栽培山楂的经济效益,我们探索出山楂上述两种病害的发生规律及其有效防治措施。二 山楂白粉病1.1 症状 主要为害山楂新梢、幼果和叶片。新消受害时病部布满白粉,节间变短,生长细弱,严重时枯死。幼果在落花后不久即可被害,受害处出现白色粉斑,逐渐蔓延到果面上,严重时幼果向一侧弯曲,造成幼果大量脱落。稍大果实受害后,病斑硬化、龟裂,果实畸形,着色不良。幼叶被害产生退色、绿斑,形成白色扑状物,严重时病叶皱缩卷曲、焦枯。1.2 发病规律 山楂白粉病是由真菌危害引起的。病菌在病叶、病果中越冬。春雨后放射子囊孢子,首先浸染野生山楂幼树或根蘖,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靠空气传播进行再次侵染。6~7月份时为发病盛期,至9月间停止发生。一般早春发病重,根蘖多和管理粗放的山楂园易发病。  相似文献   

12.
山楂具有营养价值高、药用价值高、又是食品加工的好原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广阔,价格高于苹果两倍多,种山楂效益好。但是,地处北方高寒冷凉山区的鹤立林业局和佳木斯,冬季最低温度有的年份在-40℃能否栽培山楂,我们进行了引种试验。从1985年开始,经过四年,获得了初步成功。山楂在高寒的北方越冬安全,长势良好,着色好,果实比较理想,试验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3.
山楂叶的化学成分及其开发利用梁淑芳(西北林学院,陕西杨陵712100)黄汉民(铜川市城区农技服务中心,陕西铜川727000)马柏林(西北林学院,陕西杨陵,712100)韩冰(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陵712100)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  相似文献   

14.
山楂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及提取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主要介绍目前在山楂叶中检测出的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成分、检测方法及其总黄酮的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5.
山楂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楂锈病是山楂的灾害性病害。它的发生与气候、品种、地理环境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4~5月份的高温高湿气候有利于该病的发生与发展。其防治采用多环节控制病原数量。药剂防治以喷粉锈宁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6.
果胶对山楂加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铭章 《河北林果研究》2009,24(3):309-310,323
果胶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各种水果中,具有凝胶、粘韧、增稠乳化等作用。山楂中果胶含量达6.4%,居所有水果之首。丰富的果胶物质决定着山楂特有的加工性能和特有的加工产品,从而使其加工产品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7.
我省山楂树近几年发展很快,总面积已达200万亩以上,面积最大的平邑县和费县都达12—13万亩,很多是矮化密植栽培。有些试验地和丰产园,亩产达到3000多公斤,但从面上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早花早果,只进行拉枝捋枝,大枝乱,小枝密;一缓再缓,光腿现象严重;株行间距小,不利于进园管理;光照不足,产量不高,树体未老先衰。为此,建议在加强土肥水管理的基础上,再注意以下几方面的管理。  相似文献   

18.
山楂种子层积过程中抑制物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抑制物质在种子休眠中的作用及层积解除休眠的机理提供理论依据,分别提取、分离了经不同时间层积处理后的山楂种子的种壳、种皮和种仁中的抑制物质.并就白菜种子的发芽进行实验,对各分离相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生物测定,以干藏种子作对照,研究其抑制物质的分布及其在层积过程中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山楂种子的种壳、种皮和种仁中均含有抑制发芽的物质,从种子各部位提取物分离得到的7个分离相中,除种壳和种皮各有1相分离物对白菜种子的萌发没有抑制作用以外,其余各相分离物均能显著地抑制其发芽;抑制物质的作用随着层积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层积至5个月时,种壳和种皮各有4相分离物具有抑制作用.种仁有6相;层积至6个月时,种壳有3相分离物具有抑制作用,种皮和种仁分别有1相与2相;此时种子的休眠仍没有解除,这说明在山楂种子的不同部位存在着抑制物质,这是山楂种子休眠期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山楂的采种期以果实初着色期较为适宜.采集山楂果后,用碾子将果肉压开(切不可压伤种子),然后用水淘搓,除去果肉和杂质,再将净种放在缸内用凉水浸泡10天,每隔两天换_次水。从缸内取出山楂种子,趁湿进行沙藏。以一份种子、四份湿沙(湿度以手握威团不滴水、松开不散为宜)混拌均匀,放入挖好的坑内。坑挖在向阳背风处,深1米,宽80厘米,长度视种子多少而定。将混好的种沙放在坑底摊平,厚度8~10厘米,然后在种子上方10厘米处搭放一层木棒,木棒上放一层蒲包  相似文献   

20.
4种山楂种子中抑制物质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抑制物质与山楂种子休眠的关系,用80%的甲醇提取4种山楂种子内果皮、种皮及种胚的抑制物质,再用系统溶剂分离法将甲醇提取物分离为石油醚相、乙醚相、乙酸乙酯相、甲醇相及水相5相组分;用各相组分处理白菜种子,通过白菜种子发芽试验对抑制物质进行生物测定。结果表明,4种山楂种子各部位的乙醚相、乙酸乙酯相及甲醇相分离物抑制活性较高,石油醚相及水相分离物抑制活性较低;大山楂(伏山楂和大旺)种子较小山楂(辽宁山楂和抚宁野生山楂)种子每粒所含抑制物质活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