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
马尾松林抚育间伐计算机决策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马尾松单木生长量模型,运用动态模拟方法,以Windows98为操作平台,以VisualC++为开发工具,研制了马尾松林抚育间伐的计算机决策系统.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分别以林分最大蓄积量、最大生物量或最大货币收益为经营目标,求解在各种间伐体制下各龄阶的最适经营密度.模拟结果表明适时间伐明显促进了林分的生长,且立地质量越好,间伐所产生效益越显著.  相似文献   

2.
以黑龙江省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获取的调查数据,综合林分生长模型、动态规划模型等,以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为经济评价方法确定出落叶松大、中径材优化经营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6地位级适合培育中径材,不同初植密度林分间伐3次就可以进行主伐;18地位级以培育大径材为主,密度4 400株/hm2的林分需要间伐5次,而密度3 300株/hm2的间伐4次就可以获得目的材种;20地位级也主要培育大径材,经过间伐45次后,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全部优化经营模式内部收益率均在15%以上。本研究为提高落叶松人工林经营水平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林业科技》2021,46(4)
选择约30年生的人工落叶松林开展近自然间伐改造,将未实施间伐改造的相似林分作为对照处理,比较分析了近自然改造处理后落叶松林间林木生长以及草本植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变化,其结果表明:经过近自然间伐改造1年后,间伐处理的林分胸径、蓄积量均显著或者极显著高于对照,且目标树对胸径极显著高于对照处理的贡献与非目标树有所差异;近自然间伐改造处理1年后,林下草本植物的丰富度、多样性较对照有所增加。由此可知,近自然改造处理后,有助于促进落叶松人工林的生长、增加林分蓄积量、提高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短期内即可发挥一定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
抚育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2年生杉木人工林进行2次间伐,其中第1次间伐时林龄为12年,第2次间伐时林龄为17年,并于23年生时主伐,采用不同间伐强度和不同间伐方法研究抚育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以B处理(第1次为35%、第2次间伐强度为15%)的间伐强度较为适宜,主伐时单位面积累计蓄积量(间伐+主伐)最大,其胸径增长和林分立木...  相似文献   

5.
在辽宁清原县选择25年生落叶松人工林进行近自然化改造,以不间伐林分作为对照,研究近自然化改造对林分生长和林下草本层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伐1年后,间伐林分平均胸径和林分材积生长量及生长率均高于对照,差异显著(p0.05)。在间伐林分中,目标树的胸径生长量显著高于一般林木的胸径生长量。近自然化改造显著地提高了林下草本层植物多样性,间伐林分林下草本层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高于对照。因此,近自然化改造促进了人工落叶松林的林分生长,提高了林下草本层植物多样性,有利于目标树的持续快速生长。今后经营落叶松中龄人工林时,应多关注目标树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杉木材不同抚育间伐强度效应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14年生杉木材中进行间伐强度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强度间伐对胸径和单株材积生长效应最佳;弱度间伐后的蓄积量最大,不同间伐强度对树高生长和林分总收获得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信州落叶松人工林生长模型及其系统收获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小贤 《林业科学》1997,33(1):42-50
系统收获表能预测现实林分在各种经营体系下的生长过程和收获量。本文根据信州落叶松人工林固定标准地观测数据,从林分和单木两个水平分析和建立了生长模型,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信州落叶松人工林系统收获表,提出系统收获表的一般编制方法。本研究的特点是以现实林分为研究对象,建立全林分生长模型和林分径阶生长模型,将前者的总生长量通过后者分配给各直径阶和树高阶,以保证林分水平的预测结果和单木水平的生长是相容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长白落叶松不同立地等级和经营密度的林分进行经营模拟研究发现:在即时间伐的情况下,木材径级与初始造林密度没有相关关系,与立地等级关系极为显著,低密度经营措施不能有效增加木材径级;问伐和主伐收获总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增幅差异不明显;如果考虑营林投资的时间成本价值。长白落叶松人工用材林的培育周期不应超过60年。  相似文献   

9.
矿区废弃地刺槐人工林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平顶山市矿区废弃地刺槐人工林标准地资料 ,模拟出各测树因子的生长模型 ,研究林分生长过程 ,确定数量成熟龄及林分蓄积量 ,并提出了该地区间伐的时间及主伐年龄。  相似文献   

10.
《林业实用技术》2021,(6):89-91
根据林龄和已经采取的抚育间伐次数,选择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中龄林小班2个,通过布设样地来调查树高、胸径、林木数量等林分因子,分析间伐次数与林分密度的关系以及对蓄积量和径阶的影响。随着间伐次数的增加,林分密度减小,同时林分的平均径、平均高和单株蓄积量增加,且随间伐次数的增多,增加量越大;其中单株蓄积量的变化最为明显,间伐增加1次可提高37.95%,增加2次可提高76.35%。基于抚育间伐而实施的密度控制技术,有效地促进了日本落叶松的生长、提高了单株蓄积量和林分中大径木的数量,是培育日本落叶松大径木林最为核心的技术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择四川盆地的川东北山地、川西南山地、川西高山峡谷区的日本落叶松幼龄林、中壮龄林、近熟林,对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的林分结构、郁闭度、密度、蓄积量、生产力等调查和树干解析分析,根据日本落叶松人工林胸径连年生长量下降时间的变化,林分郁闭度需要恢复的时间,自然稀疏规律的综合分析,提出抚育间伐技术,并对初植密度与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合理间伐的相关关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利用几十年的定位观测数据,分析了抚育间伐对辽东山区红松人工林、天然次生蒙古栎林和人工诱导的阔叶红松林3种林型林分总断面积和总收获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区相比,抚育间伐没有提高红松人工林的林分断面积和蓄积总生长量,但极强度和强度间伐能提高红松人工林的林分断面积生长率。林分总断面积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各间伐强度均能提高林分总断面积,极强度间伐除外。抚育间伐能提高红松人工林林分蓄积生长率,弱度区除外;红松人工林林分总收获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各间伐强度均能提高林分总收获量,中度间伐效果最好。抚育间伐能提高蒙古栎林林分断面积和蓄积总生长量、生长率以及林分总断面积和总收获量,各指标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中度间伐效果最好。抚育间伐能提高人工诱导的阔叶红松林林分断面积和蓄积总生长量、生长率以及林分总断面积和总收获量,林分断面积和蓄积总生长量、林分总断面积和林分总收获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升高,林分断面积和蓄积生长率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先升高后略有降低,强度间伐效果最好。可见,合理的间伐强度能够提高3种林型的林分总断面积和总收获量。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人工同龄纯林自然稀疏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马尾松4~20年生不同密度的人工同龄纯林生长资料的分析表明:第1次树高生长分化高峰期在4~7年生,第2次在11~14年生,幼林郁闭后林木直径分化状态比较稳定。中幼林期抚育间伐主要采伐劣等木,进入近熟林期后除采伐劣等木外,还可采伐一部分中等木。间伐施工应以留优去劣为主,适当照顾均匀。总稀疏强度与密度呈正相关性,出现稀疏的时间随密度增大而提前;连年稀疏强度高峰期出现在林分郁闭后的一段时间内。根据总稀疏强度与稀疏时间同密度的关系可确定不同密度林分的间伐强度与时间。利用马尾松人工林观测资料拟合出与立地条件、现存株数密度、林龄三因子相关的自然稀疏模型,从而可推算出不同立地条件的自然稀疏表,为马尾松人工林密度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Analyz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structure and growth dynamics of semi-natural plantations is useful for their management. Since 1987, 16 plots with 4 treatments (CT: control; LT: light thinning; MT: medium thinning; and HT: heavy thinning) by 0, 20, 30 and 40% of basal area removal, respectively, and four replications were established in semi-natural larch-spruce-fir forests in northeast China. The structure and growth dynamics of semi-natural larch-spruce-fir stands and the effects of thinning on the growth,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were examined. A mixed model repeated measures analysis of variance (RMANOVA) was used to test the effects of treatment and time.

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ces in periodic annual increment (PAI) of stand basal area and volume and the individual diameter and volume among treatments changed over time in a complex statistical interaction. Thinning, however,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growth at tree and stand levels 12 years after thinning while the PAI of the diameter, basal area and volum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inning intensity.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the total stand yield among treatments. Composition of tree species group (larch, other conifers and deciduous trees) during monitoring years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Moreove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tree species and size diversity among treatments in the years following thinning. Both thinning and control plots had similar understory plant diversity after the 12 year period. Univariate point patter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clumped and random distributions were dominant for tree species groups in this study. The current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regeneration dynamics within these semi-natural plantations suggested a development towards mixed coniferous and broad-leaved forests.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larch plantations towards mixed broad-leaved Korean forests with a more diverse structure, the climax vegetation in this region, we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在利用Richards函数对湿地松生长进行拟合和利用动态规划方法在计算机上直接模拟抚育间伐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江西省丘陵区湿地松多效益经营模式林分的采伐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湿地松多效益经营模式林分始伐年龄为8.10年,主伐年龄为25年,最优抚育间伐方案为间伐3次(含始伐),时间分别为第8、12及16年,间伐强度分别为每公顷950、700、300株,最后保留株数为每公顷550株。表2参7。  相似文献   

16.
杉木丰产林的生长发育规律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福建省来舟林业试验场39年生丰产杉木人工纯林采用林分解析法,求解各测树因子的生长模型,研究林分生长过程及林分的数量成熟和工艺成熟,提出该区第一次间伐时间和林分的主伐年龄。  相似文献   

17.
大岗山丘陵区杉木中幼林低密度控制及深抚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惠刚盈  罗云伍 《林业科学》1993,29(4):373-378
近年来,国际上由于工资水平的提高和劳动力的缺乏,从而普遍采用低密度控制,即加大造林株行距,加大疏伐强度、减少疏伐次数,以提高林分质量,提前获得收益。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Hook)是我国重要用材树种,生产中通常采用多次下层间伐方式。本文对杉木中幼林一次性间伐的合理保留密度即主伐密度以及深抚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一、试验地概况试验是在江西大岗山山下林场陂元Ⅰ区杉木人工林中进行的。地理坐标为114°36’E、27°42’N,地处中亚热带东部罗霄山北端武功山余脉,海拔130-220m,属丘陵山地。土壤为页岩上发育起来的黄红壤,土层厚度为80-150cm,腐殖质层(A+AB)厚度约为25cm。土壤容重为1.2(g/cm~3)左右,pH值为4.4-4.8,有机质含量约为2.5%。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型,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的特点:年均降雨量1590.9mm,降雨量集中分布在4-6月,占全年降雨量的45%,年均蒸发量1503.8mm,相对湿度80%,1月平均最低温度-5.3℃,无霜期270天左右。主要林下植被为:杜茎  相似文献   

18.
文中在利用 Richards函数对湿地松生长进行拟合和利用动态规划方法在计算机上直接模拟抚育间伐的基础上 ,初步确定了江西省丘陵区湿地松多效益经营模式林分的采伐技术。研究结果表明 :湿地松多效益经营模式林分始伐年龄为 81 0年 ,主伐年龄为 2 5年 ,最优抚育间伐方案为间伐 3次 (含始伐 ) ,时间分别为第 8、1 2及 1 6年 ,间伐强度分别为 95 0、70 0、30 0株·hm2 ,最后保留株数为 5 5 0株·hm2 。  相似文献   

19.
马尾松人工林不同抚育间伐强度的生长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15a生的马尾松人工林进行抚育间伐强度效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强度间伐对胸径和单株材积生长效应最佳,强度间伐的蓄积量最大;不同间伐强度对树高生长和林分总收获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