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2007—2019年我国除港澳台之外的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农业碳排放测算模型对中国31个省份农业碳排放总量进行测算,对其时序特征和区域差异进行描述和分析。采用空间Moran’s I全局指数和莫兰散点图分别从整体和局部分析中国31个省份农业碳排放的空间相关性和集聚特征。结果表明,2007—2019年我国农业碳排放呈现出“快速增长—缓慢增长—加速减少”3个阶段的特征。中部地区农业碳排放总量大于东部地区大于西部地区。化肥是我国农业碳排放的第一大碳源。2007—2019年我国农业碳排放存在显著全局空间自相关,但集聚效应不断弱化。2007—2019年我国农业碳排放存在显著局部空间自相关,呈现出高高、低低集聚的特征。研究期间内大部分省份聚集区较稳定,少数省份空间集聚区发生微弱变动。高-高集聚区省份中大多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低-高区容易向低-低区和高-高区过渡。低-低区中省份最多,主要集中在东西部地区。高-低集聚区中省份大多是西部地区。进而提出减少农业碳排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农业碳排放时序特征与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讨江苏省农业碳排放时序特征及未来碳排放趋势,利用排放因子法对江苏省2000—2019年农业碳排放进行估算,并运用STIRPAT模型对2020—2030年全省农业碳排放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江苏省2000—2019年的CO2排放当量(CO2e)整体呈现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并在2005年达峰,估算为8 361.77万t,其中种植业、畜牧业则分别在2010年、2003年达峰,种植业排放量远高于畜牧业。农业CO2e排放强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03年后排放强度逐年递减,到2019年已降至1.31 t·万元-1;在各碳源中,水稻种植是全省农业碳排放的最大排放源,而在主要畜禽中,猪养殖过程中造成的碳排放远高于其他畜禽;预计2020—2030年,伴随城镇化发展、农业人均GDP提高和农业碳排放强度的进一步降低,全省农业CO2e排放量仍将呈下降趋势,在减碳的同时可以兼顾农业经济高效发展。研究表明,江苏省农业已实现碳达峰,未来农业碳排放的持续降低将有利于加速全省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中国森林碳汇潜力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核算我国森林资源碳储量和价值量,摸清我国森林资源家底,了解森林资源状况,合理制定林业发展规划.预测森林碳储量及碳汇潜力,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林业发展目标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73?2018年间9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森林蓄积量法核算我国森林资源总碳储量及其变化情况,并按照不同林种... 相似文献
4.
为落实“双碳”行动目标,本文对威海市对2001—2020年农牧业生产碳达峰时序以及碳中和主要途径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威海市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6年达到峰值,排放量为69.6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CO2 e,以下均用“CO2 e”表述),种植业和畜牧业分别在2006年和2009年实现碳达峰,排放量分别为68.17万吨CO2 e和1.66万吨CO2 e,其中化肥和农药减量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果业则是农业碳汇的最大来源。建议通过稳定果园面积、提高地力等级、推广秸秆还田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等,进一步发挥农业在威海碳中和实践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依据IPCC经典碳排放计算理论,基于种植业碳排放、禽畜业碳排放2个方面,测算了中国主要热带地区海南省及18个市县2011—2021年主要农业生产活动碳排放量,分析其碳排放的时序特征,运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了2022—2035年海南省及各市县农业碳排放量。结果表明:2021年海南省农业碳排放量为397.67万t, 2011—2021年海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呈现出先上升后波动下降的趋势;2010—2021年,海南省种植业和禽畜业碳排放量总体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2010—2021年海南省16个市县的碳排放量呈现沿海地区高,内陆地区低的分布规律;海南省农业碳排放量在2030年前已达到峰值,海口、三亚等14个市县在2035年前均已达到峰值,但是定安、儋州、东方并未达到峰值。本文针对海南省的农业碳排放情况提出相应的减排策略。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依靠畜牧科技创新和循环经济途径提高畜禽生产性能和节本增效,通过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利用自然力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使其在预期内做到畜禽养殖、农业种植业和微生物产业相互循环利用.也就是说植物是生产利用者,养殖业是消费储能者,微生物是分解者,三者有机的结合,循环利用,提高资源产出率,为我国畜禽养殖业提出在预期内达到碳达峰和碳中和,树立并大力倡导绿色养殖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8.
为了探讨全国畜牧业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并预测到2060年的碳排放趋势,本研究利用排放因子法对全国2001—2017年畜牧业碳排放进行估算,并根据中国膳食协会所制定的膳食指标的食肉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1—2017年全国畜牧业CO2e排放量整体呈现出升高-降低-回升-降低的趋势,并在2005年达到畜牧业碳排放峰值,估算为4.86亿t。在碳排放源中,畜禽胃肠道发酵的碳排放量占比高于畜禽粪便管理系统,并且在主要畜禽种类中非奶牛养殖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要高于其他的畜禽种类。在空间分布上,中南和西南地区的碳排放量相较于我国其他地区更高。根据膳食指标规定的健康食肉量标准进行调整,对于碳减排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在未来40年内可减少畜牧业碳排放量的25%~75%。研究表明,在2001—2017年间全国畜牧业已在2005年实现碳达峰,在未来膳食结构中肉类消费量改善的前提下,畜牧业碳排放量的持续降低有利于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10.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提出“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应充分发挥风景园林的积极作用。通过对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地区气候变化工作组的专访,了解亚太地区各国风景园林应对“双碳”目标的切实行动,将弹性设计与低碳设计作为风景园林未来的发展目标,并对风景园林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积极承诺并开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以期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厘清土地利用碳排放产生机制并合理预测碳排放,以曲周县为研究区,采用排放系数法、样地清查法、IPAT模型和最小二乘法等方法,构建碳排放核算体系以度量曲周县2009—2019年土地利用碳排放,并预测81类情景组合下2030年的碳排放情况。结果表明:1)曲周县2009—2019年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耕地、建设用地是两大碳排放源;2)预测首先按人均GDP设置,进一步根据人口、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共设置81类情景组合:当GDP处于高速发展时,曲周县未来碳排放总量模拟值区间为50万~221万t;当GDP处于惯性发展时,上升趋势组区间分别为51万~119万t,最小值为45万t,下降趋势组最小值29万t;当GDP处于低速发展时,呈下降趋势的两组最小值分别为21万和12万t,另一组在2030年预测值为35万~50万t。研究结论:土地利用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碳排放,摸清地类碳属性可为预测碳排放及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供抓手。综上,曲周县可通过人口优化、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产... 相似文献
12.
不同蔬菜品种生产效益和碳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实验通过对浏阳市4个农场2种生产模式8种蔬菜3年的经济(生产成本、投入产出比等)和环境(碳排放量、碳足迹)指标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有机生产模式的投入产出比和碳足迹分别为无公害生产的18.5%和87.4%;(2)肥料和电耗是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分别占碳排放总量的58.76%和16.67%;(3)碳排放量和碳足迹都与N肥之间成正相关关系,即施用的N肥越多,碳排放量就越多,碳足迹也越大;(4)有机模式下,有机肥用量达到122352 kg·hm-2时,作物产量最大;而无公害模式下,农用化学品投入20103元·hm-2时,叶菜产量最大。因此,要保障蔬菜增产丰收,同时尽可能地减少碳排放量,其主要出路在于推广有机模式,增施有机肥,减少无机N肥和其他农用化学品的使用,建立节水灌溉体系以节约用电量。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业碳排放、低碳农业生产率及其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DEA-Malmquist模型考察中国低碳农业生产率并利用Tapio脱钩模型探究农业碳排放与其之间的协调性。结果表明: 1)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上升趋势较为明显,但年际间也伴随一定的波动起伏;农业碳排放强度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农用物资、稻田与牲畜养殖所引发的碳排放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农用物资碳排放所占比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而稻田与牲畜养殖的占比均有不同程度降低。 2)1993年以来,我国低碳农业生产率增速总体偏慢,年均仅为0.80%,基于其累计值的年际变化可划分为平稳起伏、波动下降和波动上升等3个阶段;从增长源泉看,农业前沿技术进步相比农业技术效率发挥了更为显著的作用。 3)我国农业碳排放与低碳农业生产率之间的脱钩类型1993—2002年主要表现为强负脱钩和扩张负脱钩;而2002—2012年则多种脱钩状态共存但以弱脱钩为主。 相似文献
14.
为推动碳减排,缓解气候变化,本研究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法(LCA),对华北平原某面粉厂面粉生产碳足迹进行核算,并对产品碳标签的制定及其对策建议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等级面粉生产的碳足迹为0.98~1.07kg/kg,其中,小麦生产过程中化肥使用和灌溉耗能占比最大,分别占总碳足迹的47%和29%,研究结果可为面粉生产节能减排策略提供理论支持。另外,基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未来我国农业生产减排不仅要从产品过程着手,同时还应完善我国碳标签制度,应尽快制定碳标签核算标准,建立完善的碳足迹数据库,建立第三方机构,完善碳汇市场与经济市场及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 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方法是目前评价产品生产或服务过程环境影响的重要工具,逐渐被应用于农业研究中。文章通过介绍该方法,综述目前生命周期评价软件和数据库的发展情况,分析该方法在农业生产碳核算中的应用潜力,为我国农业碳减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方法 】 该文通过数据库文献检索和网络数据资料收集,从多角度对生命周期评价的发展现状进行介绍。 【结果 】 目前我国在LCA方法及LCA在农业中的研究应用中取得一定成果,填补LCA软件和数据库的空白,但LCA在农业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仍需进一步深入发展研究。 【结论 】 后续工作应继续完善我国LCA基础数据库,收集并补充我国相关数据,加强本地化软件工具的研发,继续推动LCA在农业层面的发展应用,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我国森林碳汇核算的计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更好地对我国森林碳汇进行研究和管理,促进碳汇市场的发展,本文在经济控制理论的基础上,收集了1990—2007年林木蓄积量、生长量、枯损量和采伐量的数据,通过蓄积量转换法建立了森林碳汇核算的回归模型,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相邻年份的森林生物碳储量C(k+1)、C(k)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R2=0.998,调整后R2=0.997,模型的F值为6581.48,对应的P值为0.00,表明模型成立并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此基础上,利用最小值法进一步求出了森林碳汇的最优核算价格为10.11~15.17美元/t,略高于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碳税价格。本文通过计算还指出,要使我国森林由于经济发展而采伐消耗的碳储量最小,每年应采伐消耗的蓄积为4.26亿m3,这一结果对我国的森林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本文对碳汇核算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建议碳汇核算应采用影子价格,把社会、经济发展对碳汇的影响,即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森林碳汇的影响纳入核算范围,促进碳汇市场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