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华北落叶松鞘蛾(Coleophora sinensis Yang)成虫触角感受器的种类、形态、分布及功能。[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华北落叶松鞘蛾雌雄蛾触角形态结构及感器的种类、数量和形态,并对雌雄蛾触角结构及感器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华北落叶松鞘蛾雌雄蛾触角均为丝状,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3部分组成。雌、雄成虫触角大小不同,雌蛾触角长(2.57±0.33) mm,雄蛾触角长(3.39±1.27) mm,雌蛾触角鞭节由(43±3)亚节组成,雄蛾触角鞭节由46±3亚节组成。雌雄蛾在感器的类型、数量以及形态特征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雌雄成虫共观察到7种感受器:分别为毛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板型感器、锥形感器(2种亚型)、鳞形感器、B?hm氏鬃毛感器,栓锥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雄蛾毛形感器数量显著多于雌蛾,长度和基部直径也显著大于雌蛾。栓锥形感器为雌成虫特有,且数量最少。柄节和梗节被大量鳞片覆盖,只观察到B?hm氏鬃毛感器。各类感器功能仅根据前人的经验推测而来,还需要通过透射电镜和电生理试验等研究进一步验证。[结论]本研究为深入了解华北落叶松鞘蛾触角感器的生理功能提...  相似文献   

2.
利用扫描电镜对枣食芽象甲(Scythropus yasumatsui Kono et Morimoto)(鞘翅目:象甲科)雌、雄成虫触角的感器进行观察,比较它们的形态及分布。结果表明,枣食芽象甲雌、雄成虫触角均呈膝焰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含7个鞭亚节)构成,共有7类8种感器,分别为鳞形感器、2种端指形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和芽孢形感器。其中,端指形感器和毛形感器数量较多。各种感器的数量分布以鞭节上最多,柄节次之,梗节最少;触角感器类型及其分布在雌、雄成虫间差异不大,仅雄虫触角平均长度较雌虫长。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小菜蛾触角感器类型、数目及分布特征进行微观结构观察,并对各感器长度及基部直径在雌、雄菜蛾触角间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表明:小菜蛾触角呈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构成。触角上着生有毛形感器、棒形感器、栓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鳞形感器、Bǒhm氏鬃毛、端毛簇和感觉孔8种感器。触角上毛形感器的数量雄蛾比雌蛾多。毛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的长度雄蛾比雌蛾长,棒形感器和Bǒhm氏鬃毛的长度雄蛾比雌蛾短。毛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基部直径雄蛾大于雌蛾。其他类型感器数量、长度及基部直径在雌、雄蛾触角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特征,为进一步探索其各类感器的功能和感受机理、与外界的化学通讯机制等提供参考。【方法】应用扫描电镜,对苹果蠹蛾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苹果蠹蛾成虫触角上存在8种感器:毛形感器(Ⅰ型和Ⅱ型)、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耳形感器(Ⅰ型和Ⅱ型)、锥形感器、鳞形感器、Bhm氏鬃毛。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鳞形感器仅存在于触角背面,栓锥形感器分布于触角鞭节各亚节腹面远端,其他类型感器在触角腹面、背面均有分布。每种感器的形态和分布在两性间无明显差异。【结论】不同类型感器在苹果蠹蛾成虫触角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观察中华微蛾的触角感器。[方法]从河北省昌黎县碣石山上采集若干只未羽化成虫的虫瘿,采用扫描电镜对培养羽化后的中华微蛾成虫的触角形态和感器进行观察。[结果]中华微蛾触角38节,与体等长,丝状,密披刚毛。触角感器共有8种,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锥形乳头状感器、芽形感器、指形感器、鳞形感器和镰刀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具有3种类型;刺形感器、锥形感器和指形感器有2种类型;锥形乳头状感器、芽形感器、鳞形感器和镰刀形感器各具1种感器类型。雌、雄个体之间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基本相同,仅在数量上有些差异。不同感器在触角各节上的数量、长度和分布各有不同。[结论]该研究为探索控制中华微蛾的新途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优雅粗端叶蝉成虫触角感器的超微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优雅粗端叶蝉(Taurotettix elegans(Melichar))雌、雄成虫触角及其感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为叶蝉科(Cicadellidae)昆虫触角感器的系统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应用扫描电镜,系统观察优雅粗端叶蝉雌、雄成虫触角及其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结果】优雅粗端叶蝉雌、雄成虫触角结构相似,均呈刚毛状,包括柄节、梗节和鞭节3部分,其中柄节和梗节较粗短,其上分布有许多鱼鳞状突起;鞭节细长,由许多亚节组成。优雅粗端叶蝉成虫的触角感器分为4种类型,其中毛形感器(Ⅰ、Ⅱ和Ⅲ)和锥形感器(Ⅰ、Ⅱ和Ⅲ)主要位于梗节和鞭节基部,钟形感器(Ⅰ和Ⅱ)位于柄节和鞭节基部,腔锥形感器位于柄节基部。【结论】优雅粗端叶蝉触角鞭节上的各种感器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首次发现在其柄节上分布有腔锥形感器和钟形感器。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家蚕(Bombyxmori)成虫触角的外部形态及其感受器的种类和分布,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家蚕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家蚕雌、雄蛾触角上存在7种感器,即毛形感器、短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和鳞形感器,其中腔锥形感器只存在于雄蛾触角上,毛形感器在雌雄触角中都最发达.该结果为家蚕的形态、生理和化学生态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明确苜蓿夜蛾雌雄成虫触角和感觉器的外部形态特点。[方法]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苜蓿夜蛾雌雄成虫触角的形态特征、感觉器的类型、形态和分布特点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并且对雌蜂、雄蜂触角感觉器进行性别间差异进行比较。[结果]苜蓿夜蛾触角类型属于线状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触角上着生有毛形感器(STⅠ和STⅡ型)、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SCOⅠ和SCOⅡ型)、耳形感器、鳞形感器、栓锥形感器、锥形感器和Bhm氏鬃毛。其中,仅雌雄虫触角上的耳形感器形态有所差异。触角感器主要分布于触角鞭节的迎风面和侧面,以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刺形感器排列较整齐和规律,鞭节背风面有半包围状整齐排列的鳞片,鳞片结合处有零星分布的磷形感器、刺形感器。柄节和梗节周围被鳞片包被并分布着Bhm氏鬃毛感器。通过对雌雄触角感器的测量,发现雌雄虫大部分感器大小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苜蓿夜蛾触角属于线状触角,共有8种类型感器。除耳形感器外,其他触角感器雌雄间形态一致,而且雄虫触角感器明显比雌虫触角感器发达。  相似文献   

9.
利用扫描电镜对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种类及分布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桔小实蝇成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及鞭节组成,鞭节上着生具毛触角芒;触角上有毛形、锥形、刺形和柱形4类9种类型感器,其中具弯钩的毛形感器首次在桔小实蝇成虫触角上被观察到。  相似文献   

10.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韭菜迟眼蕈蚊成虫触角感受器的细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根据感受器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将触角感受器分5种类型,分别是毛形感器、锥形感器Ⅰ、锥形感器Ⅱ、机械感觉毛Ⅰ、机械感觉毛Ⅱ。这5种类型感受器分布在触角不同部位,毛形感器、锥形感器Ⅰ、锥形感器Ⅱ分布于鞭节,而机械感觉毛Ⅰ、机械感觉毛Ⅱ主要分布在柄节和梗节。对雌雄虫触角各种感受器数量比较发现,雄成虫毛形感器数量极显著(P<0.01)多于雌虫的,而雌虫锥形感器Ⅰ的数量极显著(P<0.01)多于雄虫的。  相似文献   

11.
金纹细蛾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金纹细蛾(Lithocolletis ringoniella Matsumura)触角形态、感器的种类、数量和分布,为研究触角感器的功能、寄主选择机制以及利用性诱剂控制金纹细蛾提供形态学依据。通过扫描电镜对金纹细蛾雌虫、雄虫触角形态和感器进行观察,在金纹细蛾雌、雄成虫触角上共观察到7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idea,ST)、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a,SCh)、锥形感器(Sensilla basiconica,SB)、腔锥形感器(Sensilla coeloconica,SCo)、栓锥形感器(Sensilla styloconica,SS)、鳞形感器(Sensilla squamiformia,SQ)、Bhm氏鬃毛(Bhm bristles,BB),在雄成虫触角上除观察到上述7种感器外,还观察到畸形锥形感器(Malformed sensilla basiconica,MSB)。金纹细蛾雌雄成虫感器的形态与分布在两性间无明显差异,金纹细蛾触角上的感器呈现稳定的规律性分布。  相似文献   

12.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种类、数量、分布及其感受器间的差异。结果发现:龟纹瓢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及鞭节组成,鞭节末端三节膨大呈锤状,雌虫的触角长度略大于雄虫。雌雄成虫触角上均有5种感器,分别是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dea,ST)、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a,SC)、锥形感器(sensilla basiconca,SB)、腔形感器(Cavity sensilla,CaS)和B9hm氏鬃毛(B9hm bristles,BB),其中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数量最多,雌雄成虫触角背面感器数量大于腹面,外侧面感器数量多于内侧面。雌成虫触角感器数量多于雄虫,但雌雄成虫间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和位置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美国白蛾触角感器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触角感器与其嗅觉感受机制的关系,借助扫描电镜观察了其触角感器类型及其分布。结果显示:美国白蛾雌蛾触角为锯齿状,雄蛾触角为双栉齿状,也称羽毛状;在雌雄触角上共发现10种类型感器,即长毛形感器Ⅰ(ST-Ⅰ)、短毛形感器Ⅱ(ST-Ⅱ)、刺形感器(SCH)、锥形感器(SB)、栓锥形感器(SST)、具缘毛腔锥形感器Ⅰ(SCO-Ⅰ)、无缘毛腔锥形感器Ⅱ(SCO-Ⅱ)、鳞形感器(SSQ)、B hm氏鬃毛(BB),以及一种新型感器——舌形感器(SL)。毛形感器数量最多,且雄蛾多于雌蛾。雌雄蛾同类感器中除SCO-I雌雄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感器类型长度雌雄均差异显著,其中,雌蛾SST及SCO-Ⅱ长度均显著大于雄蛾,ST-Ⅰ、ST-Ⅱ、SCH、SB及SSQ长度均为雄蛾显著大于雌蛾。SL仅分布于雄蛾羽状分支腹面,SSQ位于雌雄触角纵轴及分支背面,BB位于雌雄触角柄节两侧,其余感器均分布于雌雄触角腹面。  相似文献   

14.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对枣实蝇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数量以及雌雄间的差异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枣实蝇触角上共有5种感器类型:鬃形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棒状感器。触角各节的感器类型和分布差异较大,以毛形感器分布数量最多,在触角各节均有分布,成簇着生于触角上,主要位于触角鞭节上;鬃形感器常成簇分布于柄节和梗节基部,而下颚须上松散分布,是所有感器当中最长的;锥形感器仅簇生于鞭节上,有大小锥两类;腔锥形感器是一类具孔感觉锥,位于表皮凹陷中的感受器,形状似圆锥,多分布于鞭节,是所有感器中最小的;棒状感器形态似棒球仅生于鞭节基部,长度似微毛。雌虫和雄虫的感器类型,分布和数量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麻楝蛀斑螟触角感器和雌性信息素分泌腺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对麻楝蛀斑螟(Hypsipyla robusta(Moore))触角和雌蛾性信息素分泌腺进行了观察,为麻楝蛀斑螟形态学、行为学和电生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依据。结果表明:成虫触角上有7种感器,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鳞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栓锥形感器和Bhm氏鬃毛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毛形感器在雌蛾触角上的分布比雄蛾稀疏,其他几种感器在雌雄蛾间未见显著差异。麻楝蛀斑螟雌蛾性信息素分泌腺位于腹部末端第8~9节的节间膜上,腺体表面排列着许多锥形刺状突出体,即为性信息素分泌腺的腺体细胞。  相似文献   

16.
运用扫描电镜对木毒蛾成虫触角的外部形态及感器的分布和显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木毒蛾雌虫触角线状,雄虫触角羽状。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类型相同,均有6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2种亚型)、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2种亚型)和B9hm氏鬃毛。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耳形感器数量最少。毛形感器有直立和弯曲2种形态,其余5种感器均直立。刺形感器和B9hm氏鬃毛长度在雌、雄成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余4种感器长度在雌、雄成虫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棉铃虫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利用电子显微镜对棉铃虫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 ,棉铃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和 70~ 82节鞭节组成 ,触角内侧面覆盖有鳞片 ,绝大部分触角感器位于触角的背面、腹面和外侧面。雌、雄蛾触角上均存在以下 5种感器 ,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和腔锥感器 ,各种感器在雌、雄蛾触角上的分布和数量没有明显的区别。在触角表面存在表皮隆起结构 ,特别是在中部和基部 ,表皮隆起形成了明显的三角棱形刺状结构。透射电镜观察表明 ,棉铃虫触角上起嗅觉作用的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均由表皮壁、鞘细胞、感受器淋巴液和感觉神经细胞树突等结构组成。它们的内部结构有明显的区别 :毛形感器表皮壁较厚、表皮壁上的亲脂性孔道数量很少而且毛形感器中的神经树突通常有 1个或少数几个 ,而锥形感器的表皮壁很薄、表皮壁上的亲脂性孔道以及锥形感器中的神经树突的数量较多。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甘蔗蛀干害虫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成虫触角的外部形态及其感受器的类型、分布和数量,使用扫描电镜对二点螟成虫触角感器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二点螟雌、雄成虫触角上共有5种感器类型,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和Bhm氏鬃毛。除雌、雄触角上的耳形感器形态不同外,雌、雄触角感器类型没有性别差异,其他感器的形态与分布无明显差异,且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分布。  相似文献   

19.
暗黑鳃金龟成虫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暗黑鳃金龟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类型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暗黑鳃金龟成虫的触角由1节柄节、1节梗节和7节鞭节组成,其中,鞭节的端3节特化形成鳃片.共发现5种类型的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板形感器、腔锥感器和耳形感器,每种感器均包括2个亚类.感器主要分布于鞭节的鳃状部,其中,毛形感器仅分布在触角的外表面,其他类型的感器则分布在鳃片的内侧面.雌、雄成虫触角上的感器类型一致,但数量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梨星毛虫成虫触角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梨星毛虫触角的外部形态结构在扫描电镜下作了观察。发现梨星毛虫成虫雌雄蛾触角均为双栉齿状,由柄节、梗节和33—40节鞭节组成,雌蛾长度在6.10—7.10mm,雄蛾在6.00—6.90mm。触角主干及侧枝的背面,侧面均被鳞片覆盖,绝大部分触角感器位于触角的腹面上,仅有少数着生于触角的背面。新有鞭节的表面均为隆起的折皱状脊纹,但柄节和梗节的表面则无。在梨星毛虫成虫触角上共发现四种感器,即毛形感官、刺形感官、锥形感官和腔锥感官。对梨星毛虫雌雄蛾触角的两性差异进行了观察,并作了详细的讨论,发现梨星毛虫雌雄蛾成虫触角具有典型的性二型现象。雄蛾触角侧板很长,其上的毛形感官多目长;雄蛾触角侧板短,其上的毛形感官少目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