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的产生抗性情况,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了来自黑龙江省8个县(市)的32个恶苗病菌株对咪鲜胺的敏感性,确定敏感基线值为0.068 9μg·m L-1,有15.63%供试菌株为低抗菌株,3.12%为中抗菌株,没有检测到高抗菌株,表明黑龙江省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明显下降,已经产生抗性菌株。比较了抗性菌株JMS-3和敏感菌株NH-1的生物学特性,发现抗性菌株在生物学特性方面发生了一定变化,抗性菌株JMS-3菌丝生长速度明显低于敏感菌株NH-1,敏感菌株NH-1最适pH为7,抗性菌株JMS-3最适pH为6,敏感菌株NH-1最适氮源为硝酸钠,抗性菌株JMS-3最适氮源为硝酸钾。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部分稻区恶苗病菌对水稻浸种剂的抗药性检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稻恶苗病 (病原菌FusariummonilifomeSheld)是水稻生产中主要的种传病害 ,受其危害后水稻在苗期和生长期均可表现为徒长、矮化、死苗等症状。近几年来由于优质高产品种和新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加重趋势。通过种子处理 ,病害可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水稻长期使用某些浸种剂 ,病原菌对其抗药性增强 ,长期使用 ,最终使浸种剂杀菌能力降低 ,甚至失去抑菌作用[1~ 3 ] 。本研究拟通过检测采自江苏省通州、常熟、吴江等地区的田间恶苗病菌株对施宝克、浸种灵和多菌灵的抗药性 ,以期了解恶… 相似文献
3.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江苏省和上海市不同地区的105个水稻恶苗病菌菌株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并测定对氟啶胺敏感性不同的10个菌株对戊唑醇、咪鲜胺、氟菌唑、多菌灵、二硫氰基甲烷和氰烯菌酯等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水稻恶苗病菌菌株间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差异较大, EC_(50)值在0.053 8—0.627 8μg∕mL,平均为(0.267 4±0.151 6)μg∕mL;EC_(50)值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恶苗病菌对氟啶胺与上述杀菌剂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4.
从浙江省、黑龙江省和上海市分别采集分离到的水稻恶苗病菌菌株分别为34个、2个和1个,用生物学种(配合群)和营养体亲和群方法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有35个菌株分属于A、D、E、F四个配合群,其中以D配合群为主,另有2个菌株不能归属于已知的配合群.在这35个配合群的菌株中,25个菌株是异核体自身亲和的,且可分为20个营养体亲和群.其中17个营养体亲和群分别只含1个菌株,有1个营养体亲和群含4个菌株,有2个营养体亲和群分别含2个菌株.D、E、F三个配合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7、0.8和1.0.由此可见水稻恶苗病菌在遗传上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6.
壳聚糖对辣椒疫霉病菌和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平板抑菌法测定了壳聚糖对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oracapsici)和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moniliforme)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壳聚糖稀释250~500倍对辣椒疫霉病菌菌丝的抑制效果达59.1%~91.7%,而对水稻恶苗病菌菌丝的抑制效果只有14.6%~68.4%。 相似文献
7.
水稻恶苗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及防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水稻恶苗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及防除何富刚,颜范悦,辛万民,李晓平,王艳琴,董文良辽宁省农科院植保所水稻恶菌病是我省稻区常发性病害之一,50年代多采用汞制剂防治,基本控制了危害。随着汞制剂的禁用,恶菌病又开始回升。80年代推广应用苯骈咪唑类内吸杀菌剂防治,... 相似文献
8.
9.
10.
11.
水稻恶苗病菌对使百克、多菌灵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使百克、多菌灵对病原菌直接进行诱变,获得相应的抗性菌株,对其抗性遗传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水稻恶苗病菌对多菌灵已产生了中等程度的抗药性,对使百克的抗性较低.通过多菌灵、使百克诱变均都能产生抗性菌株,但就抗性增长速度而言,多菌灵远高于使百克.产生抗性的突变菌株后代表现说明,多菌灵的抗性突变菌株遗传较稳定.单剂诱变的抗性菌株致病性高于复配剂诱变菌株和敏感菌株. 相似文献
12.
13.
为了解山西省番茄早疫病菌的抗药性水平及抗性菌株分布情况,对其进行了抗药性监测,以便合理用药。从五寨县分离出的15株菌对腈菌唑的平均EC50值为0.52mg.L-1,最低抑制浓度为5.0mg.L-1,以此作为番茄早疫病菌对腈菌唑的相对敏感基线。所有菌株中有56.52%敏感菌株,40.87%低抗菌株和2.61%中抗菌株,表明低抗菌株和敏感菌株是山西省内的优势菌株,中抗菌株还未形成规模,因此可判定山西省番茄早疫病菌还未对腈菌唑产生严重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14.
番茄叶霉病菌对咯菌腈敏感基线的建立及田间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番茄叶霉病是危害温室番茄的重要病害之一,其致病菌对常用杀菌剂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亟待开发高效替代药剂。研究旨在探索番茄叶霉病菌(Fulvia fulva)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建立敏感性基线,明确咯菌腈在田间的防治效果。【方法】在山东济南、泰安、聊城、潍坊、莱芜、淄博6个蔬菜产区采集感叶霉病的番茄叶片,经分离纯化后,培养得到126株番茄叶霉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咯菌腈对3株代表菌株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3个生长发育阶段的抑制活性;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地区的126株菌株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并建立敏感性基线。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评价咯菌腈的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结果】咯菌腈对番茄叶霉病菌芽管伸长和菌丝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平均EC50值分别为0.30和0.80 μg·mL-1,而对孢子萌发抑制作用较弱,平均EC50值均>100 μg·mL-1。不同地区番茄叶霉病菌群体间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均无显著差异。其中,潍坊地区叶霉菌株对咯菌腈敏感性最高,平均EC50值为0.43 μg·mL-1;淄博地区叶霉菌株敏感性相对较低,平均EC50值为0.79 μg·mL-1。泰安、济南、聊城、莱芜地区的叶霉菌株敏感性无显著差异,平均EC50值分别为0.65、0.75、0.71、0.58 μg·mL-1。咯菌腈对供试菌株菌丝生长的EC50值在0.16-1.69 μg·mL-1,平均值为0.64 μg·mL-1,敏感性频率呈单峰曲线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可作为番茄叶霉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基线。2016-2017年田间试验表明,咯菌腈对番茄叶霉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咯菌腈在60.75 g a.i./hm2剂量下对番茄叶霉病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防治效果分别为72.21%-75.02%和61.94%-70.65%,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苯醚甲环唑100 g a.i./hm2、代森锰锌700 g a.i./hm2和甲基硫菌灵540 g a.i./hm2,与氟吡菌酰胺150 g a.i./hm2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咯菌腈有效成分为40.50 g a.i./hm2时对番茄叶霉病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的防治效果分别高于对照药剂甲基硫菌灵540 g a.i./hm2的保护和治疗防治效果。2017年咯菌腈有效成分为20.25 g a.i./hm2时对番茄叶霉病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的防治效果分别显著高于对照药剂代森锰锌700 g a.i./hm2和甲基硫菌灵540 g a.i./hm2的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的防治效果。咯菌腈对番茄叶霉病的保护作用均高于治疗作用。【结论】咯菌腈对番茄叶霉病菌菌丝生长和芽管伸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孢子萌发基本无抑制作用,山东省6个蔬菜产区番茄叶霉病菌对咯菌腈相对比较敏感。该药剂在番茄叶霉病的田间防治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柑橘绿霉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基线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咯菌腈(fludioxonil)是高渗透压甘油响应信号途径的干扰剂,对多种植物病害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该研究采用孢子萌发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来自浙江衢州和江西赣南两地78个柑橘绿霉病菌(Penicillium digitatum)菌株对咯菌腈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咯菌腈抑制柑橘绿霉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EC50值分别为0.0285~0.11μg·m L-1和0.0019~0.04μg·m L-1,平均值分别为(0.0557±0.0041)μg·m L-1和(0.0118±0.0015)μg·m L-1。EC50值的频次分布符合偏正态分布,可分别作为柑橘绿霉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对咯菌腈的敏感基线。 相似文献
16.
啶酰菌胺和咯菌腈对番茄灰霉病菌不同菌株的毒力(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啶酰菌胺和咯菌腈对番茄灰霉病菌不同菌株的毒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从河北和山东采集的番茄灰霉病菌菌株对啶酰菌胺及咯菌腈的敏感性。结果表明:2008~2010年,从河北定州采集的番茄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和咯菌腈的敏感性差异不显著;而2010年,从河北徐水采集的菌株对啶酰菌胺和咯菌腈的敏感性显著低于从河北定州和山东寿光采集的菌株,但啶酰菌胺和咯菌腈对所有菌株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啶酰菌胺和咯菌腈可替代生产中普遍发生抗药性问题的多菌灵、乙霉威、异菌脲和嘧霉胺防治番茄灰霉病的药剂。室内筛选药剂时,应选择不同菌株进行毒力测定,以提高筛选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戊唑醇和咯菌腈复配对火龙果褐腐病菌联合毒力与田间防治效果。【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戊唑醇、咯菌腈及其复配药剂对火龙果褐腐病菌的室内毒力,以Wadley法评价增效作用,并验证了复配药剂对火龙果褐腐病的田间防效。【结果】咯菌腈和戊唑醇对火龙果褐腐病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效果,EC_(50)值分别为0.0045、0.0671 mg/L。戊唑醇与咯菌腈不同配比对火龙果褐腐病菌表现为加和作用。有效浓度分别为100 mg/kg和500 mg/kg连续喷施3次时,末次药后7 d,戊唑醇和咯菌腈质量比8∶2复配对火龙果褐腐病平均防效分别为80.31%和89.44%,戊唑醇单剂平均防效分别为80.24%和89.71%,咯菌腈单剂平均防效分别为70.08%和76.29%;末次药后15 d,戊唑醇和咯菌腈质量比8∶2复配平均防效分别为76.80%和83.63%,戊唑醇单剂平均防效分别为74.63%和81.22%,咯菌腈单剂平均防效分别为54.53%和65.24%;复配药剂两种施药浓度的防效均比使用相同浓度单一药剂的防效高。【结论】戊唑醇和咯菌腈质量比为8∶2的复配药剂对火龙果褐腐病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在田间防治效果好且对火龙果无药害,可以在火龙果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G87抗菌蛋白的生物活性,采用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抑制的方法,研究其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和稻恶苗病菌(Gibberella fujikuroi)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抗菌蛋白能明显抑制2种病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1.20mg·mL-1抗菌蛋白对稻瘟病菌菌落直径和菌丝干重的抑制率分别达60%和80%以上;2.40mg·mL-1抗菌蛋白对稻恶苗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抑制率均达60%以上。抗菌蛋白还能显著破坏2种病菌菌丝形态,使菌丝细胞畸形膨大、原生质浓缩和外渗、细胞壁破损以及菌体崩溃等。因此,枯草芽孢杆菌G87抗菌蛋白具有重要的抗菌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