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生物技术又名生物工程,是本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型研究领域,目前生物技术的应用已在农业、医药、食品、能源等许多领域蓬勃地活跃起来,预计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技术革命的重要支柱。80年代以来,新疆在林业方面也广泛开展了生物技术研究,并且已由实验阶段步向了产业化,为新疆的林木有种、病虫害防治、育苗造林作出了重大贡献。一、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1988年,新疆林科院李康等课题组成员承接了自治区科委下达的“新疆经济树木组织培养及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项目。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与阿克苏林科所通力合作,获得了具有快速…  相似文献   

2.
林木生物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组织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及融合、基因工程应用等方面讨论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生物技术在林木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业生产技术研究的历史不长,但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令世人瞩目。目前已在林木育种、病虫防治、苗木繁殖等林业生产过程中应用并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本文概述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同功酶在林木育种上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议加强林业生物技术研究,促进生物技术同传统林业技术相结合,从整体上提高林业科研与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开展林业生物技术课题研究的意义;分别阐述了林木基本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林业生物技术基础研究的范畴及应用价值;提出了发展我国林业生物技术的人才、实验室、技术、研究和信息战略。  相似文献   

5.
生物技术未来的发展与对策朱积余当今世界出现的新技术革命,是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开发技术和海洋开发的兴起为标志的。这些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的新兴技术,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当代谁能有效地发展这些新的技术领域,谁就能处于...  相似文献   

6.
油茶生物技术育种研究前景展望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阐述了我国油茶常规育种的现状与生物技术育种研究的重要性,概括了当前油茶组织培养、分子标记、分子图谱构建、基因分离与功能基因的表达检测研究进展,指出了油茶生物技术育种的前景与方向。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利用生物技术改良制浆造纸用材、处理木材原材和进行生物制浆( 包括生物、生物- 机械和生物- 化学制浆) 、生物漂白纸浆、废纸浆料的脱墨等,以及包括解决造纸过程中出现的树脂障碍、废液综合利用和处理废水等问题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995~1997年在辽宁、北京、天津和山东等省市栗产区调查了栗园中栗树营养状况及养分分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凡每公顷产量超过2250kg的栗园,土壤有机质含量>12%;全N>066%、水解N>96mg/100g;有效P>06mg/100g;有效K>4mg/100g。叶片中N、P、K含量分别为21%、01%和035%。生殖器官N、P、N分别占518%、612%、7105%;叶分别占30%、25%和20%,其余在枝干和根系中。P、K在花序果中分布高。  相似文献   

9.
陈梦 《新疆林业》1998,(3):21-22
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的特性或功能,设计构建具有预期性状的新物种或新品系,以及与工程原理和技术相结合进行社会生产或为社会服务的综合性技术领域。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一起构成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应用技术,第一代生物技术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以发酵产品为主干的工业微生物技术体系;第二代(近代)生物技术是以40年代抗菌素的提取、50年代氨基酸发酵到60年代酶制剂工程为线索;第三代,即现代生物技术则是一个新型跨学科的应用技术领域,它以世界上第一家生物技术(遗传技术)公司的诞生(19…  相似文献   

10.
北方栗树营养状况及树体养分分配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5~1997年在辽宁,北京,天津和山东省市栗产区调查了栗园中栗树营养状况及养分分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凡每公顷产量超过2250kg,的栗园,土壤有机质含量〉1.2%;全N〉0.66%,水解N〉9.6mg/100g,有效P〉0.6mg/100g,有效K〉4mg/100g。叶片中N,P,K含量分别为2.1%,0.1%和0.35%,生殖器官N,P,N分别占51.8%,61.2%,71.05%;叶分  相似文献   

11.
当前生物技术在竹子上的应用主要可归纳为竹子快繁、组织与细胞培养、开花人工诱导和遗传改良四个方面。竹子快繁技术集中于丛生竹幼枝的离体培养,已有4个竹种在生产上应用;组织与细胞培养在60多个竹种上获得成功;开花人工诱导对难开花的竹子来说是杂交育种和开花生理生化研究的理想研究系统,在10个竹种中诱导成功;运用生物技术进行竹子遗传改良尚待深入研究。生物技术在竹子上应用的重点应该是珍稀竹种或优良无性系快繁、生理和生化研究、竹子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12.
板栗加工现状及剩余物利用前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板栗是我国传统的农副产品,我国板栗年总产量达46.98万t,占世界板栗总产量的60%,板栗产量增加,板栗制品日益丰富,笔者从板栗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板栗制品加工的现状、加工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板栗剩余物加工利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对板栗加工业发展的思路及应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竹子组织培养研究的进展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简要概述了竹子组织培养研究工作进展情况 ,讨论了竹子组织培养的潜力和问题 ,特别讨论了组织培养技术在竹子快速繁殖、品种选育、基因工程以及竹子杂交育种等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和诱人前景  相似文献   

14.
德国林木生物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德国90年代初期林木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结果。德国生物技术研究的对象已逐渐由针叶树种转向硬阔叶树种;生物技术已成为基因资源保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组培实验室随之成为基因资源研究的场所。最后,作者对我国生物技术的开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国兰是我国传统的观赏花卉,深受各国兰友的喜爱,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国兰生物技术应用缓慢,高效益、大规模的国兰产业尚未形成。本文对生物技术在国兰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着重阐述了国兰的组织培养技术、分子标记技术及基因工程技术,并对生物技术在国兰产业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竹子育种工作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回顾20多年的竹子育种工作,指出主要成绩是:(1)培育出一批优良杂种,这些杂种生长旺盛,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广,种植面积约有666公顷。(2)竹子的组织培养技术逐渐完善,组织培养与常规育苗技术相结合可以快速繁殖苗,从而可解决优良品种繁殖难、传播难的问题。(3)几种竹子在试管里多次开花,这意味着可以通过组织培养促进竹子开花、保存开花材料,竹子育种工作的水平有希望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4)竹子无性系选育工作开始起步,通过调查发现,现在普遍栽培的品种中,无性系间无论形态、产量、竹笋的风味等等方面均存在着差异,开发利用现有优良无性系是比较现实的一种获得遗传增益的好方法。竹子遗传改良工作今后着眼于定向培育营养价值高、风味好的笋用竹种,抗旱、耐久、纤维素含量高的纸浆竹种及观赏性强的园林竹种。而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是成年竹的组织培养、试管苗花质量的改善及鉴别优良无性系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17.
竹子组织培养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当前国内外竹子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与现状。从植株再生途径、外植体和培养基的选择、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添加物的使用几方面总结了竹子组织培养技术的经验,探讨了竹子组织培养在快速繁殖、遗传育种、离体成花3个领域的应用。最后提出了当前竹子组织培养的难点,并对今后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当前生物工程发展的动态、趋势、在几个主要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将来对人类自下而上和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了阐述;分析了云南省在发展生物工程方面所具备的优势和差距;对今后云南省生物工程在林业上的应用及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改良中的应用与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物技术自七十年代崛起以来,发展异常迅猛,现已成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人类经济发展及生产生活产生在影响,在农业上将导致一场新的“绿色革命”,并已渗透到林业科技与生产的许多领域,尤以林木的遗传改良及良种繁育效果突出,在某些方面开始形成新的产业。本文就生物技术对林木遗传改良的应用及进展从器官组织,细胞及分子三个水平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付正龙 《绿色科技》2019,(17):152-154
指出了经多年的实践,组织培养可以实施智能化生产。工厂化组培生产过程中的培养基配置和灌装,种苗的日常检查、室内环境控制、培养工厂内部的物品运输、瓶苗的上下培养架等都可以实现智能化操作。甚至随着接种机器人的研制成功,组培生产中最费人工的切苗生产,也可以实现智能化。而组培生产后期,温室炼苗过程中的光照、温度、湿度、水肥等的控制在20世纪90年代已实现了智能化控制。组织培养生产实施智能化,应有一个前提:标准化。只有将培养基配置和灌装、种苗的日常检查、室内环境控制、培养工厂内部的物品运输、瓶苗的上下培养架,包括瓶苗的切割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形成一个标准控制系统,才能实现智能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