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研究致病性大肠杆菌携带原噬菌体的比例、原噬菌体携带毒力基因及耐药基因的情况,了解致病性大肠杆菌中原噬菌体对菌株的耐药性与毒力的影响,保证噬菌体生产菌的生物安全性,为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基础研究与应用提供借鉴。【方法】 从NCBI中下载大肠杆菌全基因组信息,通过在线网站预测大肠杆菌中携带的原噬菌体数目,并分析原噬菌体的GC含量、基因组大小、占细菌基因组比例等基因组特征及完整型原噬菌体的类型,对原噬菌体做初步分类,统计分析完整型原噬菌体中携带耐药基因数目、耐药表型、耐药机制与毒力基因数目、毒力基因家族分布等。【结果】 112株大肠杆菌携带完整型原噬菌体1 024个,疑似型原噬菌体287个,缺陷型原噬菌体505个。1 024个完整型原噬菌体中,多数与长尾噬菌体相似,占70.21%(719/1 024);共有63种噬菌体类型,其中BP4795(登录号:NC_004813.1)类型的占比最高,达到19.24%(197/1 024),其次是DE3(登录号:NC_042057.1),占比11.72%(120/1 024)。大肠杆菌携带原噬菌体的GC含量在38%~57%之间,基因组大小为3.1~152.6 kb,其中80 kb以内的原噬菌体占97.03%(1 762/1 816)。1 024个完整型原噬菌体中携带耐药基因占比为6.35%(65/1 024),共携带耐药基因253个,分别来自11个抗生素耐药基因家族;携带一个或多个毒力基因的完整性原噬菌体占42.78%(438/1 024),共携带毒力基因1 274个,分别来自9个不同毒力因子家族,平均每个完整型原噬菌体携带毒力基因2.9个。【结论】 大肠杆菌普遍携带原噬菌体,原噬菌体中部分携带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在实际应用中应充分评估其风险,防止原噬菌体造成的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在菌株之间的转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不同环境下鸡蛋外壳携带蜡样芽孢杆菌的情况和分离菌株的基本特征。【方法】 从养殖场和超市各采集9种新鲜鸡蛋,对鸡蛋表面携带的蜡样芽孢杆菌进行分离鉴定、基因分型、毒力基因筛查和耐药性分析。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全基因组测序后进行菌种鉴定并确定基因分型、筛选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同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分离株对头孢曲松、红霉素、万古霉素等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经MALDI-TOF MS初步鉴定和基因组菌种鉴定,确定从养殖场3种未经清洁加工的鲜蛋中分离出的6个菌株为蜡样芽孢杆菌,其序列分型(ST)较为多样,其中有2株新的ST型。在毒力基因筛查方面,6株蜡样芽孢杆菌均检出了非溶血型肠毒素nheB基因、腹泻型毒力因子hlyⅡ基因和侵袭免疫系统的inhA基因;nheAnheC基因携带率为83.3%,编码溶血型肠毒素HBL的hblA、hblChblD基因携带率均为66.7%;cytKhlyⅢ基因携带率分别为33.3%和50.0%;肠毒素基因BceT、entFM和致吐毒素基因ces均未检出。耐药性方面,6株菌均对庆大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利福平、利奈唑胺和环丙沙星敏感,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和泰妙菌素耐药;对红霉素、克林霉素的中介率分别为83.3%和100%;33.3%的菌株对万古霉素耐药。6株菌均携带有磷霉素耐药基因FosB和万古霉素耐药基因簇vanA的部分基因vanRSYZ,其中5株菌携带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基因mphL,部分菌株携带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基因或核苷类药物耐药基因。【结论】 本试验从养殖场未经消毒处理的鸡蛋外壳上成功分离到了蜡样芽孢杆菌,并发现其携带有多种毒力基因,存在多重耐药性,有潜在致病性和公共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多重耐药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APP)GD2107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丰富APP基因组数据库信息;构建基于ApxⅣ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分析该菌株的进化关系,为探索APP致病机制和临床防控猪传染性胸膜肺炎(porcine contagious pleuropneumia,PCP)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药敏试验测定分离菌株的耐药谱;采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对细菌DNA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别利用Illumina NovaSeq、PacBio SequeI测序平台对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基因组基本信息、功能元件分析及亚系统分析等);基于ApxⅣ基因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药敏试验结果显示,GD2107菌株对青霉素、头孢拉定(先锋Ⅵ)、卡那霉素等14种抗菌药均耐药。对GD2107株全基因组测序得到1条大小为2 271 987 bp的环状染色体(GC含量为41.21%)和2个大小分别为5 027和3 497 bp的环状质粒,共预测到2 290个编码基因,包含19个rRNA (7个5S rRNA、6个16S rRNA、6个23S rRNA)、21个tRNA基因、20个ncRNA;23个基因岛、4个原噬菌体和2组CRISPR相关序列;分别有2 112、1 549和1 866个基因在COG、KEGG和GO数据库中得到注释,且相关蛋白集中分布于APP的代谢过程;另外在毒力因子(VFDB)和耐药因子(CARD)数据库中还注释到48个毒力基因和22个耐药基因(仅floR基因位于质粒上)。绘制该菌株的全基因组圈图,将基因组信息提交至NCBI,获得染色体GenBank登录号为CP097377,质粒登录号分别为CP097378和CP097379。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该菌株与来自中国的APP菌株(CP063424.1)进化关系最近。【结论】本研究完成了对多重耐药菌株GD2107的全基因组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全面认识了该菌株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并探究了耐药和致病机制中的相关基因,进化关系显示该菌株具有一定的地域流行性,为预防PCP的流行和探索APP的致病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葡萄牙柠檬酸杆菌是一种新发现的条件性致病菌,为明确重庆地区大鲵源多重耐药葡萄牙柠檬酸杆菌的基因组及其耐药特征,本试验对患病大鲵分离菌进行鉴定、药敏试验、全基因组测序及毒力、耐药基因的分析。分离菌首先通过16S rDNA进行初步鉴定,腹腔注射健康小鼠观察其致病性;利用Kirby-Bauer(K-B)纸片法进行9类共35种抗生素的敏感性试验;再利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通过生物软件和数据库对分离菌的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鉴定为葡萄牙柠檬酸杆菌,将其命名为CQ-CP1,该菌对小鼠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药敏试验显示CQ-CP1对多种抗生素不敏感,为多重耐药菌株。全基因组测序该菌株共有5 006 960 bp, G+C含量为51.8%,共编码有4 722个结构蛋白,基因组信息在GenBank中的登录号为RZIH00000000.1。病原毒力因子数据库(VFDB)比对发现CQ-CP1中共有49个与毒力相关的基因,与细菌的运动、黏附、转录等相关;耐药基因数据库比对结果显示,该菌携带6个耐药基因(ARG),分别是氨基糖苷类aadA1,喹诺酮类qnrS1、qnrB32,β内酰胺...  相似文献   

5.
《畜牧与兽医》2016,(5):26-31
为了探究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2型菌株中前噬菌体基因与毒力因子分布的关系,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了19株已全基因测序的SS2中的前噬菌体基因分布,并设计前噬菌体保守基因引物2对,通过PCR检测前噬菌体在101株SS2菌株中的分布,并与毒力因子分布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已全基因测序的猪链球菌2型菌株中,弱毒株含有比强毒株更多的前噬菌体片段。PCR检测显示,14株4种代表性毒力因子(sbp2',mrp,ef,sly)为阴性的菌株中均含有前噬菌体解旋酶基因和末端酶基因,而86株不完全含有这4种代表性毒力因子的菌株中不含有上述前噬菌体基因,说明猪链球菌2型菌株中毒力因子分布与前噬菌体基因分布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正炭疽是由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引发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炭疽芽孢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炭疽的研究者多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炭疽疾病进行研究,即炭疽杆菌的基因组、炭疽杆菌的荚膜及炭疽杆菌的毒素。炭疽杆菌的基因组由染色体及两个大质粒(p XO1和p XO2)组成,这两个大质粒含有炭疽芽孢杆菌的两大毒力因子,即炭疽毒素、抗吞噬荚膜多肽的编码基因,美国基因组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分析猪源ST9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中前噬菌体的流行情况、结构特点和转导能力,探究前噬菌体在猪源MRSA流行克隆形成中的作用。基于全基因组信息,分析了近年来从我国多省分离的131株ST9型MRSA中前噬菌体的流行率、分型、亲缘关系和结构特征;选取含不同分型前噬菌体的菌株进行诱导,对诱导获得的噬菌体颗粒进行转导,测定转导子的耐药表型及体外适应性。研究结果显示:猪源ST9型MRSA的前噬菌体携带率为78.6%(103/131株),其中,63株携带完整前噬菌体序列,所有前噬菌体序列均不含耐药基因,仅2.9%(3/103株)的前噬菌体序列含毒力基因;前噬菌体谱型丰富,其整合酶分型主要为Sa2int和Sa4int;各型别前噬菌体结构同源性较高,完整前噬菌体可被诱导为长尾噬菌体;噬菌体颗粒可包装供体菌的aadDtet(L)耐药基因并转导至受体菌中;转导子可获得卡那霉素、四环素耐药表型,体外生长能力与受体菌株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猪源ST9型MRSA的前噬菌体携带率较高,谱型丰富,不携带耐药基因,部分噬菌体可包装供体菌的耐药基因转导至受体菌,产生的适应性代价小。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贵州省一起疑似皮肤炭疽疫情进行病原学检测和分析,以期为疫情的处置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对患者皮肤渗出液、病死马肌肉及其刨剐地土壤样本进行炭疽芽孢杆菌分离培养,对疑似菌落采用革兰染色镜检、噬菌体裂解试验和青霉素抑制试验进行鉴定,进一步采用普通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eal-time PCR)检测炭疽芽孢杆菌疑似菌株PagA、Cap及rpoB基因。结果共检出7株炭疽芽孢杆菌疑似菌株,其中从患者皮肤渗出液分离出1株菌,从土壤标本分离出6株菌。传统方法将7株疑似菌株鉴定为炭疽芽孢杆菌,普通PCR和Real-time PCR检测结果均显示7株菌株rpoB、PagA和Cap基因阳性。说明从患者皮肤渗出液和土壤标本均检出具有致病基因的炭疽芽孢杆菌,提示该起疫情为一起由炭疽芽孢杆菌所致的皮肤炭疽疫情。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腹泻仔猪中携毒力基因且多重耐药的大肠杆菌菌株,评估中药水提物对该菌株的抑菌活性,并探索中药抑菌机制。【方法】通过PCR方法与Kirby-Bauer(K-B)药敏纸片法评估临床大肠杆菌菌株的肠毒素基因携带情况和耐药性;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评估中药水提物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菌株的抑菌活性,确定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通过电导率仪以及相关试剂盒检测评估石榴皮水提物对多重耐药菌株作用不同时间后菌液电导率、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KP)含量及菌体内ATP含量的变化;通过SDS-PAGE和蛋白含量检测评估菌体内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变化;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大肠杆菌形态变化。【结果】PCR检测14株临床大肠杆菌中肠毒素基因携带率达到78.57%,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所有菌株至少对2种抗生素耐药,均属于多重耐药菌株。中药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黄连、黄芩、石榴皮水提物对多重耐药菌株抑菌活性较好,其中石榴皮水提...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耐药性、基因组结构与遗传变异程度,为鸭疫里默氏杆菌耐药性与基因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对1株从病死鸭脑组织分离的鸭疫里默氏杆菌疑似菌株进行了PCR鉴定、耐药性检测及全基因组框架图测序,并基于16S rDNA与管家基因对其进行了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测序数据经过质控与过滤后成功组装为1个包含38个contigs的基因组框架,使用Abricate软件、CARD在线数据库共检测出6种不同的耐药基因,其中4种与耐药表型符合;将基因序列提交至MLST数据库,发现了一种新ST型,定为ST93。构建的16S rDNA和管家基因进化树结果表明,分离菌株与2株鸭疫里默氏杆菌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分离鉴定得到1株鸭疫里默氏杆菌,该菌株为多药耐药菌株,其基因组中携带多个耐药基因;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基因变异程度较大,且存在跨区域流行传播风险。在临床用药时应注意合理用药,及时监控抗性基因的水平转移,防止鸭疫里默氏杆菌跨区域流行。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自猝死海南黄牛的组织器官中分离到2株A型产气荚膜梭菌,命名为ZWCP209和ZWCP210。基因组拼接结果显示其基因组大小处于3.4~3.5 Mb之间,tRNA和CDS数量稳定。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显示,测序菌株属于同种新ST型。从NCBI数据库中获取27株牛源产气荚膜梭菌的基因组,与测序分离株共同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共检测到13种耐药基因,其中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P)和tetB(P)的携带率最高(79.4%),值得关注的是,本研究中2株海南黄牛分离株均携带了7种以上的耐药基因,其中包括非兽用抗生素■唑烷酮的耐药基因optrA。泛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以上菌株的基因组中共含有7 345个基因,核心基因数量占比22.94%;在核心基因组和plc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中,两海南黄牛分离株处于同一分支,并具有相同的毒力因子,具有极高的同源性。本研究为国内首次对海南黄牛产气荚膜梭菌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对牛产气荚膜梭菌病的防治与基因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炭疽芽孢杆菌弱毒株C40-202PA-LF1融合基因表达载体并对其进行原核表达和反应原性检测,为炭疽亚单位疫苗制备、炭疽诊断和疫苗免疫效果检测提供依据。【方法】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炭疽芽孢杆菌PALF基因序列设计2对引物,利用PCR方法从炭疽芽孢杆菌弱毒株C40-202中分别扩增出PALF1基因片段,经XhoⅠ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通过黏性末端进行连接,获得PA-LF1融合基因片段,利用SWISS-MODEL分析软件分别对PA、LF1和PA-LF1融合蛋白进行三级结构预测;将融合基因片段克隆至pET32a(+)质粒中,构建重组质粒pET32a-PA-LF1,并将重组质粒pET32a-PA-LF1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重组蛋白表达,Western blotting鉴定融合蛋白并分析其反应原性。【结果】从炭疽芽孢杆菌弱毒C40-202株成功扩增出PA、LF1和PA-LF1融合基因;成功构建了炭疽芽孢杆菌PA-LF1融合基因表达质粒pET32a-PA-LF1,融合蛋白三级结构预测可折叠为正确的空间构象;构建的重组质粒经诱导表达、纯化和SDS-PAGE,获得分子质量为96 ku的融合蛋白,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经Western blotting验证,纯化后的重组蛋白与经Ⅱ号炭疽芽孢苗免疫后的绵羊血清发生特异性结合,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结论】PA-LF1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可为炭疽诊断和疫苗免疫效果检测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可作为一种炭疽亚单位疫苗的候选组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兽医学报》2016,(11):1894-1898
根据GenBank中炭疽杆菌的主基因组上gyrA基因,毒力因子px01上pagA基因和侵袭因子px02上的CapA基因分别设计引物和对应Taqman-MGB探针,建立了检测炭疽杆菌的实时定量PCR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特异性,仅对炭疽杆菌检测结果为阳性,而与蜡样芽孢杆菌、苏云金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沙门菌、大肠杆菌、链球菌、铜绿假单孢杆菌无交叉反应,检测灵敏度最低可达100copies/μL。对24份皮毛盲样和120份送检样品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定量PCR方法与商业化定量PCR试剂盒的符合率为100%。Taqman-MGB探针方法灵敏、特异、重复性好,可应用于炭疽杆菌的快速诊断与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山东青岛地区鸭源样品进行四环素类耐药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了解其流行分布规律。对耐药菌株进行药敏检测及耐药基因鉴定,研究四环素类耐药大肠杆菌多重耐药率及耐药基因携带情况,为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肉鸭泄殖腔拭子及盲肠样本为试验材料,通过四环素选择培养基分离大肠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耐药菌株对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通过PCR检测四环素类耐药大肠杆菌携带耐药基因情况,进一步通过接合试验评估tet(X)基因的可转移性,进而对部分tet(X)基因阳性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同时探究tet(X)耐药基因的遗传环境特征。【结果】采集的63份样品经分离鉴定,获得48株四环素耐药大肠杆菌,分离率为76.19%。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对四环素和土霉素耐药,对多西环素和氟苯尼考耐药率分别为93.75%和89.59%,且对多黏菌素、替加环素及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64.58%、16.67%和4.17%;所有菌株均存在多重耐药现象,其中以耐7种药物最多。耐药基因检测结果与耐药情况基本相对应,耐药率高的药物相应耐药基因呈现较高携带率;其中floR、tet(A)、qnrS、mcr-...  相似文献   

15.
自陕西省华阴县1头猝死荷斯坦奶牛肝脏分离出1株革兰阳性杆菌,经鉴定为蜡样芽孢杆菌,后对其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耐药性检测以及小鼠感染模型的建立。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表明,该菌株MLST分型属于ST1150,基因组携带有磷霉素耐药基因fosB以及多种毒素基因,并且具备从国外传入我国的可能性;药敏试验显示该蜡样芽孢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他啶、乙酰甲喹、磷霉素和壮观霉素具有较强抵抗力;其在95%置信区间内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估算值为1.247×107 CFU,致死小鼠出现肝脏边缘变灰白、肺脏出血和肠壁出血水肿等病变。结果表明,我国奶牛养殖中存在携带有多种毒素基因的强毒力蜡样芽孢杆菌,与荷斯坦奶牛猝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河南地区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血清7型流行菌株的毒力及耐药情况。【方法】以Hps血清7型参考菌株为对照,对6株Hps血清7型临床分离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扩增、序列分析、毒力基因检测、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研究。【结果】16S rRNA基因测序及相似性比对结果显示,菌株1436与参考菌株0007相似性为100%,菌株1565、1624与参考菌株0007相似性均为98.6%。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菌株1436与参考菌株0007亲缘关系最近;菌株1624与参考菌株0007亲缘关系最远。6株临床菌株与参考菌株表现为2种毒力基因型,菌株均携带有vta1、vta2、vta3、wzananHcdtAcdtBcdtCespP2毒力基因,其中5株临床菌株还携带ompP2毒力基因。豚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临床菌株毒力较参考菌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强,参考菌株不能感染豚鼠发病,未表现任何临床症状;临床菌株可感染豚鼠发病,表现出一定的临床症状,发病率为20%~40%,死亡率为0。参考菌株和临床菌株均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噻呋敏感,对强力霉素、氟苯尼考中介,对新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红霉素、替米考星等耐药,且均表现出多重耐药现象。【结论】Hps血清7型临床菌株有一定的致病性,但毒力较弱,对头孢类药物敏感,有明显的多重耐药现象,临床上应注意对该血清型的防控。本研究为Hps血清7型流行病学、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为Hps血清7型的临床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根据炭疽芽孢杆菌3种特异性毒力基因的序列,包括保护性抗原基因(pag)、荚膜基因(cap)和S-层蛋白基因(sap),建立多重PCR鉴定方法。该方法检测11株炭疽芽孢杆菌均为阳性,检测29株非炭疽的其他需氧芽孢杆菌属菌株均为阴性。该方法检测模拟血液样品的灵敏度是2×10~6 CFU/mL(每1mL血液样品最低含有2×10~6细菌),而样品增菌后的检测灵敏度是2×10~2 CFU/mL。制备加入炭疽疫苗菌株芽孢的模拟土壤样品,经增菌培养后,PCR检测灵敏度为3×10~4芽孢/g。另外,还设计了炭疽芽孢外壁结构蛋白基因BclA的鉴定引物,利用该引物的PCR扩增片段长度以及测序结果,能够有效区分Ⅱ号炭疽疫苗菌株和临床分离菌株,本研究能够为炭疽临床诊断和环境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鉴定临床疑似沙门氏菌感染致死信鸽的病原菌并确定致病菌的耐药及毒力状况。通过细菌分离培养、菌落形态观察、染色镜检、生化鉴定、血清分型、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和康复信鸽血清平板凝集试验进行鉴定,并通过药敏试验、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检测进行耐药性和毒力分析。结果显示,分离纯化的细菌在BS、XLD、HE培养基上为黑色菌落,镜检为无荚膜、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分离菌株生化反应结果符合沙门氏菌生化特性;分离菌株血清型为1,4,12:i:1,2;分离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该分离菌株与鼠伤寒沙门氏菌聚为一支,同源性>99%,康复信鸽血清与分离菌株发生特异性凝集,结合生化反应和血清分型结果该菌株鉴定为鼠伤寒沙门氏菌;分离菌株对氟苯尼考耐药,经耐药基因检测携带floR、cmlA氯霉素类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相符;分离菌株mogA等17种毒力基因检测均为阳性。本试验成功分离到1株信鸽源鼠伤寒沙门氏菌,分离菌株对氟苯尼考耐药且具有较强毒力,为下一步信鸽沙门氏菌的防治和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市售猪肉中沙门氏菌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携带状况,以及PFGE分子分型情况,用PCR方法对分离的22株沙门氏菌携带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并运用XbaⅠ酶进行酶切后完成PFGE分析,再利用BioNumerics软件对分离菌株的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最严重,耐药率为72.73%,其次是对氟苯尼考,耐药率为68.18%;在10种耐药基因检测中,共检出9种;除喹诺酮类药物外,分离菌株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的符合率为95%,其中88%的分离菌株携带酰胺醇类耐药基因(catI)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tem-1/blapsE-1/blaCMY-1/blaoxA-1)。在14种毒力基因检测中,共检出13种;所有分离菌株均携带mgt C和bcfA毒力基因,其次是mogA、araB、stn、fimA毒力基因,携带率均为95.45%;22株沙门氏菌共分为10个群,包括8个带型,菌株相似度为60%~100%。结果表明:市售猪肉中的沙门氏菌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须采取措施防止沙门氏菌污染猪肉产品。  相似文献   

20.
研究耐药菌株和敏感菌株的竞争关系,为寻找降低耐药细菌危害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应用改良影印培养法,考察耐氨苄西林大肠杆菌菌株(G414)起始比例、益生菌种类和营养水平对人造微生物群落中G414菌落比例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人造群落中耐药菌株生存竞争能力大于敏感菌株(ATCC 25922),其比例在1~7 d均逐渐上升;高初始比例组的耐药菌株比例从33%上升至64%,绝对值增加31%,超过敏感菌株成为群落中的优势菌,低初始比例组从10%上升至43%;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在1~7 d能够显著放缓耐药株在群落中比例的升高趋势(P0.05),蜡样芽孢杆菌除开始两天外,可极显著地降低耐药菌株的比例(P0.01);在高(100%)、中(10%)、低(1%)营养条件下,耐药菌株比例均逐步升高,中营养水平组的比例上升最快。耐氨苄西林大肠杆菌菌株并没有因携带耐药基因而升高其在无药环境中的竞争适应度代价,反而获得了在正常营养和低营养以及多物种竞争条件下的某种竞争优势,逐步成为人造群落中的优势菌群,传播出去,可能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较大威胁;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只能降低耐药菌株比例上升的趋势,而蜡样芽孢杆菌可极显著地抑制耐药菌株的生长,促使其消亡,加以开发利用,或许能降低养殖环境中某些耐药菌的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