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整理统计了莱州湾主要有机污染物入海通量,并于1998年7月,调查了莱州湾湾顶部对虾养殖区进、排水中氮、磷及COD的浓度,初步估算出了对虾病害发生后(1993年),对虾养殖过程中排入海中COD的增量增量平均约为1173.4t/a,为黄河年排放量的0.54%,小清河年排放量的0.29%;无机氮的增量平均为45.1t/a,为黄河年排放量的1.79%,小清河年排放量的1.10%。对虾病害发生后(1993年后)莱州湾沿岸对虾养殖的有机污染较黄河和小清河小的多。  相似文献   

2.
莱州湾污染及其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1998年4、7、10月对莱州湾污染调查结果,讨论了入海污染物对莱州湾的污染影响、分布特征及其入海通量。结果表明,莱州湾主要污染物分布在西部和西南部,污染物入海通量估算结果,小清河是莱州湾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对渔业资源影响关系表明,环境因子对幼虾对虾相对数量变化均有一定的影响。1990-1998年COD与幼对虾相对数量相关相对较明显(γ=-0.565.8),无机磷和无机氮与幼对虾数量相关性不明显,但从不同时间段看,1990-1993年只有无机氮与幼对虾数量相关性明显,呈正相关关系,而1994-1998年COD、无机磷与幼对虾相对数量却呈显著负相关(γ=-0.86333,γ=-0.7928)。说明近年来COD、无机磷对莱州湾幼对虾相对数量的变动构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陆源性污染对海域环境影响加剧,使得渔业资源,结构,组成和数量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河口污染的加剧,不仅破坏了渔业资源,更重要的是破坏了产卵场。鱼卵的种类和数量在小清河附近海域的分布范围也缩小,仔稚鱼分布数量,已由小清河附近海域北移至黄河口至刁口一带,仔稚鱼有回避该区污染的现象,在莱州湾中,小清河为主要污染物之一,其对渔业资源的破坏,即有代表性,又有普遍性,从中说明了渤海污染对渔业资源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莱州湾近岸海域有机污染物种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4月、10月两次对莱州湾内小清河、虞河、潍河入海口及近海水域进行了有机污染物色-质联机定性分析,共检出有机污染物16类106种,其中优先控制污染物9种,在这些优先控制污染物中以酚类物质较多,结果表明莱州湾有机污染仍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4.
莱州湾海域近年营养盐状况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海水中的无机氮和无机磷等营养盐类,是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成分,其浓度高低可直接反映出海域的营养化程度。在此,仅就1996~1998年度莱州湾监测水域营养盐状况作一分析。1材料与方法在莱州湾5m以上水域均匀布设14个监测站位,在0m、5m层分别采取水样。湾底部浅水区站之间的间距较密,小清河口、黄河口外也没有站位。每年两航次监测相同的站位,时间分别在枯水期(5月底)和丰水期(8月底)。主要分析项目为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磷酸盐等。按《海洋监测规范》进行操作。2结果与分析2.1无机氮的年度数值变化图1莱州湾1996…  相似文献   

5.
潍坊市位于渤海莱州湾南岸,海岸线长154公里。负10米等深线内海域面积1212平方公里、滩涂面积446.7平方公里。区内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条,分别是小清河、弥河、白浪河、潍河、胶莱河,这些河流源自南部山地和丘陵,向北流入渤海莱州湾。我市毗邻海域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是多种鱼、虾、蟹、贝栖息、洄游、繁殖、索饵的优良场所。近年以来,由于污染不断加剧,造成了沿岸海域渔业环境严重恶化,赤潮频繁发生,给海洋捕捞业、海水养殖业、海水育苗业、浅海增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一、海洋污染对渔业的影响由于海域渔业环境严重…  相似文献   

6.
莱州湾落网开发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州湾落网根据莱州湾水浅,流小特点设计而成,通过放大网目,在增端增设导鱼装置,改进固定装置,使网具结构更合理而有创新,91年专家鉴定认为,本研究成果填补了莱州湾落网作业空白,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7.
莱州湾东部养殖水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莱州湾东部海域的潮流数值模拟,详细地阐述了莱州湾东部海域的潮汐、潮流特征,特别对该海域的海水交换率与交换期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莱州湾东部秋季海水交换较夏季要快,而与其他海湾相比,莱州湾水交换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8年5、8月莱州湾的生态调查资料,采用营养盐限制法则及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模式等方法,对莱州湾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PO34–-P)和硅酸盐(SiO23–-Si)的平面分布、结构及限制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18年5、8月莱州湾的DIN浓度范围为1.64~106.36 μmol/L,平均值为24.18 μmol/L,5月明显高于8月;PO34–-P浓度范围为0~2.010 μmol/L,平均值为0.182 μmol/L,8月明显高于5月;SiO23–-Si浓度变化范围为0.97~78.93 μmol/L,平均值为18.30 μmol/L,8月明显高于5月。DIN、PO34–-P、N/P高值区主要位于莱州湾西部的小清河口和黄河口附近海域;SiO23–-Si、Si/N、Si/P高值区主要位于湾底部、龙口–莱州近岸海域。对营养盐结构的分析表明,莱州湾存在明显的磷限制和枯水期的硅限制,陆源输入是莱州湾营养盐的主要来源。营养盐结构限制平面分布表明,春季莱州-招远养殖区和夏季东营-潍坊养殖区易引发赤潮,夏季莱州–招远养殖区初级生产力受到一定限制,对养殖业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水产品是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的良好来源,尤其是蛋白质含量丰富,是人类摄取动物性蛋白的重要食品来源之一,一直被公认为营养、美味的放心食品。莱州湾滩涂辽阔,河流携带有机物质丰富,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渔业生产区。笔者通过对莱州湾定点监测捕捞的18种水产品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此水域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10.
夏季莱州湾及附近水域理化环境及营养现状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7年8月对莱州湾及附近水域的调查资料,讨论了温度、盐度、pH、溶解氧(DO)、溶解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PO4^3--P)等理化因子的分布特征,并对该水域的营养水平和有机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莱州湾西部和西南部水域表层和底层的DIN含量较高,均呈向东北方向递减的趋势;表层PO4^3--P含量分布较为均匀,在湾口中部水域有一小范围的高值区,并呈向四周逐渐递减分布。底层水平基本与表层一致,但其高值区范围较大,等值线较为密集。营养盐与盐度的相关分析表明,DIN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表明DIN主要来自河流径流的输送;而PO4^3--P与盐度相关性不十分显著,这表明莱州湾PO4^3--P的补充并非主要来自河流径流输入,而是以有机物的分解矿化再生为主,同时,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由水域环境质量评价结果看,N/P值均大于Redfield比值16,P显得相对缺乏。根据营养化评价模式和有机污染指数计算结果,2007年夏季莱州湾水域营养水平基本属于磷中等限制潜在性富营养,有机污染程度属3级,表明该调查水域受到轻度有机污染。  相似文献   

11.
莱州湾海域营养盐现状及年际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2006~2009年莱州湾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2009年莱州湾海域5月和8月无机氮受小清河径流影响明显,西部海域显著高于东部海域;活性磷酸盐、活性硅酸盐5月受小清河径流影响明显,西部海域高于东部海域,8月影响不明显;5月,53.3%的海域内无机氮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100%的海域内无机氮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8月,34.9%的海域内无机氮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活性磷酸盐含量总体偏低,只有5月小清河口海域超三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他海域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年际变化结果显示,5月有逐步上升的趋势,8月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活性磷酸盐5月变化不明显,8月下降趋势明显;活性硅酸盐5月和8月变化不明显。4年整个海域无机氮污染严重,磷缺乏;平均N/P为164、Si/P为130、Si/N为0.77;净营养盐收支呈磷减少而氮增加的总体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水产养殖》2006,27(3):42-43
近日,来自美国的一种美丽的蓝宝石鱼抵达莱州海湾。据了解,莱州华驰水产养殖公司拟在莱州湾、胶州湾设置6个深水网箱,投放6万尾蓝宝石鱼苗,进行该鱼的养成实验。  相似文献   

13.
为恢复海蜇资源,山东省于1991年在渤海莱州湾首次进行海蜇人工放流增殖试验研究,并于1994年将其列为生产性增殖品种在莱州湾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工放流,回捕率在1.12%~3.32%之间,取得了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进一步扩大海蜇增殖规模和数量,我们于2003~2004年在山东黄海南部的塔岛湾进行了海蜇生产性增殖试验。  相似文献   

14.
在莱州湾南岸进行了三疣梭子蟹的土池越冬和亲蟹培育试验。越冬成活率65.4%。亲蟹抱卵率51.3%。比莱州湾自然蟹提前1个月产卵。  相似文献   

15.
莱州湾东部养殖水域氮、磷营养盐的分布与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根据1997年5月-1998年6月对莱州湾的6次调查资料,研究了莱州湾氮,磷营养盐的平面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结合历史资料讨论了莱州湾氮,磷营养盐的历史演变。提出在研究近岸海生态体系中氮,磷营养盐限制性,应该对氮,磷营养盐的周转速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鱼类受污染物的毒害通常有三个途径:1.鱼鳃的功能受到影响,窒息而死;2.鱼与污染水体接触,如体表、口腔受毒物影响而遭损害;3.通过食物链或直接从水中将有毒物质吸入体内,鱼的组织器官有可能发生病变。 毒物对鱼类产生的毒性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潜在性等几种。其毒性危害大小,不仅取决于污染物的毒性大小,而且取决于毒物进入鱼体内的生理化学作用。 我国工业发达地区的一些河流和沿海地带,由于污染严重,渔业损失惨重。如莱州湾污染使宝贵的对虾资源严重衰退,自80年代以来,对虾产量比正常年份减产60%以上;…  相似文献   

17.
黄河入海泥沙年际通量对莱州湾渔业资源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9年8月-2013年8月莱州湾海域渔业拖网调查数据,分析该海域渔业种群组成、优势种、空间分布和资源量的年际变动,以了解黄河入海泥沙通量对莱州湾渔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莱州湾渔业资源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以鱼类为主,甲壳类次之,头足类最少;鱼类中以中上层鱼类为主,网获量明显多于底层鱼类,但2011年8月底层鱼类稍多于中上层鱼类;(2)莱州湾渔业资源各年份的优势种有所变动,中上层鱼类和底层鱼类的优势种变动较大,甲壳类优势种变动较少,鱼类优势种组成存在年际更替现象,主要由经济价值高、个体大的种类向经济价值低、个体小的种类演替.主要优势种集中于斑鲦、矛尾鰕虎鱼、口虾蛄、小带鱼和日本枪乌贼等种类.2010年斑鲦大量暴发,为唯一优势种;(3)2009-2013年黄河入海泥沙年际通量与鱼类种数、底层鱼类数和渔业资源数存在显著相关性,与底层鱼类生物量存在极显著相关性.综上所述,黄河入海泥沙年际通量的变动对莱州湾渔业资源量和资源结构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莱州湾海域表层海水和生物体中双酚A含量进行调查监测。结果显示,莱州湾29个站位表层海水均有双酚A检出,浓度为7.6~152 ng/L,平均浓度为41 ng/L;该海域14种生物体中双酚A浓度介于ND~13.6 μg/kg之间;扁玉螺、脊腹褐虾和青鳞小沙丁鱼对双酚A的浓缩系数(BCF)较高,分别为137、133和124,鲬和银鲳较低,分别为40.1和45.6。莱州湾海域已经遭受双酚A污染,存在潜在的生态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9.
莱州湾海水营养盐含量及有机污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葛仁英  纪灵 《齐鲁渔业》1995,12(6):45-46
莱州湾海水向接近富营养状态发展。无机氮、活性磷的含量部分海区已超过我国一类海水的标准值。该湾水体已处于有机污染状态,各单项指标岸边值均高于中部值,陆地排污是该湾水质营养化和有机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胶莱河是莱州湾重要的人海径流之一,其河口东侧沿岸分布有面积广阔的化工产业同区,大量高盐高溴工业废水的排放导致该近岸海域水质恶化,据《2008年渤海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结果显示,位于莱州湾底部南岸的胶莱河口及其东侧毗邻近岸海域呈现低盐区面积严重萎缩的现象.严重威胁了该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