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危害罗江县水稻常见的螟虫有大螟、二化螟、三化螟3种.据50年代以来的记载,3种螟虫在种群数量所占比例:大螟相对稳定,多年平均约占种群数量的3%,二、三化螟种群数量随耕作制度改变和品种布局的调整,变化幅度大.现将二、三化螟演变原因与混发危害及其防治对策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三化螟生物学特性及发生特点的试验和观察,并结合湖北省三化螟实际发生和为害情况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三化螟种群数量变动和为害程度主要受到年度间的气候、栽培制度、品种、越冬作物、防治水平等因子的综合影响。因子间(在生物学上)相协调时,可造成三化螟大发生和严重为害;因子间不相协调时,则维持在一般水平或轻度发生;当因子间作用特别突出时,就会成为当年三化螟种群数量上升或下降的主导因子。掌  相似文献   

3.
顺昌县近年水稻三化螟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顺昌县近几年来水稻三化螟发生严重,分析其原因主要与耕作制度改变、种植品种多样化和优质化、暖冬气候等因素有关,在此基础上,提出适时春耕溶田、合理布局水稻种植结构、加强测报、抓住关键时期、选择高效药剂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水稻螟虫(二化螟、三化螟)在扬州市近年来发生加重。水稻品种布局、耕作制度、气候条件、抗药性的产生及防治失当均是造成其上升的重要因素。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重点,有效控制螟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水稻三化螟预测预报与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1987~1994年的研究,初步探明三化螟种群回升原因,研究提出了在新的耕作栽培制度下,科学合理的三化螟防治指标,以及简易“查定”技术。组建了包括数据库管理、逐步回归预测、种群动态模拟及作图的计算机系统;改进三化螟测报办法,提出"兼治一代压基数,狠治二代拆桥梁,挑治三代保丰收"的治螟新策略及其施药技术,初步形成适于我国南方特点的三化螟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生产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三化螟在户撒乡1年发生4代,发生的早晚和发生程度的轻重,与气候、水稻耕作制度等因子密切相关。其中第3代是对产量影响最大的1代,在户撒乡5月中下旬的湿度大小,是越冬代三化螟死亡率的高低的主要因素。因此,狠抓1代争主动,普治2代压基数,决战3代保丰收。  相似文献   

7.
水稻三化螟、二化螟、大螟是我市水稻上的主要害虫.自八十年代末以来,三化螟再度回升,成为水稻螟虫的优势种群,而近两年二化螟回升势头较猛,2001年沿江地区与三化螟并重发生,局部甚至重于三化螟.1999~2001年我们通过3年的分片设点观察、田间药剂防治试验和对靖江市近50年的历史资料分析,基本上已摸清我市水稻螟虫的种群演变规律和掌握了防治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8.
水稻螟虫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螟虫 (二化螟、三化螟 )近年在沿江地区逐年加重。分析原因主要是 :气候条件、耕作制度的变化 ,防治措施不当 ,偏施氮肥以及螟虫抗药性的产生。提出以加强测报为前提 ,农业防治为基础 ,化学防治为重点的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9.
1螟虫发生与防治概况 据历年资料,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由于我区推行籼改粳,中改晚,二化螟种群下降,三化螟占优势.1957年三化螟重发.70年代单双季稻并存,螟虫全面回升.1972年,三化螟偏重发生,早熟晚稻白穗严重,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调减双季稻,扩种中籼及杂交稻,二化螟迅速回升,三化螟发生减轻.1978年,全区二化螟严重发生田块螟害率高达48.3%.1979年,一代二化螟特大发生;1981年、1984年二化螟偏重发生.90年代推行压籼扩粳和旱育抛秧,1994年后三化螟回升,1997年三代三化螟特大发生,迟栽中杂稻及粳稻田自然白穗率高达40~70%.  相似文献   

10.
三化螟主害代转变与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探明新余市蒙山山麓稻区水稻栽培制度不合理,虫源田、过渡桥梁田大量存在,是造成三化螟种群上升的重要原因。水稻生育期提前,二代过渡桥梁田由迟熟早稻改为一季晚稻和二季晚稻秧田为主,幼虫滞育时间较长,以及螟虫营养条件改善,是导致主害代由四代转变为三代的直接原因。三代转化率低使四代三化螟种群数量下降,为害减轻。同时,针对该地区三化螟发生规律,阐明了调整栽培制度,消灭越冬虫源,提高栽培技术,减轻螟害的措施,以及“兼治一代,挑治二代,狠治三代”的药剂防治策略。提出了第四代三化螟预报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建设和发展我省生态农业的战略高度,概括地阐明了立体种植在建设我省现代化农业中的战略意义。作者针对我省人口、土地、气候等生态资源特点,论证了山西发展立体种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最后强调指出:应该把立体种植放在我省农业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的总体上全面考虑,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并不断使用现代化科技成果武装立体种植,在稳步改造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发展、提高。把我省粮食生产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在麦棉两熟双高产条件下,设置麦棉自然根系(根系和肥水均可相互通过)、麦棉纱网隔根(肥水可相互通过,根系不能相互通过)和麦棉塑膜隔根(根系和肥水均不能相互通过)3种套种复合根系群体,研究麦棉两熟复合根系对棉花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麦棉共生期,与麦棉塑膜隔根相比,麦棉自然根系和纱网隔根复合群体中棉花根际非根际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蛋白酶的活性均有所提高,其中以麦棉纱网隔根处理的土壤酶活性最高。同时,麦棉自然根系复合群体中棉花根际非根际土壤的养分含量降低,纱网隔根处理减缓了小麦根系对棉花根系营养的竞争,同时又可能是小麦根系分泌物的作用使其养分含量最高。到棉花盛蕾期,小麦已收获,麦棉复合群体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状况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以麦棉自然根系复合群体的改善程度最大,其土壤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达到最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超过塑膜隔根,但仍低于纱网隔根。麦棉套作地下部不仅存在小麦对棉花营养竞争的不利一面,同时还存在小麦根系促进棉花根际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提高的有利一面,且此效应将持续影响套作棉花一生。  相似文献   

13.
连作烤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16S rDNA-PCR-DGGE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连作年限烤烟根际土壤为材料,应用PCR-DGGE技术对土壤样品进行细菌菌落分析,以期为烟草连作障碍调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烤烟生育中后期土壤细菌群落比较丰富。不同连作年限植烟土壤大田期细菌种群结构有差别,表现为大多数细菌类型是共有的,存在少数特有的细菌类型,轮作土壤的细菌丰度变化较稳定,而连作增加了土壤细菌的丰度,并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轮作细菌优势种群在大田期很稳定,而连作土壤的细菌菌群有较大变化,绿弯菌门的暖绳菌科、酸杆菌门和棒状杆菌科的菌群活动对连作土壤的营养代谢有强烈的影响,致病菌增多,不利于烤烟生长发育。不同连作年限对烤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有较大影响,烤烟连作后细菌种群结构的变化可能是引发烤烟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宋元时期,吴淞江两岸一度盛行大圩,大圩内实行着水稻休耕制。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加,连作制后期开始盛行,农民收稻放水,冬季积水休闲。麦稻两熟或在高地,或在低地,其分布与水环境有关。麦稻与其它景物相配合,构成江南农田景观的基色。由于圩岸植树较多,树木与河道及作物相配合,也构成诗人笔下传统江南景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我国南方耕作制度的发展和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南方农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近十年南方耕作制度研究和改革在以下三个方面有较大发展:1.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目标的耕地资源的深度利用,如旱地以麦玉薯为主体的分带轮作多熟制改革;稻田三熟制的冬季轮作,冬水田、冬闲田、秋闲田等冬、秋季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2.以提高农田经济效益为重要目标的多类型、多功能种植和农作制度。3.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生产率为目标的稻麦两熟耕作制度。通过对2000年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的趋势分析,对今后进一步提高单产,提高投入与投入产出效率及提高总土地生产力与效益的要求与途径作了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16.
2007年和2008年对玉米大豆间作、并在间作区轮作的玉米群体与清种玉米群体生理参数和产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玉米间作群体的最大叶面积指数(LAImax=6.60)高于清种群体(LAImax=4.39),且LAI4的天数明显高于清种;在玉米各生育时期,间作群体的群体生长率(CGR)、净同化率(NAR)、光合势(LAD)都大于清种,其中除NAR外,其它生理参数均达到了差异显著水平;2007年、2008年玉米间作产量分别为525.70 kg/667m2和622.82 kg/667m2,分别比同年清种产量低1.6%和3.9%,但t测验结果表明,玉米间作与清种产量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以提高地力为出发点的合理的间、轮作是能够保证产量的。  相似文献   

17.
种植制度知识模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优化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为出发点,着重运用系统分析原理和数学建模技术来研究种植制度设计的知识表达体系,在系统收集和分析种植制度设计方面的献资料以及专家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定量解析种植制度指标与生态环境、品种类型、社会经济条件之间的动态关系,创建了种植制度设计知识模型;充分利用软构件的技术特点,在Visual C 平台上设计并实现了数字化和组件化的种植制度知识模型系统,实现了适宜作物选择、作物搭配、作物布局设计和系统维护等功能。本研究克服了传统种植制度专家系统地域性强和广适性弱的不足,为实现种植制度设计的定量化和数字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夏瑀  戴建军  周连仁  王晓巍  马欣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681-15683
[目的]研究大豆、玉米不同种植方式对氮积累量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3个氮素水平以及3种种植方式。[结果]在玉米/大豆混作系统中的玉米表现出竞争优势,产量比单作玉米高0.36%~3.74%,而混作中的大豆产量比单作大豆降低了26.93%~46.90%。[结论]混作处理的总氮肥利用率和总产量均高于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整个混作系统表现出混作优势。  相似文献   

19.
太湖地区种植制度的演变及其对当前种植结构调整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分析了太湖地区种植制度的演变过程,即从一年一熟水稻向麦稻两熟演变,麦稻两熟制向麦稻及经济作物多熟制发展,双季稻的发展和稻田种植多样性的形成,归纳出若干对当前种植结构调整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植物病原性连作障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物连作障碍日趋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简要介绍病原性连作障碍的概念,概述了连作栽培条件下根际微生物种群结构变化和根分泌物中碳水化合物及其诱导病原菌种群数量增殖的功能,总结了根分泌物中某些化感物质在增强病原物种群数量中的作用和土壤微生物间的化学通讯分子,展望了今后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