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AgNO3对甘蓝型油菜子叶外植体植株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以甘蓝型油菜无菌苗子叶为外植体,接种不同生长调节剂组合的培养基,研究AgNO3对油菜子叶外植体植株再生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AgNO3 2.5mg/L处理可明显提高子叶外植体的植株再生频率,芽再生频率和平均每外植体再生芽数分别达到43.30%和2.77。苗龄与子叶外植体的芽再生频率有关,苗龄4d的子叶芽再生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在所观察的716份资源中.除个别外,多胚苗出现的频率很低。多胚苗可以分成5种类型:Ⅰ型,单胚有独立的根茎叶。Ⅱ型,单胚之间有共同的根系,但各有独立的子叶、真叶和茎。Ⅲ型,单胚之间有共同的根系和子叶.但没有共同的真叶和茎。Ⅳ型,单胚之间有共同的根系、子叶和部分真叶,但茎基部不联合。Ⅴ型,单胚之间有共同的根系、子叶和部分真叶,且茎基部联合。幼苗子叶数目与出现多胚苗的频率及多胚苗的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甘蓝型冬性和半冬性油菜子叶高效快速芽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甘蓝型油菜子叶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激素浓度、组合以及预培养等条件对芽再生的影响.将子叶在含1mg/L 2,4-D和1mg/L BA的MSB5培养基上预培养3d后转入芽分化培养基,可明显提高芽再生频率,再生周期也可缩短三分之一,但延长预培养时间则导致再生频率下降.实验中10个冬性和半冬性油菜品种的平均再生频率达81.9%,其中9个品种的芽再生频率均在75%以上,最高可达98.9%. 相似文献
4.
甘蓝型油菜下胚轴培养和高频率芽再生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6
以11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系)的下胚轴为外植体,研究影响下胚轴细胞再生的若干因素。结果表明,用附加2,4-D的培养基对下胚轴切段进行短时间的预培养可显著提高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能力,使芽再生率达90%以上;AgNO3对细胞的生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丝氨酸和谷氨酰胺的有益效应不明显;下胚轴的上端比下端产芽早,但两者产芽率差异不显著;不同的基因型对同一培养条件反应不同,芽分化频率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5.
培养条件对甘蓝型黄籽油菜下胚轴的再生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甘蓝型黄籽油菜GH01的下胚轴为材料,研究影响外植体芽再生的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苗龄、预培养基的激素浓度和预培养时间、分化培养基等对芽再生频率均有较大影响。8d苗龄的下胚轴置MS 1.5mg/L2,4-D 0.1mg/L6-BA培养基预培养4d后,转分化培养基MS 4.0mg/L6-BA 0.05mg/LNAA 5.0mg/LAgNO3 0.6mg,/LGA3培养,可获得较高的芽再生频率。添加5mg/LAgNO3处理可防止外植体褐化并有利于芽分化;0.6mg/L GA3处理可促进胚状体形成,提高芽再生频率。GH01最高芽再生频率为40.50%。 相似文献
6.
7.
甘蓝型油菜辐射诱变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以10krad、12krad和15krad3种剂量γ射线处理甘蓝型油菜品系721和908的风干种子。辐射处理的种子发芽势随照射剂量增加而下降,但发芽率并未受到明显影响。辐射处理对M1的株高及生长量有明显抑制,其中,受15krad辐射处理品系908出苗后55d全部死亡,721比908具有较强的抗辐射能力。辐射处理不同数量性状的效应不一致,对分枝部位的效应最显著。受10krad处理的M2株高和分枝部位降低,分枝数增加,但单株产量并无显著变化。从M2选出的低分枝部位突变体能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8.
甘蓝型油菜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提高杂交油菜菜籽的商品价值。在这一点上最现实的问题是要克服已有“三系”的高芥酸和高硫甙等品质性状,即将低芥酸和低流甙基因结合到三系材料的遗传背景中去。这是近期一个重要的育种目标。由于油菜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之间的负相关性,而有必要去评价这些等位基因在合成的亲本品种及其杂交组合中在产量和其他性状的配合力和变异。为此,进行了本次甘蓝型油菜非完全双列杂交试验。 相似文献
9.
10.
11.
基因型和AgNO3对甘蓝型油菜子叶外植体植株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甘蓝型油菜无菌苗子叶为外植体,接种于不同配比激素组合的培养基,研究AgNO3及基因型对油菜子叶外植体再生频率的影响.通过对芽苗分化率的方差分析表明,基因型、AgNO3及基因型与AgNO3互作对植株再生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影响程度为基因型>AgNO3>基因型×AgNO3.诱导芽苗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4mg/L BA+0.3mg/L NAA+5~10mg/L AgNO3. 相似文献
12.
AgNO_3对甘蓝型油菜子叶外植体植株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甘蓝型油菜无菌苗子叶为外植体 ,接种不同生长调节剂组合的培养基 ,研究AgNO3 对油菜子叶外植体植株再生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AgNO3 2 .5mg/L处理可明显提高子叶外植体的植株再生频率 ,芽再生频率和平均每外植体再生芽数分别达到 4 3 .3 0 %和 2 .77。苗龄与子叶外植体的芽再生频率有关 ,苗龄 4d的子叶芽再生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甘蓝型油菜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5个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系)的下胚轴分离得到游离原生质体,以改良KM8p原生质体培养基作液体浅层暗培养。结果表明,低温(15℃)暗处理培养无菌苗的下胚轴原生质体活力达92.1%,培养7d后的细菌分裂频率达26.2%。分化培养基附加5mg/L 6-BA,再生频率可达17.6%。利用这一培养体系,5个油菜品种均获得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甘蓝油菜无花瓣性状的遗传、形态生理、产量生理及其利用的研究动态,提出油菜无花瓣性状的其它利用价值。对该性状今后研究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盆栽条件下MTL(多元醇)对油菜营养的调控作用。试验结果表明:(1)油菜初花期喷4μg/LMTL,对基肥15N—碳胺的利用率提高8.2%;(2)MTL促进植株根系对32P的吸收,初花期、盛花期和成熟期分别比对照增加51.4%、48.5%和43.6%;(3)MTL增加油菜植株14CO2同化量,初花期叶片增加39.4%,成熟期角果增加49.6%;(4)MTL能调节油菜吸收的15N、32P和14CO2光合产物的运转分配,促进氮、磷和同化产物向籽粒运转,提高菜籽产量;(5)MTL还能提高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相似文献
16.
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单倍体二倍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采用6种方法系统研究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品系(种)及杂种的小孢子再生苗单倍体染色体加倍技术。结果表明,单倍体苗接种含70-80mg/L秋水仙碱的培养基处理4-5d,植株染色体加倍率50%以上;单倍体小苗移栽前用1-2g/L秋水仙碱液浸泡处理3-6h,加倍率50%以上,由这些方法产生的加倍植株大多是可育花和不育花共生的嵌合体,每株产生的种子很少。分离的小孢子在含10-50mg/L秋水仙三的NLN培养基中处理48h后,接种无秋水仙碱NLN培养基诱导胚状体,再生植株加倍率80%以上,全株的花均能自交结籽,嵌合植株很少。 相似文献
17.
甘蓝型油菜抗倒性评价及抗倒性与株型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以一批抗倒伏和易倒伏的甘蓝型油菜进行田间试验,研究甘蓝型油菜抗倒性评价指标及抗倒性与株型结构关系。结果表明,成熟期田间测定抗拉力可反映出品种的抗根倒能力,成熟期根重及根颈粗与品种的抗根倒能力也有密切关系。成熟期室内测定的茎秆抗折力矩可反映出品种抗茎倒能力,茎重,尤其是茎干重/茎秆长也能反映品种茎秆的抗倒能力。株高、茎秆重心高度/株高等形态指标与品种抗倒性有密切关系。株高、分枝点高/株高适中、重心高度/株高较小、分枝数适中、角果分布均匀、株型为紧凑型的品种较抗倒伏,单株生产力也较高,是理想的抗倒株型。 相似文献
18.
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甘蓝型油菜子叶GUS基因瞬间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提高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转化甘蓝型油菜外源基因的瞬间表达率和优化遗传转化体系,利用根癌农杆菌共培养法转化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湘油15”带柄子叶,通过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GUS基因瞬间表达情况,研究了预培养基、蔗糖浓度、无机盐浓度和乙酰丁香酮对GUS基因瞬间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 预培养基为MS+6BA 1.0 mg/L+2,4-D 1.0 mg/L、菌悬液为MS+蔗糖30g/L +乙酰丁香酮100µmol/L或1/2MS+蔗糖60g/L +乙酰丁香酮100µmol/L时GUS基因瞬间表达率较高,达到约40%。 相似文献
19.
影响甘蓝型油菜角果抗裂特性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3个抗裂和4个易裂品种(系)分析了品种间、品种内单株间、单株内分枝间、主花序上的着生部位和角果相对含水量与抗裂角指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品种间抗裂角指数差异极显著,说明遗传特性是影响抗裂角性状的主要因素。品种内不同单株间抗裂角指数变异系数在15.81%~73.78%,但变异范围没有超出该品种的抗裂角特性。单株内不同着生部位影响抗裂角指数,不同品种分枝部位间角果抗裂角指数的变异范围在18.67%~93.57%。下部第一分枝的角果抗裂角指数大于其它部位角果,主花序顶部角果的抗裂角指数分别比主花序中部和下部角果小55.04%和60.43%。角果相对含水量对抗裂角指数的影响很大,油菜角果的抗裂角指数(y)随角果相对含水量(x)的增加呈直线上升的关系,即y=0.0149x-0.4779,R2为0.4284。上述各因素对抗裂角品种的影响远大于对易裂角品种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甘蓝型油菜黄籽突变体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甘蓝型油菜显性黄籽突变体933044产生于甘蓝型黑籽油菜复合杂交第8代。通过933044与甘蓝型油菜黑籽双低品系93431和721—1杂交,研究种籽粒色性状遗传。在933044×93431杂交组合中,F1表现黄籽,F2黄籽株与黑籽株呈3∶1分离。在933044×721—1杂交组合中,F1表现黑籽,F2黄籽株与黑籽株比例3∶13。以上结果表明突变体的黄籽性状受1对显性黄籽基因和1对上位显性黑籽基因互作控制。用Yc—yc和Bc-bc表示2个基因座的2对等位基因,Yc为显性黄籽基因,Bc为上位显性黑籽基因。黄籽性状的广义遗传力h2B=69.88%~86.18%,表明突变体933044黄色种皮性状有较高的遗传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