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茶叶品质评价为研究目标,探讨模糊数学理论在茶叶品质评价方面的应用,并通过实例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对茶叶品质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探讨模糊数学理论在茶叶品质评价方面应用的有效性。对模糊数学在茶叶审评中的应用进行案例分析,以色泽、外形、香气、滋味四个指标作为茶叶品质评价因素,邀请专家实验样本的色泽、外形、香气、滋味进行依次打分与等级划分,然后进行模糊隶属度函数构建与综合评价,经过模糊综合评价分析,该批茶叶的品质审评结果为:认为品质优秀的约有45%比重,认为品质良好的约有40%比重,认为品质中等约有10%比重,认为品质差的约有5%比重,对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取最大值所对应的评价结果,作为模糊综合评价的最终结果,则该批茶叶品质的模糊综合审评结果为优秀。  相似文献   

2.
2005年6月28日至30日,由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福建农林大学共同主办的2005年中国(福建)茶叶品质与茶叶经济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省武夷山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有50多位专家、学者报名参会,组委会收到了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浙江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及福建省茶叶学会、福建茶叶管理机构的专家学者撰写的有关茶叶品质与茶叶经济学术论文44篇。专家学者们报道了茶叶品质形成机理,茶的药理功能,加工工艺、环境、栽培技术与茶叶品质的关系,茶的综合利用,茶叶经济以…  相似文献   

3.
茶叶色泽研究概况及其前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茶叶色泽是指茶叶在自然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颜色状况。对茶叶色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茶叶色泽与品质的关系、茶叶色泽的形成与改善、茶叶色泽的鉴别与利用等方面。1茶叶色泽与品质的关系茶叶色泽与茶叶品质关系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茶叶的品质状况。1.1茶叶色泽是茶叶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色泽是茶叶“色、香、味、形”诸要素的综合反映⑴。这里的“色”就是指茶叶色泽,既反映茶叶的颜色又反映其光泽性。在茶叶感官品质评定中,干茶色泽、汤色、叶底在茶叶感官品质八项因子中占了三项,并依据成品茶色泽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青茶(乌龙…  相似文献   

4.
茶叶造型与品质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茶叶品质是外形与内质的综合表现。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茶叶外形特征,如形态、色泽、嫩度等的形成除与鲜叶原料的品种特性、采摘标准、采摘季节等有关外,与茶叶制作过程不同温度、水分蒸发及力的作用都有关系,目前国内学者已在做形工艺对名优绿茶品质的影响方面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但其它茶类造型与品质关系的系统研究尚未见报。为探明造型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以及各茶类茶树品种的造型适制性,本文在对各茶类主要外形特征的初步分类基础上,分析了影响茶叶外形品质形成的主要因素。并就绿茶不同做形工艺与茶叶品质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初步…  相似文献   

5.
为了适应茶叶政策的开放,巩固和提高我省茶叶品质,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我所于今年2月举办了第一期全省茶叶审评与检验培训班。参加第一期培洲的学员有57人,来自全省19个市、地区和县的供销社、棉麻、土产和食杂公司,国营和乡镇茶场。培训班学习的课程有,茶叶审评基础知识,制茶工艺与茶叶品质色、香、味的形成,茶叶  相似文献   

6.
詹梓金 《中国茶叶》1992,14(5):16-17
良种是茶叶生产的基础,就我国茶业发展史来看,凡是茶业兴盛时期,品种选育、制茶工艺和茶叶品质都有所发展与创新。然而要使茶叶品质水平较大幅度的提高,除发挥采制技术的作用外,良种是最有潜力的。所以良种的选育与推广是一项关系到茶叶生产发展与茶叶品质提高的关键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茶叶品质理化审评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程启坤等人确立了红茶品质化学鉴评等方法。这类方法主要测定茶汤中的有机成分与茶叶品质的相关性,而有关茶叶无机成分与茶叶品质的相关性目前研究得颇少。1980—1983年竹尾忠一曾用等离子发射光谱仪测  相似文献   

8.
从生化角度谈提高茶叶品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制约我国茶业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除茶树品种因素外,其中茶区生态环境失衡,从而制约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已成为茶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障碍。本文试从茶叶主要生化成分与茶叶品质、茶树良种与生化指标、茶叶品质与生态茶园的关系出发,来探讨发展生态茶园、提高茶叶品质、促进茶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问题。一、茶叶主要化学成分与茶叶品质的关系(一)茶多酚与茶叶品质的关系鲜叶中水溶部分含量最多的是茶多酚,其对茶叶的色、香、味都有很大的影响。红茶的红色叶底和红亮汤色是由茶黄素和茶红素决定的,而茶黄素、茶红素是茶多酚氧化聚…  相似文献   

9.
任何物品都有它的“品质”,并具有这种物品所独有的品质风格和品质的特征、特性。茶叶品质也有它的概念与特征、特性。茶叶是一种商品,属于一种嗜好性的饮料,它的品质内容具有一般食品色、香、  相似文献   

10.
麻栗坡县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种植茶叶,但茶叶品质良莠不齐,茶企种植和加工的茶叶与国家标准化生产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作者根据麻栗坡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综述了茶叶品质的制约因素,并对如何提升麻栗坡茶叶品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为当地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二、茶叶品质化学的研究我国茶叶工作者很早就注意到茶叶品质与茶叶生化成分的关系,并开展了茶叶品质化学的研究,除了进行各茶类品质影响成分的大量常规分析和品质因子探讨外,研究重点放在以下方面。 1.茶叶品质理化审评的研究用理化审评替代感官审评是国内外茶叶工作者多年的宿愿,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安  相似文献   

12.
红茶品质的生化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决定茶叶品质的因子,首先是鲜叶原料,尤其是鲜叶的嫩度与生化品质成分。这与茶树栽培地区、栽培管理技术措施以及茶树品种,均有密切关系。 从鲜叶制成成品茶之后,决定茶叶外形的主要是物理作用,尤其是与机械的工艺性能与制茶的工艺技巧密切相依。但茶叶品质的决定因子,最主要的是内质。决定茶叶内质的因子比较复杂,是茶叶生化作用过程的综合反映,决定茶叶内质因子的生化品质成分,基本上都集中在茶汤中。就红茶而言,应该包括茶黄素类物质、茶红素类物质、茶儿茶素、水溶性单  相似文献   

13.
科学贮藏茶叶必须分析茶叶质变的外界因素,讲究贮藏和保管方法。一、影响茶叶品质变化的因素由于茶叶具有吸湿、吸附的特性,加上贮藏过程中茶叶内在因素与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茶叶极易发生变质。这些内外因素主要有以下5点:①茶叶自身含水量是影响茶叶品质劣变的最主要因素,如果茶叶含水量超过7%,则茶叶在贮藏中就易回潮而影响品质。②温度也是引起茶叶品质劣变的主要因素之一,贮藏温度越高,品质劣变越快、越显著,特别是对色泽、汤色、滋味的影响最大。③氧气在茶叶贮藏过程中也是使茶叶产生自动氧化引起质变的主要因素之一。④光…  相似文献   

14.
乌龙茶中几种金属元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理化检验技术的发展和茶叶品质化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茶叶生化成分与茶叶等级、品质关系的研究越来越重视。1989年刘闵发表了绿茶等级与铝含量呈负相关的文章,杨亚军(1989)探讨了品种间茶多酚含量差异及其与茶叶品质的关系,郭炳莹等(1990)报道了没食子酸与绿茶品质的关系,张家荣等(1991)研究了茶叶维生素E及其与茶叶品质的关系。乌龙茶是福建的特种茶类,茶叶品质优良,特别是铁观音更是名扬海内外。铜、镁、锰、锌、铁和钙是茶树的必需元素,笔者对乌龙茶中这6种元素进行了测定分析,探讨其含量与茶叶等级、品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陈丽 《福建茶叶》2016,(7):226-227
茶叶作为富有营养价值与药效价值的日常主要饮品之一,合理地品茶有利于身体健康和身心舒悦,而茶叶的品质高低则决定了茶叶的营养特性。因此,在茶叶生产以及包装的过程中,往往会依据茶叶的感官特质、香气、营养成分含量进行等级的划分,并以此衡量茶叶的价值和价格。本文通过阐述鉴定茶叶香气、化学成分、感官等方面品质的方法,总结出现阶段我国在茶叶品质检测、鉴定方法上的缺陷。根据计算机相关联技术在茶叶生产的应用成果,优化和整合目前应用广泛的指纹图谱、计量模型、成像技术。这对建立合理、可靠的茶叶品质鉴定方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茶文化的普及与茶叶市场的繁荣,茶叶鲜叶运输量加大,运输线路也越来越广。茶叶鲜叶运输车热源来源广,对茶叶的品质有一定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茶叶鲜叶运输车热源对品质影响程度以及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茶叶品质性状的构成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叶乃兴 《中国茶叶》2010,32(8):10-11
一、茶叶品质和品质评价的概念所谓茶叶品质,一般指茶叶的色、香、味、形与叶底,是茶叶产品所具备的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即茶叶的使用价值。茶叶品质评价是对茶叶产品的属性,即卫生品质、加工品质、保健品质、商品品质等方面进行客观、定量和标准的分析过程,从而对茶叶质量作综合评价。茶叶产品根据加工方法不同和品质上的差异,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黄茶六大茶类和再加工茶,茶叶产品种类繁多,产品各异。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尝试采用机器视觉技术、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电子鼻、电子舌、化学指纹图谱等手段对茶叶品质进行评价。但目前在国内外,茶叶品质的优劣大多数是通过人的感官评定的,其原因是由于茶叶的品质成分组成复杂,无法通过某种成分的量化表达。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将色谱应用于茶叶审评的方法。色谱应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茶叶审评中应用色谱可以提高汤色术语使用的准确性,将汤色简单、直观地加以再现,处理好人眼的实际分辨力与茶叶品质质量差异之间的关系,对提高茶叶品质,实现茶叶汤色术语的标准化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由于茶叶品质与茶叶商品规格、商品信誉及经济效益有着及其紧密的联系,而茶叶品质评定方法本身的先进程度对茶叶品质评定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研究和开发既准确、稳定,又简便、快速,能适应生产、加工、检验各环节的茶叶品质评定方法显得尤为重要。1茶叶品质评定方法的回顾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以实际标准样为依据的、依靠有经验的评茶师来评定茶叶品质的感官审评方法,自古以来一直起着主导作用。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只需几秒钟就能对茶叶外形和内质作出较客观正确的评定。但是我们也发现,这种审评方法既要求评茶师具有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黄仲先  蒋洵  李赛君 《茶叶通讯》2009,36(3):17-18,20
从唐代开始就有人用“韵”来评价茶叶品质。品茶的韵有两种含义,一是味觉的感应,即余味或回味,一是品茶可以领会的茶韵,这种茶韵是精神产物。茶韵与茶叶品质有关,但不等于茶叶品质。影响茶叶品质的只有客观因素,而影响茶韵的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领会茶韵,首先要有好茶,其次要会喝茶,第三要有好的环境和心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