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姆渡“石磨盘”质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黄渭金  卢小明 《农业考古》2000,23(1):197-201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的发现和发掘使我国南方地区史前文化研究有了新的突破,有力地证明了长江流域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吸引了考古、建筑、农史等诸多学科专家学者投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弄清楚了许多问题,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歧议和疑问。 牟永抗先生在《钱塘江以南的古文化及相关问题》和《浙江省新近十年的考古工作》两文中首次指出河姆渡遗址原先混杂在数量甚多的砺石中间,有相当部分是与原始农业有关的石磨盘,并把它作为钱塘江以南地区的一项重要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以农业立国的中国,其农业起源最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作为原始氏族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新石器的时代面貌伴随着中国考古活动的大量开展,逐渐显露。本文讨论的石磨盘指的是中国境内在新石器时代被使用的形体较大、磨面光滑且有摩擦痕迹,与磨棒或磨饼一起出土的石器,特别是以七十年代裴李岗、磁山遗址发掘出土的一批石磨盘。  相似文献   

3.
樊万象 《农业考古》1991,(1):283-283,299
黑龙江省穆棱县穆棱镇东山(二百户)砖场,1987年取土制砖,在土层中发现陶器、石器等。其中有一件罕见的双区石磨盘。笔者为了探讨这种石磨盘的产生、用途以及在谷物加工工具中的地位试谈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4.
石磨盘、石磨棒作为中国史前时期一种重要的石制工具组合,出土数量多,流行时间长,很早便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关于其功能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以往诸多学者借助民族考古学、实验考古学以及类型学分析和文献记载,对石磨盘、石磨棒的主要功能提出了若干不同观点,包括加工谷物、坚果、动物皮毛、植物纤维以及矿物颜料等。但这些研究基本都建立在推测的基础上,缺乏来自石器本身的直接证据。近年来随着科技考古在中国的迅猛发展,微痕分析和淀粉粒分析方法开始被应用于石磨盘、石磨棒的功能研究,并逐渐积累了一批实验数据。本文对国内已开展的石磨盘、石磨棒微痕分析和淀粉粒分析研究案例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结果显示,在25个进行了石磨盘和石磨棒微痕分析的遗址中,基本都加工过植物,具体种类主要为谷物、坚果类和块根块茎类。而在46个已开展石磨盘和石磨棒淀粉粒分析的遗址中,也是谷物、坚果类和块根块茎类植物的淀粉粒出现频率最高,分别为85%,63%和54%。这表明中国史前时期的石磨盘、石磨棒是一种多功能石器,主要用于加工谷物(包括野生类)、坚果和块根块茎类植物。  相似文献   

5.
石磨盘、磨棒是谷物加工工具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世纲 《农业考古》2005,(3):134-147
裴李岗文化中的石磨盘、石磨棒,是最具特色的一种遗物。它制作精致,形制硕大。平而呈鞋底形,一般长约六、七十厘米,宽约二、三十厘米。最大的长达90厘米,而底面还凿留有四足,有的足高达8厘米。自从发现的第一天起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当地居民发现了之后就都将它带回家或作石案板、石杆杖,或作捶布石以清洁衣物,并因此有幸保存了许多。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政改     
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转型愈百年而至今未成,其过程激烈莫测常以凤凰涅磐喻之。当前,又到了新一轮政改时期,“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胡总书记这一讲话,既是对历史精辟地概括,亦彰显了推行宪政民主的政治决心。寻求符合国情的政制模式与有效政改道路,正考验着中华的智慧。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耕作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介了耕作制度的一般概念、重要作用和形成过程;论述了我国耕作制度的特点、区划和理论,以及改制的内容、经验和任务;提出了耕作科学的发展意见。  相似文献   

8.
莱斯特·布朗先生(Lester·Broun)“2030:谁来养活中国“一文的发表曾引发了中外学者对中国粮食问题的激烈讨论.而随着中国加入WTO及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不可逆转趋势的到来,更是再次激起了对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是基于这种背景对粮食安全的起源及其含义进行探讨,从而得出一种可行的粮食安全判断指标、办法,并用之于对中国粮食安全进行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城乡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中国城乡差距的形成原因,并据此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从我国国民经济宏观战略上阐述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並分析了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农业剩余劳动九的途径,指出农业现代化是一条客观规律,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寄希望于农村工业化,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国家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菊花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在我国有悠久的种植历史,金秋赏菊成为民俗由来已久。菊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使我国的传统菊花品种得以保存和发展,是菊花专业工作者所应该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阐述中国土地征用制度现状的基础上,揭示了现行土地征用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征地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那么,何谓"软实力",中国在软实力建设方面具备哪些有利条件,取得了哪些成就,存在哪些制约因素,了解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软实力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侯佳 《甘肃农业》2006,24(8):130
可持续发展是上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正反历史经验总结,是人类对环境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深化认识的结果。十几年以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仅仅被公认领先世界一步,而且为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珍贵的经验,特别是在“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议”(capacity building of sustainbility)方面,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问题的一个讨论热点.随着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的出炉,为中国人口问题的发展又提供了新的例证.本文就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对中国人口问题进行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17.
论中国和谐林业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发展学原理与和谐林业理论,提出了建设中国和谐林业的看法:精心打造高效的林业行政机构,把林业建设成为高度发达的大生态产业;激活林业人的活力,强大中国林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建设现代化林业。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古代农业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明 《甘肃农业》2005,(12):192-19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社会中最早出现的产业,它是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的。生产工具的进步,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社会大分工进一步深化,将农业进一步细分为种植业、畜牧业,使农业进一步分化为多层次、多系统的产业结构,成为我国古代产业的主要内容。本文根据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产生与发展历史,分不同历史阶段论述了我国古代农业的产生与发展。了解我国古代农业进而了解我国古代农业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影响,古为今用,对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对国内外农田生态保育现状与研究进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农田生态保育的新观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农田基础设施与条件建设、农田防污治污体系构建和生物多样性保育等;讨论了该领域的若干重大问题,揭示出相关重要科学问题;提出了“藏粮于田”战略及其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一旦农民的权益遭到侵害时,农民往往选择的不是起诉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而是选择息讼,这种中国农村普遍的陋习固然与农民自身的原因有关,但也与其它因素有关。对这些原因的存在,有待我国采取相应的对策与举措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