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ebricius)在我国分布很广,主要为害小麦,是小麦黄矮病的主要传毒介体之一。它主要以孤雌胎生繁殖,其有性世代在我国未见报道。 我们在河南新乡观察了麦长管蚜的有性  相似文献   

2.
 1995年以来,广西的钦州市、邕宁县、平南县、田东县和隆安县等地水稻上相继发生一种新病害,该病害的症状特点是:稻株受害后,初期茎基部稍膨大,剥开叶鞘可见稻株生长点处长出白色或黄白色、长锥形的瘤状物,随着稻株生长瘤状物逐渐膨大,当稻株抽穗灌浆后,膨大的瘤状物分泌出白色胶状物布满整个瘤的表面,随后瘤状物变黄褐色或黑褐色,外包2片叶鞘,受害稻株不再长新叶,也不能抽穗;主苗和分蘖苗均可受害,一般以分蘖苗受害多,主苗受害后,分蘖减少,分蘖苗受害后,植株矮小,叶片黄且短.根据该病害的症状特点,将其定名为水稻节瘤病(Rice node tumour disease).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稻瘟病菌的有性世代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云南省稻瘟病菌有性世代的形成状况,用云南省14个地区采集的约300个稻瘟病菌株和分离自龙爪稷上的A.a交配型标准菌株,在燕麦片培养基上作了交配。交配结果是:西双版纳州、曲靖地区的分离菌中A,a两交配型菌都有;楚雄州、大理州的分离菌中仅有A交配型菌:昆明、保山、玉溪、文山、昭通、迪庆、临沧及怒江等地的分离菌中仅有a交配型菌,红河州和丽江地区的分离菌都末形成子囊孢子,无法确定其交配型。此外,曲靖地区龙爪稷上分离10个梨孢属菌株及日本茨城县糠稷上分离的7个梨孢属菌株,分别与上述标准菌株、云南省稻瘟病菌株、日本秋田县稻瘟病菌株作了交配,都末形成有性世代。  相似文献   

4.
双核丝核菌的菌丝融合分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菌丝融合分类法将分离和收集到的71个双核丝核菌分为7个菌丝融合群,CAG1-CAG7。这7个菌丝融合群与日本Ogoshi等人的有关研究相比较,分别等同于他们的AGD、AGBa、AGA、AGG、AGB(O)、AGK和AGF。用土壤覆盖培养法诱导了CAG5的6个分离物在室内产生有性世代,测定结果表明它们皆属于Ceratobasidium cornigerum。各融合群分离物的形态、生理和分类学问题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北京发现十字花科植物白粉病的有性世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矮花叶病在天水逐年加重玉米矮花叶病又叫条纹花叶病,被害玉米病叶退色失绿呈斑驳花叶状,植株不同程度矮化,重者比正常植株矮化50%以上。麦二叉蚜、粟缢管蚜、玉米蚜是该病的主要传毒介体。该病70年代在我省广为流行,80年代,由于品种更新得到控制。进入9...  相似文献   

6.
北京发现十字花科植物白粉病的有性世代在北京实验温室的大白菜种株上,常发生白粉病,虽根据其无性世代可推测其种名为Erysiphecruciferarum,但一直没有得到直接的证据。1995年3月我们在本院温室的大白菜(品种:北京106)幼苗上发现白粉病...  相似文献   

7.
稻瘟病菌有性世代及色素的基因表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分离自陆稻的稻瘟病菌菌株94-84c(MAT1-1)和95-234-a(MAT1-2)进行有性杂交,得杂交组合6315;利用本实验室子囊孢子菌株6315R-11(MAT1-1)与中国水稻所提供的6023菌株(MAT1-2)杂交得组合7368;6315R-31(MAT1-1),与95-23-4a(MAT1-2)杂交得组合7370;  相似文献   

8.
水稻稻瘟病菌有性世代形成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研究通过改变燕麦片番茄培养基中的一些成分,包括番茄成熟度、pH值、钙的添加等,探讨了稻瘟病菌有性世代形成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选用成熟番茄的榨汁作为培养基的主要组分之一,调节培养基pH值在5.5左右,并添加0.1% CaCO3能显著提高子囊壳形成的数量、促进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发育、提高子囊孢子的成活率。在上述培养基上进行稻瘟病菌的有性杂交,并在子囊壳开始出现后7~18d内分离子囊孢子,其成活率可高达85.5%。  相似文献   

9.
油茶炭疽病会引致油茶落果,是南方一种严重的病害。作者自1961年至1963年对病原菌的有性世代、越冬方式和侵入途径等問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1.病原菌的无性世代:在广东,油茶炭疽病原菌无性世代的形态特征与文献报导的大致相同,叶切片观察,分生孢子盘黑色,底部稍扁平,大小92.4—204.6微米。分生孢子梗短,无色,单胞,大小9.9—18.4×3.3—5.9微米。分生孢子长椭圓形或圓筒形,直立或稍弯曲,无色,单胞,中間有1—2个透明的油点,大小9.6—19.2×3.2—5.7  相似文献   

10.
 在云南省稻瘟病菌的有性世代研究中,发现了10个从水稻上分离的两性菌株。  相似文献   

11.
立枯丝核菌融合群对四种微量元素敏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Rhizoctonia solani 11个融合群及亚群共17个菌株对Cu、Fe、Zn、B四种微量元素敏感性的试验表明:当处理浓度为5mM时(此浓度下各微量元素间对立枯丝核菌抑制作用差异显著),不同融合群对4种微量元素的相对敏感性不同,而同一融合群不同菌株问敏感性的趋向一致.从对同一种量微元素不同浓度的敏感性趋势看,在不同菌株间有的相似,有的差异较大,但与融合群类群无相关性.如从微量元素对菌的抑制效果看,则以Cu最强,Zn稍次,Fe再次.B的抑制作用最弱,即使在5mM浓度下也只对AG—1、AG—7和AG—BI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药剂对水稻立枯丝核菌的毒力及形态毒理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采用室内离体平皿法测定了多菌灵、福美双、甲基立枯磷及混配药剂20%克·福·甲和20%克·多·甲种衣剂对水稻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抑菌作用和联合毒力.结果表明,甲基立枯磷对水稻立枯丝核菌具有优异的抑菌效果,其EC50为0.056μg/ml,两个种衣剂对R.solani的共毒系数分别为866.72和597.85,增效倍数分别为7.67和4.98.20%克·福·甲种衣剂(福美双甲基立枯磷为86,w/w)对立枯丝核菌的增效程度优于20%克·多·甲种衣剂(多菌灵甲基立枯磷为55,w/w).借助扫描电镜观察了上述三种杀菌剂和两种混配种衣剂对立枯丝核菌的形态毒理影响.结果表明,杀菌剂及种衣剂低浓度到高浓度处理下可引起立枯丝核菌菌丝不同程度的异常生长,表现为主菌丝上二次分枝频繁发生,菌丝畸形缢缩、膨胀,新分枝处菌丝生长受抑、菌丝顶端呈花絮状或穗状膨大.  相似文献   

13.
根际微生物对蔬菜苗期立枯丝核菌的生物防治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是一种严重为害农作物的土传病原菌。它在上海地区引起蔬菜,尤其茄果类蔬菜苗期的严重死亡,一般死亡率为15%—20%,严重者达70%以上。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相继开展该菌的生物防治研究工作。并已筛选到对该菌有生物防治作用的拮抗微生物,诸如:Bacillus subtilis、Trichoderma harzianum、Laetisaria arvalis等。作者初步研究了土壤中根际微生物对蔬菜苗期立枯丝核菌的生物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4.
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系人参苗期主要病害,发病率一般在8%-32%,严重者可达40%。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固始等地稻纹枯病菌对井冈霉素的敏感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井冈霉素的抗药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本研究用PDA培养基检测河南省主要产稻区固始县等地不同用药水平的稻纹枯病菌不同菌群对井冈霉素敏感性的差异,并进一步证实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水稻纹枯病主要发生在温带和热带产稻国家,在我国南北稻区皆有分布。近些年,随着施氮量和栽培密度的增加,病害发生普遍,日益严重。  相似文献   

17.
江苏玉米纹枯菌的菌丝融合群及致病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玉米纹枯病是江苏省春、夏玉米上近年来发生普遍、危害日重的一种病害。该病是由丝核属(Rhizoctonia DC.ex Fr.)真菌侵染引起的,丝核菌可分为不同的菌丝融合群,不同融合群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在麦类纹枯病菌的研究中已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8.
我国棉苗根腐丝核菌的菌丝融合群与致病力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丝核菌是人们熟悉的重要病原物之一,对它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一百多年。立枯丝核菌(R.solani)是一个分布广泛,并且引致多种农作物和经济植物根腐以至地上部病害的‘种’。  相似文献   

19.
小麦纹枯病品种抗性鉴定技术及抗病资源的筛选与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分别用玉米粉-砂、麦粒和玉米秸秆作为小麦纹枯菌生长基质,培养获得小麦纹枯病菌接种物。土壤接种诱发试验表明,三种接种物在合适的接种强度下,均能有效诱发泪科纹枯病。据此建立的人工病围2对15份小麦产多年连续鉴定结果表明,病圃具有较稳定的发病率,表现为典型的尖眼点或云纹病斑。对我国主要冬麦区的1300份小麦品种资源、生产品种以及新育成品系进行了病圃鉴定,共筛选出抗纹枯病材料85份,包括菜籽黄、紫秆子、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