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我国草类植物空间诱变育种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空间诱变育种作为一种新的育种途径已受到国内外遗传育种界的重视。在介绍植物空间诱变育种概念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植物材料在特殊的空间条件下,经受强辐射、微重力、高真空等太空诱变因子的复合作用,使其发生遗传性状变异,进而在地面经过筛选鉴定有益性状而获得新品种的基本原则。阐释了草类植物空间诱变时具有的自身优势,空间诱变在牧草育种中的巨大潜在优势,以及目前我国草类植物空间诱变育种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植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诱变育种的发展现状,系统介绍了辐射诱变、化学诱变和航天诱变的特点、诱变机理、生物学效应及其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植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述了诱变育种的发展现状,系统介绍了辐射诱变、化学诱变和航天诱变的特点、诱变机理、生物学效应及其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空间诱变育种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介绍了植物空间诱变育种的定义,并对现有的几种诱变机理进行了阐述。对常见的几种分子标记技术的原理及其在植物空间诱变育种机理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植物空间诱变育种及其在牧草上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近年来,空间诱变育种已成为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要内容之一,即经过卫星搭载,生物在高真空、微重力、强辐射及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产生变异,经过地面选育、筛选和固定变异,培育新品种.在植物方面,国内外已利用该技术培育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花卉及菌类等高产、优质新品种(系).空间诱变育种技术开创了育种的又一新途径,其在牧草育种的应用还不多,但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
植物育种的物理学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冯璐  那日 《草业科学》2005,22(12):63-66
介绍了草原生态恢复中选育优良牧草种子的一些物理学方法,包括电场、磁场、物理辐射、激光、离子束和交变应力等在植物的生物学效应、诱变育种和转基因技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航天育种研究进展及其在草上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综述了国内外近几十年来空间诱变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论述了应用空间诱变技术进行航天育种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可行性.简要回顾了我国近十七以来航天育种技术在农作物、园艺作物等方面新品种选育中取得的成就,初步探讨了航天育种技术在草上的研究情况,并对未来开展草航天育种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桑树采用航空航天诱变育种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航天航空诱变育种技术的原理、特点、诱变效应以及国内外航天育种的成果进行分析和推理,依据大量事实证明空间特殊条件对农作物的种子有诱变作用,可获得地面难以得到的罕见变异,具有变异频率高、良性变异多(早熟、质优、抗病变异)、变异率大等诸多优点。据统计,空间诱变育种的变异率最高可达10%,这些变异一旦获得后很快就可稳定遗传。从中培育出优良的农作物新品(系)种,其单住种植面积一般比常规品种增产30%以上。而目前,在传统的育种技术状态下,我区亩桑产叶量几乎已经达到了极限值,要发展“三高”蚕业,必须不断提高桑园的产叶量水平,笔者认为依靠航天育种技术培育桑树新品种或许是一种能大幅度提高现有桑园单产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牧草的航天诱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天诱变育种是近十几年来快速发展的农业高科技新领域,将高科技的空间技术与常规农业育种相结合,是一项高创新性育种方法,其目的是利用空间诱变技术选育植物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我国的航天育种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已在农作物、蔬菜及花卉上广泛应用,且已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鉴定了70多个品种,牧草航天育种尚处于初始阶段,目前主要集中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方面的相关研究.为此,简要阐述了航天诱变育种的定义、机理和特点,介绍了紫花苜蓿、燕麦、猫尾草、红三叶、白三叶、黄花矶松、红豆草和沙打旺等几种牧草航天诱变研究的自身特点,以及目前我国牧草航天诱变研究进展,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0.
所谓航天育种技术就是利用返回式卫星或热气球所达到的空间环境(空间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交变磁场等因素)对农作物种子或微生物产生诱变作用,使其产生变异.再经地面常规选育,培育出新种质、新品系、新品种的育种高技术.  相似文献   

11.
航天诱变育种是以高科技返回式卫星为平台的新兴育种方法,其目的是利用太空的特殊环境使种子遗传信号发生改变,地面种植后,获得有益突变体,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和培育新品种的植物育种技术。航天育种已在小麦(Triticum aestivum)、水稻(Oryza sativa)、辣椒(Capsicum spp.)、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等农作物及蔬菜上被广泛应用,且已通过国家或省级鉴定了72个品种,我国的航天育种走在世界前列,但牧草航天育种尚处于初始阶段,主要集中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方面的相关研究。本文简要阐述紫花苜蓿航天诱变研究的自身特点,以及目前我国紫花苜蓿航天诱变研究进展,并提出当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几种牧草种子空间诱变效应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2003年11月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牧草种子,返回后对其标准发芽率、田间出苗率、株高、分蘖数、生育期等生物学性状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空间搭载后标准发芽率、硬实率和田间出苗率没有显著变化。空间诱变对牧草株高和分蘖数的影响因物种而异。搭载时种子含水量对空间诱变效应影响大小因物种而异。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搭载后代中出现矮化、早熟、黄化等突变体。空间搭载对牧草部分农艺性状有显著的诱变作用,通过空间搭载获得有价值的突变体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卫星搭载不同紫花苜蓿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反应(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空育种具有变异多、幅度大、高产、优质、早熟及抗病力强等特点,是集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农业育种技术于一体的农业育种新途径。以不同时期株高为指标,对3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卫星搭载效应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对于中苜一号,幼苗期卫星搭载株高显著低于地面对照,分枝期和初花期则相反,搭载后株高显著增加;对于龙牧803,卫星搭载后幼苗期和分枝期的株高显著增加,初花期则表现为无显著差异;对于敖汉苜蓿,卫星搭载植株在3个时期的株高都显著高于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卫星搭载的生物学效应因品种和时期而异,这可能是由不同紫花苜蓿品种间诱变敏感性的差异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航天育种是近十几年来快速发展的农业高科技新领域,已经变成一种主要的诱变育种方法。本研究以航天搭载的紫花苜蓿种子为基础材料,选育出我国第一个航天诱变多叶型紫花苜蓿新品种“航苜1号”。为验证该品种的生产性能,在兰州进行生产性能的品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多叶性状使航苜1号叶量比对照增加5.72%;干草产量(14237.5 kg/hm2)比对照提高13.26%;第一茬和第二茬草开花初期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0.08%和18.42%,分别高于对照2.97%和5.79%;18种必需氨基酸为12.32%,高于对照1.57%;微量元素明显优于对照品种。多叶率与其他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多叶率和草产量、粗蛋白、氨基酸总量呈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该品种具有多叶率高、产草量高和营养含量高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正交设计优化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 L.)SSR-PCR反应体系,从17对SSR引物中筛选出6对扩增产物具有稳定多态性的引物,检测第1代植株的基因多态性。结果表明:4个紫花苜蓿品种德福(Defi)、德宝(Derby)、阿尔刚金(Algonguin)、三得利(Sanditi)共检测到25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检测出2~8个等位基因,平均为4.17个。结合植株较高、叶色较深、叶片较大、多叶4个表型突变指标,检测经过表型变异筛选的植株等位基因频率及每个位点的多态性信息量(PIC),PIC在0.2216~0.8328之间变化,平均为0.6366。分析多态基因植株与表型变异的相关性,根据检测结果初步确定了13株突变植株,为后继世代遗传变异的多代跟踪及选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