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抚育间伐对红松人工林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草河口地区不同林龄阶段红松人工林抚育间伐后生物量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适宜的间伐强度范围内,平均单株木生物量随间伐强度的减小而减少;林分生物量随间伐强度的减小而增大。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红松人工林的经营类型,并对其经营密度做了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3.
以辽东山区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红松(Pinus koraiensis)纯林为对照,调查分析了红松-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红松-色赤杨(Alnus tinctoria)、红松-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红松-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红松-紫椴(Tilia amurensis)人工阔叶混交林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及总生物量。结果表明: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总生物量的大小与混交林中与红松伴生的阔叶树种生长速度有关,如果伴生树种生长速度快于同龄红松生长,林地总生物量明显大于红松纯林;反之小于红松纯林。并且红松纯林内灌木层、草本层生物量低于各类型的阔叶红松混交林。  相似文献   

4.
就天然次生林冠下人工更新红松的生长及单株树干、枝、叶、根生物量分布情况进行了测定与分析,旨在为辽东山区现有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调整及低产、低质林改造林,冠下人工更新红松诱导阔叶红松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人工营造的20年生红松-白桦混交林林分生物量及土壤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其结果表明,红松-白桦混交林生物量高于同龄红松纯林26.53%,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别提高14.52%和126.35%,其中乔木层生物量提高41.25%。林木土壤有机质、全N分别比红松纯林提高80.04%和44.44%,速效P、速效K分别提高115.15%和13.41%,pH值增加了0.54。  相似文献   

6.
以不同年龄、不同密度及不同立地条件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et Zucc)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8块样地中的16株标准木的树干解析及枝解析测定数据,分析研究了红松人工林枝条空间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7.
8.
9.
10.
红松人工林修枝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天然红松林大型真菌的生态分布与资源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毕湘虹  魏霞  邓勋 《林业科技》2006,31(5):26-30
采用标准地调查和路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主要天然红松林进行了较全面调查,采集鉴定大型真菌211种,分属于9目、31科、90属,其中食用菌67种、药用菌47种、毒菌21种、菌根菌49种及木腐菌71种。它们在红松阔叶混交林、红松云冷杉针叶混交林各林型下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其种群组成和分布的多度与林木的组成、土壤和地形条件(如海拔高度、坡向和坡度)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结合阔叶红松林的价值和现状,本文提出切实可行的阔叶红松林保护和培育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文章根据国内松花粉开发发展状况及伊春林区发展红松的优势和条件,论述伊春区开发红松花粉的可行性,并对预期可达到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红松次生林是原始阔叶红松林经自然森林循环或人为干扰后形成的。作为典型的林分,尤为重要的是其由原始阔叶红松林变化而来,其原林型分布局域的稳定性、水热条件、尚存的下木及地被植物等决定了其恢复阔叶红松林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由于其分布量较小,林区在实际经营中,往往放弃经营这一典型的、但却有经营前途的森林类型。在总结以往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该类型森林经营技术与策略,并进行推广示范。确定指导原则与适用范围,根据近自然经营与森林循环理论,将林分划分为处在不同阶段的系统,进行斑块经营,从而实现对该类林分的高效经营。  相似文献   

15.
采用带状营造红松与天然阔叶树镶嵌技术,不仅能够保护物种多样性,恢复稳定的生态系统,提高病虫害的抵抗能力,而且可以大量节约造林成本,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6.
红松林树干分杈不仅在天然林中非常普遍,而且在人工林中亦日益严重。通过对红松林木的分杈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7.
气候敏感的马尾松生物量相容性方程系统研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气候敏感的马尾松生物量相容性方程系统,分析气候因子对马尾松各分项生物量的影响,为森林碳汇监测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基于150株马尾松单木生物量数据,采用非线性联立方程组法构建气候敏感的马尾松生物量相容性方程系统,各分项生物量(干材、干皮、树枝、树叶和地上总生物量)选用以直径和树高为自变量的二元生物量方程作为基础模型,利用一阶交叉验证法对所构建的生物量相容性方程系统进行评价。【结果】与传统未考虑气候因子的各分项生物量模型相比,气候敏感的马尾松生物量相容性方程系统预测精度明显提高,且该生物量相容性方程系统可定量描述不同气候带亚区生物量的差异程度,保证干材、干皮、树枝和树叶与地上总生物量相容。【结论】气候敏感的马尾松生物量相容性方程系统能有效分析气候因子对各分项生物量的影响,可应用于其他树种的生物量预估。  相似文献   

18.
以组成我国北方典型阔叶红松林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树种水曲柳、红松、蒙古栎、紫椴和核桃楸为研究对象,模拟不同土壤水分变化对树木生物量、光合特征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分析我国北方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对未来气候干旱化的响应及适应机制,提出北方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对未来气候变暖引起的对干旱化的响应与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粗木质残体基础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小兴安岭典型阔叶红松林大面积固定样地(9hm2)为对象,分析粗木质残体(CWD)的物种组成及数量特征、径级结构、存在形式、腐烂等级,揭示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CWD的基础特征。结果表明:9hm2典型阔叶红松林固定样地内共计有胸径≥2cm的CWD3418株(由于高度腐烂鉴别不出种的CWD有864株,占总个体数的25.3%),CWD的密度、胸高断面积和体积分别为380株.hm-2、15.80m2.hm-2和90.1m3.hm-2;花楷槭和枫桦是阔叶CWD的主要组成树种,红松和冷杉是针叶CWD的主要组成树种;针叶树种的胸高断面积(9.12m2.hm-2)和体积(57.68m3.hm-2)分别达到总体CWD的57.7%和64%;在各存在形式下不同种的CWD数量随着径级的增加而减少,均呈反J型;除未知种以外,其他CWD都主要以枯立木、干基折断和干中折断形式存在;针叶树种根桩形式CWD的数量随着径级的增加而增加,这一规律有别于其他种;样地内各树种CWD腐烂等级都大致呈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在Ⅱ和Ⅲ腐烂等级上;除针叶树种的Ⅴ腐烂等级外,各树种不同腐烂等级CWD的数量都随着径级的增加呈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对杆材阶段不同密度的马尾松林在低强度间伐后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间伐后平均木的单株生物量和各器官生物量随密度增加而减少;随林分年龄的增加,单株生物量与树干、皮、根的生物量因积累而增大,但枝、叶的生物量先增加后减少,在林分年龄为20a时达到最大值,随后又接近间伐前的数值;林分生物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其中密度为3000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