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已有标本采集记录和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已记载的18属370种7亚种虎天牛族昆虫进行初步区系分析,基本明确了中国虎天牛族生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状况。在属的组成中,若按区系成分比较,北方区系成分4属,南方区系成分10属和南北区系成分不明的4属,属的比例各为22.22%,55.55%和22.22%。不论是从属的数量上还是从属的容量上来考虑,南方区系成分占优势;在种的组成中,北方区系成分81种3亚种,占总数的22.28%;南方区系成分258种3亚种,占总数的69.23%;南北区系特征不明的27种1亚种,占总数的7.43%;全国分布的4种,占总数的1.06%,南方区系成分几乎占了我国区系成分的2/3。  相似文献   

2.
江河源区植被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原则,将江河源区的天然植被划分为森林植被区、灌木与灌丛植被区、草原植被区、草甸植被区、荒漠植被区和湿地植被区6个区,并分析了各植被区的分布范围及其优势种。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八十代兴起的小蚕共育技术,给蚕桑业带来了新的飞越,这种将一定数量的小蚕集中到一起饲养的方式,不论是丝茧育还是种茧育,品质的稳定和数量的上升充分表现出该技术的成熟和具有的推广价值,其明显的省工省时,便利的消毒防病,充分围绕养好"小蚕七分收"为重点,能有效的增加蚕农的收入,提高种场的经济效益,因而,联系我场原蚕区的实际情况,蚕室条件、养蚕水平、周围环境以及人力资源不一,试行了小蚕共育的技术在原蚕区的推广与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参照农业生物生长发育与太阳光照条件的关系,并根据试验资料,把太阳光照条件划分为暗光区、弱光区、中光区和强光区4级,其光照度分别为≤7×102,7×102~2×104,2×104~5×104,>5×104 lx.晴天条件下,太阳高度角≤0°的太阳光照条件为暗光区,0~20°为弱光区,20~37°为中光区,>37°为强光区.  相似文献   

5.
通过设计计算机指导施肥区、蔬菜配方施肥区、腐植酸配方区、习惯施肥区4种施肥方式处理,进行西芹肥效校正试验。结果表明,计算机指导施肥区产量最高,可重点推广,蔬菜配方施肥区和腐植酸配方区次之,也可推广。  相似文献   

6.
通过设计计算机指导施肥区、蔬菜配方施肥区、腐植酸配方区、习惯施肥区4种施肥方式处理,进行西芹肥效校正试验。结果表明,计算机指导施肥区产量最高,可重点推广,蔬菜配方施肥区和腐植酸配方区次之,也可推广。  相似文献   

7.
为优化“两区”划定工作成果,提高成果的科学性和可用性,文章首先通过对“两区”和“三区三线”划定工作开展的背景进行阐述,进而结合灌南县“两区”和“三区三线”划定工作实践,提出当前“两区”划定工作成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剖析,进而针对性的提出更新优化的建议措施,以期对各地开展“两区”划定成果更新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利用Micaps时探空资料,将单站大气逆温转换成水平逆温区,实现了大气水平逆温区的自动诊断分析;通过对大气水平逆温区与冻雨落区关系的研究,提出了由大气水平逆温区、地面0℃线、高空湿区、逆温层极值点0℃线构成的冻雨落区的基本概念模型;根据概念模型研制出了冻雨落区的自动诊断分析方法。利用该方法对2008年初发生在我国南方大部罕见冰冻灾害性天气落区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冻雨落区的定性诊断分析拟合率达94.4%,冻雨落区诊断分析面积与冻雨发生站数的定量相关系数为0.839。  相似文献   

9.
四川西部高原草果害虫隶属7目45科169种,为复杂的害虫区系。可划分为岷江流域区,金沙江及安宁河流域区,大渡河流域区3大类型区系内订为东方区系昆虫所控制,并带有高寒地带成分。对害虫区系的形成原因,各区的区系特征及其害虫的营养级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王丹  陈翔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184-5186,5258
阐述了社会保障区的含义及划分方法,以兴化市为例进行了社会保障区划分的实证分析,并就社会保障区片划分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豫谷18是安阳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谷子新品种,2010-2011年参加华北夏谷区试,2012年同时参加西北晚熟组、东北春谷区谷子区试.该品种在各种试验中不仅产量、抗逆性、抗病性表现优异,而且在全国第八届优质食用粟品选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评为国家一级优质米.  相似文献   

12.
南美洲位于西半球南部,介于北纬13°和南纬57°之间,赤道横贯其北部。陆地地形分为3个南北向纵列带:东部为波状起伏的高原,其中巴西高原面积5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高原;中部为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西部是世界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域划分上,南美洲属于新热带界,大部分地区气候为温暖湿润的热带雨林或热带草原气候,既利于动物生长,又具有环境多样性,所以不论是动物物种总数还是特有种群的数量,都是其它动物地理区无法比拟的,其中现有鹿科动物12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不同生态环境下桑树主要害虫发生情况的调查,发现山丘桑区桑蓟马、红蜘蛛、桑尺蠖等害虫密度明显高于粮改桑田区,而桑象虫、桑瞑、野蚕的密度显著低于粮改桑田区。7月的害虫数量两区相似,8月24日调查,山丘桑区桑毛虫发生量此粮改桑田区显著提高,而桑瞑数量山丘桑区明显低于粮改桑田区,到9月3日粮改桑田区桑瞑和桑毛虫爆发成灾,即使防治,这两类害虫密度仍超过5万条/667m2,损失严重,张产茧不足25kg,而山丘桑区即使不治虫,也没有成灾,张产茧超过40kg。分析表明,两类害虫发生量与地势、气候、用药次数、药量浓度、防治适期有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明了耕地质量价格、征用补偿区片价格的内涵及特点,结合驻马店市农用地定级与估价实践,提出了耕地征用补偿区片划分的方法,进而对耕地征用补偿区片价格量化方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以上海化学工业区为例,通过对各类越冬、越夏草种的播种、萌发、生长量的观测研究,初步探讨了上海滨海盐碱地区大面积草坪的养护管理方式,并提出高羊茅草种是目前上海滨海属盐碱地区的化工区最为适宜的冷季型草种。  相似文献   

16.
沈敏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3):219-220
双孢菇三区制工厂化栽培是在单区制、双区制工厂化栽培基础上,采用培养料二次发酵、发菌培养、出菇管理分别在不同室内完成的工厂化栽培模式,缩短了栽培周期,增加了栽培次数,提高了产能。同时,由于二次发酵单独在发酵室内完成,有利于控制室内温、湿度,提高培养料二次发酵的质量,为双孢菇工厂化栽培高产、优质、高效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7.
江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地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客观评价江河源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出了“生态环境地位”的概念,并从区内、青藏高原、黄河与长江流域3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河源区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生态环境是当地生物和居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同时参与青藏高原独特的水文循环及对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影响;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分布受青藏高原的影响,江河源区对黄河流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水量上(48.3%),而对其泥沙及长江流域的水量(1.8%)和泥沙量的输出影响均较小。因此,应正确对待江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地位,不应夸大局部作用,仍需关注其独特性与变化。  相似文献   

18.
煤矿的井工开采引起地表沉陷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很多不利影响.本文以重庆松藻矿 区3个典型区域的采煤沉陷区土地整治为例,采用三区划分法对采煤沉陷区进行预测,探讨了采煤沉陷区预测及 土地整治关键技术问题,以期为喀斯特山地采煤沉陷区土地整治技术提供参考和借鉴.结果表明:(1)赶水沉陷区 涉及稳定、非稳定和未来影响三类,安稳沉陷区涉及非稳定和未来影响两类,打通沉陷区涉及稳定和非稳定两类; (2)水源破坏是松藻矿区较突出的问题之一,而相应的水利工程技术成为松藻矿区沉陷区整治的重点,同时也是沉 陷区整治是否有效的重要评定标准之一;(3)沉陷区土地整治工程规划关键技术为:土地平整工程主要规划布局在 未来影响区内;水利工程的规划布局要尽量避开易于发生拉裂和垮塌的断层附近.沉陷区土地整治工程设计关键技 术在于:在土地平整技术上,土地平整设计更强调耕作田块的稳定性,防止田面沉降;在水利工程技术上,非稳定 区和未来影响区的工程设计C20砼浇筑厚度应大于稳定区;对于道路工程设计,非稳定区和未来影响区生产路主要 采取预制钢筋砼板方式,而稳定区内生产路路面采用C20砼浇筑.科学地分析预测采煤沉陷区对合理制定土地整治 技术及土地整治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马尾松应压区、对应区和侧区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它们的化学组成、纤维形态和制浆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应压区的木质素质量分数最高,综纤维素和纤维素质量分数都最低,苯醇抽出物、1%NaOH抽出物、冷水和热水抽出物都最低。3区对纤维素质量分数的影响极显著,对木质素质量分数的影响较显著,对综纤维素质量分数的影响不显著。应压区的纤维平均长度最小,应压区的长宽比比对应区大,壁腔比比对应区和侧区小。3区对纤维平均长度、晚材的长宽比和壁腔比的影响极显著,对早材的壁腔比影响较显著,对早材的长宽比影响不显著。在相同制浆条件下,应压区的制浆得率比对应区和侧区低,浆料卡伯值比对应区和侧区高,浆料黏度比对应区和侧区小;应压区纸张抗张指数、撕裂指数和耐破指数在3区中都最小。与对应区和侧区相比,应压区在化学制浆性能上还存在一定缺陷。  相似文献   

20.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广西桂林毛村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的林地、灌草丛地、果园(人工柚子林和银杏林)等土壤的测定分析,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岩溶区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大都高于非岩溶区;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岩溶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表现为林地》灌草丛地》柚子园》银杏园,而非岩溶区土壤的各项指标差异较大、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