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PCR-RFLP技术分析了麦洼牦牛、九龙牦牛和西藏牦牛GH、Pit-1和 -LA基因的多态性.采用普通牛所用的PCR引物均能在牦牛上正确地扩增出上述几个基因相应大小的片段.GH、Pit-1和 -LA(-1689)基因特定位点均未检测到多态性,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利用PCR-RFLP分析牦牛乳蛋白基因型具有准确、快速的特点,并能对新生牦牛和公牦牛乳蛋白或泌乳相关基因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了大通牦牛α_(S1)-酪蛋白(α_(S1)-casein,α_(S1)-CN)基因、κ酪蛋白(κ-casein,κ-CN)基因和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基因部分序列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大通牦牛群体中α_(S1)-CN基因PCR-RFLP位点呈单态;κ-CN基因和GH基因2个PCR-RFLP位点均呈多态性。κ-CN基因PCR-RFLP位点等位基因A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1117和0.8883;GH基因PCR-RFLP位点等位基因A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1755和0.8255。适合性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大通牦牛GH基因和κ-CN基因PCR-RFLP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均极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定理(P<0.01);该3个位点平均基因一致度和基因多样度分别为0.8374和0.1626。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对宁夏六盘山区肉牛杂交改良群体垂体特异性转录因子1(Pit-1)基因的多态性进行研究,为其杂交改良提供理论基础。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对该群体101个个体Pit-1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扩增出的451 bp片段为目的基因片段,其PCR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HinfⅠ消化后表现出多态性,共检测到AA、BB和AB 3种基因型。其中AA基因型频率6.93%(7个);AB基因型频率34.65%(35个);BB型基因型频率58.42%(59个),等位基因A频率24.26%;等位基因B频率75.74%。因此,宁夏六盘山地区的肉牛杂交改良群体Pit-1基因具有多态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德令哈地区56头柴达木黄牛和17头杂种黄牛的α-乳白蛋白(α-LA)和β-乳球蛋白(β-LG)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该地区柴达木黄牛的α-LA和β-LG位点均具有多态性,但α-LA位点的基因杂合度很低(0.0089)。(2)杂种牛的α-LA位点,只有α-LABB一种基因型而呈单态,β-LG位点有三种基因型而呈多态性,且基因杂合度较高(0.500)。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中国水牛乳蛋白基因多态性与乳蛋白组成的关联。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260头尼里、摩拉和杂交水牛奶样的乳蛋白基因多态性及蛋白组成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κ-酪蛋白有BB、AB和AC3种基因型,αs2-酪蛋白和αs1-酪蛋白基因型分别为AA、AB型和AB、BB型,β-酪蛋白有AA和AB 2种基因型,β-乳球蛋白和α-乳白蛋白均仅发现BB型。运用SAS 9.0统计分析多态性与乳蛋白组成的关联后,发现在筛选出的5种κ-αs1-β复合基因型中,BB-AB-AA型与κ-酪蛋白相对含量极显著相关;AB-AB-AA型与αs2-酪蛋白相对含量极显著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水牛乳蛋白存在基因多态性,κ-αs1-β-复合酪蛋白多态性与κ-酪蛋白和αs2-酪蛋白相对含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甘南牦牛GH基因的SNP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甘南牦牛是分布在甘南境内的牦牛类群,是当地优势畜种之一.为了揭示甘南牦牛GH基因的结构特征,[方法]采用PCR-SSCP技术,对202头甘南牦牛生长激素基因(GH)5个外显子及部分内含子序列进行SNPs分析.[结果]表明:甘南牦牛GH基因第1、第2和第4外显子无多态性,第3内含子及第5外显子表现遗传多态性,其中第3内含子有AA、AB、BB 3种基因型,第5外显子有CC和CD 2种基因型,未发现DD基因型.序列分析发现,第3内含子1 694 bp处发生T→C单碱基转化;第5外显子2 154 bp处发现G→A单碱基突变,导致由甘氨酸(Gly)变为丝氨酸(Ser).甘南牦牛在2个基因位点上均表现为低度多态(PIC<0.25),χ2检验表明其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P<0.05).结论 初步推测甘南牦牛GH基因的多态性相对贫乏.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分析垂体特异性转录因子(Pit-1)基因SNPs与中国西门塔尔牛生长和育肥性状的相关性。试验以118头中国西门塔尔牛为材料,利用DNA测序和PCR-RFLP方法检测Pit-1基因Hinf Ⅰ酶切位点多态性,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Hinf Ⅰ酶切位点与料重比和平均日增重性状呈显著相关(P<0.05),其中BB基因型个体显著优于AA基因型个体,饲料转化率较低,平均日增重较高;在8、15月龄体高性状,12、15月龄体长性状,8、12、15月龄胸围性状和8月龄腹围性状中,Hinf Ⅰ酶切位点多态差异显著,BB基因型个体表型值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在宰后体尺性状测量性状中,Pit-1基因Hinf Ⅰ多态位点对胴体长、胴体胸深和腰部肉厚性状影响显著,其中BB基因型个体表型值显著大于AA和AB基因型个体(P<0.05)。初步认为,BB基因型与优良的生长育肥性能显著相关,对B等位基因的选择有利于优良性状的改良。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水牛乳蛋白各亚型与乳蛋白粒径的关联。采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对160头泌乳中期的水牛进行多态性测定,并利用激光粒度仪分析水牛乳蛋白的粒径。结果显示:αs1-酪蛋白(αs1-CN)、β-酪蛋白(β-CN)和α-乳白蛋白(α-LA)存在A型和B型2种基因型,κ-酪蛋白(κ-CN)有A型、B型、C型和D型4种基因型,αs2-酪蛋白(αs2-CN)和β-乳球蛋白(β-LG)没有发现多态性。κ-CN和αs1-CN各亚型在乳蛋白面积平均径(D[3,2])上有显著差异,筛选出的6种αs1-β-κ-CN复合基因型在乳蛋白面积平均径(D[3,2])以及中位径(D50)上差异显著。综上,水牛αs1-β-κ-CN复合基因为AB-BB-AB型以及κ-CN的C等位基因均与乳蛋白粒度存在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9.
为了检测高原地区4个不同地方牦牛品种IGF-1基因第1外显子和第2外显子的多态性,采用PCR-SSCP分析了牦牛IGF-1基因在天祝白牦牛、甘南牦牛、青海高原牦牛及培育品种大通牦牛4个品种中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牦牛IGF-1基因的第1外显子不存在遗传多态性;第2外显子在4个品种中检测到了AA、AB和BB基因型,而且A等位基因为4个牦牛群体的优势等位基因,分布较高。在4个品种中,天祝白牦牛AA基因型频率最高,达到0.8559,而大通牦牛、甘南牦牛和青海高原牦牛则相对较低,分别为0.8333、0.6970和0.5689。大通牦牛和天祝白牦牛,青海高原牦牛和甘南牦牛基因和基因型相近,其它牦牛群体之间基因和基因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牦牛和犏牛促卵泡素受体基因5′-侧翼区序列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旨在分析牦牛和犏牛促卵泡素受体(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FSHR)基因的多态性,为从遗传角度上解决其繁殖产仔率低的问题提供参考,为筛选繁殖性状分子标记奠定理论基础。研究采用PCRSSCP和直接测序技术,对麦洼牦牛、九龙牦牛、大通牦牛和犏牛共110头个体的FSHR基因5′-侧翼区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统计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性检测,计算纯合度、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和有效等位基因数等遗传多态性指标。结果表明,麦洼牦牛、大通牦牛和九龙牦牛FSHR基因5′-侧翼区核苷酸序列具有多态性,犏牛无多态性;麦洼牦牛存在AA、AB和BB 3种基因型,九龙牦牛和大通牦牛均存在AA、AB 2种基因型,AB基因型在3个牦牛品种中占绝对优势,等位基因A为优势等位基因;麦洼牦牛、九龙牦牛和大通牦牛的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3693、0.3565、0.3705,均达到了中度多态(0.25PIC0.5),表明各牦牛品种遗传变异较大。  相似文献   

11.
生长激素受体基因GHR被认为是重要的泌乳性状候选基因。研究牦牛GHR基因SNP多态性是下一步开展牦牛乳用性能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的重要基础。本试验对牦牛GHR基因exon 10-1片段进行了SNP检测,结果表明:牦牛GHR基因exon 10-1含SNP多态位点3个,第267位G,形成GG和AG两种基因型,第336位T,形成TT和GT两种基因型,第650位A,形成AA和AC两种基因型,所有样本形成四种基因型GG/GT/AA、GG/TT/AC、GG/TT/AA、AG/TT/AA,其中GG/TT/AA为优势基因型。  相似文献   

12.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PAGE)对 10 9头麦洼牦牛乳蛋白多态性进行分型 ,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分析乳蛋白多态性与泌乳性能及乳蛋白组分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 :β CN、κ CN和α La呈单态 ,而αs1 CN和 β Lg呈多态 ,优势基因型分别为DD和EE型 ,频率分别为 0 .7798和 0 .95 4 1,乳蛋白基因座对泌乳性能及乳蛋白相对含量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淮猪新品系Ⅱ系一世代(190头)、二世代(244头)为试验材料,采用PCR-RFLP方法分别检测IGF-1基因的HhaⅠ酶切位点、Pit-1基因的RsaⅠ酶切位点的多态性,并与生长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0~90kg平均日增重、达90kg校正日龄在一世代、二世代、两个世代合并中,IGF-1基因的AA型个体均有优于AB、BB型个体的趋势,但差异都不显著(P&gt;0.05);Pit-1基因的DD型个体均有优于CD、CC型个体的趋势,但差异都不显著(P&gt;0.05)。虽然IGF-1基因、Pit-1基因的不同基因型个体在一世代、二世代的达90kg校正背膘厚的趋势不一致,但是在两个世代合并中以IGF-1基因的AA型个体、Pit-1基因的DD型个体最薄,但差异不显著(P&gt;0.05)。若将IGF-1基因、Pit-1基因作为生长性状的遗传标记用于淮猪新品系的选育,需要在淮猪新品系Ⅱ系后续世代中扩大样本含量并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14.
高原型牦牛乳蛋白的多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 119头高原型牦牛 4种乳蛋白的多态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只有αs1 CN基因座存在αs1 CNB,αs1 CNC和αs1 CNE,三个共显性等位基因而表现出多态性。乳蛋白的多态性基因座比例为 2 5 %。在乳蛋白方面 ,高原型牦牛与环湖型牦牛的遗传距离很小 (5 .3 6× 10 - 5)。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河北地区870头中国荷斯坦牛为试验材料,采用PCR-RFLP法对DGAT1基因K232A位点进行了遗传多态性分析,并利用混合动物模型分析了DGAT1基因K232A位点突变对乳脂率、乳脂量、乳蛋白率、乳蛋白量、305d产奶量5个泌乳性状的影响。结果共检测到KK、KA和AA 3种基因型,基因频率分别为0.0402、0.9276和0.0321;等位基因K和A的频率分别为0.5040和0.4960;该碱基突变对乳脂率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对30d产奶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对乳脂量、乳蛋白率和乳蛋白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多重比较结果表明,KK基因型的乳脂率极显著高于KA和AA基因型(P<0.01);KA和AA基因型的305d产奶量显著高于KK基因型(P<0.05);AA和KA基因型的泌乳性状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显示,DGAT1基因突变对河北荷斯坦奶牛泌乳性状有较大的遗传效应,可用于泌乳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6.
猪α-1岩藻糖转移酶基因多态性检测及与性状关联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此研究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通城、鄂西黑、英国大白、瑞典长白纯种猪和大长通、长大通三元杂种猪的α-1岩藻糖转移酶(FUT1)基因编码区第307位的多态性,并进行FUT1基因型与部分生长性状、胴体性状、肉质性状和免疫性状间的关联分析。多态性检测结果发现,鄂西黑、长白、大白、大长通和长大通中该位点存在多态;通城猪中该位点呈单态分布,只有易感的GG基因型。关联分析结果表明,AA基因型猪在内脂率上低于AG和GG基因型猪,而在眼肌面积、腿臀肉骨率和红细胞数上高于AG和GG基因型猪;AA基因型猪的失水率低于GG基因型猪、板油率高于AG基因型猪;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17.
利用PCR-RFLP标记技术及序列分析,对245只西藏绒山羊的GH基因的多态性位点进行检测.结果发现:GH基因在西藏绒山羊群体中存在HaeⅢ内切酶位点多态性,存在AA、AB和BB三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012、0.610和0.378,PIC=0.339,属于中度多态,经x2适应性检验,该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P<0.05).AB基因型和BB基因型与生产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基因型和性别的互作,对研究群体的十字部高、毛长和产绒量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由此可见,GH基因的HaeⅢ内切酶位点可能是影响西藏绒山羊生产性状的主效QTL或与之紧密连锁,可作为西藏绒山羊生产性状的辅助选择标记.  相似文献   

18.
试验运用PCR-RFLP技术对济宁青山羊GH基因的多态性进行了检测,并分析了其与生产性能的相关性。结果发现,济宁青山羊群体中GH基因存在Hae Ⅲ内切酶酶切位点多态性,经χ2适合性检验结果表明,山羊群体在GH基因位点上处于Hardy-Weinberg非平衡状态。AA基因型对3、12月龄体高及出生重、断奶重、胴体重、后躯肉重均有显著影响(P<0.05),且基本上呈AA>AB>BB型趋势,说明等位基因A是济宁青山羊生长发育的有利基因。  相似文献   

19.
FUT1基因对大长杂交母猪产仔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了118头大长杂交母猪FUT1基因多态性,分析了FUT1基因与产仔数的关系.FUT1基因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1,0.37,0.52.FUT1三种基因型母猪在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方面都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0.
旨在探讨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生长激素受体(Growth hormone receptor,GHR)、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Growth hormone secretagogue receptor,GHSR)基因在麦洼牦牛中的遗传多样性,揭示不同基因型与其生长性状的关联性,同时为候选基因在牦牛中的表达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寻找可用于遗传育种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本试验采用DNA池技术,结合PCR-RFLP和直接测序法研究麦洼牦牛GH、GHR、GHSR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分析候选基因多态位点与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和体重等生长性状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麦洼牦牛GH、GHR、GHSR基因均存在多态性,其中GH基因存在A757G和T949C2个SNPs位点,GHR基因发现T2416C、T3490C和A7500G3个突变位点;GHSR基因存在T1387C和T3006C突变;2)适合性检验表明,GHR基因A7500G位点在粉嘴类群,及GHSR基因T3006C位点在纯黑类群中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其他位点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3)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GHR基因T2416C、T3490C和A7500G位点与麦洼牦牛管围极显著相关(P0.01),GHSR基因T1387C位点与其体重显著相关(P0.05)。麦洼牦牛GH、GHR、GHSR基因均存在遗传多态性,推断GHR基因T2416C、T3490C和A7500G位点、GHSR基因T1387C位点可能是影响麦洼牦牛管围、体重性状的主基因或与主基因相连锁的基因座,可作为辅助选择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