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刺参人工育苗的实践,提出以下提高稚参成活率的主要技术措施。一、控制附苗密度控制适宜的附着密度,是提高稚参成活率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刚变态的稚参在附着基上的附着密度以0.2~0.5头/厘米2为宜,一般不超过1头/厘米2,  相似文献   

2.
重金属及石油对刺参幼虫及稚参阶段的亚致死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环境因子直接影响到刺参(Apostich opu sjaponnicus.Selenka)人工育苗及增养殖的成败。目前,国内一些科学工作者对此进行了一些研究工作,但多是PH、NH3-N及硫化物等的影响,而在重金属及石油方面的影响还是少见的。海域污染调查表明,渤、黄海的主要污染物是石油及重金属,  相似文献   

3.
<正>在刺参人工育苗生产中,因稚参成活率低而导致育苗失败的现象屡有发生。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刺参人工育苗的实践,分析了影响稚参培育成活率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陈远  胡庆明 《水产科学》1989,8(1):18-21
刺参(Aposl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稚参后期至幼参的培育结果不仅影响幼参单位面积出苗量,也影响到幼参(种苗)的出池规格。培育结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饵料的效果,培育管理技术是否得当以及培育密度等因子。隋锡林等(1984、1986)曾报告了不同饵料对稚参后期培育效果的影响以及稚、幼参高密度培育技术。关于稚参后期培育  相似文献   

5.
1.1 亲参选择 刺参成熟繁殖季节随生活海区的水温高低有密切关系,不同海区水温不同,刺参成熟繁殖期也不同。青岛、日照及蓬莱近海5月下旬即可  相似文献   

6.
刺参人工育苗研究——稚参用配合饵料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刺参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已获较大进展。单位水体出苗量已达较高水平。但稚参至幼参阶段的培育技术尚未完全突破,单位面积出苗量及成活率均较低。提高这一阶段的成活率,关键在于解决适宜的饵料,特别是稚参用配合饵料。但国内、外对此还很少研究,为解决稚参用配合饵料这一技术关键,我所从1981年以来开展了此项研究,现将试验研究结果初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侯洪建  黄道毅 《河北渔业》2003,(3):13-13,37
<正> 刺参的池塘养殖是一种新兴的产业,有着较大的生存发展空间。因而,给苗种生产带来巨大商机。许多育苗厂家利用对虾育苗室从事刺参的人工育苗。可是,因为许多条件的影响,产量一直不是很稳定,给刺参的养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根据几年来的生产实践,我们将刺参的人工育苗关键技术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刺参育苗近几年发展很快.但稚参阶段成活率普遍不高.更有不少场家疏于管理,导致稚参患病甚至全军覆没.现总结出稚参培育阶段的一些技术要点.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李传武 《内陆水产》1996,21(7):22-22
提高稚鳖成活率的技术措施一般把鳖苗孵出至越冬前统称为推鳖养殖阶段。由于稚鳖个体小、适应能力差、病害多.养殖技术要求高,所以这一时期是养鳖周期中最关键最困难的时期、1995年,笔者在福建省厦门宏辉养殖场负责技术工作,并调查了附近几家养鳖场,对提高稚鳖养...  相似文献   

10.
针对刺参人工育苗中常见的幼虫烂胃,变态率低和稚参死亡量大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通过选好亲参;改善投饵,保持良好的水环境条件,控制幼虫密度和稚参附着密度以及病害防治等措施,可以减少或避免上述问题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1.
《海洋渔业》1980,(1):21-21
<正> 1979年辽宁海洋水产所着重研究解决如何提高小耳状幼体到稚参的成活率和单位水体出苗量问题.在近12立方米的四个水泥池中共育出稚参125万头.成活率平均达23.4%.最高达53%;  相似文献   

12.
我场自1993年起开始饲养稚鳖。刚开始养殖稚鳖时,由于没有很好掌握防病治病技术,头两年稚鳖的成活率只有50%左右。1995年和1996年,我场加强稚鳖养殖期间的疾病防治,并且改变了原有的养殖方式,使稚鳖成活率提高到95%以上。提高稚鳖成活率有以下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3.
提高河蟹幼体变态成活率的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河蟹育苗成本逐年降低 ,售价随之下降 ,利润趋于平衡 ,因此 ,提高Z1→Z2 ,Z5→M变态成活率 ,可大大提高蟹苗的产量 ,以获取最大利润。笔者通过近几年在几家育苗场的生产实践 ,就提高Z1→Z2 ,Z5→M变态成活率的经验总结如下。1 影响蚤状幼体 (Z1→Z2 )变态成活率的因素在整个河蟹育苗中 ,Z1→Z2 的变态死亡率极高 ,主要表现为蚤状幼体不进食 ,体质消瘦 ,体色发白 ,活力减弱 ,尾巴发直等状况 ,致使大量掉苗 ,甚至全部死亡。因此 ,Z1→Z2 变态是否顺利 ,是整个育苗生产关键 ,直接影响到变态成活率。1.1 抱卵蟹提温时对…  相似文献   

14.
水温(22.8±1.5)℃,将体长1.0~2.0 mm的仿刺参稚参放养到容水40 L的塑料槽中,每槽150头,研究不同饲料搭配及投喂量对稚、幼参生长和成活的影响。在前一试验中,给幼参分别投喂含鼠尾藻、酵母和配合饲料98.0%、2.0%、0%(1组),95.0%、0%、5.0%(2组),30.0%、5.0%、65.0%(3组),60.0%、5.0%、35.0%(4组),90.0%、5.0%、5.0%(5组);投喂量为360.7%~107.1%;在后一试验中,采用第4组的搭配比例,6、7、8、9、10组的投喂量分别为第4组的1/4、1/2、1.0、5/4、3/2。每组4个平行。试验结果表明,稚、幼参摄食不同搭配饲料时,第1个月生长和成活率差异不显著;中期,第1、2组的幼参生长显著快于其他组;后期,第3组生长显著快于其他组。稚、幼参的成活率与配合饲料的添加量呈正相关。在后一试验中,前期稚参的生长速度随投喂量的增加而加快;中、后期,各水槽稚参的总质量随投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平均每头质量与投喂量不呈正相关,第9组的稚参增长最快,第8组成活率最高,第6、7组的成活率最低。中、后期换水前水中氨氮含量显著高于换水后。文中提出了仿刺参苗种培育期间的适宜投喂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一、刺参的生活习性 刺参属狭盐性动物,生活在潮流畅通、水质清澈、无大量淡水注入的岩礁底或沙底海域。其生活区多富有底栖硅藻及大型藻类。幼小个体多生活在大叶藻基部及礁石、砾石下,成年个体逐渐移向深水区,即分布在水深8~20米的海底。  相似文献   

16.
影响刺参幼参成活和生长的几个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慧玲 《水产学报》1988,12(3):259-265
在刺参人工育苗过程中,从稚参到幼参阶段极易受外界综合因子影响,成活率很低。本文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选择四种因子对此阶段死亡率进行试验。从方差和直观分析看到稚参的附着密度和饵料品种对其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大于水温和换水方式。稚参附着密度以0.2头/cm^2为最佳,0.5头/cm^2次之;饵料以鼠尾藻磨碎液为最佳,其次是鼠尾藻液和叉鞭金藻的混合液.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刺参(Apostichopas japonicus Selenka)虾池和浅海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刺参人工育苗也迅速发展起来。同时新问题也不断出现,导致刺参育苗和养殖效果不理想。现就刺参育苗和养殖的问题总结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刺参(Aposl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稚参后期至幼参的培育结果不仅影响幼参单位面积出苗量,也影响到幼参(种苗)的出池规格.培育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饵料的效果、培育管理技术是否得当以及培育密度等因子.  相似文献   

19.
海参育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种参的选择及产卵 1.1 目前人工育苗所选用的种参一般有3种来源:虾池海参、潮间带海参、浅海野生和增殖的海参。无论选择那种种参,都要选择个体大,性腺发育饱满成熟,而且未排放的刺参作种参。种参进入育苗室后,不要急于刺激排放。暂养3~4天,等到有少量种参产卵时,再集中刺激产卵。实践证明,过早刺激产卵,虽然也能正常受精,  相似文献   

20.
刺参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的进步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隋锡林 《水产科学》2004,23(9):29-31
我国仿刺参(常用名刺参)(Apostichopusjaponi cusLiao)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确立了工厂化人工育苗的工艺。随后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刺参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有了较大的进展,极大地推动了该项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大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