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执着的追求无私的奉献颜军当我站在那庄严、挺拔的办公楼前,看着那车、那花坛、那人行道时;当我置身于这多功能厅,看着那桌、那椅,感受那简洁而亮丽的氛围时,我的眼前总会出现一个人,一个身体敦实、衣着简朴、不善言词,却对事业无比执着、为集体无私奉献的人。他,...  相似文献   

2.
一、蚕豆染色病毒的发现与鉴定今年3月下句,柯本博士再次来宁进行协作研究。我们先后到中国蚕豆的主要产区——四川、湖北和江苏南通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湖北省农科院现代化所和江苏启东县农科所的蚕豆试验田中,都看到了一种国内从未发现过,但在欧  相似文献   

3.
昆虫的趋光性与杀虫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4.
龙眼树的病毒病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眼(Euphoria longana)是无患子科四种重要果树之一,原产我国。我国东南诸省是地球上主要产区。龙眼树的经济价值很高。  相似文献   

5.
基于EMD的我国受旱面积波动的多时间尺度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干旱及旱灾频繁发生的国家,近年来干旱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文中应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分析了1950-2006年全国干旱灾害受灾面积波动情况。结果表明:(1)干旱灾害受灾面积存在准3年、准8.5年、准14年左右特征时间尺度的周期性波动;(2)各时间尺度的周期性振荡的贡献率中以准3年时间尺度的受灾面积振荡的贡献最大,说明干旱灾害受灾面积波动以准3年时间尺度为主;(3)从各时间尺度的振荡来看,大致分三个阶段,80年代中期以前,干旱灾害受灾面积的波动频率较慢,周期长,振幅大;80年代中期以后,波动频率变快,周期缩短,振幅减小;而90年代中期之后,振幅又有所增加。从各时间尺度振荡的趋势看,干旱灾害受灾面积仍处在增加阶段;而且近年来干旱灾害受灾面积振荡的幅度增大,说明干旱灾害强度加剧,频度增加。因此,应认识和了解旱灾发生和发展规律,并进行有效的防治,尽可能减小旱灾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6.
侵染苜蓿的豇豆花叶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疆苜蓿矮缩花叶病株上分离到一种病毒分离物G-14,在测定的9科40种植物中,此分离物可侵染6科19种植物,易由汁液摩擦接种,桃蚜(Myzus persicae)、豆蚜(Aphis craccivora)、棉黑蚜(A.atrata)和苜蓿无网长管蚜(Acyrthosiphon rondoi)等不传毒,可由首蓿叶象岬(Hypera variabilis)传毒;致死温度55~60℃,稀释限点10-3~10-4,体外保毒期21天;病毒粒体球状,直径约28nm。电镜观察病组织超薄切片,可见晶格状排列的病毒粒体。经琼脂双扩散血清学测定,该分离物与豇豆花叶病毒(CPM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由此鉴定G-14为CPMV。提纯病毒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有3个蛋白组分。分子量分别为44800,24500,22400道尔顿;琼脂糖电泳测得有二个核酸组分。  相似文献   

7.
无数育花专家长期以来一直竭尽全力研究浅蓝色玫瑰的秘密,但培育这种浅蓝颜色花朵的试验一直没有成功,因为玫瑰花缺少相应的色素基因。而借助于生物领域中的其他研究,这一难题正在逐步被解决。  相似文献   

8.
检疫起源于欧洲的地中海国家。Ouarantine(检疫)一词的本意是“四十天”,来源于意大利语的quarantina(四十天)和quaranta(四十)两词。这对所有的植检同行来说,也许是多余的话。因为不管是一名专职的检疫工作者,还是与  相似文献   

9.
问荆的生物学特性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问荆(Equisetum arvense)属于蕨类植物门木贼纲木贼科木贼属,是一种多年生杂草[1-2].问荆分布广泛,危害严重,而且其危害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3~5].研究其生长发育特性将为今后彻底防除问荆及避免其农牧危害奠定基础[6~7].  相似文献   

10.
 1987年自东北农学院马铃薯区域试验材料(东农85-3334)上分离到烟草坏死病毒(Tobacco Necro-sis Virus简称TNV)。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丽草蛉Chrysopa formosa对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成虫的生物防控潜能,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丽草蛉1、2、3龄幼虫和成虫对柑橘木虱成虫的捕食功能、搜寻效应及其种内干扰效应,并测定其对不同猎物的捕食偏好。结果显示,丽草蛉1~3龄幼虫和成虫对柑橘木虱成虫均有捕食行为,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II模型。丽草蛉1、2、3龄幼虫和成虫对柑橘木虱成虫的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247、0.393、0.769和0.509,处理时间分别为0.228、0.048、0.015和0.013 d,理论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4.386、20.833、66.667和76.923头,控害效能分别为1.083、8.188、51.267和39.154。各虫态丽草蛉对柑橘木虱成虫的搜寻效应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3龄丽草蛉幼虫的搜寻效应下降趋势最大。当柑橘木虱成虫密度固定时,单头丽草蛉的日捕食量随柑橘木虱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其捕食作用受到自身密度的干扰,干扰效应方程为E=0.260P-0.351。当存在柑橘木虱与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两种捕食对象时,丽草蛉3...  相似文献   

12.
家蚕的一种微孢子虫对小菜蛾的致病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从家蚕体内分离的一种微孢子虫Vairimorpha sp.对小菜蛾的致病力。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当起始侵染期为小菜蛾2龄幼虫,浓度为1×10~6孢子/ml时对当代小菜蛾的致病力最高,幼虫的死亡率可达80.00%~82.67%,蛹死亡率可达50.00%~52.94%,而小菜蛾雌成虫的产卵量由对照的249.64~278.38粒/雌下降到120.56~126.72粒/雌,产卵量下降50%左右;当起始侵染期为3龄幼虫,浓度为1×10~6孢子/ml时,当代幼虫的死亡率只有40.00%~61.33%,与起始侵染期为2龄时相差很大,蛹死亡率和成虫每雌产卵量下降率与起始侵染期为2龄时差异不大。另外,家蚕微孢子虫还可通过垂直传染方式影响下代小菜蛾幼虫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是我国重大的森林害虫,对我国造林绿化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造成了严重危害。由于其为蛀干害虫,隐蔽性生活,难以防治。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是控制天牛的重要措施,作者研究探讨了利用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测定了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1~3龄幼虫的室内控制作用,研究了林间防治防治技术。结果表明,在室内试验条件下,管氏肿腿蜂由于是抑性外寄生性,其产卵之前的刺蛰可造成天牛幼虫直接死亡,对1、2、3龄幼虫的平均致死率分别为100%、92.10%和87.29%;可寄生3龄天牛幼虫。在管氏肿腿蜂防治光肩星天牛小幼虫的林间试验中,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小幼虫的致死率为27.79%~37.87%,平均为32.51%,放蜂比例以蜂虫比8~10:1的寄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茶尺蠖发育历期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茶尺蠖的卵、一至四龄幼虫、蛹、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依次为10.84、11.17、11.37、8.97、10.68、9.44、10.78℃;有效积温分别为82.25、53.54、34.39、42.46、67.64、123.89、53.54日度。并得出各虫态(龄)的发育历期与温度的7个关系式。本资料可用于茶尺蠖发生期的幼虫分龄预测、历期预测和有效积温预测。  相似文献   

15.
甲氧虫酰肼对棉铃虫解毒酶活力的亚致死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亚致死剂量(LC40浓度)的甲氧虫酰肼处理棉铃虫抗甲氧虫酰肼种群(R)和同源敏感种群(S)3龄初幼虫48 h,测定了3~6龄期幼虫体内多功能氧化酶(MFO)、酯酶(EST)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比活力变化。结果发现:经亚致死剂量甲氧虫酰肼处理后,S种群EST比活力除4龄幼虫外均有所升高,且仅在3龄期升高明显;GSTs比活力在5龄幼虫体内显著升高,其他龄期无明显变化;MFO比活力在6龄幼虫体内表现为降低,其他龄期无显著变化。对于R种群,3龄和6龄幼虫体内EST比活力显著降低,各龄期的GSTs和MFO比活力均显著降低。空白对照R种群3~6龄期幼虫的GSTs比活力均高于S种群;EST比活力仅3龄幼虫显著高于S种群;MFO的比活力仅5龄幼虫显著高于S种群。研究表明:棉铃虫对甲氧虫酰肼的抗性与GSTs比活力增大关系较为密切;LC40浓度的甲氧虫酰肼可诱导敏感种群EST和GSTs活力升高,而使抗性种群3种酶的活力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田间使用多杀霉素亚致死浓度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幼虫的影响,用含多杀霉素亚致死浓度LC25的人工饲料持续饲喂棉铃虫3龄幼虫,并对饲喂后其体重、取食量、累计蛹化率、蛹发育历期和蛹重等生长发育及脂肪体内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含量和相关基因SREBPFASHSL表达情况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多杀霉素对棉铃虫的亚致死浓度LC25为0.21 mg/kg;多杀霉素亚致死浓度处理4~6 d后,棉铃虫3龄幼虫体重分别为0.065、0.263和0.329 g,较对照显著降低;处理6 d后,其取食量为0.082 g,较对照显著降低;处理4~7 d后,其累计化蛹率分别为60.90%、63.20%、65.50%和65.50%,较对照显著降低。多杀霉素亚致死浓度处理后,棉铃虫蛹发育历期由对照9.89 d显著延长至10.74 d,单头蛹重为0.274 g,显著低于对照的0.324 g;其脂肪体TG含量较对照显著降低。多杀霉素亚致死浓度处理24~72 h后,参与脂肪酸合成信号通路中重要基因SREBPFAS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均显著下调,而参与脂肪代谢的重要基因HSL则较对照显著上调。  相似文献   

17.
The functional response types and parameters of 3rd and 4th instar larvae, and adult females and males of a coccinellid predator, Adalia fasciatopunctata revelierei (Mulsant) (Col.: Coccinellidae), were evaluated at five different densities of Callaphis juglandis (Goeze) (Hemiptera: Aphidida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ir role for the aphid’s biological control.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petri dishes at 25 ± 1°C, 60 ± 10% r.h. and 16L:8D photoperiod in a controlled temperature room. All tested stages exhibited a Type II response determined by a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The attack rate (α) and handling time (T h ) coefficients of a Type II response were estimated by fitting a “random-predator” equation to the data. Although the estimates of α for all stages of A. fasciatopunctata revelierei tested were similar, the longest T h was obtained for 3rd instar larva because of the lower consumption rate at densities above 40 prey/da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dult female has the highest predation of C. juglandis followed by 4th instar larvae, adult males and 3rd instar larvae. However, further field-based studies are needed to draw firm conclusions.  相似文献   

18.
丽蚜小蜂寄生对Q型烟粉虱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明确丽蚜小蜂寄生对Q型烟粉虱的影响,通过室内饲养观察不同龄期Q型烟粉虱被丽蚜小蜂寄生后的生长发育,并比较了被寄生后烟粉虱若虫的个体大小及死亡率。结果表明,2龄、3龄和4龄烟粉虱若虫被寄生后均能继续发育,2龄若虫蜕皮进入3龄和3龄若虫蜕皮进入4龄的时间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而被寄生若虫的4龄期显著延长。对于同一龄期的烟粉虱若虫,丽蚜小蜂偏向于选择较大的个体寄生,2龄和3龄被寄生若虫发育后期个体比未被寄生个体大,但4龄时被寄生的个体在发育后期略小于未被寄生个体,显示丽蚜小蜂对不同龄期若虫的生长发育影响不同。2龄若虫死亡率为61.64%,显著高于3龄和4龄若虫;4龄若虫褐蛹率最高,为48.84%。表明无论寄生哪一发育阶段的烟粉虱若虫,丽蚜小蜂的寄生均为容性寄生,田间应用丽蚜小蜂防治Q型烟粉虱时在其若虫3~4龄时释放更适宜。  相似文献   

19.
螟虫长距茧蜂生物学及其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螟虫长距茧蜂是玉米螟幼虫的重要天敌,一年发生2—3代,以卵或低龄幼虫在寄主体内越冬。自然寄生率为30—40%,最高70%。该蜂为多胚生殖昆虫,主要寄生1—4龄玉米螟幼虫,以3龄寄生率为最高。一头玉米螟(3龄)可育蜂39.12头,一头雌蜂可寄生玉米螟11.7头,繁殖子代460.05头。试验证明:人工繁殖和释放可提高田间玉米螟寄生率。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出对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Say)具有防治潜力的菌株,本研究从马铃薯甲虫僵虫虫体上分离菌株NDBJJ-BFG,通过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明确其分类地位,采用喷雾法和覆土法测定了不同浓度下该菌株对马铃薯甲虫室内毒力的致死中浓度LC50及半致死时间LT50。结果表明,经形态特征与r DNA ITS序列分析最终确定菌株NDBJJ-BFG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Vuill。该菌株对1、2、3和4龄马铃薯甲虫幼虫的LC50分别为0.91×10~6、1.51×10~6、5.09×10~6和6.84×10~6个/m L;采用喷雾法和覆土法处理蛹的LC50分别为1.43×10~7个/m L和8.15×10~6个/m L,成虫的LC50分别为5.08×10~7个/m L和2.97×10~7个/m L。在孢子悬浮液浓度相同时LT50随虫龄的增大而延长,其中成虫的LT50最长,其次是蛹;在相同龄期下LT50随着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增大而缩短。表明菌株NDBJJ-BFG对马铃薯甲虫1龄和2龄幼虫具有高毒力,其在马铃薯甲虫的生物防治中将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