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职技类院校广泛推行的"业师协同教学制度"对于深化实务教学、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介绍了"业师协同教学"的背景、定义,分析了该制度的执行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有效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分析了高校推进"课岗赛创"协同创新的动力因素及其作用,并提出从基于社会需求寻求人才培养目标的协同、建立开放式动态评价激励机制、加强对创新组织的资源倾斜和政策扶持等几个方面着手探索完善高校推进"课岗赛创"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以实现专业课程、职业岗位、技能竞赛及创新创业四者之间的协调与融合,达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现代农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越来越高,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面向农业产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解决和核心技术的突破,农业农村建设与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协同创新作为农业科研创新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建设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例,对农业科研协同创新任务的组织实施现状、实施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探寻了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了加强协同创新规划布局、加强协同任务分类指导等推进农业科研高效协同的重要举措,以期为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加强联合、深化协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7):266-267
通过系统比较"向东开放"与"全域开放"的战略前提、重点及基本特征,构建了"全域开放—产业承接—政策协同"的理论范式。该范式认为,要素价格的区域差距是战略转变的内生动力,境内要素需求释放、交通条件改善以及内陆开放高地的区域定位凸显了其必然性,放宽行业准入条件、降低市场进入壁垒的政策导向在提供政策支撑的同时给出政策协同的方向及方式。  相似文献   

5.
农业补贴政策及其对土地流转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我国实施的农业补贴政策在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农业补贴政策与推进土地流转之间的不协调等问题。本文归纳概括已有的研究成果,旨在为理解农业补贴政策对土地流转影响机理提供逻辑基础,从而为农业补贴政策更好地与土地流转衔接配套,促进土地健康有序流转的政策调整提供支撑。结果表明,农业补贴政策与土地流转不协调的问题根源在于"谁种粮谁受益"的政策目标与"谁的土地谁受益"政策实践相背离;而且,补贴的对象错位与收入分配效应叠加在一起,进一步加剧人地固化、抑制土地流转、引发土地纠纷。因此,今后的公共政策设计需要协同农业补贴政策与土地流转政策,均衡成本压力与托底保障的政策效应,优化补贴政策的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目标。  相似文献   

6.
以地方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研究目标,基于协同创新理念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协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协同实践教学信息资源、协同实践教学形式的拓展、协同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等方面,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比"混合式教学"与"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各自优势,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引入"翻转课堂"可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在线教学的进一步优化.本文通过探索基于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英语专业语法课程课前、课堂、课后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的教学设计,以期实现学生语法知识学习与语言应用能力共同提高的英语语法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8.
青岛市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文章分析了现阶段青岛市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发展中存在缺乏促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信任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不够完善、各创新主体参与协同创新的动力不足和农户缺少参与协同创新的渠道等问题,提出完善协同创新的信任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完善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积极鼓励多元化协同创新组织的发展和拓宽农户参与协同创新的渠道等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农民培训是提升农民人力资本、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如何设计政策制度,有效协同各类农民培训主体,进而提升培训效果是当务之急.首先基于协同供给理论,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供给主体构成及各主体的比较优势、职能、受益、支付能力情况;其次,基于"三重螺旋"理论总结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体的协同供给形式;最后,结合浙江农民大学校务...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评价模型,对安康市协同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2009—2018年安康市协同创新资源投入与绩效产出复合系统的协同度为不协同-初级协同-不协同-初级协同,经历先升后降再折升的过程。基于此,设计出"点-线-面"的协同创新路径,并提出强化政策扶持、强化人才支撑、打造特色高新产业园区、壮大培育龙头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等重大战略背景之下,多元主体协同创新培养成为农林高校的一项战略选择。从我国高校多元主体协同创新培养背景入手,阐释其内涵与运行机制,分析农林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多元主体协同创新背景下农林高校培养农科人才的可行性路径,旨在更好地促进农林高校协同创新发展以及提升其培养人才、服务国家战略和引领行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提高"双一流"建设成效。  相似文献   

12.
“协同创新”是实现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的重要方法,是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以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介绍该校发展校企协同创新的实现模式、成效及实现校企协同创新的基本经验,为高校开展协同创新、提高教育质量提供理论和经验指导.  相似文献   

13.
科教协同育人是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概述了协同育人的内涵与要求的基础上,总结了构建农科教协同育人组织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农科教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和加强农科教协同育人运作保障方面的经验与成效,提出了农科教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构建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简要回顾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过程,分析当前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在政策机制、学科专业结构、生源质量数量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推进制度机制创新、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协同创新发展、"产学研用"结合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更好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双创人才培养是高校在经济发展新时期的重要任务。本文针对现阶段双创人才教育中存在的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与能力需求不匹配以及师资力量偏重学术性的问题,通过自主设计改造校企合作项目开发教学内容,结合"双师协同+多元互动"教学模式运用,探索了一条双创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并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形成了"教学资源实践化"、"互动立体化"与"教学反馈多元化"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协同理论和产业协同思想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辽宁沿海城市经济联合体的成功构建以及辽宁沿海城市海洋旅游业一体化实践等为沿海城市发展提供了成功经验.为了更进一步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海洋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建议沿海各城市抓住政策机遇,创造协同发展良好环境;利用已有平台,建立海洋文化产业协调管理机制;打破行政区划,协同开发海洋文化产业项目.  相似文献   

17.
农业高校协同创新:模式、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1计划”实施以来,农业高校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实践和探索,取得明显成效.根据主体不同,主要有产学研协同创新、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校际协同创新和校内协同创新四种模式.由于缺乏对协同创新的理性把握和准确认识,缺乏完善的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缺少系统的理论研究支撑和成熟的经验模式借鉴,制约着农业高校协同创新的广泛化、密切化、深入化推进.只有进一步更新协同创新理念,营造利于协同创新的内外部环境,构建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加强协同创新的学理和实践研究,才能促进农业高校协同创新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为推动成都和资阳(以下简称“成资”)同城化率先突破,加速成资“八个同城化”。本文采取区位商和比较优势理论,分析成都和资阳两地农业优势,指出成资农业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体制机制、产业、农业科技和政策四方面提出推动成资农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加速推进成资现代农业全面融合和错位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协同创新是农业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最有效途径   总被引:13,自引:11,他引:2  
文章在阐述农业高校科技协同创新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农业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面临的困境,指出协同创新是农业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最有效途径,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如强化协同创新意识、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探索协同创新机制等,以期为农业高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加有效地推进农林高校以科技服务助推"三农"发展的进程,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对农林科技服务的要求入手,结合国家高等教育"2011"计划实施方案,对农林高校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抓手服务"三农"工作的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农林高校要紧紧抓住机遇,建立协同创新平台,服务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浙江农林大学要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已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加快研究中心建设进程,有效探索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农林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